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二十七面,倒数第七行: 「但净宗常谓之一念、十念,则迳指凡夫之称念佛号一声与十声。如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是谓念诵一声佛号,即名一念。」这是念老告诉我们,净土宗平常我们所说的一念、十念,只是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一声这就是一念,念十声就叫十念。下面举义寂法师的《无量寿经疏》,他也是这个说法。「此」是指我们这一个地区修学净土的人来说,大家对念这个字的解释都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称这六个字就叫一念。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念一声佛号,这叫一念,让我们想起世尊问弥勒菩萨,也问这个一念。一般人所谓一念,这一念当中有多少个细念?这是我们平常没想到的。不但问有多少念头,而且还问这一念当中有几相、有几识?几相,用现在的话来说,物质现象;几识,现在讲的精神现象。这个问题意思问得很深。 弥勒菩萨的回答,实在讲,佛跟菩萨这一问一答是教我们的,这个话我们问不出来,佛代我们问出来。弥勒菩萨为我们细说,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念当中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要不要一秒钟?不止一秒钟。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我相信至少可以弹五次。三十二亿百千念再乘五,百千是十万,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一秒钟呢?一千六百兆的念头。我们平常的念头,心有所念,这个念头很粗,细细把它分析,一秒钟里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头,这是细念,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一念是指这个。我们此地讲的一念,就是凡夫日常生活当中是「心有所念」。这句佛号念出口是一念;不念出口,心里面这个念也是一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这就是现在的科学,我们心所有念这一念里面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头。我们今天是以秒为单位,一秒钟。「念念成形」,形是什么?就是佛问的相,有几个相?现象,物质现象,每一个念头里都有物质现象,念念成形,阿赖耶的相分;「形皆有识」,每一个相分里头都有识。 识是什么?见闻觉知、受想行识,都有。见闻觉知是自性里头的,在阿赖耶里不叫见闻觉知,叫受想行识。你看色,色是物质,色受想行识,这变成什么?精神跟物质是融在一体的,决定分不开。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的现象是念头,你看念念成形,念是物质精神的基础,物质跟精神现象这两种现象统统都是从念头发生的。这个念,念算什么?科学家认为,把这个东西叫做能量。受想行识,科学家称它为信息,物质。科学讲这三样东西,能量、信息、物质;佛法里面讲,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一念当中具足,一念当中完成。这桩事情被近代物理学家发现,他们的报告跟佛经上讲的阿赖耶的三细相完全相同。这一念有,我们才看到精神现象、物质现象、自然现象,宇宙万物跟我们自己的活动。如果这一念断掉,这个宇宙突然就不见了。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无非是这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还不是真的相续相,我们通常给它讲解为相似相续相,绝对没有两个现象是完全相同的,所谓大同小异,相似相续相。这我们不能不知道。那个一念叫真念,大乘教里说的一念。这个地方讲的一念,就是佛所问的心有所念的一念。我们凡夫心起个念头,念阿弥陀佛也是一念。但是阿弥陀佛有六个字,如果「南无」去掉,念四个字,行。念得快的话,看一秒钟能不能念得完?阿弥陀佛,大概差不多。这一念里头就有一千六百兆。 《观经》里面讲,「谓下品下生者」,这是最低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直接称阿弥陀佛也行,因为《弥陀经》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南无这两个字,这六个字都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南无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它不是名号,所以执持名号,四个字就可以。过去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他是明朝末年人,万历年间人。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念佛怎么个念法?他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问他,你自己念呢?他说:我自己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教人有南无,自己就没有呢?大师就给他说:「我是发心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所以客气话就不要说了。」南无是客气话。为什么教别人念南无?他未必有心求生净土,对阿弥陀佛客气一点、恭敬一点,南无也是恭敬的意思,也是礼敬的意思,客气一点对他有好处;真正想往生,不用客气,这个话在《竹窗随笔》里面。我们就晓得,早年章嘉大师教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不就是这个意思吗?真干,重实质不重形式;不真干,形式很重要,加上南无就是形式。真干的人可以不用南无,只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愈简单愈好。这四个字的意思说不尽!这一部经,我们需要花一千多个小时来消化它,无非是这一句名号的细说而已,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大乘经上说的这些话是不是太过分?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有位教授,我们很熟,以后他教授不干了,他去做生意,开书店,很赚钱,比教授收入那就多了很多很多倍。严一平先生,在台湾也很出名,教考古学,董作宾的学生。他看我学佛,他就告诉我,他说佛很会说大话,很会吹牛,能相信吗?像这个他就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的,念一声阿弥陀佛就能够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不就太便宜了。可是我们学佛学了六十年,真的,不是假的。 为什么我们的罪业老是消不尽?我们过去生中有无量世,这一世一世的。我们从哪里来的?人不是从猿猴变化出来的,不是。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这个生命跟宇宙是同一天发生的。唐朝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这一篇论文里面就讲得很清楚,讲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万物的起源,我从哪里来的?我的起源。大乘经教里佛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无明就是阿赖耶、就是三细相,这是宇宙万物跟我同时起源,时间太久、太长,生生世世迷惑颠倒。尤其是入了轮回之后,出不去,轮回是个迷宫,永远迷在这里头。一个念头就是一个业,那刚才讲的,我们心有所念,这一念里面要细分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头,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就晓得为什么消不掉。 可是如果是用真心来念,一念就消掉了。这是什么原因?佛经上有个比喻,譬如千年暗室,那就是讲比喻无量劫的迷惑,一盏灯就照亮了。那一盏灯比喻什么?比喻真心,比喻你觉悟了,一觉悟之后,无始劫的业障全都消掉了。为什么?业障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可就消不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要知道,物质现象是假的,精神现象也是假的,自然现象还是假的。自性清净心里面,那是真的,那叫真如,这个里面没有假的。所以科学、哲学到最后没有法子,最后的问题不能解决,什么原因?科学跟哲学都必须要有现象、有对象,它才能下手,要是没有对象,它就一点办法没有。真心自性,佛家讲的真如本性,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所以科学对它就没有法子,决定探测不到、观察不到,你也想不到,包括数学都没有办法推算到。这桩事情,大乘经上讲得好,「唯证方知」。怎么个证法?你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它就现前,就证得。 方法真简单,可是做起来不容易。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真的不执着了,执着的意念都没有了,在佛法里叫证阿罗汉果。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育里的三个学位,佛是最高的,相当博士学位;菩萨是第二个,硕士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士学位。你能够把执着放下,第一个学位就拿到;能够不分别,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你就拿到第二个学位,菩萨;如果再提升一级,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叫佛。一般能够真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他把这三种障碍都放下,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能见性,这才能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透彻的明白,比科学、哲学还要更进一层。科学、哲学达不到最后,为什么?他没有放下。科学家、哲学家要能够真正放下起心动念,他就成佛,他就证得。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教学四十九年,他教些什么?终极的目标就是教你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彻底的明白,他就教这个。彻底通达明了就叫成佛,就称之为佛陀。所以他道道地地是教学,他不是成神、不是成仙,跟神仙不相干,他是教你大彻大悟,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所以「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说的一点都不过分。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车轮,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人念佛的目的不是为别的,是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像我们现在移民一样,这个世界很苦,人的寿命太短,学这门功课需要长时间,时间短了我们做不到。我们换一个修学的场所,我们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命终,命是生命、是身体,要知道灵性不灭,世俗人讲灵魂不灭。灵魂是自己,身体不是自己。在佛法不叫灵魂,叫灵性,性是真的,没有生灭。我们的灵性跟着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了,临终的时候佛一定来接引。所以不必想到极乐世界在哪里?有多远?都不要想,他来带你去。他要不来带你去,你去不了,那决定没往生。所以真正往生临终一定见到阿弥陀佛来带你去,接引你去。这是下辈往生,他看到金莲花。「犹如车轮」是讲莲花的大小。所以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身体坐在这个莲花里面。「一念顷」是很快的速度,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由上可见,十念即十声」,就是十声佛号。「如是临终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所以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真的。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有三辈、有九品,这是讲你到极乐世界的层次。极乐世界是个学校,阿弥陀佛办的,校长是阿弥陀佛。像学校的比喻,学校有教务长,是观世音菩萨;有训导长,是大势至菩萨,它没有总务长,它不需要总务,我们这个世间需要,极乐世界不需要,只要这两个就行了,它是学校。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到那边去,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完全是平等的。寿命无量寿,所以学东西有的是时间,有寿命!那个地方有的是好老师,有的是好同学,在那个地方上课的老师是十方诸佛如来,都在这个学校上课。十方如来在极乐世界是教授的身分,等觉菩萨是助教的身分,你说多殊胜。所以到那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都轻而易举稳稳当当的拿到最高的学位,佛陀。所以我们要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要能真正成就究竟圆满的科学、究竟圆满的哲学,那只有到极乐世界,真正达到究竟圆满。 这个地方去,不难,条件很容易。「如彭际清曰」,彭居士是清朝干隆时间的人,这个人很聪明,应该是在二十岁,也许不到二十岁,就考取进士,这是过去科举时代最高的学位。虽然考取,他没有做官,他学佛了,一生没做官。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下面的兵部尚书,就像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也是高干子弟。在佛法上有了不起的成就,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的著作很多,到最后专修净土,他也是念佛生极乐世界。他说:「如实回心,一念念佛,无不往生,以佛本愿力故。」如实回心是什么意思?真的回心,这不是假的。这回心对於世间这一切全放下了,人间、天上都不想了、都放下了,只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知道,它那里是讲堂,是上课,无论想学什么样的课程全有,阿弥陀佛会教你,诸佛菩萨也会教你,还有许许多多等觉菩萨帮助你学习,他们来做教练,佛的助教。真的回心转意,一念念佛,这个一念没有杂念,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什么原因?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故。佛曾经发过这个愿,依照这个愿去修学,他一定来接引你。 「至於《观经》中临终十念而得往生,与上所论一心之念,是同是别?」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莲池大师於《疏钞》中,论之极为精确。」可见得这个疑问古时候就有,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就是《弥陀经疏钞》,这是学《阿弥陀经》必须要读的。大师完全是用《华严》来解释《弥陀经》,把《阿弥陀经》的地位提升了。所以古人称为《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这地位提升了。《疏》里面说:「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念老说,莲池大师之论极为精确。这个解释对了,为什么?理一心。理一心是什么?你是用真心念,不是妄心,它有这么大的效果。我们有没有真心?有,虽有真心,不能现前,现前起作用全是妄心。为什么真心不能起作用?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一语道破,他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因为你现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把你的真心障碍,你有真心,不起作用;换句话说,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真心就现前。对的,一点都不错,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理一心,这种心念佛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能灭罪、能消业障,而且消得非常快。 这桩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什么人能放下?我们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放下了,所以他成佛了。在中国,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在五祖方丈室里头,五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了,他明心见性,他成佛了。六祖当时放下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放下是同等的境界,换句话说,释迦牟尼成佛了,六祖也成佛了。成佛为什么不用佛身?这个不是他的事情,这是根机的事情,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在印度这个机缘成熟,他要用佛的身分。在中国呢?中国不是这个机缘,中国是应以比丘身得度者,惠能大师现比丘身而为说法。表演的相不一样,内里面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差别,为什么?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平等的;起心动念就不平等。释迦牟尼佛没有起心动念,惠能大师也没有起心动念。佛教传到中国这两千年,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是惠能大师一个,他是太特殊,年纪太轻,二十四岁,又没有念过书,学佛没有进讲堂听过一堂课,没有在禅堂里面坐一支香,他就能开悟了,没有别的,全凭放下。 《华严经》上讲得这么清楚,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成佛了,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就跟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三、五年放下的,七、八年放下的,十年、二十年放下的,只要放下,境界是平等的,人就多了。《五灯会元》里面一千七百个人,都放下的,跟惠能大师无二无别。能大师是一下就放下,痛快淋漓;别人要搞个多少年,慢慢的,一点一点放,也能把它放干净。放不干净,不行。这在佛法讲,顿修、顿悟,惠能大师是顿悟;别人,别人是渐悟。三、五年悟入这个境界,七、八年悟入这个境界,二、三十年悟入这个境界,这个我们在佛教历史里面看得太多了。禅宗里头《五灯会元》记载一千七百个人,《景德传灯录》里面记载也不少。如果再加上教下的,教下的像天台、华严、三论、法相,这个里面达到大开圆解,跟明心见性同一个阶层,净土宗里面理一心不乱,也是这个境界,名称不一样,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相信两千年来,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绝对不止三千人。这是大乘佛法在中国的成就远远超过印度,印度没这么多人。佛教在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也没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个成就有人研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成就?应当要归功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太好,世界其他地区没有这么好的底蕴。因为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从这一点,这些推测的人,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中国自古重视孝道的教学,孝亲才会尊师。为什么前几代,不要说多,在我之前的两代,我父亲这一代、祖父那一代,对於汉学、对於儒道的基础,都是我们后来比不上的。我父亲比不上祖父,我们也比不上父亲这一代。这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孝亲的那个基础,他尊师重道。 求学,无论是世出世间学术,如果对你所学的这门东西不尊重,没有那么样的恭敬心,对老师没有恭敬心,你就什么都学不到。尤其是心浮气躁,这是做学问的大障碍,那修行是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修行心要清净、心要定。那我们看今天的社会,今天学校的学生,个个都是心浮气躁,对於圣贤教育他怎么能听得进去?所以所学的是知识,不开智慧,不但他不开智慧,他连三昧都没得到。在佛经里头,我们用佛经的比喻来说,学华严的得华严三昧,修净土的得念佛三昧。三昧是什么?三昧是清净心,没有杂念。用世间的东西来学一样,你学《论语》的得论语三昧,你学《礼记》的得礼记三昧,它真是这样的。先得清净心,后就智慧开了。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现在所得到的全是知识,学生也崇尚广学多闻,他们没有办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不走这个路子。广学多闻,靠什么?靠记忆,看得多,读得多,记得多,古人称它作记问之学。《礼记》里头有,「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句话说得很重!为什么?记问之学就是今天所讲的知识,它不是智慧。开悟了之后呢?开悟了是智慧。开悟是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还是老办法好。你要广学多闻,你不要着急,你先把一门搞通,一门搞通门门都通,不需要广学你就多闻了,你全都会了。 东方出圣人,西方出学者不出圣人,圣人跟学者不一样。现在我们跟人家谈这些话,没人相信,别人说我们在说神话,怎么办?必须要有试验,因为科学讲求试验,用试验来证实。如果真的有几个好学的人来做试验,学一门,多长时间?十年,十年学一样东西,十年之后看它的效果怎么样?如果十年之后他真的这一样东西通了,其他的东西门门都通了,那就证明这不是神话,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真的一门通门门通,可以让人回心转意,认同老祖宗这些老方法。老方法在中国用了一万多年,非常有效果。新方法才用了几十年,顶多一百年,这一百年把思想搞得这么混乱,社会搞得这么乱,史无前例,能不让我们认真去反省一下吗?为什么搞成这样?原因何在?今天这个世界快要到存亡继绝的关头,社会会崩溃,地球会消失、会毁灭,科学跟哲学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问中国传统,中国传统有办法;你要问佛,佛有办法。问题就是你信不信,你要是信,真能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