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2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三十九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普贤行愿品曰》」,从这里看起,「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是故净业行人,应於众生广行饶益」。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经文义理很深很广,学佛,不是把这个经读熟了,听明白了,这不能算是了事。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信解行证」,这是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原则。听明白了,读多了,我们才能够断疑生信,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之后还要更深入的去理解、去体会,然后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念念行行都不离经教,这叫学佛。这样学佛,你一定会得到法喜,欢喜!能够真正得到法喜,就是过去方老师所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最高的享受我们有没有得到?这常常要反省。真得到,你渐渐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会有佛菩萨同样的受用。这个时候感恩的心自然就生起,才知道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对自己的恩德,知恩报恩。《行愿品》这句话告诉我们,菩萨怎样能够随顺众生?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能随顺。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为什么?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修随顺这个法门来供养诸佛。这个事情我们没有看到,学佛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什么原因?功夫不得力;换句话说,你不是真学佛。真学佛的人时间不必长,一般有三年的时间就能契入境界,五、六年那就很明显,真的得佛法的受用,得佛法殊胜的利益。因为你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要不要尊敬?要尊敬。佛是什么?佛是自性。 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告诉我们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圣人叫本性本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同样一个意思。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这个善意思很窄小、窄狭。这个善就是佛的意思,就是《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三句是同一个意思,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本善的善是什么?善是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这就是佛,这就是本善,能不尊敬吗?所以随顺,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其实是对自己,对诸佛菩萨也是对自己。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全是从自性里面流露的,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因此人一定要懂得自爱才能爱人;换句话说,对自己都没有慈悲心,你怎么可能对别人慈悲?为什么?慈悲、爱都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了自性,把性德变质了,变成烦恼,变成业障,这个错了。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宗门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回归自性了。所以祖师大德说,菩萨证到究竟的果位,「归无所得」,他有没有得到东西?没有,一样也没得到。为什么?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自性,这些东西虽然有,你得不到受用,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变成六道三途,你在那里受果报。迷了它变质,觉悟了它回归真常,所以叫归无所得;换句话说,你全都得到了,就这个意思。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佛才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菩萨最可贵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能跟性德相应。《还源观》上说得非常简单,只讲了四句,容易记,这四句是总纲领。第一个是「随缘妙用」,妙是什么?觉悟。迷了就不妙,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没觉悟,不能称妙;法身菩萨真觉悟,那才称妙,真的是妙用。这是自己悟了,用在什么地方表现?「威仪有则」,表现在外面。威仪有则,就是经上常讲的「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还源观》上四德的第二条。第三是讲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什么心?真诚心,不是虚妄的,用真心;态度呢?柔和。孔子的学生赞叹老师的德行,跟佛菩萨所说的没有两样,温和、恭敬,「温良恭俭让」,善良、恭敬、忍让、节俭,在《还源观》上只用了四个字,「柔和质直」。最后一条「代众生苦」,都做好样子给众生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那是代众生苦,那是一个佛门弟子真正修行的好榜样。如果我们不常常想着、常常体会、认真的学习,那世尊这个示现不叫白示现了?没人看出来,没人看懂,我们到哪里去学习?我们对於世尊身行言教,要有深刻的体会,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我们自己就成就了。 所以下面说,「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普贤菩萨教我们的。「是故净业行人」,修净土的同学,「应於众生广行饶益」,对一切众生无论他学什么宗派,无论他学什么宗教,为什么?他都是众生。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广大,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称之为众生,你说范围多大。《华严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个同法?有情是众生,无情也是众生,它就同了。我们现在讲动物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花草树木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矿物、山河大地,乃至於自然现象,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生这个意思广大!对於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要随顺、都要供养、都要尊重、都要承事,这叫尊重承事如来,如来是自性。修学大乘的同修不能不知道,对这个理事不知道,底下你就做不到,应於众生广行饶益你做不到;你必须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明白了,你就做到了,你心里头真有。 下面两句,「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统统都能够回向,「布施(供养)与一切众生,令彼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破迷开悟。众生的苦从哪来的?一言而蔽之,是从迷失本性来的。本性本善,迷失本性,他的思想、见解、言行统统错了,与自性不相应,与自性相违背,就叫造业受报,苦从这么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明白了,诸法实相搞清楚了,他的思想、见解、言行纯正,不偏不邪,与性德相应,这就得乐。像大乘经里面佛常说的「常生欢喜心」,一切时一切处你都欢喜、你都快乐,这才叫真正的幸福美满。真正幸福、美满、快乐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才享受到。你要问什么原因?他觉悟,他明白,他不迷了,就这么个道理。由此可知,要想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就得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於是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成道之后,他示现三十岁成道的,成道之后就开始教学。佛陀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佛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是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来干这个的。众生的迷破了、悟开了,就离苦得乐,这是释迦牟尼佛最伟大的布施,对象是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叫佛事,就是佛门的事业,佛门的事业是教学,教什么?教人破迷开悟。为什么?为众生离苦得乐,不就搞清楚、搞明白了吗? 佛教是不是宗教?你说它是宗教可以,你说它不是宗教也可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所作所为,用现代人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是教育家,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你们看他一生是不是干这个事情?他的身分呢?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男女老少只要想跟他学,他全都教,所以它是多元文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跟他,他肯定帮助你破迷开悟,让你离苦得乐,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我们要学的,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懂得,人家问我们佛教是什么?总得说清楚、讲明白。真搞清楚,人能不学佛吗?人生头一桩大事就是要学佛。佛是什么?佛是智慧、是觉悟。你要不要智慧?你要不要觉悟?没有智慧你愚痴,没有觉悟你糊涂,你愿意做个糊涂人吗?你愿意做个愚痴的人吗?不愿意,我要智慧,我要觉悟。智慧、觉悟,印度人叫它做佛陀。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觉悟的教育,这哪来的迷信!对佛法认识不清楚,说它是迷信,冤枉了释迦牟尼佛。冤枉他有没有过失?这得要背因果责任,我们这里不谈因果,肯定有因果责任。因果责任果报是什么?不相信智慧、不相信觉悟,他生生世世愚痴,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自己造作一切功德和修积的善根,统统都要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回向菩提,回向菩提是自己,我一切的功德我不求别的,我只求智慧,智慧能帮助我们提升境界。在菩萨道上,从十信提升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我就为这个,其他的全放下,为什么?其他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给你讲的这个东西是真的,真的生生世世带得去的。假的带不去的,带不去的我们统统不要,全放下,带得去的要认真、要努力。 「如密教行人,愿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众生,众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这很了不起,黄念祖老居士是密教的上师,在显教里面,我们称他老居士有点委屈他,在密教里称他金刚上师,所以在显教应该要称他是菩萨。别人也没有特别尊重他,也没有恭维赞叹他,他还这么辛苦的在那里工作,精进不懈,他为什么?他代众生苦。今天众生真苦,众生不认识佛法,众生不知道恭敬佛法。学佛的人,众生不恭敬,这是应当的,正常现象,不奇怪。念老能是普通人吗?普通人能写得出这么好的注解吗?那不可能的事情。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显教称他居士,他要不是佛菩萨,《无量寿经》一千多年来五种原译本,没有办法会集成一个好的本子。过去有人做,宋朝王龙舒做过,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做过,不容易!可是这些本子都有瑕疵,瑕疵里最重要的是取舍不当,所以不能算是善本。夏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会集成之后,十次的修订,成为这个流通本。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里说得好,对这个会集本之赞叹,不是虚妄的。世尊末法九千年当中,真正能够得度,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一生证得无上的佛果,他说就是这部经典,就是这个会集本,才能帮得上忙。 中国在过去一千多年,这个本子《无量寿经》,依照这个本子修学的人很少,为什么?没有好版本。所以大家都用《阿弥陀经》做为主修的法本,《弥陀经》三种注解,用《弥陀经》这三种注解非常重要,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你要认真学习,真正懂得净土的奥义,帮助你断疑生信,帮助你坚定大愿,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本子出现,它殊胜的功德绝不在《疏钞》、《要解》之下,我们要有这个认知。我自己有亲身的体验,《弥陀》这三部,过去我全都讲过,《疏钞》跟《要解》都讲过好几遍,对净宗的契入还是在这个本子、这个注解里面提升的。我们知道这些大德,确确实实将众生一切罪苦,他承当、他代受了。我们想到,这众生还受不受?众生还要受,但是众生所受的报减轻了。如果没有这些佛菩萨来帮助我们,众生的苦难很重。这桩事情,只有契入境界的人他知道,像夏老、黄老他们晓得,他不知道他不肯干这个事情,他知道,所以再辛苦也欢欢喜喜帮助这些苦难众生。 末后这一句「忆佛念佛,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阿弥陀佛是谁呢?阿弥陀佛就是自己。这句话我们不能谦虚、客气、推让,要像古大德那种态度,直下承当。阿弥陀佛这句话是梵语,它什么意思?不是不能翻,实在是尊重不翻,所以用音译。要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翻作觉悟,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智慧、无量觉悟,就这个意思。无量智慧、无量觉悟是谁呢?是真心、是自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里面,这是《华严经》上说得很好,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你看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具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叫阿弥陀佛;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只是你现在迷失了。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都可以称,只要是佛都可以称作阿弥陀佛,通号,它不是专门的号。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尊阿弥陀佛呢?他是法藏比丘修成的。释迦牟尼佛成佛,我们可以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来给他加个名号。单单称阿弥陀佛,我们习惯,也都是知道这个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是法藏修成的阿弥陀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了,成佛的名号也是阿弥陀佛。现在修行,在我们称妙音菩萨,这妙音是本经末后一品,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大家授记的,妙音是什么?妙音就是阿弥陀佛。名号妙不可言!所以我们要学前面所说的,阿闍王子他们这些人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心里面就发愿,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前面有例子,我们要跟进,我们也像阿闍王子一样,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对了;跟阿弥陀佛不一样,你完全错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要认真、要努力。 这一品是讲「往生正因」,没有因哪来的果?忆佛念佛决定不能中断,忆是你心里面想佛,念是心里头真有佛。「盖念佛妙行,众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径中之径」。这个径是什么?近路,没有比这个更近的路,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的路。夏莲公给我们示现的,黄念老为我们示现的,这两个人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到最后一着都是念佛求生净土。天台的智者大师是法华宗的祖师,最后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他没有修止观。元朝的中峰禅师,《三时系念法事》是他编的,编得好,他最后是念佛往生的,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做出示现,给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所以念佛称为妙行。世尊在《大集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无上深妙禅」。所以说是众善中王,妙中之妙,径中之径。你修其他的法门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为什么?他要断烦恼才能向上提升。烦恼断不了,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独净宗这一门,它主张的是带业往生,也就是说烦恼不断没有关系,带到极乐世界再断。这一生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只有三个条件,真信、真想去、真念佛,就行了,你看这么简单。本经第二十四、二十五这两品,专门是讲往生的方法,前一品着重在往生的品位,这一品着重在方法。 「於正因中,发心念佛,实为首要」。最重要的一桩大事,这段经文,总共说了六桩事情,第一个受持本经,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依什么方法去?就是依这部经。第二求生净土,真正发心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皈依,皈依阿弥陀佛。第三要发菩提心,菩提心要像蕅益大师所说的,对这个法门真信,没有丝毫怀疑,真愿。真信、真愿意往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所说的,这个心是无上菩提心,他万缘放下,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第四要严持戒律,前面讲得很多,现在我们的戒律做不好,原因在哪里?没有从根上下手。古人比我们好,古人从小就扎根,根是什么?根是《弟子规》。我在净业三福里讲得很清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往生净土第一个条件,必须要遵守。怎么孝养父母?怎么样尊师重道?把《弟子规》学会、落实了,你就做到了。这是古来祖师大德给我们开这条路。如果不走这个路,那也行,你就得跟着释迦牟尼佛指导的路子,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中国古大德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就不必学小乘经;如果儒也不学,小乘也不学,大乘落空了,怎么学都学不像。所以儒释道这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在家、出家,至少用一年的时间,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好好的落实;不是念熟,也不是讲透,要真做到,那才管用。第五个饶益有情,我们今天讲了,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人天福报都不求,何况眼前的这些名利、五欲六尘?统统要放下。最后第六段忆佛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