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教兼通归于净土的紫柏尊者 蔡惠明 一、紫柏和德清同是有名禅师,情谊密切 紫柏尊者(1543—1603)名真可,字达观,俗姓沈,苏州吴江人。是明代四大师之一。《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四《祭遍融老师文》中,他自述称: “予受性豪放,习亦粗戆,一言不合,不觉毗裂火进: 自吴门愚觉公,弃书剑从剃染,而旧习亦为稍更。”德清在《达观大师塔铭》中记载:“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行至苏州阊门,天大雨,不前,值虎丘僧明觉,相顾盼,觉壮其貌,知少年不群,心异之,因以伞蔽之,遂同归寺。具晚食,欢甚相得.闻僧夜诵八十八名,师心大快悦,侵晨,即解腰缠十余金授觉,请设斋、并剃发,遂礼觉为卿。”紫柏自己在《紫柏尊者全集》中自述游方各地,先后朝礼五台,蛾眉等佛教名山。”当时他誓志恢宏禅宗,但不“出世”、不“开堂”。陆符《紫柏尊者传》则记述他:“师终身不受人祈请出世,终世师亦无敢开堂受请者”。可见他虽为禅师,却不出世,开堂,最后终于归心净土。他与憨山德清交谊甚笃,据《紫柏传》记载:“尝对谈四十昼夜。”后德清因受牵连发配充军。他力图营救。万历间,朝廷下令征矿税,中使乘机滋扰,真可亦图营救;他并曾“有志修国朝《传灯录》,”《紫柏传》称:真可曾说:“憨山不归,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我慧命一大负。释此三负,当不复游王舍城矣。”当时他和德清都受到政治迫害,但却不能改其志。 紫柏曾在武塘景德寺闭关三年,专研经教,后至匡山,深究相宗。万历元年(1573)至北京亲近华严宗师遍融于法通寺;又从禅门耆宿笑岩,暹理等参学。万历三年(1575)至嵩山少林寺参谒大干常润。见常润上堂讲公案,以耳目为心印,以帕子为真传。不以为然,遂离去南返,至浙江嘉兴住饧。当时有密藏(道开)钦仰他的风范,从普陀山专程前来请益。谈颇欢洽,遂留密藏为侍者。嘉兴楞严寺是宋代名德子璿的着经撰疏处,已久荒废。真可发愿重修古刹,气象一新,遂命密藏主持寺务。 真可于万历初年曾听法本谈到袁了凡慨叹请经不易,有将梵夹改为方册的愿望,但法本自顾力弱难行,这使他发心支持这一改革,撰作《刻藏缘起》,陈说刻藏功德,号召四众赞助刻藏,得到当时名流陆光祖,冯梦桢等响应,真可遂命密藏筹备刻经事。万历十七年(1589)方册藏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始刻,由真可弟子如奇等主持,因五台严寒不便刻经工作,四年后(1593)迁移至浙江余杭径山寂照庵继续刻板。他的皈依弟子桐城吴用先为他修复径山下院化城寺,作为贮藏经板之处,并施资刻经数百卷。 万历二十年(1592)他游历北京房山云居寺,礼访隋代高僧静琬所刻的石经,于石经山雷音洞佛座下得静琬所藏佛舍利三粒(现仅剩二粒),明神宗生母李太后闻讯曾请人宫内供养三日,并施重金珍藏于石窟。后来他又请德清同游石经山,以皇太后所赐斋衬续还静琬塔院等。并请德清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刻石勒碑,此碑现尚存房山云居寺。他与德清共议续修明《传灯录》。不久因德清被控私建寺院,发配广东充军,续修《传灯录》的宏愿,终因缘悭未能成就。 万历二十八年(1600)真可因对南康太守吴宝秀拒不执行朝廷征收矿税明令而被逮捕表示同情。据《紫柏尊者别集》附录《东厂缉访妖书底簿》载:“真可宣称: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因而遭到一些宦官的嫉恨。不久京城发生一项“皇上要改立太子”的谣言,挑起宫廷纠纷的“妖书”事件。神宗下旨搜捕犯人,他被诬为《妖书》的造作人,被捕入狱,但未得确凿罪证,不能定罪。万历三十一年(1603)12月7日圆寂于狱中,终年61岁,僧腊40余年。他的弟子们把他的遗骸浮葬于西郊慈慧寺外,后又移葬于浙江余杭径山的寂照庵,以后又移葬于开山。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开山前文殊台荼毗立塔。 真可现存的著作,有经德清校阅过的《紫柏尊者全集》30卷和他人纂校的《紫柏尊者别集》4卷、《附录》。《全集》收录他们的法语、经释、序跋、铭传、书信和诗偈等;《别集》则补收《全集》所未收的杂文、赞偈、诗、书简、语录和附录等。 真可对佛教各宗思想采取融合态度。他所订的《礼佛仪式》(见《紫柏尊者别集》卷四)除发愿礼拜三世一切诸佛外,还教人礼拜西天、东土历代传宗判教并翻传秘密章句诸祖,由此可见他调和诸宗思想的具体表现。 真可一生参访诸方尊宿,但他并无专一的师承,他在《祭北京法通寺遍融的文中说:“余往来遍老之门,观其动履,冥启予多矣。一予于遍老之门,未敢言嗣,若所谓德,则此老启迪不浅,焉敢忘之。”总的说来,他禅教兼通,各宗并弘,归于净土。本文主要介绍他的净土思想。 二、禅教兼通,和会性相,归子净土 明代学者顾仲恭在《跋紫柏尊者全集》中写道: “以予耳目所及,如达观大师,真末法中之龙象也。读其书,想见其志气雄爽,为人真切。最可敬者,不以释迦压孔老,不以内典废子史。于佛法中,不以宗压教,不以性废相,不以贤首废天台。盖见地融明,圆摄万法,故横口所说无挂碍,无偏当。与偎墙倚牖,随人妍媸者,大不侔矣。其于石门‘文字禅’,东坡《禅善喜集》,称之不去口。盖‘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以文字般若作观照,实相阶梯,不妨高抬慧业,诱掖利根,则又此老心密意也。” 事实也确如此。紫柏尊者的见解可概括这样四个方面: 1、提倡文字般若。在《紫柏尊者全集》的法语,示觉声持《金刚经》中,他说: “般若有三种: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是也。又此三般若,名三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也。“嗟乎!娑婆教体,贵在音闻,有音声而后有文字,有文字然后有缘因佛性,有缘因佛性,然后能熏发我固有之光,因有光开,始能了知正因佛性,在诸佛不加多,在众生不加少。” 这里三种般若,是佛教通义,而三因佛性则是天台宗根据《涅盘经》引发创立的。正因佛性是指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了因佛性是指能够照了真如佛性的智慧;缘因佛性是指能够助发智慧,悟证真如的各种善缘。当然,严格说来,只有正因佛性才是佛性;而了因、缘因佛性只是能够了悟、助发、契证佛性的条件和助缘。因此本身并非佛性。真可用三因佛性之说以配三种般若,其用意和目的,仍在于强调文字般若之重要。 2、和会禅教、性相。在《紫柏尊者全集·法语》·中,他写道:“宗教虽分派,然不越乎佛语与佛心;传佛心者,谓之宗主;传佛语者,谓之教主。若传佛心有背佛语,非真宗也;若传佛语,不明佛心,非真教也。故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心、语不相违,宗教自应融通。”又说:“凡学佛,性宗通而相宗不通,当迷于相似般若路头;二宗通而禅宗不通,如叶公好龙,形容龙之态状,宛若真者,然终不能致雷两耳。…既不知转识成智阶梯,饶你性宗七通八达,只是画饼充饥,安能得饱?于禅宗未能究竟,则云门打杀佛喂狗子,南泉斩猫等机缘,纵十地菩萨,闻此差事,亦不免生大疑怖。又相宗之书,无有通变师承,学一分加一分系缚,故与性宗、禅宗上和会不来。若于相宗精了,即一切外书,亦总是佛法。故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寸土尚无,外书非心而何?”可见他的和会禅教、性相的见解,与德清等完全一致。 3、归心净土。真可在修持上提倡念佛法门,而且身体力行。他虽到处兴修寺院,却从未受请担任住持,因此没有“上堂”、“普说”,只是随缘接引,劝人念佛而已。在《紫柏老人集》中,他谈了念佛心真不真问题,颇有心得。该文写道: “问僧海州,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而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亦没干,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世上念佛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终时却又无用,此是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问断,是以烦恼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更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法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 这是真可大师的经验之谈。念佛心真不真,但于欢喜烦恼中勘验。如或梦中间断,或合眼便忘,即依此法勇猛精进,即现在自得受用,临终自得往生了。先师李圆净居士在给我论净土法门信中说: “昔印光大师曾诘学者:学佛究竟为什么,用功不得力,克实言之,只缘生死心不切耳。此心不在生死,便是敷衍门面,即使无意欺人,却系有意自欺,经师这一问,应无不目瞪口呆者。念佛一门,必仗信愿真切,如小孩一旦失母,此时他真信普天之下,只有我娘可怙恃的,切愿见娘而已。念佛人只要能如小孩失母之信得及,平日糖果可哄诱的,此时哄他不转--是欢喜境界不能动。平时打骂可威吓的,此时吓他不退--是烦恼境界不能动。在这些时,信是真信,愿是真愿,毫不勉强,略不虚假。且举一例,昔宝记主人欧阳石芝居士,即上海功德林蔬食处最早的创办人,与余同乡。此公习气不小,但一提起西方净土,则其快乐欢喜之情,不觉子舞足蹈涕泗随之,与小儿忽见娘时有何区别?余曾敢保此老决定生西。后来临终情况果然好极,一心不乱之说实无可疑。若知心愿与行同时具足,可悟一心不乱应摄此三,仅指行言,仍属自力,既兼他力,应含信愿。如上述小儿求母,圆具信愿行三,心无二用,自然不乱。藕益大师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上句看似易而实难,下句看似难而实易。倘明此特别法门之所以然,自不必在一心不乱问题上斤斤计较也。发菩提心则是学佛通途的金字牌照,今之念佛者滔滔皆是也。邪正之心必于是辨。彻悟尝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真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之一大纲宗。这四句端的少了一句也不济。日常行履,凡情道心之间,如天秤然,这边高起一分,那边就低落一分,须在此上取验,熟处渐生,生处渐熟,渐渐有个分晓。……”此信所说,实发挥了真可大师的净土思想,特转录以供净土学人参考。并愿至诚恭敬,修习净土,同生极乐,见佛闻法! 佛历2539年乙亥大寒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