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嘉瓦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四部分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
 
嘉瓦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四部分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第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又云:「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依正世间,剎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北方孩童者,传说北方炒面稀贵,于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唯空言。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能集。故应摧坏烦恼。坏烦恼者,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如果不用刻意思惟,能够自然而然产生厌离世间之心,这才是真正发起出离心之量。“故应摧坏烦恼。坏烦恼者,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今初 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及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随于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失,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励力断生死。」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生无暇中无断时故,如前已说。大瑜伽师云:「现是从畜分出之时。」博朵瓦云:「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亦是现得暇满之时。」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若数思惟在家过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此中道理当略宣说。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好不容易今天获得了暇满人身,现在不修何时修?以何等身灭除生死最为殊胜呢?宗喀巴大师引经据论解释说,如以在家身修学正法,有种种的障碍和过失。钱多有钱多的痛苦,钱不够了有钱不够的痛苦,所以我们会为了外在的物资而去烦恼。随着自己的家眷和亲朋好友一起生活,不能脱离大大小小种种世间琐事。有时为了配合自己的家人眷属,虽然不想妄语但也必须妄语等;虽然自己吃素,可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杀生的事例到处都是。虽然想要修习正法,时常会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办法真正去行善法。可是出家却能够断除这种种的违缘,成办累积资粮修学正法的顺缘,从断生死的工具——身体来讲,出家的功德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所以智者应当欢喜出家。如是数数思惟在家过患和出家的功德,使得我们对出家的意念坚定,发愿出家。但宗喀巴大师又对出家众说:如果我们出了家,对外在资具的欢喜追求还是如在家一样,那有没有出家又有什么差别?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何时从草起,着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着?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受现法喜乐?」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又应希愿住药草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何时我通达,动不动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此之主要为慕近圆。《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慕近圆”就是比丘戒,应该发愿将来能够获得具足戒,也就是圆满戒。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应学宝贵三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由此三学,诸瑜伽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依修何道而灭除生死?透过戒、定、慧三学来灭除生死。戒、定、慧三学中,以戒学为主,有了戒才会有定、慧等的一切功德,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此详细解说了三学的功德、三学的果位以及三学的性质。 三学的功德:戒学的功德,最主要是一种防护的作用,不被烦恼所侵害。因为我们会随着烦恼的散乱而去做出种种的恶行,就像要跟敌人打仗,还没开始打击对方之前,至少先要防护好自己不让对方打倒我们。坚固捍卫自己的事,是由戒学来做的。不只如此,戒还可以使自己的善业功德增长。没有戒学的大地,就长不出道谛功德的果实和树木,所以一定要有戒学。定学的意思,是说我们真要去消灭烦恼仇敌的话,必须要有非常尖锐的武器才行。如果没有专注于善所缘的定学,我们的心就很容易随着散乱而走。我们必须要有定学,使专注于自己所要修学的善所缘。慧学,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慧学才有办法去对治我执,正对治烦恼。因为一切烦恼最主要的根本是自性执着,是执取有自性。唯有透过无自性的认知,才有办法去对治有自性的执着,所以一定要有慧学。戒定慧三学,是不可分离的。 三学的果位:如果我们好好遵守戒学,将会投生于欲界的人天善趣,不然将会堕入恶趣;由定学故,我们可以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两种善趣;慧学之果,是解脱。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说戒学为破坏烦恼;定学为伏其现行;慧学为尽断种子。三学的次第决定,透过戒律才有办法生起定,心得定故见如实,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尸罗”就是戒学、戒体。 三学的性质:包括戒学的圆满六支、定学的四乐住成就以及慧学的“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戒学的圆满六支是:第一,具净尸罗;第二,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第三,轨则所行;第四,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第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第六,“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定学的四乐住成就:“四心住者,谓四静虑”。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慧学的“于四各四行”:“于四”的“四”是四圣谛;“各四行”就是每一谛都有它的四种形象。于四各四行,就是四谛十六种形相。苦谛的四种形相是无常、苦、空、无我;集谛的四种形相是因、集、生、缘;灭谛的四种形相是灭、静、妙、离;道谛的四种形相是道、如、行、出。为什么要说四谛十六种形相呢?是为了要破除十六种颠倒执着,如苦谛上有无常执为常、苦执为乐、空执为境、无我执为有我这四种颠倒愚痴等。 如果在此是讲中士道,并非是讲共中士道的话,那就会针对三学做很广泛的解释。但是在此最主要是为了引导上士道而说,而且定学和慧学呢,将会在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中广说,所以在此宗喀巴大师就不多做解释了。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应如思惟,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宗喀巴大师在此引经据论略学学戒之理。“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动”是讲有情,“不动”是讲花草树木等,皆是依地慢慢成长。同理,一切的功德都是由戒学来增长广大的。如果去遵守戒学,将会获得广大的功德;如果受了戒体,却没有守护,这种的过患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有些人因为戒体而安乐,有些人因为戒学而痛苦。“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如何修学之理者,四犯因中,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放逸对治者,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等,当如是学。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宗喀巴大师在此讲到了四种的修学之理,再次说到了烦恼的对治法。烦恼之所以能够增长广大,是因为我们缺乏四种的对治力:第一,无知对治。无知是对法义不了解。第二,放逸对治。放逸是由于随着妄念而没有正知、正念,再加上无惭、无愧等。第三,不敬对治。对三宝不敬等。第四,烦恼炽盛对治。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治自己三毒烦恼里比较强大的那个烦恼。如果不是如此思惟,修学对治烦恼,放纵自己的果报绝对是唯有痛苦而已,所以说“当获纯苦”。“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苾刍,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何以故?离命而死,唯令此生寿量穷尽。毁坏尸罗,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此具因说,故当舍命而善守护。若不能尔,则应审思,我剃须发披坏色衣,空无所义。如《三摩地王经》云︰「于佛圣教出家已,仍极现行诸恶业,于财谷起坚实想,贪诸乘具及象车。诸不殷重持学处,此等何故而剃头?」若欲逃出有为生死,趣解脱城,坏戒足者,非仅不能实行,反当流转生死,众苦逼恼。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诸有为,由戒坏故不能逃,为老病死所摧坏。」故此经又云:「为着居家服,我所说学处,尔时诸苾刍,亦无此学处。」为近事说五种学处圆满守护,苾刍亦无。若于此时精修学处,其果犹大,故应励策。即此经云:「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伞盖幢幡及灯鬘,成事百亿俱胝佛。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如果犯了罪,应马上忏悔来洗涤我们的罪障。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持守戒律,没有戒的双足,是不可能到达解脱生死的王城的,而且还一定会堕落受众苦逼恼。 不能守戒,即使剃了头发、披了袈裟,也没有意义啊。现在是五浊恶世的时候,慢慢已经有这种衰败的现象了,连比丘都没有办法好好地去守持五戒。如果我们能精进学习戒学,其果的殊胜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又若念云,毁犯可悔,无后不犯防护之心,放逸转者,说可还出,如食毒药。如《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悔除恶业能无余尽,造作众罪造已当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云何为死?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又云:「慈氏,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等莫自食毒。」若具别解脱律仪,应以如是道理守护。密咒亦然。如《妙臂请问经》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此说虽诸在家咒师,除出家相,羯摩轨则少分遮罪,尚如调伏所出而行,况出家咒师。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罗。《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康珑巴亦云:「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霞惹瓦亦云:「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善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觉沃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择已,于此安住。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则于其上,更须问云:菩萨行中不曾遮耶?不违彼耶?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有人说:既然犯了罪可以忏悔,那再犯也无所谓啊,可以反复忏悔么。宗喀巴大师引用了许多的经文,说以这种的心态来受戒,如食毒药。 如果是修学金刚乘的密咒修行者,除了一些少许的羯摩,也就是出家人所做的仪轨以及少许的遮罪,如出家人应守的必须要穿三衣等的这种遮罪不应行以外,其余的戒学,即使是在家人都应该像比丘一样地去持守,更何况是出家人,应非常严谨地按戒经所说的来行持。“如同调伏所出而行”中的“调伏”是指戒。为什么把戒律我们称为调伏呢?因为由戒调伏身语意恶业的缘故。金刚乘成就的根本,最主要是戒的成就。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若于法品,与上相违。《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所致耳。《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唯我志弱无精进。」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依此而行,乃能生起。又传说大觉沃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宗喀巴大师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要守戒、持戒必须要严谨后,又接着说到了如何戒净?即为了使戒能够增上,使戒更为清净,我们应该如何行? 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在此的“矛”是指正念和正知的矛。我们的烦恼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并不强烈,非理作意的力量不是很强。可是如果我们放纵烦恼,非理作意就会慢慢增长,到最后紧要的时刻,当我们强烈的贪嗔生起,我们就会想说:嗨,无所谓了,反正豁出去了。有这种的心态,就已经太晚了。当然,如果没有学过烦恼学问的人,因为不了解烦恼,他不会察觉这种念头是烦恼。可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烦恼过患的形象,当烦恼念头快要生起时,就应想想是不是要这样做?要马上消灭它。如果不消灭它而放纵它或者还自愿承许它,藏文的意思是说自愿接受,没有刻意地去对治,有点类似明知故犯,那么这种非理作意令其增长,资养成无可敌的话,最后就变成随它去了,那就太晚了。所以一开始我们念头快要产生的时候,就要把小火一样的烦恼念头当下截断,这非常非常重要。“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对于烦恼来说,应让它如水上画画一样马上消失。而对于善法的修行,要如同在石头上作画一样,需非常深刻。 世间的敌人如一次被消灭,它还有办法慢慢养精蓄锐,最后再次地反击来打倒我们。可是烦恼敌却不是,只要烦恼敌的根本一旦被断除,从自心生起了看清诸法实相的智慧,只要实相存在,这个智慧就永远存在,烦恼就被永远断除,再也不会产生。为什么我们不策励自己好好地去断除烦恼呢?烦恼,以梵文来讲是一种虚弱、微弱的意思,但翻译成藏文是三毒烦恼的意思。于是我就问昆努喇嘛仁波切,为什么烦恼在梵文里面是微弱或者是力小的意思,烦恼的威力其实很大啊?昆努喇嘛仁波切笑着回答说:要消灭烦恼不需要原子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确实是如此,消灭烦恼比较简单。要消灭外在的敌人,你跟他讲道理好言相劝不行,最后真的是无可奈何,只能投下一颗原子弹去消灭外敌。可是烦恼不是,想要消灭烦恼,其实只要你讲道理,使看清楚实际的状况,烦恼就会被自然消灭。所以烦恼看起来很有力量,但实际上你仔细地去解剖它,它很容易被分解。烦恼的基础是非常不稳定的,它只是靠一种强大的串习力量,来势汹汹而已。你去仔细地看看这个烦恼到底长什么模样的时候,烦恼就慢慢消失了,所以烦恼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微弱者。“烦恼为惑慧眼断”,藏文翻译的三毒烦恼,这个烦恼由智慧的眼而断。对烦恼的解释,有此两种不同的方式。 曾经有这种的传闻,有人一天去见阿底峡尊者多次,阿底峡尊者每次都要问:“生善心否?”所以我们为了对治烦恼,不只是要好好遵守戒行,还必须要使戒获得增上使戒净。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嗔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如《入行论》云:「无罪能如嗔。」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若不生嗔,则于现法亦极安乐。如《入行》云:「若能励摧嗔,此现后安乐。」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着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世亲大阿阇黎云:「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是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断除道理,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憍慢。」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烦恼要如何断呢?为能断除痴心,我们应多多思惟缘起,“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为了遮止嗔心,应励修忍辱。嗔心不只是能够感得现世以及后世的种种痛苦,也能断除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根,所以它才是真正的大怨敌。如《入行论》云:“无罪能如瞋”,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尤其是修学大乘菩提心法门的修心者,更不应该生起嗔恚心。“若不生瞋,则于现法,亦极安乐”。为了对治贪心,当修不净观等,否则由贪心会使我们不断地流转在生死当中。 总之,为了对治烦恼,应观察生死过患,所以念死无常是非常重要的。 又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妄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其过患者,如《亲友书》云:「掉悔嗔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昏沉,痰癊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界极扰乱。若乐睡眠与昏沉,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所发言语不清晰。」又云:「若乐睡眠与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本生论》云︰「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亲友书》云:「大王应知念身住,善逝说为唯一过,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入行论》云:「虽诸具多闻,正信乐精进,由无正知过,而令有犯染。」不能如是断诸烦恼及随烦恼,然当不顺烦恼,不执彼品,视如怨敌,是为现在必不容少,故应励力摄对治品,破除烦恼,清净自内所受尸罗。大觉沃弟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智然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而为教授中心,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谓与他斗争,然于尔时一切众苦,舍命强忍,其伤疤等返自显示,谓此即彼时所伤,若断烦恼发精进时,忍耐苦行,极为应理。《入行论》云:「无义被敌所毁伤,若尚爱为身庄严,为大义故正精进,小苦于我岂为损?」若能如是战胜烦恼,乃名勇士。战余怨敌如割死尸,虽不杀害自亦当死。《入行论》云:「轻蔑一切苦,摧伏嗔等敌,胜此名勇士,余者如斩尸。」故又如论云:「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当胜彼。已说共中士道次第。 在此又说到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等其余的烦恼。如果我们可以从身心处看到烦恼的过患,好比是我们跟一个人相处久了,可是我们慢慢知道了,这个人其实是想要伤害我们的,他不是真想要对我们好,这人品性非常坏,想尽办法来伤害我们,虽然他嘴巴一直说要帮助我们,但他其实非常虚伪也非常狡猾,伪装得非常好,所以至今为止我们都被他欺骗了。当我们一旦看到他庐山真面目的时候,那么即使是在某种因缘下我们必须要跟他相处,可是我们会打从内心深处慢慢跟他远离的。同样的道理,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都被烦恼的虚伪给骗了,不知道烦恼的真实面目如何。可是从今天起,透过法义我们看到了烦恼的真实面目,从内心深处决心慢慢远离烦恼,烦恼自然就不再具大势力来侵害我们了。 修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现在有些人会认为,是为了发神通、为了见本尊。很少人会说是为了了解业和因果、为了尸罗的清净。一般世间的愚夫,他们会觉得说在战场上杀敌才是最高的荣耀,所以在战场上被敌人割伤留下的刀疤,会拿来作为战绩炫耀。可是这种的利益,与为了断除无始以来就跟随着我们的烦恼大敌的这种大毅力相比,消灭外在敌人的利益真的是小之又小,非常的轻微啊。可是为了这么微小的利益,我们都能如此觉得荣耀,那么为了消灭无始以来跟随我们的烦恼敌这么大的利益,受一点点的痛苦又算什么呢?相反的,为了断除烦恼,我应该更欢喜地去接受一切的痛苦才是。如果只是消灭外在的敌人,你不杀他他自己也会死,就如同斩杀尸体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真正的勇士,是要消灭无始以来到现在都跟随着我们的烦恼敌啊。 这以上已经圆满了共中士道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