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2/24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三百五十三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这是把戒律比喻为铠甲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是庄严的意思,前面一个是护持的意思。护持对自己,在这个三界火宅里面自行化他,怎样保护自己。庄严,这个意思是感化众生的意思。现在这个社会,感化非常不容易,因为整个社会伦常道德丧失了。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父子有亲在今天社会上没有了,除了在很短暂的时间你能看到,看到一点天性,真的是自然现象。小孩,现在的小孩,六、七岁就不听话了,父母就很难教他,这是什么原因?扎根教育疏忽了。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儿女要在他婴孩的时候。婴孩就是刚刚出生,就要开始教,这是婴孩,因为他还没有污染,他保持了他的天性,本善的天性。所有一切不善都是染污,出生的时候没有染污,这个时候如果疏忽了,被染上不善,再改过来非常艰难。

为什么现在许许多多同修来看我的时候,告诉我,儿女不好教,有很多在学校担任老师的,也来告诉我,学生不好教?这两句话五十年前没听说过,没人讲这种话。五十年后的今天,这种话已经非常普遍了,每个家庭都有这痛苦的经验。什么原因?就是刚才所说的,父子有亲,到小孩十几岁的时候看不到了,没有了。夫妇有别没有了,现在的夫妇结婚、离婚已经是像儿戏一样,太随便了。君臣有义没有了,现在上下的关系是利,道义没有了。长幼有序没有了,朋友有信也没有了。这是什么社会?五伦,仁义礼智信全没有了,礼义廉耻没有了,孝悌忠信没有了,仁爱和平没有了,这是什么世界?这样的世界,即使是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不是真正再来人,已经证得阿惟越致的菩萨,行,他在这个三界火宅,三毒烈焰当中不会受感染;没有这样的功力,即使你小时候受到根本教育,父母教得很好也不管用。从家庭走到社会就学坏了,社会是个大染缸。

所以今天,一般人不仁不义、无礼无耻,都不可以责怪他们。他们所造一切不善并不知道,他不知道那是不善,他认为那是正常的。我们今天要学佛、要持戒,要守这些规矩,他们把我们看成异类,把我们看成反常,你说这个教化多难。这种环境当中,依教奉行,以德去感人而不退转的,还坚持自己的,我想都是阿惟越致菩萨。我想一般证得阿罗汉的人都不行,在今天这个环境里他都会退转。古人讲的见利忘义,那是一种比喻,现在到处都是,是社会普遍的现象,唯利是图,不顾及后果。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能不退心吗?似乎是一桩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真正懂得因果,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能保住自己不退心,继续认真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圣贤根本的戒律,必须要遵守的。我们在最早的《尚书》里面看到的,尧王,告诉大家,人物质生活满足了,丰衣足食,居住、工作、游乐的环境都具备了,如果要没有教育,人跟禽兽有什么分别?教什么?就是教伦常道德。禽兽没有伦常道德的教育,人跟禽兽不同,就是受过伦常道德教育。今天人伦常道德教育没了,人的行为有时候不如禽兽。我住在这边的乡下,前几年,有一只小鸟死在院子里,悟谦师把它埋起来,也就埋在院子里。看到另外一只鸟,可能是它的配偶,就在埋葬的地方,它就在那里转,走得很慢,在那里绕圈子,三天。我们感动流眼泪,这只鸟有仁有义,现在人不如它,我们对它尊敬。真难,三天三夜在那里绕圈子,人走近它也不飞。这小鸟它怎么会懂得伦理道德?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过去是读书人,长时期受过伦理道德的薰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虽然投胎沦落到畜生道,还有这个表现。为什么现在人没有了?人被名利冲昏了头,争名逐利,把本性本善完全相违背,这是今天社会的悲哀。

我们很难得,这几年提倡伦理道德、提倡传统文化,遭遇许许多多的困难,确实有一小部分人觉悟了,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如果再没有人继续从艰苦当中来奋斗,这一小撮觉悟的人又会迷失了方向,很快就迷失了。你就想到这个工作多难!所以真正能够以戒德而自庄严的,这就是菩萨行,这个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再来人,他不是一般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能够不被染污。所以他被染污,你看他是很平常的,换句话说,应该被染污。出家也不例外,出家也应该被染污,他不是再来人,他忍不过。佛门里有两句话,看得破,忍不过,这是讲忍辱波罗蜜的功夫。他明知道是不对的,但是还要干,忍不过。所以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佛对凡夫,能够做到三皈、五戒、十善,佛菩萨就很满意了。我们今天讲儒释道三个根,能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佛菩萨满意了,古圣先贤也满意了,为什么?这个社会纵然是不能做到大同,也做到小康,落实三个根就是小康的局面,可以做到长治久安。

「不失律仪,轨范人天」这就是威仪有则,自己真做出来。目的是什么?给社会一般大众做榜样,做给大家看看。「令众钦仰归止」,归是皈依,到你这里来学习,向你学习,来受教化。你看,先是身教,你没做出来,在今天的社会人家不相信。你说的是一套,你会说,他也会说,说的人可多了,做的人没有。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不是先用言说,先用行动,所以讲演说,先表演,做出来给你看,然后你来问,再给你说,你不来问,不给你说。这个里头有道理,他不来问,你给他说,未必相信,说不定还对你加以侮辱,还指责你。他要来问、来请教,他有学习的心,这个时候应该告诉他。一定是先做到。如果我们四众同学,在这个小地方,真正能够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做到,不得了!这个小城的市民会被感化,无论你们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来亲近你,向你请教。他对你尊重,为什么?别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就这个道理。他仰慕你,他佩服你,他想跟你学。「慕我戒德,学我戒行」,持戒所表现的德相感动人,他就来向你学戒行。有了戒德庄严,再进一步,修定修慧,定慧能自度,定慧能度他,这就是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这是《圆觉经》上讲的,这个意思很深,前面也说过。正如《中观论》上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因缘生法。诸佛如来应化在这个世间,众生有感是因,佛菩萨来应是果,还是因缘关系。所以佛法因缘生,换句话说,佛法到底有没有?没有,因为有世间法才有佛法,对立而生的,世间法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教我们二边都要舍。世间法舍掉了,你心里还留个佛法,错了,自性清净心中一法不立。没有法,哪来的佛法?你有过失,佛用个方法把你纠正过来,那叫佛法。你没有过失,佛法就没有了。所以要晓得,YIN怒痴是世间法,戒定慧是出世间法,统是因缘生法。你真正了解了,二边不住,那就是梵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这个社会,无论什么境界,顺境逆境,细细去体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因为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逆境顺境、善缘恶缘统统具足。你看善财怎么应付,那就是智慧的应付,中道的智行,二边不离、二边不即,不即不离,行菩萨道。佛法与世法确实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佛法、包括世间法,全包了,「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这是《华严》四无碍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必须得有定有慧,没有定慧那你就错了。中道就是定慧等持,定慧是平等的,定多慧少不行,定少慧多也不行,一定要拉平,这才叫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YIN怒痴平等平等」,可是怎么修法?「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这是轨范具足,你真做出好样子给人看,《还源观》上的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你做出来了,做得那么自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为什么?你入境界了。诸佛菩萨法尔如是,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哪有一点勉强?「轨范具足」,做出好样子,「自心常寂」,自心常寂是定,轨范具足是戒,「一切平等,悉无取舍」,这底下讲的是慧。知道一切法不离自性,大乘经教上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能生能现,法是所生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

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伦理是讲关系,什么关系?一体。这个关系多亲,再没有比这个亲,比父子有亲还要亲,父子有亲不是一体,万法跟自己是一体。什么人认识一体?诸佛如来与法身菩萨他认识了,他证得了。他契入一体的境界,肯定是一体,承认是一体,所以行一体之行,那跟凡夫迷失了自性是不一样。迷失自性,胡作妄为,他没有智慧,他完全顺从烦恼。烦恼是什么?喜怒哀乐,他顺从这个,造作一切业,不离轮回。所以「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没有取、没有舍,完全随缘,随缘里头没有取舍这叫妙用。「更无爱憎」,这是七情五欲化解了,没有了,爱是贪恋,憎是瞋恚,没有了。对善人、善行赞叹,没有贪恋;对恶人、作恶,恭敬没有赞叹,没有瞋恚,即使对我有严重的伤害也没有怨恨,为什么?不可得。常常记住,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不见己是,也不道人非,实在说,不见己是,不见人过。你为什么会批评别人?你看到人过失。佛菩萨没有看到人过失,人没有过失,你找他的过失找不到,刹那生灭,哪来的过失?所以,经上有两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没有分别;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从本性上看,「人之初,性本善」,怎么不是好人?他的不好是后天被染污,学坏了。学坏了那个坏是真的?不是真的,那个坏你要去觅它,也是了不可得,只不过是一些不善的念头累积连续的一种幻相,不可得!今天这个问题到底发在什么地方?发在你把这些假相都当真,顺自己意思的,贪恋,想控制、想占有;不合自己意思,想把他赶走,想把他开除,问题就出在这里。

祸害的根源是分别、是执着,分别执着当了家,可麻烦了。佛菩萨这些东西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他统统离开了,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看这个世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处理一切事是智慧,不是情识。转识成智就是转情识成智慧,智慧当家就是真心当家,天下太平,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两句话是我们现前应当要学习的,「不见己是,不道人非」,自己做再多的好事,该做的,为什么?本善!一切不善是不该做的,不该做的你也做了,也不怪你,为什么?迷了,迷了就是这个样子。悟了就是佛菩萨,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法尔如是。「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这是菩萨行。菩萨持戒、菩萨修行,为什么说不见己是?我还没有圆满,我功夫上还欠一大截,我的是处在哪里?没是处。真的功德修圆满了,证到妙觉位,佛佛道同。哪有一个自以为是的佛陀?没有。没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菩萨,也没有一个自以为是的须陀洹,你看《金刚经》就明白了,那是如来藉他勉励大家说的话,不是须陀洹自以为是。

「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着相,诽谤戒律」,这是什么?这是浅薄之人做出这样的批评。我们过去也是这一类人,初学佛的时候,对戒律轻视,还编出一套言论,好像是很有道理,批评它。我年轻时候想到,持戒这些事情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那种生活的习惯,印度人他们的生活规范。我们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有中国人生活的一套规范。而且这些生活规范随着时代不同,常常在改变,我们不应该遵守。我年轻的时候,经论应当学习,它里头有很好的理论,令人佩服;戒律是行为,古今不一样,中外不相同,我们学这个干嘛?你看我那个时候就有这些议论,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没有觉得自己有过失。

所以章嘉大师教我,那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他了解我,用这么一个巧妙的方法。每次送我离开,送我出门,在门口告诉我「戒律很重要」,你看就这一句话。我们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一个星期听一次,三年,听了几十次,印象深刻。老人家示现圆寂了,他要不圆寂,我永远不会反省。三年圆寂,我就想,三年,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么?第一个印象就是「戒律很重要」,马上就想到这一句。为什么他要说这一句?明明知道我讨厌戒律,为什么反反覆覆说这一句?一定有道理。再深入的研究,这是出世法,我们过去所想像的是世间法,世间法有兴有革,随着时代来修改,出世间法不能修改,修改就出不了世间。这是我第一个,最初的一个悟处,对於戒律不敢轻视了。但是里面的道理还是不懂,随着经教的契入,二十多年以后,真的才明白过来了。所以才关於戒律这些的典籍,我就搜集了一些,跟今天社会一对照,恍然大悟,戒律是真重要。发现到佛教之衰原因在哪里?原因是我们大家轻视了戒律,没人说,没有示范。也许有人做,都在深山里,我们接触不到,没看到。但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学佛不从这里入手,决定不能成就。

我对於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他老人家这几句话感触特别深。在教学当中,老师苦口婆心的在那里讲,学生有没有得利益,就看他有几分诚敬心。他对於经教,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没有诚敬,对老师没有诚敬,就是对自己没有诚敬,那什么都得不到,佛菩萨来教诲都没用处。他自己真有诚敬心,老师不如他,老师讲经他听了会开悟、会证果。老师没有证果,老师也没有开悟,老师照着经文念、照着注解讲,他听开悟了,他听懂了。所以古人有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这就是说老师并不是很高明,这个学生跟他学,超过老师了。什么原因?就是那真诚恭敬心超过老师,学生的成就也就超过老师。虽然超过老师,他有德行,老师虽然不如他,他永久尊重老师,为什么?做给别人看,这就是德。轻慢老师那个罪业很重,因为你做,别人效法你,师道不就毁在你身上?老师再不好,他曾经教过我,我永远感他的恩,永远纪念他,做出尊师重道的好样子。这就是你真正在提倡孝道、提倡师道,真正做出一切大众的好榜样。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三一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