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B 二、箭毛经(下,208)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B 二、箭毛经(下,208)
二、箭毛经(下,208) 说法地点:王舍城外孔雀林 参加人员:异学箭毛及其弟子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箭毛异学说天眼、宿命等通之事,箭毛则述邪师所说的上色,佛陀则辗转以萤火、星、月、日、天光等去驳破它,并为说四禅的道迹。 我们在《箭毛经》(上、下)中,见到了一位比较熟悉的名字,其名就叫“不兰迦叶”。这位箭毛异学及其信徒曾经不止一次地向不兰迦叶请教过一些问题,或闭口不答,或答非所问,或者一问三不知。结果可想而知,箭毛对这位不兰迦叶先生是十分藐视,认为他是浪得虚名,没有真本事。那么这个不兰迦叶究竟是何许人也?让我们对其略加了解。 根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上面的叙述,不兰迦叶即富兰那迦叶,为佛陀时期古印度著名的六师外道之一。这位首领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地区颇有势力。《长阿含经·沙门果经》对其记述是“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多所容受,众所供养”。从这段记述来看,不兰迦叶还是有相当学识的,决不像箭毛异学所说的那样,是酒囊饭袋而一问三不知。另据《法句譬喻经·地狱品》记载,不兰迦叶曾与佛陀比试道力,落败后羞愧不已,后投水而死。 作为六师外道之一,不兰迦叶有着自己的一套观点主张。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互相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主张无因果报应,行善不得善报,行恶亦无恶报,“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无白业报,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是个彻头彻尾的“现世主义者”。——用现在的话讲,叫极端机械唯物主义。不仅如此,他对社会上的一切宗教道德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如果按照他的这种逻辑推演开来,那么为恶就不必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的谴责,为善也不必受到世人的宣扬与赞誉,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秩序就会遭到彻底的毁坏。更有甚者,他还宣称“使用暴力不为罪”的观点,虽说对冲破种姓制度的藩篱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抹杀是非界限、否定一切道德伦理的极端思想,是十分危险的。当然,作为下层民众的思想情感的某种渲泄方式,也有其适度生存的土壤环境。 本经仍是佛陀与箭毛之间所进行的一系列哲学探讨。 佛陀直接指出了箭毛异学的过患所在:“汝长夜异见、异忍、异乐、异欲、异意故,不得尽知我所说义。”就是说,箭毛等人之所以在修行道路上不得要领、不得门径,最根本的原见是他们的邪知邪见在起作用。如果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看问题的非正常角度不予改观,那么欲证得“一切知,一切见,无余知,无余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就连佛陀所说之法,也搞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反而生起谤佛谤法之心。 我们知道,佛陀具备五眼六通,而且这种神通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在佛的六通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最具迷人魅力的,便是天眼通和宿命通。这些神通对于六师外道来说,简直是水中捞月,望尘莫及。 箭毛异学诸梵志,除了在修行方法上与佛教有较大差别外,在所持戒律方面也有层次的悬殊。比如说,在箭毛诸异学看来,所谓戒除杀生、断不与取、断除邪YIN、除却妄言,乃至离开邪见,便是他们所秉持的最高戒条。在他们看来,能够做到此五种戒条,便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佛陀指出,这种所谓的“乐”是很肤浅的,是根本不究竟的,它其实掺杂着痛苦,是苦中作乐,快乐背后隐藏着无尽的苦渊。我们知道,就算将五戒持守得再好,至多也就是命终后得生人天而已,当福德享用完毕之后,照样还要堕入三涂受苦受难。 那么如何才能脱离杂苦而获得究竟之乐呢?正确的道路便是从初禅进入四禅,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方能获得“最上、最妙、最胜”的道迹。当获得最上道迹的时候,所谓天眼、宿命二通,以及做到全知全能的“一切知,一切见,无余知,无余见”,根本就不成问题。当然,它的前提便是要彻底抛弃原先的邪知异见。如果一味地固执己见,“见了棺材也不落泪”,那没办法,你只好随着生死之轮,再次漂荡在六道的洪流巨海中啦! 在本经的结尾部分,箭毛“即从座起,欲稽首佛足”,却被他手下的五百弟子们所阻止。弟子们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尊今应作师时,欲为沙门瞿昙作弟子耶?尊不应作师时,为沙门瞿昙作弟子也。”弟子们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您箭毛现在还是我们的老师,就不应该给眼前这位大和尚做弟子;如果您想礼拜瞿昙为师,那么对不起,您从此以后就不是我们的老师了,从师我们师徒恩断义绝,道分二途。结果是箭毛迫于弟子们的压力,没有礼拜佛陀。这个结尾,与《箭毛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该经是箭毛皈依佛陀而为优婆塞)——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之处。(2009年10月7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