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稿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稿

张秉全

“一人专忘”,这是譬喻我们众生,由于迷惑颠倒,念念追求六尘外境,为声色货利而终日奔忙,忘记了自己本具与佛丝毫不隔的真如佛性,所以说“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一人喻佛,一人喻众生。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句,譬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若逢”、“或见”,约佛一边说,指佛常念众生。“不逢”、“非见”,约众生一边说,指众生不肯念佛。所以说,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念众生,而众生不肯念佛,即使佛在你前面,也如同没有相逢、没有见到一样。

约理说,佛之法身,周遍法界,无处不在,众生自性,也遍十方,原来生佛不隔,互容互摄,佛由于彻证唯心之量,悉知悉见,我们众生,则由无明妄想障蔽,不能觉知。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就是如果众生觉悟了,能够念佛,也和佛怜念众生一样,比喻为“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就是众生念佛功深,达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合为一体,如水乳交融,不可分离,就与诸佛之心,完全不隔了,比喻为“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不相乖异”。乖就是互相冲突的意思,异就是隔异的意思。我们众生念佛时若能专忆不忘,和诸佛念众生一样,那么众生和佛就不相乖异。犹如身体与影子,终日相随。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着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里进一步设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好比母亲忆念儿子,天性相关,念念不舍,所以说,如母忆子。此喻佛慈广大,不舍众生,必欲度脱之。“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譬喻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不能念佛,则佛虽怜念众生,也是枉然,所以说,“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一旦觉悟,生信发愿,知道念佛求生西方,从此一心念佛,二六时中专忆不忘,犹如儿子忆念母亲,那就同佛怜念众生之心,产生感应道交,临终定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花开见佛,不断进修,位位增胜,直至一生补处高位,那么,获得妙觉果位也就不远了,所以说,“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约理说,佛无量光明的性德和众生在迷的佛性,是无二无别的,佛之智慧光明,始终照着众生的本觉理体。比喻为如母忆子,众生觉悟了,依本觉理,起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始觉本觉合为一体,比喻为“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就是无明断尽、始本合一,成究竟觉,为期不远了。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大势至菩萨说,若众生能够发心,忆佛、念佛、念到功夫纯熟,念头归一,或则现在见佛,如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定中三见弥陀,或则当来见佛,指现生虽不能见佛,将来生到极乐世界,一定能够见佛,见佛虽有迟早不同,但必定能见到佛?所以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此约事说:

约毫说,见佛深浅不同,浅则见自本性,即可称见佛,(就是明心见性)深则须证别敏初地,圆救初住,豁破一品无明,始称见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去佛不远,这句紧接上文而来,若众生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之后,获不退转,不断进修,直至证人一生补处尊位,则离成佛不远了,所以说,。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二句,是说我们修念佛法门,可以不假借其他一切方便,只要专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念执持不舍,日久功深,得到一心不乱,由事持达理持,必定获得心开。亲见自性本觉理体,圆融无碍,充满法界,这种境界,就叫心开。(禅宗所谓开悟,也就是这种境地)。

心开有现在心开和未来心开之不同。现在心开,就是现在念佛功深,业识尘劳,逐渐消融,消融至极,豁然开朗,见自本觉性体;未来心开,就是现在虽不能心开,但没有关系,生到西方之后,花开见佛,一定能心开,始知十方依正,都是我真实心中所映现,离此自性,原无一物。永明禅师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可见念佛得到心开,是最简直、最稳当、最圆顿的方便之法了。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几句是说,我们修行念佛法门,行住坐卧,二六时中,心中牢牢执持一句佛号,自然以因地心,契果地觉,用阿弥陀佛功德之香,智慧之光,熏染自己识田,必定会使无始劫来尘劳烦恼,渐渐淡薄,智慧心光,慢慢显露,犹如染香之人,身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

约理说,香是性德,光是智德,染,即薰染,属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即如香染人,身有香气.换句话说,也就是以佛法身的香,智,慧的光来薰染自己本具的佛性。

“我本园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这是大势至菩萨向佛陈述过去因地中修念佛三昧,得以证入无生法忍的经过。他说,园地修行中,遇到十二位如来在一劫中相继成佛,最后一佛,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法门,我由于一心念佛,最后惑尽智显,得证圆通,获无生法忍的果位。

“人无生忍”。这个生字,作念头解,无住法忍,就是对境不起念头,若能对境无心,即证无生法忍,忍即是定的意思,获得此位,是别地园住,分破一品无明之位,能分身百界作佛,实在非同小可。

“今子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他以大慈悲、大愿力,不离极乐世界,分身到此娑婆国土,以身说法,讲自己因地修念佛三昧,得证圆通之事,协助释迦如来,弘扬念佛法门,目的在于摄此土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我们对于大势至菩萨的深慈大悲,要感恩戴德,对念佛法门,要身体力行,发真实信,恳切愿,一心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才不辜负菩萨一番摄化度生之苦心。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向佛陈述修证圆通经过,最后又说,佛问我修证圆通用何方便,我没有选择,就是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

“都摄六根”,就是单提一句佛号,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收拢来,不使外驰,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没有妄想夹杂,一句一句,相继不断。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说,我以为证人三摩地,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方便,最为第一了。

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须从耳根人手,一根被摄,六根寂然,就是我们在念佛时,必须提起正念,摄耳谛听,出口入耳,句句分明,则六根不摄而自摄,净宗印光大师屡屡道及此一念佛方法为摄心除妄最妙之法。普劝同修、依教奉行。 (完)

 
 
 
前五篇文章

谛闲大师的净土思想

略说净土宗的流传

略述净土经的流传(下)

略述净土经的流传(上)

净土念佛的四层工夫(1)

 

后五篇文章

梵琦禅师的《西斋净土诗》

禅教兼通归于净土的紫柏尊者

太虚大师净土思想述评(连载三)

什么时候能念佛念到三昧呢?三昧是怎么个意思? - 成刚

如果说就一心念佛而不去深入佛理悟明大事因缘,怎么可以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