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B 二、五下分结经(20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B 二、五下分结经(205)

 

  二、五下分结经(205)

  说法地点: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鬘童子、阿难;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人都被五下分结(欲、恚、身见、戒禁取见、疑)缠其心,如不知舍的话,五结就会转盛。因此而举果实,乃至栰等譬喻,以示人们当依此道此迹去断绝五下分结。并说得四禅,住四无色定,更进而至于得解脱。

  本经重点所讲的是五下分结。所谓五下分结,就是指系缚有情于欲界的五种烦恼。“结”即结使、系缚,即烦恼的异名,如果我们将这个“结”解开了,那么就等于给自己松了绑,就可以出离欲界了。而所谓“下分”,即指下界(欲界)它是相对于色界、无色界而言(色界、无色界被称作上界)。五下分结就是指使众生流转于欲界的五种根本烦恼,它们分别是:贪(欲)、恚(嗔)身见、戒禁取见、疑结。贪指贪欲,嗔指嗔恚,身见指我见(执取于我见,以自我为中心),戒禁取指执取邪戒,疑指怀疑谛理。其中,欲贪、嗔恚二结如守狱卒,令愚夫异生禁锢于欲界的牢狱中。若以不净观破欲贪,又以慈悲观破嗔恚,而生于初静虑乃至有顶,则身见、戒禁取见、疑三结如巡逻者,还将执彼复置于欲界。故欲界系的烦恼虽多,仍偏立此五结为顺下分结。

  其实佛陀不止一次地向比丘宣说过五下分结的过患,也曾不止一次地叮嘱弟子们要警惕五下分结所带来的各种麻烦,必须要断除它们。但是弟子们到底做得怎么样呢?于是佛陀在一次聚会之中,对弟子们说:“我曾说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比丘们都“默然不答”。那么到底有没有做到呢?佛陀是再三问,弟子们是再三沉默,让人摸不着头脑。

  眼看就要冷场了。此时尊者鬘童子出面说话了。这位鬘童子据说有点了不起,他是闻佛说法而出家,证六神通,获得彻悟。只见他从座站起,启白佛陀:“世尊说五下分结,我受持之。”

  佛陀似乎没听明白,他再次问道:“鬘童子!我曾说五下分结,汝受持耶?”——实际上佛陀怎么听不明白呢,他是让鬘童子回答得更清楚一些。

  尊者鬘童子回答说:“世尊曾说欲初下分结,是我受持,恚、身见、戒取、疑,世尊说第五下分结,是我受持。”

  没曾想鬘童子的一番回答,遭到了佛陀的严厉呵责:

  “鬘童子!汝云何受持我说五下分结?鬘童子!汝从何口受持我说五下分结耶?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意无欲想,况复欲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欲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众生想,况复恚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恚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自身想,况复身见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身见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戒想,况复戒取必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戒取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法想,况复疑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疑使。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此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

  佛陀上述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佛陀的意思是说,鬘童子小小年纪,就好像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婴孩)似的,根本就不知道五下分结是怎么回事,便自作聪明地说自己已经明白了五下分结的道理,并且受持断除五下分结的法门。因此佛陀在这里,呵责鬘童子是未知言知,未持言持,是在打妄语。

  鬘童子被佛陀这么一责呵,一时语塞,他“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众比丘面对佛陀的提问,选择了集体沉默,不失为明智之举。如果哪位胆敢自不量力,主动站起来冒冒失失地回答说“已受持”,肯定又要被佛陀训斥一顿。看来大家都有前车之鉴,因而选择三缄其口,高明啊!

  佛陀在呵责鬘童子之后,也选择了默然。而众比丘也是大气也不敢出。此时,法堂之内显得出奇地寂静。

  阿难是个聪明人,他总不能让大家这么“默然”下去,否则局面出现尴尬。

  此时阿难在哪里?他站在佛陀的身后,“执扇扇佛”。他叉手向佛,说:“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善受善持。”

  佛陀听后,会意地说:“好啊,那你们就认真听讲。”

  1、“或有一为欲所缠,欲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欲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2、“或有一为恚所缠,恚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恚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3、“或有一为身见所缠,身见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身见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4、“或有一为戒取所缠,戒取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戒取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5、“或有一为疑所缠,疑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疑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上面所列五种,即为五下分结的具体内容。佛陀说,此五下分结一旦生起,如果我们不及时加以割舍,那么此五下分结就会由衰而盛,我们对它们再也没有能力控制它们,发展到最后,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如何舍弃五下分结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智慧的考量问题了。佛陀在经中作了譬喻,就好像我们现在站在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岸边,我们欲想渡过河去,该用什么方法?有人说了,找桥找船啊!如果没桥没船呢?那只能凭自己本事游过去——问题是我们游泳技术不佳,或者根本就不会游泳,而且身无束鸡之力,该怎么办呢?此时就得想别的办法,比如说自己动手制作舟筏。只要自己动点脑筋花点功夫,做一条容纳两三个人的小舟筏,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是如果我们既不会水,也不愿意动手做筏,那么对不起,我们永远都别指望渡到对岸去——除非等河水干涸了,自己徒步从河床上走过去;要么自己有神通,腾空而起——然而这两种可能是根本不会出现的。

  佛陀说,面对五下分结,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一个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别的都好说;若无厌离之心,什么都免谈。“若有比丘攀缘厌离,依于厌离,住于厌离,止息身恶故,心入离、定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便可以得初禅,渐次得二禅至四禅成就游,乃至得四禅八定,最终可进入般涅槃,不再受有,知如真。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佛陀譬喻道:“犹去不远,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树,破作片,破为十分,或作百分。破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叶叶,不见彼节,况复实耶?”因此,“如是比丘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如是观已,“便不受此世”。在这里,佛陀通过芭蕉的从有到无的形象例子,来说明我们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应该树立无常观、无我观、生灭观以及兴衰观,从而树立起舍断观、出离观以及精勤修习观。当然,断五下分结只是众多修习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就算断除五下分结,也只是得出欲界,并不了解脱生死。因此,我们必须明白,断除五下结,并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

  我们常说,佛陀所说诸法无有高下,只要循其一宗一门深入,都可以获抵彼岸。也就是说,佛陀所说之法,并无什么“五时八教”之说,皆为一乘。那么为什么我们听闻了佛法,却无法证得“究竟尽”呢?佛陀对此的解释是:“人有胜如故,修道便有精粗。修道有精粗故,人便有胜如。”就是说我们众生(主要指人类)有胜有劣,根机有浅有深。有的人闻佛一偈或半偈便可豁然,有的人纵入佛门百年乃至千劫,亦是朽木不可雕。有人鼓吹今生便可成就佛道,“顿悟”一下,便彻证自性。依愚人之见,对不住,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为啥?遍翻三藏,你何曾见过“顿悟”二字?所谓禅家顿悟法门,只不过是迎合了中国人贪图便利的急功近利之心态罢了,吾辈岂能当真?

  一句话,老实修行,休去理会“顿”、“渐”!  (界定,09.10.04)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C 三、心秽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A 一、箭毛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B 二、箭毛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C 三、鞞摩那修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A 一、罗摩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五)~B 二、晡利多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五)~A 一、持斋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四)~B 二、嗏帝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四)~A 一、阿梨吒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