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2/1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六十一面第六行:

「或有疑问,文中但云十念,何以迳谓为称佛名号,而非他种念佛耶?答曰:十念中之念,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实有明证。」这一愿非常重要,「十念必生」,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只有这一愿才能普度遍法界虚空界里一切有缘众生。这众生加个有缘,什么叫有缘?他能信,他能发愿,他肯念佛,这就是有缘,只要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这是无比稀有、殊胜。这个法门简单,就是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修,它不难,容易、稳当又快速。凡夫成佛,到哪里去找这种方便法门?再也找不到了。所以这一愿,祖师大德们特别重视,为我们详细解释,因为它太难信了。成佛多不容易,证个阿罗汉多难,成佛哪有这么容易!很不容易生起信心,所以得不厌其烦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

这先是一个假设的疑问,实际上真的可能有,有人有这个疑问。经上面只说十念,怎么知道这个十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而不是念别的佛?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下面回答说,回答得好,十念当中这个念字,就是指口念佛名之念,确实有明证,有证明。实在讲,中国的文字说法很多,这个念,旁边没加「口」字,这个念是心里念。我口不念,心念行不行?行。念这个字意思,它是会意的,你看它这个字的写法,「今心」,就是现前的心,现前心里真有佛,就叫念,不一定在口上。最重要是在心上,心上没有佛,口里念佛没用,古人所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心里没有佛,「喊破喉咙也枉然」,可见心里真的要有佛,除佛之外没有第二念。要知道,世出世间第一善法,第一善不仅说它只有一善,这一个善包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在这名号里头,这还得了!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讲过好几遍,不能不知道。你想想看,哪一个善法能包括一切善?唯独这一善包括一切善。

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生极乐世界就等於成佛,虽然是凡夫,烦恼习气一品也没断,可是你生到极乐世界,你就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就是说他四十八愿所讲的你统统都得到,你说这还得了吗?所以,这一愿具足其他的四十七愿,就全得到了。虽然说是愿愿都包含其他四十七愿,但这一愿最真实,没话说,世出世间圆满的善法。你说念佛多好!你真的明白了,真的懂了,遇到什么困难,把一切念头放下你去念佛,问题就能解决。真有信心,一点不怀疑,得绝症,念佛就能念好。前几天山西大同一个同修到我这来看我,说他得红斑狼疮,他看刘素云的光碟非常感动,就学她,果然念了三个月之后,再去检查没有了。他来跟我讲,真的,自己亲身经历,连疤痕都没有了。病发作的时候全身的红斑,连拜佛都拜不下去。念佛第一德,念佛第一善!烦恼起现行的时候,佛号提起,烦恼就没有了。善念、恶念全都是烦恼,只有正念,正念是没有念头,没有任何念头,那叫正念,这个与自性相应的。

下面老居士引证,实实在在有证明。「本经宋译」,这个经文是这样写的,「所有众生」,所有众生这一句包括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从上上根到下下根,只要具足三个条件,真信、真愿、真念佛,具足这三个条件他就能往生,「求生我刹」,求生我刹是愿,当然有信,不信他怎么会求?下面「念吾名号」,这个「吾」是阿弥陀佛自称,念他的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比丘)现前围绕,来迎彼人」。这个念佛的人,他的信愿行具足,要紧的是不退,如果退心了,感应就没有。退心有两种,一种是学别的法门去了,或者是净宗,学别的念佛法门。念佛大的分有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我们这里是专讲持名念佛,他改别的念佛方法这也不相应。这是专讲持名念佛,《无量寿经》跟小本《阿弥陀经》专讲持名念佛。《十六观经》里面讲十六种观想,有观像,第十六,最后的那个,那也是讲持名念佛,跟我们这里讲的相同,第十六观,跟上面的不一样。这是说念佛人不能换方法,这个重要。

如果情执深的,留恋这个世间名闻利养,执着的情执放不下,这都是障碍,有这些夹杂,我们念佛的功夫就被破坏了。我们明了,就得要真干,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困难,刚才讲疾病,念佛能好。除疾病之外,一切疑难杂症,你烦心的事情来了,不知道怎么解决法。很简单,你暂时把事情放下,你老老实实去念个十分钟佛,念个二十分钟佛,智慧就生了,你就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妙,妙不可言!学讲经的同学,在备课的时候遇到困难,这段经文不知道怎么讲法好,不要再去想,愈想愈麻烦,你想不出来的。干脆放下,去拜佛,拜个十分钟、二十分钟,突然灵感来了,问题解决了。这我们经验很多。不拜佛,念佛也行,念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这是什么?他心定了,定生慧,慧就能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应用起来非常广泛,一切时、一切处统统可以运用。这么好的方法,这么简单的方法,就是很少人相信,很少人会用。我们这么多年来养成习惯,天天读书,读书实在遇到困难,念不懂的时候怎么办?放下来,念佛,绕几圈,你再回头来,再看,懂了,问题解决了。这是我们遇到很多,不是一次两次,很多次,有感应!所以,不退重要。

这个人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无数比丘现前围绕。这个无数比丘是随顺我们世间人所讲的,不是假话,你临命终时候看到佛来接引,你真的看到佛后面很多比丘。甚至於有家亲眷属,朋友有先往生的,跟着佛一起来接,来迎接你,你看到的。这是什么?说明相随心转。你还没到极乐世界,你看到的那个样子跟我们这个世界是一样的;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到了极乐世界,看所有一切比丘的相跟佛的没有两样。极乐世界的人天、比丘、声闻、缘觉、菩萨,所现的相跟佛的相一模一样,平等法界。「经须臾间,得生我刹」,这是时间快,刹那之间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其中念吾名号,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洪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是宋译本里所说的。「又《般舟经》曰,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般舟经》虽然不是专讲极乐世界,它里面有这段文字,介绍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所以经文有「尔时」,阿弥陀佛对这些菩萨们说,「欲来生我国者」,这是发愿,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具足了信愿,行门就是底下这两句,常念佛号,相续不断,无有休息就是相续不断。重要的是心里不能断,口里面断没有关系,心里不能断,念兹在兹,心里要常有阿弥陀佛。过去李老师常常教我们,念佛人,真正在这一生得往生的,一定要换心,老师教我们要换心。换什么心?平常我们的心都留恋着五欲六尘,心里都有这些东西。现在人所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心里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心里根深蒂固,不知不觉他就会起心动念。祖师讲这是熟了,熟透了,随时随地它就冒出来;念佛不熟,常常忘掉,忘掉叫失念,不知不觉的念头没有了。初念佛的人都有这个现象,不要害怕。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浓,时间太久,念佛太生疏,时间短,所以这句佛号压不了烦恼。知道之后,时时刻刻提起。也会时时刻刻忘掉,忘掉,一下惊觉起来,赶紧佛号就接着,这样就好。应该有个三年、五年,真控制住了,心里真有佛号,除佛号之外,其他的都没有了。

念佛加观想也可以,观想想佛,想佛是想你自己常常供的这尊佛。为什么?你看习惯了,你天天看他,跟他很熟悉。临终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就现这个相,为什么?你跟他太熟了。所以我们专一,我们供佛像也不要供很多,供很多,临终的时候,哪一个阿弥陀佛来接我?这个阿弥陀佛现了,那个阿弥陀佛怎么没看到?你这个妄念一动,佛就不见了。所以,像只能供一尊。现在方便,佛像供在家里,你给他照一张照片,旅行的时候带着照片就行了。是你家里面所供的,你跟他很熟悉。处处都是要留意到专一,专一才产生效果,不能常常换。经读一种,不要读很多。念佛人读经是干什么的?收心的。念佛,心要不专一,佛号没有感应。平常心是散乱的,都是胡思乱想,怎么样收心?念一卷经,《弥陀经》念一卷,《无量寿经》念个几品,第六品很好,四十八愿,念一品,心定下来了,定下来之后念佛号,那才能相应。菩萨教导我们「净念相继」,净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

真念佛的人,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你有一桩事情有求就是打闲岔、就是夹杂。这个世间彻底放下,真正明了这个世间是虚幻不实的,《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至少我们要到一真法界,就是到实报庄严土,那叫一真法界。到那个地方的寿命叫无量寿,现在我们明了,无量寿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晓得它也不是真的,所以真假你就不要问它,就无量寿就好了;不是真无量寿,能证得真无量寿。实报土里面修行,就住在那个地方,住多久?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之后,那就真无量寿,你证得妙觉圆满的佛果,你不住在实报土,你又迁移,迁到常寂光去,回归常寂光,证无量寿了。这是修行人、念佛人终极的目标,妙觉才是真正大圆满。

所以这个去的方法一定要很熟很熟,我真相信,我相信佛不欺骗我。《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真不是假的;「实语者」,实则不虚;「如语者」,如就是跟事实完全相应。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句话是过分的,也没有一句话是有欠缺的,没有,说得是恰到好处,句句真实、事事真实。要相信佛菩萨不会骗人,骗人一定有目的,佛菩萨对我们一无所求,他证得大圆满,无求於人。他教导我们完全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帮助我们,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对他恭敬是我们感恩,不是他需要我们的,他没有这个意思,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具足这些条件,自然就能生极乐世界。

下面说,「又《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观想念佛,「若不能念者,应称佛号」,这是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观经.下品下生章》,经上是这么说的,「或有众生」,也许有这样的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具足种种不善。现在不是或有,现在可能是全有,这条对我们的开示就太重要了,给我们无比坚定的信心。五逆十恶都能往生,但是他至少要具三个条件,这一点很重要。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这是遇到念佛同修帮你助念,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为说妙法」,这妙法是什么?劝你念佛往生净土,这就是妙法。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你头脑要很清楚,你能够听明白,听了就相信,听了就能发愿,真想去,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就去吧。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跟着大家一起念佛。不能观想,因为观想心要细。你无法观想不要紧,你就口念佛名。你看,「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这就行了,念念之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清朝干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这也是在那个时代的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著作等身,他一生当中著作四十多种,日本《卍大藏经》里面收了有二十多种。他老人家有《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观经直指》,我们在早年,学习《观无量寿经》读过他这个注解。这里头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造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极重的罪,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说的这些经教都救不了你,祖师大德编的这些忏仪也救不了你,你说这个罪多重!灌顶法师说,最后还有一个方法能救你,什么方法?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能救你。你就晓得这一句名号比诵经的功德大,比拜忏的功德大,什么样的忏仪都比不上这句佛号,这很多人不知道。你要是知道了,如果超度亡人,或者是超度祖先,做这些法会,去拜忏,不如念佛!同参道友集合起来,念一天佛的功德多大,这很多人不知道。忏仪当中佛号愈多愈好,你看看中峰禅师《三时系念》里面,念佛的时间占很长,他很有道理!中峰的开示太好了,真正能得冥阳两利,听他的开示会觉悟,这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与净宗经教完全相应。念念中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的罪业还是这么重,由此可知,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作的不善业太多了!佛要多念,就是消业障,而且非常殊胜,超过一切经忏。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由上经义可证,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也」,这是我们看到经上讲的十念,确实就是指的执持名号,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下面说,「古注经家」,古代注经的这些大德,「於此愿文,亦有异解」,就是这第十八愿,在这一愿里面有不同的解释。「有曰此是摄上品愿,有说下品非也」,这是有大德这样说法,这个十念是讲上品,有说下品,非也就是否定,他不是讲下品,是上品的。「又有曰,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非是称名十念。」这是前面问的,经上只说十念,没有指称名。前面给你所举的经论,称名讲得通,不是没有道理。这个地方又有人说,不是指称名,这个十念往生是对於上根人讲的,不是一般普通人讲的。「所云依十法起十念,指弥勒所问十念」,那真的就不一样,这个十念不是十句佛号,弥勒菩萨所问的十念,在《弥勒发问经》。「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这是接上品的。

我们看弥勒菩萨的开示,「一者,於一切众生,常生慈心」。实在讲,我们应当要学,好的都学,不好的我们都远离,好的一定要学习,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常随佛学」。这些菩萨都是古佛乘愿再来示现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在我们地球上示现成佛,《梵网经》上他自己讲的,这是第八千次,你就晓得他常来。世尊如是,弥勒又何尝不如是?观音、势至,哪一个不是古佛再来?这都不是假的,经上有证明。弥勒菩萨说「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他说了十种。第一种,「於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范围太广了,首先要认识众生两个字,什么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那我们讲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范围多大?第一个,自然现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第二种,精神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精神现象就包括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他们存在。现在我们看不到他的形体,肉体看不到,他精神存在。第三种,物质的现象,物质现象包括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有灵性,它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

现在我们知道,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全都是五蕴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统统具足。正报里面,我们一个细胞,依报里面就是山河大地、一粒尘沙,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你说这个范围多大。我们面对着这三种现象,要生慈悲心,慈心是爱心,悲心是怜悯心。现在我们彼此都一样,迷而不觉,共同生活在六道轮回当中,看到他苦,就想到我也曾跟他一样。它是畜生,我过去也曾经在畜生道待过;他是饿鬼,我也做过饿鬼;他堕地狱,我又何尝没有堕过地狱?见他苦,生怜悯心,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出离,帮助他的方法离不开经典的教诲。诵经的时候,应当知道将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山河大地、回向给法界众生,念念不忘,这是第一个念。

「於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为什么?这还是第一愿的后面。众生他的行业无不是因缘果报,你要是破坏他的行业,你要负因果责任,都有报应的。那怎么办?决定不能干涉,只能劝导,不能干涉。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面对一切众生,他是什么态度?完全随缘,「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为我们的示现,我们要能体会、要能学到,佛跟大众接触,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换句话说,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个厉害!佛为大众说法,这个众生觉悟了,觉悟他的不善的业就消掉,善业就增长;这不是上上品人,上上品的根性,善恶业统统都消掉,那就没事了。根性劣的执着有善,恶是错误的,恶要受不善的果报,他能够断恶修善。程度高的人,善恶二边都离,他提升就更高,能够超越六道;超越不了六道,才断恶修善,远离三恶道。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六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六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