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4台湾高雄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八十六面倒数第三行,从头看起。 「右段经文中,无不圆满以前是总赞,此下明一切圆满之因,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故如探水得源,寻枝得本。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云得其一,万事毕也」。这个古人说的话,很多地方是说识得一,认识的识,「识得一,万事毕」,跟这个得其一,万事毕,意思是相同的。「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自然调伏诸根,如手握金刚王宝剑,来者俱斩,自亦不存,剑亦非剑。故善调伏,身心和顺,深入正慧。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到这里是一个段落。前面经文里面最后是「无不圆满」,这个无不圆满以前是总赞,无不圆满以下是说明一切圆满的因。因是什么?因是究竟明了佛之密藏,这在前面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如来密藏这个密不是秘密,而是深密,换句话说,知识达不到的,也就是知识无法理解的,这就成了密。什么东西能够理解它?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不相同的,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从外面来的,所谓是记问之学,你看得多、听得多、记得多,这属於知识。知识确实它有局限性,它不是普遍性,它有障碍,它不是无碍。智慧不一样,智慧是自性本来具有的,它没有局限性,它没有障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后遗症。所以东方的学术是以求智慧为主,跟西方不一样。 西方在最近这两百年纯粹是知识,不再寻求智慧,完全用思惟、用想像求得知识。东方人现在也跟西方人学了,把自己传统的东西疏忽了,传统是求智慧的。智慧从哪里求?佛教传到中国来,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佛法把这个纲领掌握住,讲得清楚,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智慧是这么来的。戒是什么?规矩、规律。遵守规矩你的心就定了,定久了智慧自然开了,这个不一样。大乘主张戒定慧,小乘也不离戒定慧,传到中国来,儒家采用,道家也采用,都守住戒定慧三学,成就了真实智慧。戒定慧三学是实学,为什么?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用自性本有的去发掘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这决定能成就。所以知识永远没有办法发掘自性的智慧、德相,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密藏是什么?密藏就是自性,这从理上讲;从事上讲,密藏就是阿赖耶。不过阿赖耶在现代这个时代被科学家发现了,虽然发现,知道有其事,理不知道。阿赖耶的三细相被科学家证实,确实有,科学家的名词叫能量、信息、物质,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能量是阿赖耶的业相,信息是阿赖耶的转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名词不一样,事完全相同。至於阿赖耶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来的,科学家就不知道,哲学家也不知道。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唯证方知」,你证得如来的果位你就知道。科学家、哲学家有没有能力去证得?能力当然有,只是他不会用。大乘用什么方法证得?用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证得,比科学做实验简单多了,也有效多了,你就能把诸佛的密藏找到。 下面这举比喻,「如探水得源」,勘探水源,长江的源头在哪里?是什么样子?黄河的源头有,被人找到了。「寻枝得本」,一棵大树从枝条上去找,找到最后把根找到,根是能生能现;密藏也是能生能现,能生万法,能现万象。「得其本,则不愁枝末」,你就全体得到;如果你在枝叶上去寻求,那就太难,你永远找不到根源。根源就是一,枝叶花果那是多,《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是什么意思?就这个意思,跟你说一是讲根,跟你讲多是这树的枝叶花果。所有的枝叶花果都是这一个根生的,所以一即是多;所有枝叶花果不离根本,离根本它就不能活,所以多即是一,一跟多是一体,一跟多的关系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自己这个身体跟天地万物,这是多,品类之多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但是一个根本,这一个根是什么?密藏。无不是从密藏生,无不是从密藏显现,密藏就是自性,密藏就是真心,如来藏也是从它而生的。密藏是根,如来藏是本,这根本!理不出密藏,事不出阿赖耶,你就把宇宙诸法实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心清净了,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相,你没有忧虑,你没有牵挂,你没有烦恼了。证果的人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了,甚至於於天地万物,他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利益,这就是好处。我们给他起个名字称他为佛陀,称他为法身菩萨,他们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在大宇宙当中得大自在,万缘放下,一尘不染。十法界六道在他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从这里面超越了。 如果不明了、不清楚,肯定迷在六道,迷在三途,真的叫求出无期,没有出头的时候,在这里面受苦受难。超越的人,这诸佛菩萨,看到这些人受苦受难,完全是梦中之事,不是真的。享福的人那个梦是三善道,受罪的人那个梦是三恶道,都不是真的。迷的人自己不知道,觉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在旁边旁观不理会你。他那么苦、在受苦,你怎么不去救他一把?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在作梦。什么时候佛菩萨来帮助你?你对圣贤、你对佛菩萨能够相信,他就来帮你;你愿意了解他、愿意向他学习,他就来了。你不能够理解,不愿意向他学习,他不来,他在旁边看,这个不来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没有缘,他来了没用,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所以他不来。他在旁边看,看你造业受报,等到有一个时候你受够了,忽然想我不想再干,佛菩萨就来了。这个念头才动,佛菩萨就出现,这叫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示现给你看。你要是看懂、看觉悟了,你就得度,这一类人叫上上根人,不需要讲,一看就明白。上中下三根,那就需要讲解。 上上根人不需要讲解,为什么?这些人确实有能力「了了常知佛性之本体」。本体是寂灭,梵语称为涅盘,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寂是清净,也就是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灭呢?灭是灭一切烦恼、习气、因果,统统不可得。这个境界在净土宗里面叫它做常寂光,常是永远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变改过,寂是寂灭,光是光明。光明是显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全都透出来,照见万法皆空,真实的,确确实实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菩萨的心定了,「自然调伏诸根」,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怎么调伏?六根不再妄动就调伏,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眼能见,耳能听,能见能听当中它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心动念,这就叫调伏,这叫做正见。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什么人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不动的,凡是有动摇没见性,心还会有动,还会想过去,还会想未来,这都是心在动。不动的时候什么样子?不动的时候,过去、未来没有了,不但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这个境界就是实报土,这个境界就是常寂光,实报土里面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常寂光连习气都没有了,这叫自然调伏诸根。 下面举个比喻,譬如「手握金刚王宝剑」,金刚是金属里面最锋利的,它能断一切物,一切物不能断它,所以用它来做比喻。「来者俱斩,自亦不存」,来者是外面境界,境界来怎么样?如如不动,没有起心动念。自己呢?自己也是如此,自己也不起心动念,不认为这个身是我。有我这个念头就错了,你的六根在造业了,只要有我就造业,何况其余?所以佛家修行,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从哪里下手?从无我下手。《金刚经》上所说的先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相引申的意思就是空间,寿者相它的意思就是时间,用时空来包含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它不离时空,时空没有了,万事万物当然不能存在,全是假的。万法皆空,空亦不可得,空也是空的,不要执着有个空,不要想着有个空,有这个想法错了。这里末后两句话说,「自亦不存,剑亦非剑」,这个剑代表智慧。「故善调伏」,这真的叫善调伏。贤首国师的《还源观》,第四段为我们举四德,德是作用,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这两句。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此地讲的善调伏,妙用,他不造业。 我们凡夫随缘他就不妙,随善缘造善业,惹来三善道的果报;随恶缘造恶业,感得三恶道的果报,这个作用不妙。妙是随缘不变,妙在此地,不变能随缘,随缘能不变,不变靠什么?靠定、靠慧。没有定慧他就乱了,他就变了,随缘随着变,我们一般人讲「心随境转」,这就是随缘随变。心不随外头境界转,这就是功夫,某人有修养,有定功,无论是善缘、恶缘、逆境、顺境,他如如不动。他为什么不动?他知道诸法实相,他的心住在诸法实相当中。诸法实相就是密藏,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所以他不生烦恼,常生智慧。他在境缘当中能做得了主宰,不惊不怖、不慌不乱,这叫善调伏,永远保持身心和顺。和是性德,在自性里面称为太和、大和,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当中找不到一个冲突的,这是真的。为什么找不到冲突的?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一里面就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二就有冲突、就有矛盾,这个道理很深,并不是很难懂。诸佛如来、天地鬼神、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哪来的冲突!冲突的另外一个名词叫憎爱,你看这两个字是不是代表冲突?爱是你喜欢它,憎是你讨厌它,这就变成冲突;没有憎爱,冲突就没有了。万事万象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是自然现象,没有爱憎。 极乐世界风调雨顺,我们地球上这些灾变。没有爱憎,极乐世界的居民个个都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不迷;我们这个世间居民的心就乱了,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自私自利的心、损人利己的心,太多太多了,搞杂了、搞乱了。这些东西无论是净、是染、是善、是恶,都离不开密藏,离开密藏无一法可得。所以善调伏就重要,善调伏就是修养,善调伏就是修行。我们自己希望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有同样的境界,有平等的受用,我们知道,在性德上我们是圆满的没欠缺,现在问题呢?出在修德上,我们修错了。他们是从顺方向修随顺性德,我们今天是反方向修,完全违反性德,所以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顺着性德修的效果出现了,就极乐世界;违背性德而修的是我们,效果也出现,社会动乱,民生苦不堪言,居住的地球灾变频繁,这个现象出现了。现在理明白了,这个事的变化也清楚,我们能够依照经训的教训去做,真干就回头了,回头是岸才能够「深入正慧」。 「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自然断了。更积极一点,「志愿无上,随顺如来,依佛之教,行佛所行」。你就走向大圆满,志愿无上,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志愿。愿发了之后要行,如果不行,愿变成空愿;愿在前面领导,后头有行去践愿,实践这个大愿。那我们得找个好榜样,最好的榜样是如来,我们随顺如来,随顺如来的教诲,对於经典就要生起尊重的心。为什么?如来的教诲统统记载在经卷之中,得到经卷就是得到如来的教诲。从经典里面学习,把经典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这叫修行,这叫行佛所行。「故以七觉圣道为所履践」,这就给你讲出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就可以称之为活佛。你成佛了,你现在还活在世间,你看看你的心是佛心,愿是佛愿(愿是志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德是佛的德,慧是佛的慧,行是佛的行。七觉支、八圣道,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示现给一切众生看,讲解给一切众生听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三十七种。所谓是为所履践,步步都没有离开规矩,这个规矩就是三十七道品。 「佛之五眼为所修习。照真达俗,从容中道」。三十七道品是你的履践,也就是说是你行为的准则。而五眼,是你的观照,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五眼看破,三十七道品帮助你放下。照真达俗,从容中道,从容是安安稳稳,没有慌张,稳稳当当的行在中道之中,照真是理,达俗是用。「精进不已,则明本佛眼,觉了法性」。精进不已就明白了佛眼是自己本来有的,不从外得。佛的智慧,佛知,佛眼是佛见,《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都是自性本有的。「觉了法性,究竟证入如来密藏」。密藏就是自性,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根本。我们今天迷了,迷的时间太久,迷得太深,不是一次、两次的劝导我们就能回头。我们要经过一千次的劝告、一万次的劝告,能回头过来那已经算是大根性的人,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样?他这一世有机会遇到佛法,佛劝他一辈子没醒,还造业,还搞六道轮回,来生后世如果得人身又闻到佛法,佛再劝他一辈子也不开悟。那我们就得知道,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闻法真正能觉悟、能回头,能真信、真愿求生净土的,这个人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他绝对不是过去生中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怎么样?他已经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无量劫中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成熟,值得跟他庆贺的。所以我们就晓得,我们这一生不开悟很正常,为什么?过去生中没有种这么大的善根福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