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嘉瓦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四部分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
 
嘉瓦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四部分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剎那剎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有人说对于生死起厌离,这是声闻和独觉小乘人要去发起的,菩萨们不应该生起对生死的厌离。他们引用《不可思议秘密经》里面所说“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又引用一些其他的经文,说诸菩萨会住在生死,不厌离生死。宗喀巴大师回答说:这是对于经义不了解,完全颠倒执着而产生的大错误。菩萨们对于生死不会厌离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看到烦恼和业的过患而产生的不厌离。菩萨们因有大智慧,所以对于烦恼的恐怖过患,比声闻、独觉还要看得明白,体会得更深刻,所以其对烦恼和业以及生死轮转的厌离心是声闻、独觉所不能及的。可是,菩萨不会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想要脱离生死,因为有利他的悲心,为了利益有情,宁可在这种生死苦海中为利有情而发大精进。这才是菩萨不厌离生死的道理,并不是说菩萨没有看到烦恼的过患,这是我们必须要去了解的。 如果不厌离的内涵都搞不清楚,反而被业和烦恼的增长而漂流生死,自己的问题都没办法解决,更何况是利益一切有情呢?这是不可能的。自己的出离心都还没有生起,还说要帮助他人出离,比起小乘者的修行,要糟糕百倍千倍万倍。如果由自己身上体会了轮回的过患而生真实出离心,从他人身上去体会轮回过患而产生了悲悯心,由大悲愿增上,菩萨愿意为了利益有情让自己住在生死轮回当中,这才是真正的稀有啊!“此二不同,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宗喀巴大师说得真是非常好,非常强而有力! 要进入金刚乘,也要有这种非常强烈的出离心。因为这是金刚乘的基础,菩提心要生起,必须要有出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