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五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4/2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七十七面,第一行经文看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这一段黄念老的解释是「右」,这就是右面这二行半的经文,「表诸佛赞叹之本因」,也就是说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里头,第一是帮助大众兴起信愿,第二个小段是帮助大众证得正果,经文意思很明显。念老的注解非常精彩,「盖欲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这是这一段里面所说的。

净土确确实实是难信之法,听的人多,信的人少,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古时候比较好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在全世界许多族群当中,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国人,中国古人在千万年前就懂得,这是我们可以相信的。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文字的发明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到现在才只有四千五百年,五千年的文化要靠考古才能发现。古印度婆罗门他们传说至少有一万三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发源绝对不会少於印度,只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孟子晚一点,要晚一百年,生在战国。夫子说得非常好,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是叙述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孔子一生没有创造发明,换句话说,他老人家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古人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他说的是老实话。信而好古,这个了不起,信心,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深信不疑,全盘接受。这种修学的态度非常难得,世出世法都要靠这样的态度才能真正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古人的传统。古人的传统是什么?是自性。佛家讲自性,中国传统也讲自性,人性本善,《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大学》里第一句话说,「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都是讲的自性,都是讲的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不能在上面加一点,也不能将它缺一点,它就是那么样的圆满。佛所证得称为大般涅盘,称之为大圆满。在中国虽然没有像佛经那么明显的字样,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意思是一不是二。自性是一个,没有你我他。所以大乘经教上说,理体只有一个,现象无量的差别,无量无边差别的现象共同一个理体,而且告诉我们,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印度人求学,中国人求学,都是以悟入自性为终极的目标,这跟外国人不一样,中国人确实同中有异。十法界就不一样,异中有同,虽然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同,但是一个自性。所以中国人尊重圣贤就是尊重自性,凡是从自性所流露的那就是实相,大乘经上讲诸法实相,就是真如、就是自性。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教儿童都留意教悟性。悟性在佛法里面讲叫做觉性。悟性高,我们就知道他烦恼少、杂念少,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悟性、就是觉性。妄念多,欲望多,烦恼多,他悟性就差一点,被这些东西障碍,被这些东西扰乱了。虽然障碍,虽然扰乱,但是并没有失掉,像一盆水,混浊了,搅动了,它还是一盆水,等一段时间它自己会定了,脏的东西会沉淀下去,动相慢慢它就静止。由此可知,古印度人特别重视禅定,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中国人虽然不讲禅定,他也说定,也讲静、定,他讲这些东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跟古印度、跟佛法所说的完全相同。

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自性本具的。知识是从外面学来的,智慧不是。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智慧能明心见性,而知识呢?知识是一种障碍,在佛法叫所知障。知识不是说不好,不是说不要它,佛法也要它,也要用它,什么时候?开悟之后,开悟这叫根本智,悟后起修。根本智得到之后,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根本智现前了。根本智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它在不动的时候,它什么都没有,就是惠能大师开悟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根本智,不起作用的时候,它里头一法不立,起作用的时候,一法不舍,圆满的智慧现前。所以善财开悟之后,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后得智,我们今天讲的知识,你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就明了。五十三参代表什么?代表整个宇宙的知识,你看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出家在家,五十三参里出家的只有六个人,绝大多数是在家。你一接触全明了,无所不知,但是先要求无知,然后你才能无所不知,如果有知,这就是所知障,障碍你明心见性,那你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太多了。跟中国、跟印度求学的方法迥然不同,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

所以净宗的法门始终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要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就是成佛。这个法门是成佛之道,一生当中成就。能信、能愿,真正肯干,这大福德人,世出世间没有人能比这个福报更大的,找不到了。我们遇到了,遇到是缘有了,能不能信,能不能解,这属於善根。有善根的人接触到,能信、能解;有福德的人见到了,能行、能证。所以小本《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的善根福德有问题,因缘是具足了,遇到了,得人身,闻到大乘,闻到《华严》,闻到净土,特别是遇到这个会集本,具足当中的具足。可是我们是不是真信?没有。是不是真理解?没有。真理解决定真信,还没有真信就说明我们对它理解不够。这个话是当年章嘉大师教我的,他说佛法知难行易。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解四十九年,知难!行,一念之间,念头一转就开悟了,这行多简单。放下执着,对於世出世间法不再执着,就成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如果再能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真正做到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看这多简单。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表演给我们看,他所表演的是个知识分子,他的身分,好学,广学多闻。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过苦行僧的生活,为什么?不过这个生活学不到东西。学了要真干,真干就是肯吃苦,欢喜受苦,真能放下,这叫真干。好学而不真干,那不是实学,不是一个老老实实、实实在在的学问,不是的,他所学的东西很脆弱。为什么?敌不过诱惑,遇到古人讲的高名重利,他就被诱惑,他就把持不住,所以他不是实学。实学什么?实学要真正肯吃苦,你就真放下了。那个学问实在,什么境界现在面前都能不动心,为什么?他看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请他做大梵天王,高名厚利,他不要,假的,六道是假的;你请他去做摩醯首罗天王,大千世界之主,国主,他也不要,都不是真的,这就是知难行易。真了解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真了解哪有会贪恋,会动这种念头,没有了,所以这个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就是性体,就是性德,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

清净平等觉里它没有现象,三种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但是它能生万法,它能现这三种现象。虽现这三种现象,他又不着这三种现象,不着到干干净净。为什么?在所有现象里他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真干净,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还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但是他不分别、他不执着。六道凡夫不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起来,这样的学习永远超越不了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帮助你超越六道,只有净土,所以净土殊胜,净土特别。净土叫带业往生,但是它有条件,最终的一念,最后那一念是清净的,平常不清净没有关系,最后那一念,往生那一念是清净的,是没有起心动念,这才能往生。这招难,不简单!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心净则国土净。用什么方法?用阿弥陀佛,方法太高明、太殊胜了。你最后一念肯定有念,你不能无念,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起什么心?阿弥陀佛,动什么念?阿弥陀佛。这一招就了不起,这是阿弥陀佛跟其他一切诸佛不一样的地方,就用名号来接引。

这个名号了不起,名号是自己的性德。因为这个名号的意思,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什么意思?无量觉。无量觉是我们的真性,无量觉是我们的自体、自性,它跟这个相应。是不是阿弥陀佛这个人来接引我们?不是,是我们的自性。他用自性性德做名号,用这个名号来把我们的性德引起来,最后一念,只要那一念,那一念的时间很短。弥勒菩萨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其中的一念,最后这一念确确实实是佛。平常念到这种功夫纯熟的时候,临命终时你会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跟大家告别,我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是我们现前,你只要遇到,你就有这个缘分,只要肯信,只要能解,真正发心,菩提心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简单的说,就是蕅益大师讲的,我真正想生极乐世界,真正想亲近阿弥陀佛,我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他前面这个三句,把这一段经文的要义全说出来了,「盖欲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这是净宗的宗要。

「《会疏》曰:是则第十八愿成就。一部宗归,唯在於斯。」这一段经文就是净宗的宗旨,就是净宗的归宿,就是净宗的圆满成就。「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提出一个问话。「虽四十八愿皆殊胜,以念佛往生为最要。」四十七愿是助缘,第十八愿是正说,没有其他的四十七愿,这一愿也不能建立,四十七愿就是帮助第十八愿建立念佛往生净土。「虽一一成就皆难思」,这个一一就是其他的四十七愿,每一愿的成就都不可思议,「而此成就为不共」,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故诸佛赞叹」。这个方法引导众生、引导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提供一个最好的修学道场,这个太难得。我们凡夫成就之难,确实没有一个好的修学场所。对於上上根人,那个无所谓,他们有智慧、有定力,能忍受,什么样的境界对他来讲都是好境界,但是这种根性的人太少太少了。中下根性的人,要没有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不行,他会退转,他会堕落,甚至於会造罪业,他把持不住。所以弥陀建立道场不可思议,提供这个环境太难得,方法又太巧妙,真正是有善根福德因缘遇到了,遇到肯定成就,一生圆满成佛。所以跟诸佛不一样,不共就是不一样。感得诸佛赞叹,没有一尊佛不赞叹。佛心平等,佛心纯净纯善。

「闻彼佛名者,《教行信证》曰」,这是日本的祖师们提出来的。「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这几句话,下面就是注解。「众生」,特别是指六道众生,「闻佛愿」,愿是四十八愿,就是这个经上的第六品,第六品我们也学得很详细。「生起本末」,本末怎么讲法?本是佛发心,发的大愿。如果说是就事上来讲,第十八愿是本,其他的四十七愿是末。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法,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是本,把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引导出来是末。我们要学阿弥陀佛,要发四十八愿,念一愿,我们就发这一愿,他是本,我是末,我们的心跟佛是一个心。佛的心我们在前面学过,我也特别强调过,「一切皆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心。真的不是假的,真的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两样。能不能?能,肯定能。为什么?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个佛性,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他能成就,我们怎么会不能成就?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坚定的信心决定能成,决定能跟阿弥陀佛一样,而且这个方法,我们从这个方法上得到保证,信心的保证,保证我们的信心,往生极乐世界。你不生到那个地方,没有那个好的环境,那个很难,虽然有信心,也不行。极乐世界是非去不可,不能等待,愈早愈好。

到极乐世界,这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然后无论是住常寂光,是住实报土,都有能力应付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於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是有缘。信解行证具足,这是净宗上上乘当机者。能信能解能行,决定得生。能信能解不能行,那就要靠什么?我们一般讲的,靠他运气,临命终时如果遇到助缘,提醒他,帮他助念,也能往生。如果能信能解不能行,临命终时遇不到这些助缘就不行了,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们用这个来看本末,所以这部经就重要了。佛说一切经,度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这一部经是普度,什么根性都度。上上乘人,像《华严》、《法华》,那些人真了不起,他们有能力断烦恼、破无明,生华藏世界,有这个本事。可是到了华藏世界,没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没断,遇到文殊、普贤,导归极乐。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他那个习气消得快,无始无明习气断得快,在他方诸佛国土,实报土,时间要很久,要很长。所以文殊、普贤把这些人,华藏海会的人统统带到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不生气,有这个雅量。不会说,我的人,你都全把他带跑了,这算什么?成什么话?不会,毗卢遮那佛欢喜,鼓掌,好事,赶快去。这就是佛佛道同,一切诸佛都是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要想早成佛,只有极乐世界,只有跟阿弥陀佛。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把这桩事情才肯定了,完全肯定,丝毫怀疑都没有了。无有疑心,这叫闻。这个闻是菩萨三慧,闻慧,闻里头必定有思、必定有修。思是什么?了解,明白了。修是什么?决定没有疑心,疑断了。从断疑来讲叫修,从明了来讲叫思,从一听就能相信,就不怀疑,这是闻,闻思修一念圆满成就。

「闻名得福,故能生净信之心。」听到这一句名号你就得福报了,你不念这个佛号、不听这个佛号,你没福,这都是真的。这个福太大了,这个福等虚空法界。为什么?这个福报能生净信,你看这还得了!还有能比成佛更大的吗?没有了。成佛是什么?成佛是成就大圆满,我们平常简单的讲,圆满的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没有不知道的,成就你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净德。我们不说善德,说净德,清净之德,为什么?这德不着相的,也就是说能力,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的。成就你的相好,相好就是此地讲的福报。样样都是圆满的,不是修得的,是性德,自性里本具的。所以能生净信之心。「清净心者,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这是清净心,里面没有夹杂疑惑,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清净是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没有,统统没有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是染污,全没有了,所以这叫清净心。

「忆念受持」,他从受讲起。「受者,信受」,受是接受,佛所说的我明白,我完全接受,接受就干,接受就变成自己的;「持者,坚持」,保持,不再失掉,这叫受持。现在很多人学佛,信他有,受持他没有,他没真干,如果真干,他就真的能把世缘放下。要不要保养身体?不要了。你要问他为什么不要?心净则国土净。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身体是心想的,他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不管什么疾病,信心一起来的时候,病就没有了,他身体上的五脏六腑、每一个细胞都恢复正常,正常就是健康。病从哪里来的?贪瞋痴慢疑,从这来的。有这个东西,佛法里常讲四大不调,你病就来了。贪心重,水大就超过、过分;瞋恚心重,热度就过分。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要恰到好处,身心就健康。所以真正信佛的人身心健康。

我看到了,我跟李老师十年,我看到念佛人的身心健康。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不要人照顾,吃饭、洗衣服都自己来。他那个家庭很小,只有十五坪,台湾人讲坪数,一坪就是两张榻榻米,十五坪,三十张榻榻米。一个榻榻米是两个平方米,三十个榻榻米面积就是六十个平方米,比我们房子小。一个人住,一个人好整理。一个小佛堂,一个储藏室,一个卧房,一个小客厅。小客厅大概只有我们摄影棚这里一半大,一生就住那么个小地方,不改变。自己照顾自己,到九十五岁才接受两个同学,姐弟两个人,才接受这两个同学照顾,郑胜阳跟他姐姐两个。说明念佛人身心健康。什么都用不着信,信阿弥陀佛。这个难信!信了阿弥陀佛,还要去找医生,找什么好的药来补身体,这个就是对於教理怀疑,不是真信。真信什么都不要了,粗茶淡饭,有也好,没有也好,那才叫真信。你看释迦牟尼佛,从十九岁就开始,自己照顾自己,过苦行僧的生活,一直到圆寂,他老人家七十九岁圆寂的。佛菩萨、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做种种示现,我们看到、听到这些文字的记载,你要能够细心去体会,这是我们的好样子,身教、言教、意教都能够体会得到。

「《胜鬘宝窟上》」,上就是上卷,这个经有上下两卷,「曰:清净心,净者信也。」你看看,信他就净了,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信?没有,有几分,这个净要百分比,我们有个百分之一、二的信心,没有到清净。清净心现前,那就是圆满的信心,这真的,一点都不假。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0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