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24 慧远 |
 
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24 慧远
公元334年,慧远生于并州雁门郡(中国山西崞县)。21岁时,闻道安讲般若经,悟而出家。24岁登座说法,引用庄子解释实相义。 公元383年,慧远至江州浔阳,见庐山清静,遂止于龙泉精舍。次年,江州刺史桓伊为远建东林寺。 公元391年,慧远请僧伽提婆重译阿毘昙心论,请山贤僧伽先译三法度论。次年,慧远以禅经律藏多未完备,命弟子支法领、法淨等赴天竺寻求经典。公元396年,与弟慧持重译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 公元399年,桓玄欲聘慧远任事,为远所拒。 公元402年2月,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3月,桓玄入京师,下令汰洗僧众,但「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4月,桓玄倡议沙门敬拜王者,慧远覆书反对。当时慧远已经69岁,出家之人受到王家压力干扰,内心惶恐可想而知。7月28日,慧远与刘遗民等人集于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共誓往生西方,即所谓庐山白莲社,后世中国淨土宗因此追尊庐山慧远为初祖。虽然因为现实人间的诸多苦恼而发愿求生西方的动机是相同的,但慧远的念佛方法是根据印度初期大乘般舟三昧的修持,劝修禅定而愿在定境中见到阿弥陀佛,与后世在中国发展出来的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是截然不同的,然而以刘遗民等居士为主的结社念佛风气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慧远是个相当严谨而有原则的僧人,他眼见自己的老师道安不得不依附王者来宏扬法务,难免有失僧众的尊严,乃选择隐而不退,卓然独立庐山的方式来修行宏法。他不依附王者、不阿流俗的风范令人喝采。由他译出中阿含、增一阿含、阿毘昙心论…等,以及派人远赴天竺寻取禅经律藏的事实,可以发现慧远一直在传统佛教的法义裡努力着。他本身对禅定、戒律的修持都非常认真,甚至临终病苦,进以蜜水,仍要律师检阅是否合于律制。这在当时长安一片般若、法华的大乘学风中,庐山特殊的风范是何等令人珍惜! 但是鸠摩罗什译出了般若经、阿弥陀经,也改变了慧远的修行方向。公元405年,慧远72岁,引用般舟三昧经中的梦喻,就定境中所见之佛向罗什请教。他原本认为定中所见之佛仍不出于行者想像,因此所见之佛还是不能为行者说法或断除疑网的;如果定外有佛,那麽就不应该用梦来做比喻。罗什回答他,可以用天眼见佛,可以用神足飞到十方佛所;即使未离欲,未得神通,常念阿弥陀佛,心住一处,亦可见佛闻法;更以梦力比喻定力,肯定可见他方诸佛,而非虚妄;复以经为世尊所说,强调阿弥陀佛身相具足,是如来之至言;结论则以佛身如梦如幻毕竟空寂来纠正慧远的佛身虚妄说。另外慧远也提出了有关大乘大义的十八条问题,就教于罗什,内容涉及「法身」、「菩萨」、「神通 」、「法性」、「如来」、「真际」…等等。可以想见当时传统佛教在中国面对大乘教义的溷淆,所带给学人的困惑是何等的难以廓清。而罗什依于空宗的立场,一语指出慧远「对『法身如何可见』一类的问题索解,全属戏论。」这样的答覆使得慧远困在「求宗不顺化」的主张中,把「法性」视为客观的本体性存在,视之为世界的本原,走上当时形上学玄辩的圈套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老子哲学中具有本体意义的「道」,而把「法性」和「现象世界」对立起来,误解其为一种解脱境,也因此而寄託于西方的淨土中。从日后佛驮跋陀罗引入「佛性论」,受到江北罗什空宗主流的排斥而转赴庐山;以及后来道生主张「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被逐出建康后也前往庐山的史实看来,庐山对「法性」和「佛性」的主张是相近的。而「佛性说」却源自印度中期的大乘法,以「大般涅槃经」中的如来藏为根据,大胆提出了世尊所从来没有说过的「佛性说」或「如来藏说」。这原是有宗的思想,后世淨土行者重视佛驮跋陀罗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于焉可知。然而慧远精勤修习,却始终未能突破这个症结,令人长叹。世尊说「八正道」,「正见」为先,对一个认真追寻真理的人,正见是何等重要!就这样,一个严谨的僧人,一个徘徊于传统佛教和大乘法之间的修行人,被大乘的理念困住了。 公元416年,慧远83岁,逝于庐山东林寺。 公元428年,罗什的弟子竺道生因为提倡「阐提成佛说」而被逐出建康,转入虎丘、庐山。可惜当时罗什、慧远都已去逝,否则在淨土的看法上将有不同观点的论说出现,不致完全倾倒于罗什的威望之下。罗什认为淨土是诸佛之果报土,众生全无淨土可言;众生但生佛之淨土中,或只见佛所示现的应土,以淨土唯佛之所得。道生则倡佛无淨土之说,他认为佛陀既然永脱色累,应无所居之国土;凡言土者皆由众生业力所感之果报,佛但入众生之报土中,施设教化而已;主张佛果无色论,佛之真身无有色形,唯智体独存。如果道生的「智体」是指佛陀修证而成的五分法身的话,那麽他的言论便值得加以重视。而他勇于提出不同于师门、不同于当时教界看法的精神,也是令人欣赏的。虽然他主张佛性说,也着述维摩义疏、法华疏等大乘经论,但仍保持了一些早期跟随僧伽提婆学习毘昙的心得。如果慧远能早见道生,如果慧远能得阿含心髓,如果慧远能知道大乘经典都是在佛灭500年左右才陆续编集出来的,或许就不会那麽轻易地屈服于大乘的流风之下了,或许也能留下较多传统佛教的典范来,不让中国教界千百年来全面浸润于大乘法中,而使中原完全失去了开展原始佛法的契机。 怀念慧远高洁的情操,深愿今日徬徨于大乘教义的法师大德,都能持戒谨严,精勤思惟原始佛法,坚定法次法向,走上解脱大道。 【引用及参考资料】 1.杂阿含经。 2.晋书。 3.高僧传。 4.慧远(区结成,东大图书公司,1987。) 5.中国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慧日讲堂,1974。) 6.淨土教概论(望月信亨,无量寿出版社,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