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八

 

  第二十章 不艰苦修证纵得多闻 徒益戏论

  内容提要:

  世尊诃责阿难,你现在的状态,距离菩提涅槃还很遥远。如果你不经过长时间辛勤修证,即使你心念十方如来,你勤诵十二部经,你能说恒河沙那么多的的清净妙理,纵然你能得多闻,亦不过徒益戏论而已。

  原文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演若达多迷头狂走,是本来自然?是本自其然?是无缘非自?

  有什么因缘,害怕丢了头而狂走?

  若说头在是自然,另有因缘使他发狂。何不说发狂是自然,有因缘令他迷失了头?

  本来头没有丢失,因为妄想而发狂。狂不狂,头都在,怎是藉因缘才发狂?

  若说狂是自然的,有发狂的本性。未发狂之前,他的狂性潜伏在什么处所?

  原文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1。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注】

  1无功用道离有为相,离一切妄相妄识,不住相生心,圆明寂照,照彻内外。神志灵明,智慧开发,渐入神通自在境界。

  白话解

  若说不狂是自然的,头始终在脖子上,他为什么会忽然狂走?

  若明白了头始终在脖子上,便可明白说狂走是因缘生或自然性,都是戏论。

  因此我说,断除了杀盗YIN三种恶缘,便是菩提心。

  说生起了菩提心,说灭除了生灭心,你心中仍是有生有灭。

  若说灭尽了,生也尽了,是无功用道。好像是自然了,这还是认为自然心生,认为生灭心灭,心中仍然是有生有灭。

  原文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1,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注】

  1十二部经意为全部大小乘经典。佛教经典分十二类,或叫十二部,分别是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早期小乘九分教无授记、自说、方广三类。大乘九分教不包括因缘、譬喻、论议三类。契经是散文体的经典;应颂,把契经用偈颂的形式再次表述出来;授记,记述佛对弟子的评述,说出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讽颂,全为偈颂体;自说,记载不经请问,而由佛主动宣说的法要;因缘,记述佛说法的因缘;譬喻,以寓言形式宣传教义的篇章;如是语,又译本事,讲述佛说弟子们过去世的因缘和故事;本生,讲述佛在过去世的因缘和故事;方广,指后期说的大乘经;未曾有,说不可思议事;论议,是阐释发挥经义的论文。

  白话解

  若说不生不灭称为自然,犹如把世间种种相杂和在一起。把能杂和成一体的称为和合性,不能和合成一体的便说是本然性。说是本然,实不是本然,说是和合,实不是和合。应远离自然性与和合性,非离非合,非非离合,这才是无戏论法。

  你现在的状态,距离菩提涅槃还很遥远。如果你不经过长时间辛勤修证,即使你心念十方如来,勤诵十二部经,能说恒河沙那么多的的清净妙理,不过徒益戏论而已。

  谈说因缘性、自然性,你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众人赞你多闻第一。但是这长期辛苦积累的多闻熏习,你还不能免被摩登伽女摄入YIN席之难,为何还要等我的佛顶神咒敕你回心?

  原文

  摩登伽心YIN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如摩登伽宿为YIN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母耶输陀罗1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注】

  1罗睺罗母亲耶输陀罗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释迦牟尼成道后,两人都随佛剃度出家。

  白话解

  神咒能令摩登伽女心中的YIN火顿时消歇,得阿那含果。在依我说的法中修行,勇猛精进,爱河干枯,使你亦得解脱。

  因此,阿难,你虽然花了不少功夫,勤诵勤记如来的秘要妙旨,却不如于一日之中,认真修习无漏业,以远离世间嫌憎取爱二种苦厄。

  譬如摩登伽女,原来是YIN女,因神咒之力消除了她的爱欲,虔诚发心,皈依我法,成为比丘尼。摩登伽与罗睺罗母亲耶输陀罗,都觉悟到过去贪爱的宿习实在是众苦的根源。

  专精一念,熏习修行无漏善业,或从贪爱丝解脱缚缠,或蒙受记修行果位。而你自己折磨自己,还停留于观听境地。”

  原文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白话解

  阿难及会中大众,承佛示诲,消除疑惑,离妄识,悟实相,身心轻安,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境界。

  阿难再次悲泣流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对佛说: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循循善诱,打开我们心屝。能用如是种种因缘,施设种种方便,引导我们从深渊中解脱出来,得离苦海。

  世尊!我蒙如来宣示这些法音,虽然明白了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照彻世间出世间一切庄严刹土,遨游诸天王宝贵庄严宫殿。

  原文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1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2,入佛知见3。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注】

  1 无余涅槃 《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2 陀罗尼 梵文Dharani的音译,意译持明,是神咒的异称,以简短的语音总摄佛菩萨的功德、誓愿及佛法深义。

  3 入佛知见 入,透过表象,深入实质,离言说相,入第一义。佛的知见,即佛之知觉。《楞伽经·卷三》说:“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这里指出了佛之知觉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二障,即烦恼障和已知障。二种死,指分段死和变易死,起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分段死,习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变易死。二烦恼,即起烦恼和习烦恼,起烦恼中最根本的十种烦恼,又称十使、十惑、十随眠,这十种是: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习烦恼是因无始无明引起的微细烦恼。

  白话解

  如来再次指责我未得修证,多闻无功。我承认,我今犹如旅途漂泊之人,忽蒙天王赐我华丽屋宇,虽然我获得了豪华大宅,可是我还未得其门而入。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之心,为会中我们这些还处于蒙昧状态之人开示,如何舍弃小乘,能毕竟得入如来无余涅槃之门?如何发心得上无上菩提之路?让有学的人知道,怎样才能摄伏攀缘之心,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说完,五体投地,与会大众,一心伫候如来慈旨。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尘烦恼。去掉泥尘,只存清水,这是永断根本无明。清澈澄明,面对一切形相,都不生烦恼,便合涅槃清净妙德了。

  一 因正果圆

  原文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1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注】

  1末法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2)像法时,有教、有行、无证;(3)末法时,只有教而无行证,罕见有能证果位的人。三时年限,佛没有明说,后人说法不一。我国唐代流行的说法是,正法时五百年,像法时一千年,末法时一万年。

  白话解

  这时,世尊哀悯会中于菩提心未得自在的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者,亦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着想,为阿难及大众宣示最高无上的妙修行路。

  佛说:“你们决定发菩提心,坚定不移修证佛如来妙三摩提,必须首先明白对初发心起决定作用的两个问题。

  原文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白话解

  什么是初心决定作用的两个问题?

  阿难,先说第一个决定作用。你们愿背舍声闻,决心修菩萨行,入佛知见,应当详细审察因地发心与果地觉悟的关系。两者是同是异?

  阿难,若在因地以生灭心为修习的根本因,想求得不生不灭的最上乘的佛果,没这个道理。以此考虑,你应当明白器世间可以造作的法,都会变灭。

  阿难,凡是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可没听说过虚空会坏灭。

  为什么?因为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

  二 五浊恶见

  原文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白话解

  在你身中,坚实之相属地,湿润之相属水,暖热之相属火,动摇之相属风。由于这四大种缚缠,把你的妙觉明心分为视、听、觉、察,日积月累,形成五种浑浊。

  什么是浊?

  阿难,譬如清水,本来是洁净的水,那些尘土灰沙之类,本质是留碍的。各有自己的性,互不混淆。

  世间有人,把那尘土投入净水中。尘土失去了留碍之性,清水不再洁净。完全变了样,称为浑浊。

  你心有五重浑浊,也是这个原因。

  原文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白话解

  阿难,你见虚空充满十方界,空与见难以分辨。虚空无形体,见性无所觉。两种相织成妄,是第一重浊,称为劫浊。

  身中四大相互作用,六根六尘生成见闻觉知,壅塞便成留碍,水火风土四大活动,互相交织成妄,是第二重浊,称为见浊。

  过去贮存的知识在心中留下的痕迹,便有六尘映现。离尘则无相,离觉则无性。性相交织成妄,是第三重浊,称为烦恼浊。

  时刻生灭的知见,贪恋世间,而所造业常产生新的业障。知见与业障交织成妄,是第四重浊,名众生浊。

  大众见闻之识性,本来无异。六尘隔越,六识成差别。本性同是知,所知各不同。同异无标准,知性与万殊之相交织成妄,是第五重浊,名为命浊。

  三 复归圆明觉性

  原文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白话解

  阿难,你想令见闻觉知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应当首先明白生灭的根本,依于不生不灭的湛然之性,把虚妄的生灭心,复归本无生灭的圆明觉性,以此原来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发心,才有可能圆成果地修证。

  譬如要澄清浊水,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尘烦恼。去掉泥尘,只存清水,这是永断根本无明。清澈澄明,面对一切形相,都不生烦恼,便合涅槃清净妙德了。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内容提要:

  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意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如能深入一门,证得妄想不生,即时,六根都得清净。

  一 六根是招贼入室的根本

  原文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1不能超越。

  【注】

  1 器世间 器世间即人们所认识到的物质世界,人们的六根对着物质世界,便在心中生出了色界,贪着色界的妄有,便形成了人们各自的器世间。

  白话解

  佛说:“再说第二决定作用。你们既已决定发菩提心,决心舍弃诸有为相,修菩萨乘,便应当详细审察烦恼根本。无始以来的种种业障,如何发生、如何滋长?谁给你烦恼?

  阿难,你修习菩提,如果不认真审察烦恼的根本,则不能知虚妄的根尘在何处发生了颠倒。你尚不知颠倒之处,怎谈得上降伏烦恼,入如来位?

  阿难,你看,世人想解开绳结,如果不见结在何处,怎么去解?

  没听说过有人把虚空解开的,因为虚空没有形相,无结可解。

  烦恼是贼,你的六根便是招烦恼贼入室的根本。招贼入室,自劫家财。正是这个根本,使得你们被无始众生世界缚缠,无法超越器世间。

  二 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原文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方位有十。流数有三1。

  【注】

  1 流数有三 《楞伽经》、《楞严经》、《六祖坛经》等大乘经典,都认为三世是时间的三个时段。说前生是什么,前生死后投胎成今世,今世死后又投胎成第三世,这些说法,是对浅根小智的人说的方便法门。

  白话解

  阿难,怎么称为众生世界?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

  你现在应当知道,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称为十方,即十方界,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

  方位有十个,时间分为三个时段。

  原文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1有千二百。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注】

  1 六根之中,各各功德古文‘德’字与‘得’字同义。六根功德,指六受用根的功能所及的范围。

  白话解

  世人妄业交织成心中众生,随着时间迁流,空间变换,便成变化万般的世界。

  虽然只施设十方界,已大致可明位置方向。世人可清楚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下的方位是模糊的,中心没有方向。

  相对来说,东南西北四方是明确的,人们便把四方配三世,便有了十二世界。把每一世界按十方分成十世界,有一百二十世界。再分一次,每一分十,便得一千二百世界。

  阿难,世界分成一千二百功德,你试考察六根功德,判定哪个优,哪个劣。

  三 六根功德 孰优孰劣

  原文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白话解

  譬如眼根观物,前方看得分明,后方看不见,左右两边,看不齐全,只能见三分之二。总计能见到的,功德不全,在三份功德中,有一份不得。为总数的三分之二,当知眼根只有八百功德。

  譬如耳根听声,能听十方界的声音,不论远近,不论动静,都能听闻。可知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譬如鼻根闻香,一吸一呼,呼吸中间有停顿,嗅闻的功德三分缺一,当知鼻根只有八百功德。

  原文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白话解

  譬如舌根说话,能宣说一切世间智、出世间智,语言虽有局限,义理无穷无尽。当知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譬如身根觉触,有违或顺。有物合触之时有触觉,物离身时没有触觉。离算一分,合算两分,身根功德也是三分缺一。当知身根只有八百功德。

  譬如意根知心中法尘,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不论凡夫圣人,尽其所有,无不包容。当知意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原文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白话解

  阿难,你想从心中迁流的、不停生灭的欲流逆流而上,回复不生不灭本源,应当验明这六受用根,哪里合,哪里离,哪个深,哪个浅,哪个圆通,哪个不圆满。

  若能于此择得圆通根,逆着那无始交织而成的妄业之流,循圆通根或循不圆通根入手,效果完全不一样,可谓一日与一劫之别。

  湛然圆明的六根,其功德数量都说清楚了。随你选择一门最合适你的,我将为你阐明,令你增进菩提心。

  十方如来在十八界一一修行,都能修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各界,本无优劣之分。因为你根智还浅,未能界界都得圆通自在,所以我叫你只需选择一门,如能深入一门,证得妄想不生,即时,六根都得清净。”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内容提要:

  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伏烦恼,复归本元真性,发挥圆明之性,生发智慧光辉。其余五根尘垢,亦将同时拔除,复归清净。若能彻底拔除六根尘垢,心内生发出般若智慧光辉,那么,一切浮根四尘,以及器世间的所有种种变化之相,都将如热汤销冰一样,随你所念,当下化成无上知觉。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世尊说逆流溯源,深入一门,能使六根一时同得清净?”

  佛告诉阿难:“虽然你现在已经证得须陀洹果,已经灭除了三界众生世间法件到市所断的见惑。但是你还未断除无始以来熏习而成的根积聚的虚妄习气。这虚妄的习气,要在修道实践中才得断除。何况此中虚妄众生的生住异灭,变化多端?

  你试观察这现前的六根,究竟是一个受用根还是六个受用根?

  阿难,若说是一个受用根,六根合为一体,为什么耳不能见,眼不能听?为什么头不走路,脚不说话?若说这六根分家,决定是六个不同的根,如今我在会上给你们说法,你和大众听我宣讲微妙的法门,你的六根,是用哪一根来领受的?”

  原文

  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白话解

  阿难说:“我用耳根领受。”

  佛说:“你只用耳领受,与你的身你的口何关?而你却开口向我问义,起身恭敬钦承意旨?

  因此可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认为你的根不是一而定是六,也不能说不是六而定是一;总之,不能肯定你的根是一,也不能肯定你的根是六。

  阿难,应当明白,这受用根不是一也不是六。由于人们无始以来颠倒沦替,在原来圆湛的受用根这问题上,生出是一是六的戏论。

  原文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1,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注】

  1 六销 面对引起六根觉知的客尘,能离一切相,六根不生妄觉,便说是六根销亡。只得声闻初果须陀洹的阿难,只是初伏客尘烦恼,六根未得清净。

  白话解

  你得须陀洹果,虽说六根销亡,可惜还未离有一种受用根的戏论。

  譬如人们看方器中有方空,看圆器中有圆空,认为有形相各各不同的虚空。如果离器盟观察虚空,又说只有一个虚空。

  那太虚空,怎会因你的分别心而有形状同不同之分?又怎能说他是一或说他不是一?

  你在观察六受用根的问题上,也像观察虚空一样,怎能说他是一或说他是六?。

  原文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1,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注】

  1浮根四尘 浮根即六根,这六根粗浮,一遇客尘,即起攀缘而生妄识,所以称为浮根。四尘,在此意指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一切色,实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顺前文“清净四大”,所以在此说“浮根四尘”

  白话解

  由于明暗两种互相变化,触动圆妙的见觉。原来清净的见觉能映照所见到的物像,并在心中反映出色相,这便成了眼根。眼根通过肉质眼球起作用,这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葡萄状的眼球,称为眼体。浮根四尘,吸引眼体奔向种种色相。

  由于动静两种互乡击发,触动圆妙的听觉。原来清净的听觉能接收种种动静的变化,并在心中反映出声相。这便成了耳根。耳根通过肉质耳朵起作用,这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卷叶的耳朵,称为耳体。浮根四尘,吸引耳体奔向种种声相。

  由于通塞两种互相变化,触动圆妙的嗅觉。原来清净的嗅觉能嗅出种种气味的变化,并在心中反映出香臭之相,这便成了鼻根。鼻根通过肉质鼻子起作用,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垂爪的鼻子,称为鼻体。浮根四尘,吸引鼻体奔向种种香臭之相。

  原文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白话解

  由于恬变两中相参变化,触动圆妙的味觉。原来清净的味觉能尝出种种食物的味道,并在心中反映出味相,这便成了舌根。舌根通过肉质舌头起作用,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初偃月的舌头,称为舌体。浮根四尘,吸引舌体奔向种种味相。

  由于离合两种触摸变动,触动圆妙的触觉。原来清净的触觉能感觉物体与身体接触时所起的变化,并在心中反映出触相。这便成了身根。身根通过身躯起作用,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腰鼓的身躯,称为身体。浮根四尘,吸引身体奔向种种触相。

  由于生灭两种相续变化,触动圆妙的知觉。原来清净的知觉能摄受心中思虑及意念所引起的影像,并在心中反映出法相。这便成了意根。意根没有形相,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幽室所见那样的心体,称为意思。浮根四尘,吸引意思奔向种种法相。

  原文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白话解

  阿难,这六受用根,由于觉性遇到客尘,受客尘沾染,失去了圆明本性,生出妄觉,在心中反映出客尘的性相。

  因此,你若离暗离明,离了二尘,则无能见所见。若离动离静,离了二尘,则无能听所听。若无通无塞,无此二尘,则无香无臭,嗅性不生。若不恬不变,无此二尘,无淡无咸,味性不辨。不离不合,离此二尘,则无觉触。若无灭无生,凭什么有所了知?

  你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伏烦恼,复归本元真性,发挥圆明之性,生发智慧光辉。其余五根尘垢,亦将同时拔除,复归清净。

  不缘前尘所起的妄知妄见。这时,六根清净圆通,灵明归一,归于清净圆明的如来藏心,六根互相为用。

  原文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白话解

  阿难,难道你不知道,现在这个会众之中,阿罗汉阿那律陀,他的眼睛失明了,还能见到色相。龙王跋难陀,他没有耳朵,却能听到声音。河神殑伽女,他不用鼻子,便能辨香臭。头陀骄梵钵提,无须用舌尝,边能辨别味性。如来灵光暂时幻化出来的虚空神舜若多,像风质一样,本来就无体。没有躯体,却能感受到触觉。那些已经修得灭尽定,获得寂静一乘道觉的声闻,譬如这会中的摩诃迦叶,他早已拔除了意根的尘垢,不动心念,便能圆明了知一切法相。

  阿难,现在你若能彻底拔除了六根的尘垢,心内生发出般若智慧光辉,那么,一切浮根四尘,以及器世间的所有种种变化之相,都将如热汤销冰一样,随你所念,当下化成无上知觉。

  原文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白话解

  阿难,譬如世间人,眼睛把跟前的一个人扫视了一遍,若让他闭上眼睛,只见暗相,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无所辨别。他把跟前的人从头到脚摸一遍,他虽然眼睛不见,却能摸出那儿是头,那儿是脚,一一都能辨别出来。

  凡夫因光明缘所见物而能见,眼前黑暗便无所见。圣人眼前欠光明时,自心发明,则种种暗相不会妨碍了别事物的本能。觉性本自圆通,根尘既已消除,何愁觉明不成圆妙?”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内容提要:

  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评了阿难闻性与声尘颠倒,最后指出:妄想相是障蔽本性之尘,妄识情是污染本性之垢。远离两种尘垢,你的法眼,应时清明,怎会不是无上知觉?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

  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1。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

  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注】

  1 本无我心及我心所 这里说的心,不是肉团心,而是有觉知功能和思量推度功能的心。

  心所指心法衍生的心所有法,包括思维活动的感情活动,包括正觉和妄觉,包括正见和邪见。

  《百法明门论》中列出心法八种,即八识。《楞伽经·卷四》说:“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藏识、意、意识、及五识身者。”此中意识及五识身,即与六根、六尘对应的六识;第七识梵文Mana,译为意,音译末那,常称末那识;第八识梵文Alayavijnana,音译阿赖耶,意译藏识,又称识藏如来藏。

  依《百法明门论》列出的心所法五十一种如下:作意、触、受、思、想,称五“遍行”;

  欲、胜解、念、定、慧,称五“别境”;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舍、不害,称十一“善法”;

  贪、嗔、痴、慢、疑、恶见,称六“根本烦恼”;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称二十“随烦恼”;

  悔、睡眠、寻、伺、称四“不定”。

  阿难承佛示诲,破除了妄有,却又计着“无”相,说“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佛在《楞伽经》中严厉指责固执“无”见的人,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六祖坛经》说:“不见一法存己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犹如太空生闪电。此之知见瞥与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便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想求得常住菩提,在因地发心,要与果地的名目相应。世尊!譬如在果位中,有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有这七种名目,虽然名称有别,但都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这见听等六根,离了明暗、动静、通塞等有为相,毕竟无体。

  犹如念心,离了心中的法尘,便无任何心念。为何要断灭这些妄心作为修证的因地,才能证如来七种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如来先前说的湛精圆常,我无法实践,还成戏论。

  究竟怎样才是如来的真实语呢?还请世尊垂大慈心,开我蒙昧。”

  原文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白话解

  佛告诉阿难:“你学虽多闻,可惜未尽漏。纵然知道颠倒成因,真的颠倒在前,还分不出来。恐怕你还未诚心信伏,我今试以尘俗之事作比喻,解除你的疑惑。”

  即时,如来吩咐罗睺罗敲钟一声,问阿难:“你听到了吗?”

  阿难和大众都说:“听到了。”

  钟声停了,佛问:“你现在还听到吗?”

  阿难和大众都说:“没听到。”

  原文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白话解

  罗睺罗又敲钟一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吗?,

  阿难和大众说:“听到了。”

  佛问阿难:“怎样是听到?怎样是没听到?”

  阿难和大众都说:“一敲钟,钟声响了,我便听到。敲过后时间一长,声音销了,音响都绝了,就说没听到。”

  原文

  如来又敕罗睺罗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有顷,罗睺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白话解

  如来又吩咐罗睺罗敲钟,问阿难说:“你说现在有没有声?”

  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

  稍后钟声停了,佛又问:“你说现在还有声吗?”

  阿难和大众说:“无声了。”

  一会儿,罗睺罗再敲钟,佛又问:“你说现在有没有声?”

  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

  原文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

  白话解

  佛问阿难:“怎样是有声?怎样是无声?”

  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一敲钟,钟声响了,便说是有声;时间长了,音声都绝了,就说是无声。”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为什么你们前后说的互相矫乱?”

  阿难及大众同时问佛:“为什么说我现在矫乱?”

  原文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白话解

  佛说:“我问你听,你说听到。我问你声,你说有声。你先答“听”,后答“声”,说“听”说“声”,没有定准,还不是矫乱吗?

  阿难,没有声响时,你说没听到。若真的没听到,听闻性消失了,同于枯木,再敲钟时怎么又能听到?你知有知无,只是声尘或有或无,怎会是听闻性或有或无?若确实无闻性,谁知是无?

  因此,阿难,应当知道,是你听到声尘有生灭,不是你的听闻性有生灭。你的听闻性是有是无,你还颠倒,以为声尘是听闻性。难怪你糊涂,以常为断。

  你总不应该说,离了动、静、闭塞、开通等尘缘,没有听闻性。

  原文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白话解

  譬如有人,在床上垫着枕头,睡得很香,这时,他家中有人用木杵舂米,睡着的人梦中听到舂米声,以为是击鼓之声或敲钟之声。却又觉得奇怪,钟鼓声很像木石相击之声。这时忽然醒了,才知道原来是舂米声,对家人说:“我在梦中,疑惑这舂米声是鼓响。”

  阿难,这人在梦中,岂能忆念动静、开闭、通塞之相?他形躯不动,相当是形躯销亡。他不会思维,相当是命光迁谢。这听闻性怎会因此销亡?

  原文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白话解

  世间众生从无始来,缘色声等客尘生起妄念,辗转生灭,不识本自清净妙常的本性。

  不守真常本性,随逐生灭妄业,受尘劳污染,从而生灭流转不已。

  如果舍离生灭,守住真常,便到常寂光境界,一切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妄想相是障蔽本性之尘,妄识情是污染本性之垢。远离两种尘垢,你的法眼,应时清明,怎会不是无上知觉?”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一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二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三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