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六)

 

  (先提出过非),在智者大师判「五时八教」之前,中国的古德也有判教的情形,这其中刘宋有的法师也作了判教(刘宋係南北朝时代,西元420~479),也把佛陀一代时教分成五个阶段,他们说第一时佛陀讲了人天法,人天乘法讲完,再讲了三乘教法,是第二时,(亦即讲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教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这是第二时。第三时是讲了《般若经》,是空性的法门。(前面三乘的别教是在讲「有」——有相的境界。《般若经》则是在讲「空」。)第四时是讲法华,把空、有融通起来。涅槃则是第五时。古人即以此五时来判摄佛陀之一代时教。这就是章安尊者所提出之过非,人言第二时,指的就是刘宋时代那些法师所说的第二时,也就是三乘的别教,因为三乘的法门各有各的因果,所以这个法是各有差别的,称之为「别教」,这「别教」是在十二年中讲出来的。(到此是过非,以下破斥)。

  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假如是这样,佛只有在第二时用十二年时间,讲了声闻的四谛法、缘觉的十二因缘法、和菩萨的六度法门,设若有一比丘是在佛讲完了三乘别教法门后才出家,那麽他就不能听到、十二因缘、六度这些法了?那麽他就不能因为这三个法门而得度了?(由此可知: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这种说法是有过失的。)

  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如果佛陀为没有听到三乘法的比丘讲三乘法,那表示三乘法不仅只在第二时的十二年中,它也是通前通后的。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如果佛陀讲过就不再讲的话,那麽对于后来适合听闻三乘法的人而言,佛岂可不度化他呢?佛陀的誓言: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陀绝无违背自己誓愿的道理。

  章安尊者在破斥刘宋时代的五时判教,主要是破斥「通五时」(保留「别五时」)。因为过去的祖师判教没有提出融通的情形,他们认为佛陀的每一个时段,都有一定的时间,这麽一来过失就很重了,因此这裡就先破斥。故知「三乘教一定是在第二时的十二年中说」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道理的。

  以下引证:

  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我们从经典中可以看到,处处都可见到佛陀为声闻众说四谛法门,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乃至为菩萨说六度,这表示佛陀说三乘法门(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不止在十二年中,它应该是通前通后的。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因为佛陀在一代时教中,只要众生根机成熟了,佛陀就为他宣说。如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比如四阿含跟五部律,正是为声闻说的。(四阿含:增一、中、长、杂之四部阿含经,四部阿含就是一个三藏的教法。五部律:「律」有多部,真实流传下来有五部律,中国所传承的是昙无德部律,亦即四分律。)它虽正是为声闻说,但也不仅止在十二年中,佛陀成道以后,一直到祂入灭之前,一直都有在讲戒律的,佛是一切时讲戒律,这是可以证明的。怎麽说小乘法一定是在十二年中说呢?如此判教是不合理的!

  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

  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大智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刘宋时代的法师们所说的第三时,佛陀用三十年的时间讲了般若、维摩、思益。

  三十年讲般若的说法是出自何处呢?(以下引证来破斥)《大智度论》裡,阿脾跋致品提到说;须菩提于《法华经》当中说:我过去听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即《法华经》中说:若人一举手、乃至少低头,皆已成佛道。)《法华经》裡面说;我们只要以一念的虔诚恭敬心,在三宝门中看到佛像、僧人、经典等,为了表达我们的恭敬心,合掌、乃至于一点头,都已成就了一个成佛的因种。那麽像这样的菩提因种到底会不会退转呢?

  释疑:

  我们所讲的菩提心退不退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一、约着功能的相续性;菩提心是会退转的。比如我们现在发菩提心,得到人身并得遇大乘佛法,放下世间尘劳,来到寂静的山中,一方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听闻正法,启发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但是我们下一辈子就不一定会继续作这件事情,要不往生极乐世界,那个「隔阴之迷」就能让你颠倒。那麽也许要问:我曾经那麽努力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听闻正法等等,这些善根到底是退不退呢?就着「功能相续」的体性来说,是退转了。因为功能不再相续了。(举例:舍利弗尊者,过去行菩萨道时,六十小劫修大乘法门,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因婆罗门求布施眼睛,终感众生难度,退失了追求无上菩提的心,退大取小,追求自利的解脱。)就着功能不能相续,这样就叫「退」。

  二、就着种子的存在性,所成就的善根种子,善根的存在是毕竟不退的。(舍利弗曾修过六十小劫的大乘法,虽然退大取小,但是和一位从未发过菩提心的阿罗汉相较,舍利弗也成就了阿罗汉,这两位阿罗汉是不会一样的。《法华经》中,舍利弗: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与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我们从经文中可以看出同样是阿罗汉,但是舍利弗因为曾修习过大乘佛法,大乘善根存在,故使舍利弗于法华会上特别感伤。因此法华会上舍利弗是第一个发菩提心的。这是大乘善根存在的功能,所以就着种子的存在性来说它是「不退」。所谓: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也!善根是毕竟不退的。

  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那麽这样说来,我们一般说《大品般若》是在般若时(第四时),法华则是第五时,而《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祂又引用《法华经》的义理,这就表示佛陀在法华会后,又有讲《般若经》的内容,那麽《大品般若经》和《法华经》的前后要怎麽判定呢?从秘密跟不定的角度来说,佛陀在讲完法华以后,从秘密跟不定这两个教法的施设当中,佛陀讲完法华以后,又再讲了《般若经》,这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也所以提出退和不退的发问。(本段破斥三十年说般若)。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蕅祖之结论:智者大师、章安尊者在前面的文中已经讲得那麽清楚了,现代的学者却不把这事当一回事,在明末时代还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的妄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载。)这样的讹传为害甚大,使令我们以为佛陀说法是死板的,有一定的时间,这样是错误的。

  前面判教以「人天」为第一时,这样连「五时」的判教都跟智者大师不一样,此讹传的判教「别五时」是通于智者大师,但是他加上了固定的时间。

  因为「通」的思想特别重要,故此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智者大师判教之思想,佛陀先讲「顿教」的法门(一佛乘的因果),将根熟菩萨先予度化,再为善根尚未成熟的菩萨讲「渐教」法门,经过三时的调熟以后,最后再讲法华涅槃使令其发菩提心,这即是所谓「会渐归顿」。这样的讲法,事实上是比刘宋时代法师所讲的要圆满,可从一件事来引证;佛在世时,外道讥嫌佛陀多为比丘说法,很少为外道说法。佛语外道:你若有两亩田,一亩肥沃,一亩贫嵴,你会先耕种哪一亩田?外道亦曰;当然先耕种肥沃的这一亩,少少作务就多有果实收穫。佛曰:我说法亦复如是!我这应化身在世间,世间人寿不多,我度化众生所採取的,根机成熟的我就先度化。把根熟众生先度化以后,最后再「为实施权」,以一佛乘,分别说三,然后再为善根尚未成熟者,先说小乘法,再慢慢「开权显实」说法华涅槃。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智者大师所判教:第一时是华严时,这是非常正确的。「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这是一定的程序,佛不会在第一时说人天乘的法,就算有讲应该也是第二时以后了。佛出世,一定是先将祂自受用的本怀讲出来,先度化一些根熟的菩萨。故知智者大师判教之智慧。先顿、后渐,最后再会渐归顿。至于秘密和不定则是通于此三个阶段,由秘密和不定而构成融通五时的情况。

  二、结申正义

  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

  先说明「通五时」;「通」者,融通也。意思是;佛陀在每一个时段也都讲《华严经》,每一个时段都讲《阿含经》,乃至于方等、般若、法华涅槃,通前通后。

  首先看《华严经》融通的情况:

  有一类大乘根机,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大乘菩萨作为佛陀的弟子,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我们所看到的佛陀是丈六比丘相,但是这些大乘菩萨们看到的佛陀是华藏世界佛陀现出的千丈卢舍那身,端坐于千叶宝莲,现出来的是「实报庄严土」常住不灭,并无灭度这种事情(报身佛无灭度之事,祂是有始无终的)。那麽《华严经》通于后际这是很明显的(不全在第一时,佛在讲完华严之后,后面的时仍然讲华严经。)

  八十华严共在七处九会中说,在最后一会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入法界品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裡面的境界绝对不是在最初的三七日中就可以讲得完的。

  入法界品;唐清凉澄观大师,说有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事法界者;众生的内心一天到晚都在有相的事相中分别,这就是内心在事法界的境界裡活动,与事法界相应。

  理法界者;诸法的本性——缘起性空,空性。在事法界中所建立的世间相貌有种种相状,有种种对待,但是从理性(空性)上来观察,这些都是戏论,此名言戏论在理性(空性)上都是了不可得。因此有些人的内心活动是在「理法界」上活动的。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祂是在空性的法界上活动。

  理事无碍法界;有一种人是在此「理事无碍法界」活动,所谓理事无碍者,亦空亦有也。事法界是有;理法界是空,能观一切法空,又能假藉因缘建立假名假相假用,亦即此人能在「有相」和「空相」裡活动,此人是更超越前面两种了。

  事事无碍法界;此是《华严经》所强调,依澄观大师之见,事事无碍法界是非空非有之境界;什麽是事跟事的无障碍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淨土宗与密宗特别强调事事无碍法界,以淨土宗为例:在《弥陀要解》中,有人问蕅益大师:菩萨道行者在成就法身以后,到众生的世界裡「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菩萨来到众生的世界裡面行六度,捨生命手足点点滴滴成就六波罗蜜来庄严淨土,而淨土法门,在佛堂裡,什麽事也没作,念一句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以念佛的因,就能够成就极乐世界这麽殊胜的依、正二报呢?这样的因果怎麽能够解释呢?

  民国以后的彭际清居士作了「华严三昧念佛论」,提到有两种念佛;一是「普念」,普遍的念诸佛的功德。一是「专念」,专念一句弥陀名号。而「普念」当中可以摄入「专念」,义即虽然祂只是一句佛号,是一个声相,但是这个声音——阿弥陀佛,从事事无碍的法界当中,祂能显现极乐世界所有的依、正二报。极乐世界是广大的国土,祂的正报是无量无边的寿命,依报是穷尽无量无边的国土,这样一个殊胜广大的依、正二报的果报体,可以摄入一句佛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虽然佛号只是一个声相,但是这个声相却收摄了极乐世界所有的依、正庄严,故称「名以召德」。

  淨土法门特别强调「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号在内心中运转,有些人只把佛号拿来作摄心之用,并不认为一句佛号能为他创造未来的生命依、正二报的国土,那麽佛号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摄心的「方便」而已。设若你相信一句佛号总持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功德,这样佛号的功德就能显现。「信心」就是你的双手,入了宝山你用自己的双手就能取宝,而且能够满载而归。佛号的功德靠自己的信心去开展出来,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当然「信心」的建立靠明白道理,亦即「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佛法的信心,基本上不建立在感应的角度,因为一时的感应,这种信心是很薄弱的,时间一过你就忘掉了。对道理有真实的明白,才能有真实的信心。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愀然」,赵州禅师八十岁了还是不能安定下来,因为心中还有一点黑暗不明白,因此在有生之年一定把它弄明白!但是现在人无所谓,现代人的问题是急功好利,一味追求人天福报,把生命用来作作慈善事业,对于广大经论教理倒不当一回事,追求现世的糖果,今生积聚一些人天善业,让今生快乐就罢了!但是从经典上我们就知道,要想成就佛道,内心的智慧是很重要的,要是智慧太薄,就算到了极乐世界,佛讲一佛乘的法,别人一下就能成就八地,而佛只能讲人天乘、二乘法给你听,然后再慢慢来。如此的善根,佛也不能为你说大法,因此我们能够在大乘经典裡面好好的学习佛法,开展自己的胸量,明白诸法的真实相,那麽一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这句佛号的功德就不一样了。

  其次说明《阿含》通前通后的情况:

  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尚何执迷?

  还有一类小乘根机的学者,他也是跟在佛陀身边,他所看到的佛陀是丈六老比丘相,从佛陀成道开始于鹿野苑垂化乃至佛于拘尸城的双树林入灭为止,这些小乘根机学者对于佛陀所说的法中,他们就只听到佛陀讲三藏教。(阿含—经,毗尼—律,对法—论。)从这当中,我们可以明白三藏教也是通前通后的,为何还有人执迷呢?

  再论《方等》之通前通后:

  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歎,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

  有一种小乘根机(一般而言适合弹斥褒歎的人大都已入圣道),他的根机已经适合去听弹斥褒歎的法(弹斥小乘的不圆满,讚歎大乘法门的殊胜),而使令他耻小慕大,这时佛就为他讲广大平等的方等法门。只要你证得了小乘果位,佛陀看你烦恼调伏了,慢慢的,佛陀会为你施设第二个药,就是为你讲方等经,使令你对大乘佛法生起羡慕的心。因此只要你证得了小果,佛陀就为你讲方等法门,不一定要在十二年后。

  且如方等,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在《陀罗尼经》,舍利弗提到佛陀为众生授记、为舍利弗授记的情况,可见得《陀罗尼经》是在《法华经》之后提到的。因为佛陀是在《法华经》才为阿罗汉授记的,《陀罗尼经》裡面提到佛陀为舍利弗授记,这表示《陀罗尼经》《法华经》之后讲的。而《陀罗尼经》是四教并谈的方等,可见得方等也是通前通后,这是很明白的!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

  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

  另外有一种三乘根机,他必须遍历色、心诸法(五蕴),乃至于世间的生死和出世间的涅槃,一一的法都会归到摩诃衍道(会归到大乘空性上,佛对这类根机就说般若。

  从最初得道,乃至到涅槃,在这当中,如果此人已经适合承当我空、法空的真理了,那麽佛陀就为他讲般若经,由此可之,般若也是通前通后也!

  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开权显实,开  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

  另一种人虽然是凡夫,但是已生生世世栽培大乘善根,佛就直接为他开权显实,开  显本,佛陀决不会等到四十年之后再讲法华经,但是佛陀以神通力,用秘密使令根机尚未成熟者听不到法华而已!

  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

  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

  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

  智者大师说;法华经约着显露义来说,于前面的四十年是没有公开明白的说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但是从秘密义来说,义理上祂是通前通后的。因为在座的众生有些人是不必经过阿含、方等、般若的前方便的,他已生生世世都栽培了大乘善根了,佛陀直接为他说法华,他一下子就能发菩提心了!

  更引经文说:「我(舍利弗)从以前就跟随佛陀到处去行脚游化,我也听到很多很多的如是妙法,我见到佛陀为诸菩萨授记作佛」。佛陀为菩萨授记,那麽肯定菩萨是能够成佛,那这就是开权显实了。

  在《梵网经》裡说:「我来到这个世界八千次了,坐金刚华光王座」(我的本门是现卢舍那身,但是应化身来这世界八千次),像经文中说的,这也是开迹显本!(因此开迹显本也是通前通后的。)

  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

  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  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有一种根机因见佛陀经常住世而生起憍慢心,懈怠心,佛陀就为他示现涅槃。所以说八相之中也各具八相,这也是不可思议!因此涅槃也是通前通后。(在八相成道中,任一相都各具八相,依众生根机不同,所见亦不同。例如:智者大师诵法华经,寂然入定,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定中是现量境)。

  引大般涅槃经证明,涅槃也是通前通后的。

  (涅槃经详细叙述了阿  世王忏悔之公桉。)

  「通五时」详细说明了每一个众生宿世栽培的善根不同,因此佛陀在施设教法时也就有所差别。

  ※※※※※※※※※※※※※※※※※※※※※※※※※※※※※※※

  己二 明别五时 分三

  初:明根钝具经五味。二、明稍利随时得入。三、明未熟更待后教。 今初

  「别五时」是指有一些众生,一定要次第的经过五个阶段,才能发菩提心。对于这类根机,佛陀就五个阶段全部讲。有一种是根器稍微利了一些,也许不必五个阶段就可以发菩提心。另外一种是经过了五时还是不能成熟根机,只好等未来弥勒佛再来教了。

  ------5○竟  6○起------

  (引用法华经富翁穷子譬喻来说明「别五时」)

  次明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

  这一类人根机太钝了,多生多劫没有大乘善根,此一类人一定要经过「五时」的陶冶铸造,才能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才能发起无上菩提心。

  所谓初于华严,不见不闻,全生如乳。

  佛初成道时,一开始佛的心情是要使令一切众生成佛,在华严经中现千丈卢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钝教。就像刚挤出来的牛乳,非常生疏,善根完全没有成熟。

  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

  对于根机尚未成熟众生,佛陀现出比较没有资粮的丈六比丘相,为这些人讲因缘生灭法,以破斥外道的邪因缘论,和无因缘论,使这些人从凡夫转入圣道。(只说四谛十二因缘,不说成佛之事),就好比牛乳转成酪,比喻善根慢慢成熟了。

  次闻方等,弹偏斥小,歎大褒圆,遂乃耻小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七)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八)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九)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一)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五)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四)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三)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二)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