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九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0/1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九十六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按佛身可别为五: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四化身,五等流身」。下面接着说,「法身,即自性身,名为毗卢遮那,译为遍一切处。乃中道理体,离一切相及诸戏论,具无边真净功德,乃唯佛与佛之境界」,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佛身这五个名词含义很深,特别是第一个法身,所以我们也想在这个地方,将古大德对於法身的说法,他们都是根据经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想到,释迦牟尼佛在当年讲经的时候,一切经里面所讲的义趣不相同。这个原因我们能体会到,听众不一样;听众程度深,他讲得深,听众程度浅,他就浅说。但是你细心去观察,浅说、深说,意思是相同的,广说、略说亦复不二。我们细心在这些地方体会,能够慢慢理解佛所讲的真实义。

这些资料是采用《实用佛学辞典》,法身,「佛之真身也,其释名」,就是解释这个名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就是性宗跟相宗说法不一样。「相宗据唯识论」,就是根据《成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义相同。这个地方我们简单说一说,理跟智这二法,理是性宗里面讲的法性,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用法相宗的名词来说,心法各有四分,阿赖耶、末那、意识,乃至前五识,都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跟相分,都有这四分。这四分里面,自证分是理,证自证分是智。你怎么样自证?当然有智,没有智你就不能证得。所以自证分是体,理体;证自证分是觉,是本觉,知道有个体。这个体就是理,此地讲的理,理体,它不是现象,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换句话说,只有证自证分能够证得,证自证分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对这个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知识能达得到的,为什么?知识的范围是从八识生的。理是真如自性,《金光明经》上所讲的如如,一定要有如如智你才能证得如如,如如是理体。

什么时候能证得?相宗里面讲的,「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那我们就知道,大圆镜智就是如如智,你就证得了。在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此地讲的理体,见性就是如如智,没有如如智你怎么能见性?这个东西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古人有比喻,把理比成一个灯,这个理体,把如如智比作灯的光,灯点着之后,这灯会照见自己。用这个方法,这方法也很有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它不是外面的光,它是自己所放的光。也就是六祖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个具足就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具足了,具足智慧,此地讲的智;具足德,德是能量;相是相好,用这几个字就代表自性里面具足一切法,圆圆满满,但它不显。它什么也没有,它什么都能够现,它要不具足,它从哪里现?后头能大师有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要不具足,它怎么能生?

能生要有缘,如果没有缘,它就不生,得有缘。缘具足,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四缘生法」,这四缘是四大类,《华严经》上无量因缘,生起万法。佛法不说因生说缘生,有道理。为什么?第一念没有因,第二念以后才有因。所以因果跟万法同时出现,万法皆空,因果也是空的。但是必须要到等觉再进一步,到妙觉,才真的是万法皆空,因果也空。等觉,万法没空,这诸位要晓得,实报庄严土。万法不空,因果就不空。回归自性,你才看到空相;没有回归自性,你看的相是有。实报土里面见的相,我们一般讲那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它没有变化。佛家讲真讲妄,它的定义就在不变跟会变,不变是真的,会变那就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我们看看我们这个世间,哪一法是永恒不变的?找不到,动物有生老病死,会变;植物有生住异灭,会变;矿物有成住坏空,自然现象也有成住坏空,找不到一样东西永恒不变,找不到。

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楞严会上,佛跟波斯匿王那一番谈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就指出我们这个身体里有变也有不变的,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身上,眼耳鼻舌身都会变。身上有真的吗?有,什么是真的?性是真的,法身是真的。佛举一个例子,见性,我们眼能见,能见是性;我们的眼会变,眼根会变。年轻的时候眼睛很好使用,很小东西能看见;慢慢年老了,你老了这眼根就变化,起了变化,衰老了,衰老就老花眼,看东西就看不清楚。这不是你见性在变,是你这个工具,你这个物质的东西它在变。为什么?咱们配个眼镜,不就又看清楚了吗?如果我们见也要变的话,那配个眼镜也不管用。说明什么?见性没有变。佛问波斯匿王,问他,你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恒河?世尊在恒河流域讲经时间很长,印度的恒河就像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很长的一条大河。波斯匿王告诉他,三岁,他母亲带他去拜个神庙,第一次看到恒河。佛问他,你三岁到十三岁的时候,你这个身体,十三岁是不是比三岁老化?是的。那十三岁的见跟三岁的见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三岁看恒河,十三岁再去看恒河,这见没有变化,能见没变化。慢慢提升,二十三岁、三十三岁、四十三岁、五十三岁,那一年他六十二岁,他跟释迦牟尼佛同年。那说明佛讲《楞严经》的时候是六十二岁。六十二岁老了,你那个能见跟以前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那就说明,能见的不老。不老是真的,会变化的是假的。

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老年人跟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活泼,那是什么?那个机器灵光,老的时候这个机器慢慢就不灵光,可是它那个作用,能量的作用没变。这是告诉波斯匿王,所有变化里头,它有不变的东西在。不变是体,见闻觉知不会变,在我们人的身上,佛讲这个东西叫自性,或者称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矿物、在植物,佛就说它作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这经上我们看了很多,祖师大德也叙述得很多,可是我们总有一个疑惑,法性跟自性是一个性,自性有见闻觉知,那法性有吗?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说法性里头没有见闻觉知,那我们就可以说,法性跟自性不是一个性,不一样。到我们读《华严经》,我们尤其是看到清凉国师的《妄尽还源观》,看到《菩萨处胎经》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我们明白了,法性跟自性是一个性,它有见闻觉知。特别明显的,世尊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菩萨的回答,佛菩萨这一问一答是给我们听的,教导我们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就是物质,物质现象,「形皆有识」,每个物质现象里面都有受想行识,那是一个心,那不是第二个心。

这桩事情,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证明了,水是矿物,用科学的实验发现到水能看,它有见;水能听,它有闻;水有感觉,你看我们用善意对待它,它知道,用恶意对待它,它也知道。通过科学实验,善意对待它,它给我们示现的结晶非常之美;恶意对待它,所示现的就很丑陋,你看它的反应有见闻觉知。可是见闻觉知它变质,变成受想行识,为什么?阿赖耶里头起作用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转八识成四智的时候,它就是见闻觉知;如果一念不觉,随着八识起变化,它就是受想行识。於是我们就明白,法身菩萨,像《华严经》上所讲的圆教初住以上,我们能体会到,他们接触任何现象,精神现象也好、物质现象也好、自然现象也好,所呈现出来的反应全是见闻觉知。为什么?他自己是见闻觉知,他自己已经转识成智,一转一切都转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他的念头转,所有境界全转了。如果没有能够转识成智,那你所见的一切境界全是受想行识。就是说,在迷的状况里面叫受想行识,在觉的这个状况之下就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跟受想行识是一回事情,只是觉迷不一样。我们得从这里认识诸法实相,对我们的修行就大有帮助,我们的修行不会走上歧途,不会再走弯路,方向目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修行,一生当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华严经》,清凉大师给它判为四分,信、解、行、证,这分得好,我们学佛首先对圣人要生起信心。这个信心的生起有两种因,一种是自己善根深厚,一接触他就相信;另外一种,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法缘殊胜,遇到好的善知识、好的学习环境,你在这里头慢慢的明白了。明白,你就真信;你不明白,你这个信不真,你还有怀疑。信不真,愿就不切,功夫就不得力,这一类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为谁?就是为这些分子,这一个阶层的人,中上根性的人。善根深厚,那是上上根人。所以我们决定是要由经教,长时薰修,这个薰修不能间断。间断,效果就没有了。最怕的是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个没有法子成就。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密集薰修,一分一秒都不可以空过,那我们在这一生肯定开解,信解就做到了。开解之后修行,你自己就知道怎么个修法。对事实真相不了解,对修行方法不了解,那是盲修瞎练,那是走弯路,什么时候能走到没把握。统统搞清楚,自己有把握,所谓是克期取证,这就得自在。所以佛这几种身,我们不能不把它搞清楚,对我们的修学关系很大。

下面解释,「是以所证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以这个为法身,以自性跟自性觉为法身。「以三身言之」,通常讲法身、报身、应身,这是经论里面讲得最多的,用三身来说。「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这一句完全是从事上讲的,这个意思很难懂,它太深了。前面这一句,法身是理智显现,这个好懂,前面我们说过,智是有为法,理是无为法,在《百法》里,真如无为,智是有为。实在讲,前面它这个意思讲如如智,那不是有为。有为法里面的智是知识,能不能证无为的理?佛说不能,必须用体性本具的智德。所以举灯好,要自己照自己,不是别人照亮自己,讲的是自证。

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这里头也有有为跟无为。无为,实报庄严土是无为的,为什么?那个境界,我们先从居住在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他怎么证得的?他们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着。佛在经上用一句话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叫「法尔如是」,这是如如跟如如智,这不是有为的。四圣法界里面是有为法,六道就更不必说,这有为法。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十法界里面这一切功德法,与理智有没有关系?有,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曾经也是多次说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不离法,法也不离心。心是体,能现能生,法是所生所现,能所不二。世尊跟弥勒菩萨对话里头,这个意思非常明显。《还源观》上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这是讲的总相。

下面还有一个讲法,别相法身,「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这是什么?单从体上讲。佛法给我们讲体、相跟作用,这体相用,「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这三法,大是体,方是相,广是作用。别相法身就是三身当中的自性身,专门说这个,清净法界的真如。「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单单从自性上说的,这是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真如,它里头有真常之德,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常是永恒存在的,它没有生灭,一般大乘教里面大般涅盘的境界,就是具有涅盘之德。在惠能大师明心见性这个报告里面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不生不灭,这就是真常之德。凡是有生灭的都不是真的,不生不灭这是真的。大乘经教里所谓涅盘之德,它是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十法界,无为就是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无为功德法,十法界里面是有为功德法,统统要依真如。真如是一切法(就是一切世出世间法)的本体,离开这个体,一法不立,就是一切法都没有了。

我们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常常用我们的萤光幕来做比喻,大家好懂。电视的屏幕、电脑的屏幕,我们把屏幕比喻作自性,它是真,它是常,它不变,它什么都没有。我们把无为法比喻作佛法,这一个频道里面在讲佛法,我们按这个频道,出现了,画面出现了,这个画面是依屏幕出现的,如果没有这个屏幕,这画面不能出现;把有为法比作现在一般这些电视节目画面。无论是有为、无为,统统依屏幕。屏幕什么都没有,不现的时候它没有,现的时候它也没有,诸位要懂这个意思。可见得一切有为无为是藉着这一个体产生现相的作用,没有这个体,不会现相。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是真如,真的是屏幕,它是真的。我们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就觉悟了。佛教给我们,要我们修的,要我们去证得的,那是屏幕,不是里面的画面,画面是假的。不但十法界是假的,实报土里也不是真的。纯真无妄叫常寂光,常寂光就是屏幕,叫大般涅盘。大般涅盘跟常寂光是一个意思,两个不一样的名词,一桩事情。

别相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它只讲体,不讲从体现相,不讲这个作用。「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别相单单讲三身里的一身。总相里面是体相用统统都含摄,都包括在里头,为什么?任何一个相,一种现象,我们现在所谓是精神的、物质的,或者是自然的,都没有办法离开体。连到体说,那都是法身,哪一样不是法身?《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凭什么讲的?凭我们这个身就是法身,只是在迷,迷而不觉,法身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觉悟了,觉悟就现前了。迷是这个身,觉还是这个身,没换,体相用都没有换样子,作用不一样。佛教导我们如何才能证得法身?把障碍放下就证得。法身是本有的,从来没有失掉过;色相的身是假的,说老实话,会不会失掉?也不会失掉,但是相会变化,绝对没有失掉。这个相有生死,生老病死,死了之后它又换一个相,在六道轮回不就又换个相吗?相换了,性没换,还是一个性。所以天台家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坏」,就说这个意思。你在六道里舍身受身,不就是换个相而已吗?常在,世间相也常在。连六道里面都是这种状况,又何况十法界,又何况实报庄严土,这是一真法界。

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如果把它参透了,心就定了。世间人最怕的是什么?贪生怕死,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对生死真相不了解。真相了解,没有生死,只是心态转变,现相产生变化。确实像我们一个人一样,穿的衣服,我们知道我们的色身就像衣服一样,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们换一件衣服就好像换个身体一样,这才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换衣服愈换愈好。不了解事实真相,愈换愈差,这衣服愈换愈肮脏;明了的时候,换衣服都换干净的,愈换愈好,就这么个道理。如果我们换个畜生身,那就愈换愈差,那换饿鬼身、换地狱身,错了。我们来生得人身,向上提升,生天,得天人身,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不一样;再往上面去,声闻身、菩萨身、佛身。随你怎么换,在十法界里头,你的自性没换,就是法身没换,无论什么身,都是一个法身。

「依性宗之义」,这法性宗所讲的,「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这跟前面不一样,前面说理智,有为的是智,无为的是理;此地讲理智是一不是二,理智不二之性,所以真智也是无为。都讲得通,看你从哪一个角度上去讲。佛为什么讲这么多,好像我们后人来看,看迷糊了?佛是当时在座听经的人根性不相同,他的说法不一样,统统能叫听者大彻大悟。佛有没有说法?没说,佛是就你的根性引导你开悟,所以法没有定法。佛陀今天不在世了,我们看到佛陀这些经教,实在讲就像一个大夫一样,大夫现在不在了,我们看的是什么?他在当时给人家那些处方。我们看到这个处方跟那个处方矛盾,不一样,人家害的病不一样,他全都把人治好了。害病,吃药要吃错了,不但好不了病,可能还送了命。学佛亦如是,如果这个方子,这个经教,不契你的机,不对你的症,你要学这个方子,不但你成不了佛,可能你变成魔道,一个道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九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九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九四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四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