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19 马鸣 |
 
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19 马鸣
公元110年左右,马鸣生于中印度,本学婆罗门外道,长于音乐诗歌,声誉卓着,后为胁尊者所论破而归依佛教。马鸣曾编导「赖吒和罗」佛教戏曲,竟令观众深感无常苦逼,相率出家,导致国王下令禁演此剧,由此可见马鸣文艺感性的特长。他着名的作品还有「舍利弗戏曲」、「孙陀利难陀诗」、「佛所行讚」、「金刚针论」…等,其中「佛所行讚」乃是以宫庭诗式优美的韵律写成。 当时的文风炽盛,起因于婆罗门教的复兴与大乘运动的兴起所交织而成的社会风尚。婆罗门教的现型薄伽梵歌早在公元100年整理完成,优美的诗歌广泛地传颂着;而大乘教的初期经典也在公元60年左右开始成立,同样採用印度文学的表达方式,例如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皆然,再加上本生谭的民间故事穿插其间,使得大乘经典的文艺气氛更为浓厚了,这也是大乘宏传世间,适应时代的必然方向。富丽的词藻引人入胜,玄奥的理论令人遐思,精彩的故事感人肺腑…这对大乘人来说是无上的理想,特殊的方便;但是否也会迷失在戏论的无边大海中,犹豫在人、我、空、有的矛盾中,停滞在感性的神祇崇拜中呢?反观原始佛法的朴实精要以及原始律典的严谨约束,再证之以历史上文学、艺术对佛教产生的副作用,学人当不无感触─缤纷绚烂的云彩毕竟掩饰了光明的慧日。世人喜欢欣赏落日馀晖中的彩霞,却遗忘了「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警示,听任正法在有情的烦恼云霞中沉沦下去。 由于胁尊者的推荐,迦腻色迦王乃三次函请摩竭陀国王放人,马鸣终于公元145年左右,由华氏城经由摩偷罗来到犍陀罗宏法。马鸣的说法,深入浅出,像流畅美妙的诗篇,能让闻法的人嚮往陶醉。他经常到塔寺或居士家,召集一般民众宣扬佛法。他在犍陀罗、那揭罗喝罗、乌遮因、喀什米尔(以西北印各地为主)教化达七、八年之久。当时民风淳朴,信徒都感受到马鸣说法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有学者认为西北印度发展出来的「他力往生淨土思想」,可能源自马鸣的教化。若以马鸣热诚地讚颂佛陀的本生事迹,加上他感性的文学才华,是不难从阿含经典中以及从西印度辗转传来的无量寿经中,撷取西方世界的精华,整编成优美动人的极乐诗篇,方便渡化原以拜火教为主的安息、萨卡、大月氏民族,并提供在家信众一个具体的往生希望。或许他记取「赖吒和罗」禁演的教训,不想再对在家人演说「无常、苦、无我」了,因而改唱「无量寿、极乐、淨土」的诗篇。 检视公元228年间,中国正逢南北朝,吴大帝黄武年间,支谦首译「阿弥陀经」二卷;而公元230年,贵霜王朝巴斯铁瓦王也曾遣使来魏;加上贵霜王朝长期掌握中国与罗马间贸易的要冲…等等,由贵霜王朝与中国的密切关係,似可推测早期「无量寿经的原型」经过贵霜王朝多神文化的激发、扩充、增补之后,又以优美的梵文文学精撷出小阿弥陀经,如诗如画,感人至深,大、小两经同名「恕迦跋堤犹诃」,即「有乐之处的庄严」之意。尔后经典随着商旅、使臣和西域的民间信仰逐渐东传,入于中原。如果进一步调查淨土经典中属于古译和旧译的音译语,可以发现其原语为犍陀罗语,例如出现于古译「大阿弥陀经」的「须摩题」(恕迦跋堤),都被推测是犍陀罗语「极乐」(SUKAVATI)的音译,康僧铠译「无量寿经」的义译语,如「了本际」、「正愿」、「正语」…等也可证明与犍陀罗语有关係。检视出现于「无量寿经」梵文本诗句的语尾,也显示出犍陀罗语的独特现象。法华经亦然。犍陀罗语正是公元前、后三世纪,使用于西北印度,包含马鸣化区一带到中亚天山南路的俗语。因此可以推定淨土思想不但流行于西北印,并曾流布于中亚地区。公元430年左右,刘宋僵良耶舍所译的「观无量寿经」并未发现梵文本,却留存了当时中亚文字的版本,很可能是后期才由中亚传入中国的作品,它与西北印当时的淨土思想不尽相同,却对中国的淨土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马鸣、贵霜王朝、淨土思想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连。 马鸣的积极创新使得胁尊者深感阿毗达摩佛教的时代即将隐没,代之而起的不仅是活跃世间的大乘僧侣,甚至部份财大势大的在家人也会统率在家信徒去拥护新的教义。当时摩偷罗的大富豪嗄库底就曾以自己的财力而得到马鸣西来,并活跃于弘法的工作上。迦腻色迦王也以君王的势力得到马鸣并热心于宏法事业,甚至亲自参与了第四结集。这些表面看似可喜的现象,却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又加上大乘经典中不断出现在家人语侵声闻,轻视阿罗汉…等等毁谤僧宝的言论,更助长了在家人狂妄无知和出家人妄自菲薄的风尚。甚至影响到后世西域龟兹王与鸠摩罗炎,前秦王符坚与道安,吕光、姚兴与鸠摩罗什之间的僧俗相对关係。使得出家人为了宏法的方便,不惜投身做在家人的幕僚、顾问,甚至在财势者的干预下进行宏法的工作。这种僧俗的相对关係,绝对不同于世尊住世时,僧团与摩竭陀王、频婆沙罗王、阿闍世王,乃至与给孤独长者之间的相对关係。僧俗的立场一旦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教义与教团组织便跟着快速发生变化了。马鸣,西北印大乘运动的响应者,接续了大乘北传的初基。 【引用及参考资料】 1.杂阿含经 2.印度之佛教(印顺,四川合江县法王寺,1942) 3.迦腻色迦王(木户秀夫,恆沙出版社,1988) 4.世界佛教通史(释圣严,东初出版社,1985三版) 5.佛教思想(玉城康四郎等,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