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七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2/10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六十八面第八行,新罗元晓法师,从这里念起。

「新罗元晓师於《宗要》论无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随事发心,二者顺理发心。言随事者:烦恼无数,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於此三事,决定期愿。」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唐朝时候,现在的韩国,元晓师他在中国留学,是个很出色的留学生,回到韩国之后,成为一代的祖师。《宗要》是他写《无量寿经》的注解,称为《宗要》,他在这上面给无上菩提心做了一个解释。他也讲随事发心,顺理发心,跟前面我们所读的《往生要集》里面所说的「缘事菩提心、缘理菩提心」很接近,意思都差不多。言随事,前面讲的是四弘誓愿,这个地方他只讲三个,只讲三句,意思跟四弘誓愿也很接近,你看第一个,四弘誓愿说「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此地说的,烦恼无数,愿悉断之。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不能不断烦恼,为什么?菩提心是觉心,烦恼是迷,因为有烦恼,觉心就显不出来。

我们知道,觉心是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三字经》里的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迷就不善,觉就善了。所以本善在大乘法里面称为本觉,中国古大德讲本善,本善跟本觉实际上是同样的境界,是一桩事情。现在我们不善,不善是习性,因此教学就非常重要。教学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个教学的目标,古人讲宗旨,主要的,就是如何能够保持本善而不迷惑;其次,已经迷失了本性,如何帮助他恢复本善,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标。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学生读书志在圣贤,圣人那就是保住本善而不会变质,贤人一定是从不善回归到本善,这是贤人、君子。古时候教学,你看看,以这个为目标,跟大乘教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

第二,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什么是善法?利益众生的都是善法。反过来,利益自己的都不是善法,这一点大乘教里头讲得清楚。你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利益自己不是善法?我们想想,大乘佛法学的是什么,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是要成佛。大乘经佛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了,为什么不是佛?现在你为自己,你就是六道凡夫,错了。为什么说为自己就错了?《金刚经》是中国人必读的,不学佛的人也喜欢读,你看《金刚经》上半部讲的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具足是六道凡夫,不再分别执着这个四相,你就入佛门了。你要再问为什么?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执着假的不肯放下,这叫迷,迷什么?就迷这个,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断烦恼,头一关就是放下身见,就是破四相,什么人破了?《金刚经》说得很清楚,须陀洹就破了,小乘初果;大乘,像《华严经》上所说的,十信菩萨初信位,初信位就是刚刚入门,好像小学,大乘里佛教的小学一年级,就破了。这一关不能破,你没入一年级,你还在幼儿园,不是佛的正式弟子,这个一定要知道。烦恼不破,善法就不能建立,烦恼障碍了善法、破坏了善法,道理在此地。

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向老师请教,佛法殊胜,令人仰慕,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老师告诉我两句话,「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门。看得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放得下就是放下烦恼。烦恼里头,头一个是放下身见,无我,确实没有我,六道十法界,执着这个我是假的,特别是六道,执着这个假我,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正法?特别是大乘里面,纯正纯圆,那是什么?纯净纯圆,《华严》、《法华》这是标准,我执没有破,你就入不了门,这叫正法。经论里面,佛讲得很多,须陀洹断烦恼,断哪些烦恼?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这个统统断掉才能证须陀洹果,也就是十信菩萨的初信位。

佛在教学,把这些东西归纳,归纳为五大类,这容易教,也容易学。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身见就是执着身是我,这个错了,身不是我。边见就是现在所讲的对立,我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一切法对立,我们今天讲相对的。这是什么?这是所有烦恼的根源,从对立才起矛盾,从矛盾才产生冲突,冲突再提升就是斗争,所以今天的社会都讲究竞争,这是搞六道轮回,这决定不是佛法,佛法里头没有竞争,佛法讲六和,哪来的争?有争的念头、有争的行为,那永远搞六道轮回,而且六道轮回应该多分是三恶道。你看人天,圣人君子他不争,他讲究让,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教学,教小孩,从小就教他让,先是忍让,慢慢学会了谦让,提升了,谦让,到高境界的时候,礼让,让到底!哪有争的这个念头?争的这种念头、这种行为,君子之所不齿,没这种道理。真正能够放下边见,放下对立,社会就和谐,冲突就化解了。

第三种叫见取见,第四种叫戒取见,这两种我们可以把它合起来,中国人所讲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有两类,属於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属於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就是这两个我们中国人合起来叫成见。没有成见的人,心地清净,在这个世间一切可以就像普贤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最后一种叫邪见,就是除上面这四大类,不属於这四大类,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就归到这一类,叫邪见。这个东西没有了,才入佛门。所以佛门不是说你研究多少部经,你持戒、行善、念佛,不是这个,与这个不相干,关键是你烦恼还有没有?它障碍自性。诸位要知道,学佛终极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不仅仅是禅宗讲,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最后都是明心见性。所以《般若经》上佛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到最后都见性,没有两样。只是修学的方法不一样,门道不相同,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个,这就是所说的佛佛道同,法门平等就这个意思。

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因为烦恼太多,个人根性不一样,法门多了,便利於大家学习。你觉得哪个法门适合你,你就用这个法门。但是一定是烦恼轻、智慧长,那你就修对了。如果你修学这个法门,烦恼断不掉,甚至於烦恼更多,那你就全错了。功夫得力不得力是清净心有没有现前,我们这个经的经题上,这个标准是清净平等觉悟;阿罗汉证得清净心,菩萨得平等心,佛是大彻大悟,觉字,觉是佛。这很管用!烦恼断了之后,才能修善法,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善,这个善的定义你搞清楚了。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是对立的,那就不善。六道里面讲善恶,修善生三善道,造恶呢?那你就会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它不是佛所说的善,佛所说的善超越六道轮回。

五种见惑断了,还有思惑,思惑是思想上的错误,三界九地一共八十一品,佛也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这个东西也要断。不但没有这些行为,念头都没有,贪瞋痴慢疑的念头都没有了。这个疑特别是对於圣教,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你要有怀疑,这说明什么?说明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要想出离六道轮回,你要相信圣贤教诲,中国古人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不能怀疑?圣贤人是开悟的、明心见性的,我们是在迷惑,六道里头迷得深,四圣法界迷得浅,也没开悟。四圣法界里,有声闻(就是阿罗汉)、有辟支佛、有菩萨,最高的有佛,那个佛也没有大彻大悟,十法界的佛。所以十法界,我们今天讲六道是凡夫,佛在经教里面把凡夫分为两种,六道里头叫内凡,六道之内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叫外凡,六道之外的,他还是凡夫。为什么说他是凡夫?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他们的妄心用得正,正在哪里?因为他对於佛菩萨教诲不怀疑,他完全接受,依教奉行,所以他行得正。十法界里面的佛虽然不是真佛,很像真佛,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很像真佛,就是三藏经典里面的教诲他做到了、他落实了。如果他能够转八识成四智,那他就是真佛,就不是假佛,他就不住在十法界。告诉你,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用真心,不是用妄心。

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全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用的是这个。四圣法界觉,用妄心,他觉,他依佛,叫皈依佛,真正皈依佛;我们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经典上给我们讲的觉,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的意思要懂。哪些是真皈依的?四圣法界是真皈依,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你看我们六道里受了三皈依,还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就是假的,有名无实。四圣法界那是名实相符。转八识成四智是真心了,转第六意识,就不用第六意识了,那是什么?妙观察智现前,自性的智慧,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是自性里的德,德行;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自性本具的般若完全现前;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得大自在,这用真心。用真心那是真佛,用妄心不是真佛,所以天台家讲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大乘经里面讲的善,通常看成善恶的善,错了,善恶的善在烦恼里头。这个地方的善,至少我们要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这是善,「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这是善,法身菩萨,这是善。愿悉修之,我们发愿要像地上菩萨一样,真修。

第三,众生无边,愿悉度之。这跟四弘誓愿第一愿一样,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怎么度他?教他。众生觉悟、回头了,这叫得度。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教学,这诸位要知道,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教学,教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众生苦,苦从哪里来的?迷失自性就苦了,他有烦恼,他有习气,他造恶业要受苦报。佛菩萨怜悯大家,帮助大家离苦得乐,你觉悟了你就离苦,你明白了你就得乐。所以大乘经教里面,诸佛如来那真正是在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他的方法就是教学,不但言教,最重要的是身教,他做给我们看。於此三事,决定期愿,就是上面说的这三桩事情,决定,期是期望、期待,这个愿要圆满。

下面解释,解释得好,「初」,断烦恼,断烦恼「是如来断德正因」,这讲三德,断德、智德、恩德。佛殿,我们看到供佛的大殿,匾额上写的「大雄宝殿」,这什么意思?佛是大英雄。英雄是什么意思?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叫英雄。六道众生做不到的,就是烦恼断不掉,佛有办法,他能把烦恼断掉,这称之为大英雄。我们学佛,头一个要学佛的断德,这个断就是放下,所以这是如来断德的正因,不断烦恼怎么行。烦恼怎么断法?如果不能深入经藏,你就没有办法。所以老师教我,看破在前,放下在后,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所以你放不下。看破了自然就放下,看破帮助放下。那放下呢?放下又帮助看破,这境界提升了。大乘法里,从十信位的初信一直到等觉,《华严经》里排列的五十一个阶级,就好像五十一层大楼,我放下第一层,我到第二层;我放下第二层,我又到第三层;放下第三层,我到第四层。所以看破、放下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放下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看破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学不行,不学到一个阶层之后就再不能提升,再上不去了,什么原因?他不肯学。学无止境,中国古人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还学不了,得勇猛精进,才能学到佛的那个阶层。

「次」,善法无量,愿悉修之,「是如来智德真因」。所以智慧在哪里?智慧从行善。今天中午,深圳有个同修来看我,前一次来看我的时候,他是个商人,是个企业家,我告诉他,如来所说的生财有大道,我说你要不要听?当然欢喜,发财!搞企业就是要发财。佛告诉我们,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来的,你能够修财布施,你就得财富;你能够修法布施,你就得聪明智慧;你能够修无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长寿。真的,一点不假,我是在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我的,我学了六十年,证明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他听了很高兴,他真干了。他做超级市场,国内连锁店有一百零五家,卖日用品,生活必需品,像柴米油盐这些东西,蔬菜这些东西。他真的干了,推出,他这一百多家店采取什么个方法?他叫是「零利润供给」,就是说他买来多少钱,他还是这个价钱卖出去,所以他东西便宜,比哪一家都便宜,东西又好又便宜,所以生意好得不得了。他来告诉我,他说没错,而且这个生意做起来从前很操心,现在不操心了,以前很攀缘,现在不攀缘了,生意是愈做愈好,人家都到他家来买东西。蔬菜、水果是没有利润,完全就是成本卖出,好!我再告诉他,修法布施长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健康长寿,他的招牌叫「新一佳」,在中国很多人知道。所以佛给我们讲的话,真话,不是假话。不肯布施,你也发了财,那个财是你命中有的,命中没有,财从哪里来?读《了凡四训》就明白了。古人说的话没错,「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无论用什么方法手段得来的财富,都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得不到,命里没有的怎样得到?布施得到,你真肯修财布施,你就会得财富。这都是真的,我们学了六十年,一点都不假,所以对老师感恩,对佛菩萨感恩,经典上这样教导我们的。

「第三心者」,第三就是众生无边悉愿度之,这是「恩德正因」。这是什么?无畏布施。所以这三句你要是学会了,你得财富,你看第一,你断烦恼的时候,你会得财富;你修善法的时候,你会开智慧;你念念都为了苦难众生,这是无畏,你得健康长寿,恩德。不要为自己,为众生。为自己呢?这就说出来了,为自己,增长自私自利,这就错了。所以佛法是先把自私自利给断掉,讲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超越六道轮回,提升到四圣法界。《金刚经》还有后半部,后半部就更上一层楼,不是讲无我相,他讲无我见,见是什么?念头,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念头都没有了,那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往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真的,真理,真的事实。

下面这一句总结,「三德合为无上菩提之果」,四弘誓愿最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前面三条做到了,后头这一条自然就成就。「即是三心,总为无上菩提之因。因果虽异,广长量齐,等无所遗,无不苞故。」这是学佛初入门的时候,诸佛如来给我们开示的总纲领、总目标、总方向。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标?那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个人可以不相同,但是你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个。所以我们选择一个法门,我们今天所选择的持名念佛,我选择这个法门,对於其他的法门尊重顶戴,不能轻慢,轻慢有罪过。有很多人认为我这个法门高,比你高,你不如我,这个话不可以说,只能说这个法门适合我修,我修这个法门比较容易。对不同的法门要尊重,你要是毁谤,那你就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阿鼻地狱的罪过,这不能不知道。毁谤别人就是贡高我慢,我慢心是生烦恼,不是生智慧。所以学佛一定学谦虚,菩萨六波罗蜜里面教给我们持戒、忍辱,菩萨戒里面,自赞毁他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罪,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重罪。所以我们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修念佛法门,对於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修学的不是净宗法门,你看他多恭敬、多么感恩,这是正确的,这是教给我们的,都是佛说的,佛说这么多方法度不同根性的众生,哪里会有错。善财是一个行菩萨道修行人的好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自己谦虚,礼敬别人,赞叹别人,这就对了。古德也常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佛门四众弟子都能互相赞叹,佛法就兴旺起来,和谐了,家和万事兴。你自己家里不和,肯定衰败,外面也没人瞧得起你。所以「诚敬谦和」这四个字非常重要。

下面说,「如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此地的发心是发菩提心,就事上来说,四弘誓愿不分宗派、不分法门,普遍都发这个心。那是不是真发了?那另当别论,佛菩萨对初学的人的要求是要真发,这个心就是立定了方向、立定了目标,前面三个是方向,最后一个佛道誓愿成那是目标。断烦恼是断德,学法门是智德,度众生是恩德,这三德成就了最后目标,佛道无上誓愿成。确实有慈悲心恳切的人,自己没度,先度别人,菩萨里头有个代表,地藏菩萨就是这种例子,真的舍己为人,这非常非常难得,《华严经》讲法身菩萨四净德,最后一条代众生苦。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断德跟智德,断德是德行,智德是智慧,没有德能、没有智慧,怎么度众生?有智慧没有德能,不行;有德能没有智慧,也不行。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二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七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