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四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4/6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三十面倒数第三行:

「堂舍楼观第十六」。念老很简单的介绍这一品的内容。「本品有二」,就是两个大段,第一大段,「佛及诸菩萨居处」。第二段,「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欢喜」。前面给我们介绍学习的大环境,这个道场的大环境,这一品里面要跟我们介绍讲堂、宿舍,老师(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居处,另外就是学生宿舍,菩萨的居处,我们先看第一段。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这是教主的居处,下面: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这是学生的居处。极乐世界确实是平等世界,正报平等,也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体质都是金身,跟佛一样的紫磨金身,无量相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前面我们曾经看过,经上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世尊的方便说。因为当时印度人认为大富大贵的人,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示现这个身相。而实际上,我们知道在极乐世界佛是无量相,真的相有无量好,居住地方,你看境随心转,心好相就好,居住的地方当然不例外。这是智慧福德所现的,不像阎浮提众生。我们能想到因为阎浮提众生心行不善,所以居住的环境乃至於房舍也就不理想,这是我们能见到的。现在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讲堂者,说法讲经之堂舍。精舍,寺院之异名。《新译华严经音义》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它不是这个意思。「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谓之精舍也」。就是精进修行人他所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精舍,可能是个小茅蓬,非常简陋。所以精舍是精进修行人他们所住的地方。讲堂,说法讲经的处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寺院,也没有讲堂,讲经在哪里?都在野外,树林或是水边,风景好的地方。因为世尊一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居无定处,真是随心所欲,今天住这里,明天住那里。他们晚上睡觉没有房舍,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四十九年。佛入灭的时候在双树林,不是在房子里面,这个示现用意很深。阎浮提众生最严重的障碍,第一个是身,这是第一个障碍;第二个障碍就是房舍,他居住的地方。中国人尤其讲究,他要建筑居住的地方,古代的四合院很多,而且是大家庭,选择居住地方一定要风水好,建筑非常讲究,而且用的材料都非常好。古人建一栋房子,这个房子至少可以使用三百年,为后世子孙想得很周到,世世代代承传。

所以大家庭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儿童从小在家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都教好了,家学就是私塾。往往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这是王庄,那是姓王的一家人,一般家庭大概三百人左右,普通家庭,人丁兴旺的六、七百人。所以中国的家庭是个社会组织,你能治家就能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纪念祖先有祠堂,大家庭有祠堂,有学校,有私塾,小孩六、七岁可以上学了。没上学之前,我们前面都说过,小孩从出生到上学这段期间,父母教他,所以父母是儿童第一任的老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从小就接受父母做出榜样给他看,身教重於言教。《弟子规》怎么教儿女?自己做出来让儿女看,从他出生就让他看,看到三岁一千天,根深蒂固。古谚语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根,八十岁不会变,根深蒂固。中国世世代代有大圣大贤、君子出现在世间,都是教出来的,父母教得好,根扎得牢,文武、周公的母亲,这历史上非常着名,孔子、孟子的母亲下一代栽培得好。

所以只要是教学的场所就叫「讲堂」。释迦牟尼佛树林、河边集合大众讲经教学,那就是讲堂,露天的。「精舍」是寺院的异名,寺院也叫精舍,为什么?都是精进修行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寺,在汉代,诸位要知道,佛教是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到中国,这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所以将近两千年了。汉朝的制度,寺是直接属於皇帝办事的机构,名称叫寺,这一定要懂的。寺的主管称卿,公卿,他直接归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从汉朝建立一直到满清都还是用这个,诸位要是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去参观,你就看到上面挂的匾额,寺,九个寺。我们佛经上常讲鸿胪寺,鸿胪寺是管外交的,所以从前外交是皇帝直接管的,鸿胪寺卿相当於外交部长,宰相不管外交,皇上管外交。因为这些出家人,国家从外国聘请来的,谁接待?鸿胪寺接待。到以后国家希望他们长住在中国,长住在中国就不能老是暂居外交部,另外给他们设个机构,也叫寺。所以你就晓得,佛陀教育是归皇上管的,於是中国就两个教育体系,一般的,就是用孔孟学说,这是董仲舒推荐的,汉武帝接纳了,就成立专设的机构来管全国的国民教育,这个机构叫礼部。宰相下面一级单位称部,部长叫尚书,尚书就是现在现讲的部长,侍郎就是现在讲的副部长,或者常务次长,政务次长。那个时候侍郎也是两个,左右侍郎,一个是政务次长,一个是常务次长。皇上有三公九卿,三公是皇帝的顾问,九卿是直接替他办事的,直属的,长官,地位跟部长一样,现在讲正部级,地位是一样的,但是属於皇帝专管的,地位也就特别让人尊敬。

所以佛教到中国来,第十个寺建立,它是政府办事的机构,管佛陀教育的,它不是庙!庙是祭神的,是宗教,寺是教育。现在把寺跟庙和在一起,佛教变成宗教,这个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这么样一个变革。以前寺管什么?佛教到中国来,头一桩大事需要把梵文经典翻成中文,就像现在国家编译馆一样,从事这个工作,再指导学习,就变成学校。寺院讲学、翻经这个工作做得很长,从汉到宋朝八百年。绝大部分的经典,应该是百分之八十唐朝完成的。宋朝时候译经不多,绝大部分是在唐朝之前。所以译经,中国帝王时代那是一桩大事。译经院,帝王也常常到那里去巡视,对这桩事情非常重视。历代帝王许多都是佛门弟子,也都认真学习。皇上带头,於是佛陀教育的普及成就超过儒与道,皇上带头学。历代出家的高僧,在家的居士、高士很多,《大藏经》里有《高僧传》、有《居士传》、有《善女人传》,成就的人很多很多。现在佛教变成宗教,变成迷信,古人要是知道,你想他多伤心,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今天我们明白了,把佛法搞清楚了,我们有使命、有责任把佛教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一定要把现代的寺院学校化,寺院讲学、讲经。李老师当年在台中建立台中佛教莲社,他就注重教学。莲社除了一般念佛这个活动之外,每一个星期固定讲一次经。他在台中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没间断,每个星期六晚上,时间、地点都是固定的,不必宣传,想听经,星期六晚上到莲社,李老师讲经。以后又成立一个图书馆,慈光图书馆,图书馆也讲经,每个星期三。所以台中每个星期有两个晚上讲经,时间都是固定的,风雨无阻,你到那里去一定能够听经,三十八年没中断,很不容易。

当年我们是初学,了解的不多,也不够深度。如果当年有今天这种认知,我就会启请老师一星期一天不够,要天天讲。如果每天讲的话,台湾的佛教兴旺起来了,只要有一个带头,真的兴旺起来了。一个人讲经太累,培养学生,老师一个星期讲一天,其他的同学们每一个同学担任一堂课,你就可以带六个学生,真的把他们练出来,讲经没有别的,就是上台锻炼。我初学佛,感觉到一个星期上台讲一次不行,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虽然他不是十天,一日暴之,六日寒之,很不容易提升。真正想提升那得天天讲,天天讲,你要天天用功去学习,你不用功学习,你下不了台。这个逼着学生好,学生自然乖乖的天天在查资料,研究这个怎么讲法。尤其李老师很好,都要写讲稿,一个星期讲一次,不困难,六天的时间可以准备写讲稿,这样把学生全都逼出来。

我们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没有一个能够像老师一样,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密集的学习,一个星期一次确实是不够。我能够学习出来,我就是感到一个星期一次不行,最初到台北,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以后大概是一、二年,我就能提升到一个星期六次,一个星期休息一天。三年之后,我一个星期讲十几次,每天上午下午我都讲,那个时候一堂课是一个半小时,早晨一堂,晚上一堂。早晨对内,晚上对外,居士们晚上没有事情都可以来听经,天天讲。不天天讲,学不出来。我告诉听众,我说你们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是学讲,天天讲给老师听,欢迎大家批评指教,不要把我看成法师,我是初学讲经的,这才能练得出来,才能叫自己不懈怠、不懒散,你要不认真准备,你上台就讲不好。

初到美国的时候,在美国正式开始讲经,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二年到美国,了解当地的环境,一九八三年正式接受邀请。美国人的生活非常忙碌,每天工作八小时,很辛苦,他休息两天,星期六、星期天休息。那我们的讲经是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一天,星期天的上午,其他的他们没有时间来听经。那我们就很密集,尤其星期六这一天,星期五晚上一堂两个小时,星期六要上三堂,上午、下午、晚上,六个小时;有的时候再加一个小时,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他们喜欢听。星期天上午三个小时,下午就不讲经,他们回去准备第二天上班。所以讲堂有的是人家家庭客厅,他们住的房子都很大,有的是租借地方,借酒店的会议厅,借学校的讲堂。讲经是很辛苦,要专注,对自己有太大的好处,你心定不下来没办法学这一门东西。

所以我自己这一生的经验,这种方法,像我这种性格的人非常少,真的学问,其他全放下。我这一生确实韩馆长帮助的太大了,虽然有个图书馆,她做馆长,我不管人,不管事,也不管钱,我只管上课。我们自己有个图书馆,我们课程就不间断了,每天晚上,听众白天有工作,晚上有时间来听,在那个时候晚上也是一个半小时,常年不间断。在台北,有时候学生们想学佛法,我们就附带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一个星期一次,就是星期天,上午、下午、晚上都上课,也办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跟年轻人结了很殊胜的法缘,以后在海外,海外都是这些学生们出去留学,毕业之后很多在当地工作,我们这样联系上了。所以每年出国到各个地方去弘法,缘是这么结成的。

李老师在台中办慈光讲座,大专讲座,道安法师在台北在佛教会大讲堂办大专讲座,我们图书馆也曾经办过,这些我统统都参加,所以跟同学们结的缘很深。我到美国去,跟我联系的三百多个同学,居住在各个城市,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接待。这是我们学佛的时候老师就重视,教我们要广结法缘。所以是当年的这些盛况。我们自从把网路、卫星开通之后,这个缘愈来愈殊胜,自己修学境界确实,因为天天讲,境界不断提升,年年不一样。三十年之后,可以说月月不一样,愈来愈欢喜,真是法喜充满。我感恩章嘉大师,我这一个行业,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他老人家叫我出家,叫我学释迦牟尼佛,我听话,依教奉行。把方老师的一句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兑现了,他讲的话一点也没错,最高享受不是地位,我们没有地位,在佛门里也没有地位,在社会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有的是什么?欢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真正的享受!少烦少恼,烦恼没有完全断,跟一般人相比大幅度的减少,这是真的。

虽然居无定所,都是寄人篱下,自己没道场,所以居无定所。现在人家邀请我,只要他有网路的设备,网路能够发射出去,各地方能接收得到,我都愿意去,没有这个设备不行。许多地区同修,我们在网路上几乎都不中断。所以请我讲经,我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有这个设备,我们同样讲这部经。《华严经》七处九会,可以不在一个地方讲,继续讲,我们这部经讲了一年,昨天清明,去年清明开讲的,刚刚好一年。一年,这部经在香港讲过,在马来西亚讲过,在此地讲过,在台湾讲过,四个地方。现在这个经讲到一半,所以培养弘法人才,讲堂非常重要。你要不让他天天上台就学不出来,给他安定的环境,最基本的衣食住不愁,有地方给你住,能穿得暖、吃得饱,够了,你全心全力去学经教。十年没有不成就的。成就之后,自己还要以学生身分自居,不敢称老师,认真努力再向上提升,二十年、三十年,真的叫根深蒂固。真正发心讲经,我的建议是不做执事,不要当住持,为什么?他管事,管事就杂了,你心就不清净。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生做教育,自在!我还有一个同学,抗战期间中学同学傅乐成,他是台湾大学博士班的教授,也是一生教书。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经成功大学邀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做一个学期辞掉了,在台北碰到我: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一生教书,叫他去管事情,那么多应酬他受不了,一个学期就不干了。我就告诉他,一点都不错!我这个同学可惜过世有好几年了,在台湾也是着名的学者。所以讲堂、精舍是让学生安居乐业。文化教育事业为底下一代培养人才,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清高,何等的自在,这里头有乐趣,其乐无穷,古人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大享受。

下面讲「楼观」,楼观是楼台,「观者,楼也,台榭也」。这个台榭也可以当作舞台来讲,表演的场所,会议的场所。「栏楯」,「即栏槛,俗称栅栏」。纵的叫栏,横的叫楯,栏楯就是我们一般讲栏杆。「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众宝所成,非从木石,不假斤斧,随机应现,故曰亦皆七宝自然化成。」这是讲极乐世界这些讲堂、精舍、楼台,从哪里来的?是从弥陀清净心中无量功德流现的,自然流现的。极乐世界无量的珍宝,所以这些建筑是众宝所成,不是木结构,也不是石结构,也不需要人工,没有人去绘图,没有人去设计,无需要工匠,随机应现,自然的。随机,机是机感,众生有感自然有应,这是不可思议。所以经文里说「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化是变化,成就。真正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随心所欲,心想事成,这两句话应用在极乐世界完全实现了,不是赞叹,不是夸张。

下面说,「白珠」,这是珍珠,白色的珍珠,蚌壳当中所生的。「白洁者贵,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最好的珍珠。「摩尼」,如意宝珠。「交络,谓交互网络」。用这些东西在楼观栏楯作为装饰品。「如《汉译》曰: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交络,覆盖其上」。这就是用这些宝珠,好像织成的罗网,用这个罗网盖在宫殿、楼观之上。「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网络,覆於七宝楼观栏楯之上,极为明妙」。在我们现代都市这些大楼,我们能看到它们的装饰,到夜晚用灯饰,用这些五彩的灯泡也变成网,盖在屋顶上、盖在栏杆上,围绕着树,到晚上你看很美观,但是跟极乐世界比,那就差很远,我们这是人工的,它是自然的。那就不能为比了。

「又《往生论》曰: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往生论》上这是赞叹的,极乐世界居住的地方,宫殿楼阁,观十方无碍,这句话了不起。就像我们前面读到的,道场树,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道场。道场外面树木花草很多,这些树作用太大了,树里面能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能够看到十方世界。同样宫殿楼阁里头也一样,也能够现,就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能够现十方世界,你会看得清清楚楚,天上人间,六道轮回,你完全能看到。想看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现前。那我们就想到,肯定是与自己有缘的地方,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住过的地方,没住过的地方没印象,住过的地方有印象,统统都会现前。所以我们想到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在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团聚,除极乐世界,团聚很困难。我们在今天从电视上看到远方的,人看到了,他说话的声音也听到了,可是我不能跟他讲话,他也没办法回答我。极乐世界不然,你看到可以跟他对话,他有困难可以帮助他,他有福报可以随喜,不一样,跟真正在面前一样,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之所成就。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四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