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0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2/24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三面,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上三是前面讲的三聚净戒,第一个是律仪戒。在律藏里面有文字记载的,世尊教导在家、出家的弟子必须要遵守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这里略举几种,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些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就属於律仪戒。还有些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事情,戒律明文没有写,要不要守?要守,这就属於另外一类的,叫摄善法戒,培养自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佛虽然没说,我们听了佛的教诲,从这些原理原则来推想,恶,佛没有说,也应该要断;善,菩萨戒经里没有说,也要做,这对自己有利益的。第三个,饶益有情戒,是对一切大众的,有情、无情、天地鬼神,对他们有利益的,有很大利益的,这一定要做。摄善法是对自己,饶益有情是对众生。今天在这个世界上,世界跟从前不一样,变了,以前交通不发达,没有资讯,所以人生活在地球上,活动的范围很有限,真的有所谓老死不相往来。我小时候,八十年以前,我们农村里确确实实有人一辈子在乡下,没进过城。城市距离我们乡下多远?中国里是华里二十五里路。用现在的话来说,用公里来讲不到十三公里,十三公里是二十六里,二十五里路,这么近的距离一生没进过城的。只是附近有个小镇,小镇大概也不过是二十户人家,有二、三个小店,卖东西的小店,那小镇,老死不相往来,他生活很单纯。正因为这个缘故,诸佛菩萨应众生之感现身来教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才有许许多多的圣贤出来,分散在各地教化众生,我们看宗教经典就能看到。他的大目标、大方向完全一致,他在善巧方便那各有不同,所以宗教你细心去观察叫大同小异,为什么有小异?就是因为没有资讯、没有交通,一个人一生当中知识很有限。

现在不一样,现在交通发达,环绕地球一周,我环绕过一次两天,这在从前人无法想像的。资讯发达,全世界拐拐角角出了一点事情,卫星、网际网路一播放,全世界人都知道,所以今天地球成了地球村,这个比喻得很好。佛菩萨、圣贤人在今天推动教化,那就是全球是一家,族群是一家,诸国是一家,宗教是一家,文化是一家,现在要用一家的角度来观察,这就是对的、正确的。一家这个角度来看,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是今天必修的功课。今天世界社会动乱,地球的灾变频繁,佛弟子要是不顾,慈悲心何在?不能不顾。但是佛陀教诲的根本不能丢掉,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戒律、就是规矩。守住根本利益众生,真的利益;如果我们放弃根本,说饶益众生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教化众生,头一个身行,他自己做到,然后再教他、再化他。自己没有做到,怎么教化众生?今天大家了解了,我们必须大而化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地球上的人是我们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一家人,不是外人。一家人要相亲相爱,要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

我们就晓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佛,这三门功课要是没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成圣成贤?你怎么能学佛、学菩萨?这三样东西,你看看任何宗教经典里面统统有。我们从这个地方看,我才能够体会到,所有宗教从佛的角度上看,是佛菩萨应化的;从他们宗教角度来看,诸佛菩萨是真神的化身,都讲得通。多看一些宗教经典就晓得,佛菩萨在过去这个地区、这个不同文化,他怎么个教法,那个地区他又怎么个教法,我们一看就明白,知道佛陀的智慧在起作用的时候,善巧方便,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天我们依靠科学技术、便捷的交通跟信息,把地球统一了。技术上是统一了,伦理、道德、因果要统一,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和平,人民才会过着真正幸福美满的一生。不管是哪一国人,不管是哪个族群的人,聚在一起就像兄弟姊妹一样,不分彼此,一家人。能不能做到?能,不是不能。只要大家重视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真正重视教育,真正落实教育,真正依照教学去做,社会会安定,地球会美好,这些灾变统统都能够化解。所以饶益有情戒要从我做起,从我们这个团体做起。

僧团决定是六和敬,没有六和敬这个地方不是僧团,是假的不是真的。僧团不修六和敬,僧团里头每个成员,无论在家、出家都是佛菩萨的罪人。我没有得罪佛菩萨,僧团里头不团结,就是得罪佛菩萨,就是破坏僧团,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罪是什么?五逆罪最后的一条。五逆第一个是杀父亲,第二个杀母亲,第三个是杀阿罗汉,第四个出佛身血,第五个破和合僧。不守规矩就是破和合僧。在家居士的根本戒是十善业道,出家根本的戒律是沙弥律仪,这是最低的,没有做到,你就是破和合僧,你将来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无间地狱。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家十善做不到,出家沙弥律仪做不到?这桩事情,我们探讨了十几年,总有二十多年,终於我们把这个根找出来。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我们的根疏忽了,根本的根本是《弟子规》、是《感应篇》。十善业道只是十个纲领,只有十条,五戒只有五条,五常也只有五个字,它是总纲领、是总原则。怎么落实?《弟子规》跟《感应篇》是它的细目,能把这两桩做到,你的十善业,五戒、十善、沙弥律仪就落实。所以,不能落实《弟子规》,戒律就完了,有名无实。《弟子规》在过去一百年前有人教,父母教你,不是言教,父母做出样子给你看。你看父母对他的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小孩就看到了,看到他就学会了,你怎么样对待父母,你的小孩将来就怎样对你,上行下效这就是教。教学那个教的本义就是这样的,下一代模仿上一代,所以上一代好,下一代肯定好,他学会了。

我们传统伦理道德虽然疏忽了两百年,两百年当中不是没有,少数,不普遍了。我们的家乡,老家还算不错,能保持到民国二十年的样子,这个得力於桐城派。明清这个学派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桐城派的开头起源,两位大师姚鼐、方苞,方东美先生是方苞的第十六代。所以这个小区文风很盛,就文化的底蕴深厚,农村的小孩都念书,没有不念书的,文风盛。可是民国二十年之后,尤其是抗战,抗战之后就没有了,大家什么?准备逃难,没有心在文化上,忙着生活、忙着逃难。我们这个小区就三个城市,庐江、舒城、桐城,这三个县距离都不远,中国里五十里,公里是二十五公里,这桐城派的发源地。我们也小时候就沾这一点点光,知道孝养父母,知道尊重师长,知道知恩报恩,「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他曾经帮助过我,我在最苦难的时候,他救济过我,以后有些误会,造成对我们反感,我们心里明了,无论他怎么样的责备、怎样毁谤、怎样陷害,我还是存报恩之心,念念不忘。为什么?他那些误会是道听涂说,他没有认真去调查一下,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两舌之过,有人挑拨是非,他听了相信。这个里头是非曲直,我们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他不知道,不能怪他。永远记着他的恩德,时时关怀他们现前的处境,如果有困难,我们得想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我直接的帮助他,他拒绝,他不会接受;我找跟他接近的人,他能信得过的人,不要用我的名义,用他的名义去帮助他,不必让他知道。没有关系的人有灾难,我们都要帮助他,何况曾经对我们关怀过、照顾过、有过好处,你能够袖手旁观吗?决定不可以。

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讲仁义,仁是存心,仁是仁爱,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别人;义是循理,我们表现在外面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存仁行义,心是仁,行为是义,这都属於饶益有情戒。我们今天印送《四库全书》、印送《四库荟要》,这是送给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印送《国学治要》、《群书治要》,帮助全世界的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大乘佛法。我们真正做出来,即使就在这一点,我们依教奉行,从哪里做起?一定从《弟子规》做起。不从《弟子规》做起,一点效果都收不到。有人不相信,不相信的人很多,连一些着名的教授都不相信,曾经来问过我,问我为什么要提倡《弟子规》?儒家的东西四书五经十三经分量那么多,为什么不提倡别的,提倡这个东西?我的解释很简单,我说我们摆上天平,称一称分量,这边就放一本《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这边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一大堆摆在这边,它一样重。听的人呆了,怎么会一样重?我就告诉他,我们老祖宗讲得好,这边一大堆的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这边;《弟子规》那边是笃行。这一大堆东西学了,你没有做到等於零,还不如它!这个比喻他懂,他明白了。

你把一部《大藏经》背得滚瓜烂熟,讲得天花乱坠,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不等於零吗?一个只知道修五戒十善的,佛的经教什么都不知道,他就比你强,你就不如他。笃行就是真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不真干有什么用?拿那些东西可以欺骗一般平民,那你在造罪业。你的果报决定比不上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他能够把十善五戒都做到,不如他,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你不从根本上扎根,像花草树木一样,你没有根怎么能生长?哪有这种道理?净土宗修学三个条件信愿行,你信,有信、有愿没有行你能往生吗?古人讲得不错,祖师大德也常讲,只要一句佛号念好了,你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了?把烦恼习气全念掉叫念好了。换句话说,那些戒律你没有学过,但是你全做到了,那就叫念好了。烦恼习气没有念掉,自己还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那就是古人讲,你把这句佛号念到风吹不进、雨打不湿都没用。你的烦恼习气全在,那是障碍,它障碍你信解,障碍你开悟,障碍你证果,也障碍你往生。换句话说,这话是夏莲居老居士讲的,佛法是干真的不是假的;你不干真的,佛法一丝一毫的利益你都得不到。

这段经文只有十句,这个十句是我们修行的关键,太重要了,决定不能够疏忽。「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下面是身口意,善护三业。如果别人问你什么是佛法?你用这十句答覆圆圆满满。看破、放下,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善护三业,最重要是那个善,善巧方便,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能不重视它吗?能疏忽它吗?我们今天的警觉性比不上莹珂,宋朝的莹珂法师他自己知道他破戒,不守规矩,知道造这个罪业这是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的果报决定在无间地狱。他想到无间地狱就吓到了,那个地方不能去,太苦了。请教同学、同参道友,请教同学帮助他,你们有没有方法能叫我不堕无间地狱?有一个同学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到这本《往生传》非常受感动。所以关起寮房门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样念了三天,阿弥陀佛念来,他真的往生。造作阿鼻地狱的罪业能往生,是这样往生的,真正忏悔!他也没学过《弟子规》,也没学过《感应篇》,也没有做过什么扎根的教育,人家是什么?人家看到前面阿鼻地狱火坑,吓坏了。我们怎么样?我们不害怕,我们没见到,大概见到也不怕,叫你跳下去,跳下去也不怕。下去之后再害怕来不及,迟了,你看糊涂到这种程度;莹珂了不得,听说阿鼻地狱他就害怕。所以这个饶益有情戒要做,饶益有情戒就是积功累德,摄善法戒是断恶修善,摄律仪戒是改邪归正,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三聚净戒是我们的根本。所以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修学大乘的人,这三种戒律统统要接受,要认真去干。

我们再看下文,「於(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这个八戒是八关斋戒,在家菩萨受的。「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这个十戒是沙弥律仪十戒,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要做到!具足戒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受了要做到。但是比丘戒能做到的没有了,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明朝那个时候,蕅益大师对於戒学下很大的功夫,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就学他老人家。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受比丘戒有名无实,叫名字比丘,真正比丘没有了。蕅益大师受了三坛大戒之后,他就把比丘戒退掉,为什么?做不到,假的。传授也不是真的,为什么?比丘戒一定至少五个真正的比丘传这个戒,你才能得戒,传戒的人就不是真正比丘,你怎么会得比丘戒?受比丘戒自称比丘,叫大妄语,你是骗人的,不敢。蕅益大师退了比丘戒,自己称什么?菩萨戒沙弥,这是他一生对别人称我的身分是菩萨戒沙弥。换句话说,沙弥戒他做到,菩萨戒他认真学习名实相符,不敢僭越,不敢冒充。他的学生成时法师,是蕅益大师的侍者。所以诸位要晓得,你看中国历代祖师大德,真正继承他的传法弟子,几乎都是侍者。为什么?只有侍者跟他最亲,生活起居东西全学到了,别人没这个机会,老师对他的恩德是最重。

所以莲池大师的侍者古德法师,莲池大师过世之后,他的这些著作,《莲池大师全集》是他编的,是他出版的。同样的,蕅益大师往生之后,蕅益大师的著作非常丰富,《全集》二十多册,精装二十多册(莲池大师只有四册),他的侍者成时法师他编辑的、出版的,这是有大功德,没有他们,祖师这些东西就传不下来。真正大师的传人是这些人,这些人受大师的恩德最深,感恩报德则用这个方法。在家的你看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部经,他的学生黄念祖,这部注解,念老序文里写得很清楚,受老师之命写这部注解。老师曾经讲《无量寿经》,讲过,他亲自听过,他说他听的时候记了很多笔记,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都烧掉了。所以写这个注解他很遗憾,仅凭的脑子里记忆一点印象。难得的搜集到这么多的参考资料,不容易,末法众生总算还是有福。如果做不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就不能入佛法,你可以学习,那是什么?学者。你也有著作等身,像现在很多大学教授,在学校里开佛经哲学的这一类的人,於佛法真实的受用很难得到。方东美先生在过世前半年发心皈依,他的皈依师是广钦老和尚,很难得,最后真正皈依佛门。这出家菩萨,你看沙弥十戒与具足戒重要!

「《涅盘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梯是楼梯,上楼要用楼梯,橙在此地也是楼梯的意思,垫脚的,我们今天讲台阶,一阶比一阶高。阶是什么?是一切善法的楼梯,一切善法是登楼,你要登楼你必须要有楼梯。换句话说,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唯一的依靠就是戒律。离开戒律你用什么方法提升境界?《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是五十二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上面还有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级。这五十二个阶级凭什么上去?全凭戒律。这个话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我学佛,是从学术进去的,换句话说,从解门,不是从行门。跟方老师研究哲学,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看待,所以没有行门。章嘉大师著急,但是也没有办法直接叫我从戒律上进修,在当时那个状态下,我不会接受的,而且我认为什么?那是迷信。同时对於戒律产生很严重的误解,戒律是什么?戒律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定的,那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学佛还得回到三千年前,还要去做印度人,这讲不通!你看我一套歪理。所以章嘉大师就很困难,但是他有善巧方便,我每次去看他,他老人家一定,我离开的时候他会送我到门口,送我到门口他会讲一句话,「戒律很重要」。就这一句话,这句话我听了大概几十遍,所以印象特深。你看轻描淡写,很轻的,大概别人都听不到,他送我出门,我跟他靠得很近。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三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三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三0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0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