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九)

 

  每一教都一样,先解释教义(释教相),再说明修观方法(明观法)。在教相(一)中,又分三科:癸一、解释名义

  首先解释「藏教」的名称和涵义。

  三藏教——四阿含——为经藏。

  毘  尼——为律藏。

  阿毗昙——为论藏。

  三藏教依止经、律、论三藏而安立,经藏是根据「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律藏是根据「毘尼」,翻成中文是「调伏」,调伏烦恼。论藏是根据「阿毗昙」,翻成中文叫「对法」,不颠倒的、正确的法门。

  虽然在大乘的法门当中也有经、律、论的三藏,但是藏教(小乘)的三藏,它的教义、界限非常明显,经有经的教义、律有律的教义、论有论的教义,教义非常明显,所以特别把它安立为「三藏教」。

  至于大乘法门的三藏,教义不特别明显,有时经裡也讲到戒律,戒律裡也有一些化教的理论,因此在大乘就不安立三藏教。只有藏教的经、律、论才有明确的界限,这也是安立「藏教」的由来。

  ※※※※※※※※※※※※※※※※※※※※※※※※※※※※※※※

  癸二、所诠教义

  此教诠生灭四谛。亦诠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亦诠事六度行。亦诠实有二谛。关于藏教的教义,请看附表三

  附表三——藏教所诠教义

  每一个教派在修行之前,它一定要先说明它对于诸法真实相的理论,「什麽是诸法实相」?一定要提出这样的理论出来,才能够去修观!否则什麽是诸法实相都讲不出来,如何去观察诸法实相?

  「藏教」对于诸法实相用两个角度来观察,一是「真谛」,一是「俗谛」。

  真谛——讲诸法不变的本性。

  俗谛——讲诸法的现相。(因缘果报法)

  〈一〉实有二谛——「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止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谛。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谛。」藏教的教法,对于诸法的实相,发明人空(我空),但是对于一切法的轨则,不管是杂染法或清淨法,认为是实有的。这是藏教的诸法实相——我空法有。

  三界的生命体就是一个「色法」——有质碍、血肉、资具的色法。其次就是有精神层次、有明了性的「心法」,由色、心诸法的开合不同,就成就了「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法不管是色法、不管是心法,都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是表示;它不是因缘所生,它有独立自主的体性,是真实有的。

  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种法的和合是真实有的,不管它是好或不好,这些法是真实有,把五阴法和合起来,假名为「人」。在五阴和合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恆常住、不变异的「我」,但是五阴的本质(色法的庄严、内心的分别),这种法又是真实有的,这就是「俗谛」——「我」虽然不可得,但是它表现出来的作用、现相,都是真实有的,这叫「俗谛」。

  每一个佛法的修行者,他所追求的就是「真实的道理」,而不是世俗谛,亦即如何返妄归真。「藏教」人又如何去修「返妄归真」的呢?

  如何解脱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繫缚呢?唯有修「人空观」!观五阴无我(我空观),断除三界的见思烦恼,再把三界有漏的「阴」「入」「界」,这种世俗谛的法给消灭掉,此时我们的生命体就进入到一种「我空真如」的境界,一种偏真涅槃的境界,这就是藏教的「真谛」。

  学习「藏教」法门,到最终就是恢复到真空的涅槃,在这真空涅槃当中,色法不可得、心法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这就是藏教修行者最后的皈依处。(以上藏教所安立的二谛﹙真、俗﹚内涵。)

  从二谛的内涵,开展出它的根本缘起思想——业感缘起。

  业感缘起——「如前所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颂曰: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俱舍论》——

  俱舍论提到很多有情正报的身心世界,依报的国土,各式各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在藏教的思想既然是强调「我不可得」,那麽这些因缘果报又是怎麽建立的呢?

  「世别由业生」,「我」是不可得,但是「业力」是有它的作用的。亦即生命的差别现相,是由「业」在支持的。什麽是「业」?「思及思所作」,一个是「思」,一个是「思所作」。

  「思」指的是「意业」。

  「思所作」指的是身、语业。(见下表)

  藏教的思想;造成现相界的差别,主要是「业力」。

  思  业    意业      有漏业        俗谛

  业              身业

  思已业              无漏业        真谛

  口业

  「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有两种:思业。思已业。「思业」主要是指内心的活动。「思」在唯识学说有三种: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身思。我们今天起一个念头,一开始是「审虑」,然后「决定」,到此尚未表现在身、口,到「动发身思」时,这件事就一定要作了,因此「审虑思」和「决定思」属于意业,「动发身思」已经表现在身、口,属于身业、口业。

  藏教思想认为「意业」是不能得果报的,只有身业和口业能够得果报。因此在藏教的戒律,主要是戒身、口。

  从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又开展出:有漏业、无漏业。

  有漏业——有烦恼的业。依止「我」所作的善业、恶业。

  无漏业——修习「我空观」,是无漏业。

  「业」,只要是造作,都是属于世俗谛,不管是有漏的因果或无漏的因果。虽然此无漏业它的本质是世俗谛,但是它的功能可以使你趋向于「我空」的真如,所以是趣向于「真谛」。

  经论提三种判定「业」轻重的标准:

  一、约境;胜境与劣境之差别。(胜境:父母、三宝、师长),义是:在殊胜的境界造作微小的业力,就会造就很大的果报(不论善、恶皆是)。劣境造作业力,果报则较轻微。

  二、约心;是勐厉心或泛尔心。

  三、约相续;有两种情况,一、忏悔的情形。(造业时、方便时、根本时都无悔,做了之后也无所谓,三时都无悔,这个业就不容易忏了。)二、造作的次数。(数数造作,业力不可思议)。以上三事(境、心、相续)定「业」轻重。

  从业感缘起,就开展出四谛、十二因缘的理论。

  〈二〉生灭四谛

  四谛法门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的安立就是在解释整个生命的现相。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亦即有漏的业力招感有漏的果报,无漏的业力招感无漏的果报。世间上,事实上就是由业力所创造的四谛法门。

  一、苦谛——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并是三相有为之法。

  「苦」在佛法的定义是「逼迫」,色心二法,有逼迫的感受出现。苦的内涵是什麽?苦谛范围含盖整个三界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是从三界开展出来的)的色心果报,这种三界色心果报体,它的每一个色、心之法都有三种相貌:生、异、灭。受生,然后变异,然后消灭。(没有「住」相,「住」摄受在变异裡面)。这种有为之法是为之「苦」。

  我们一般所觉悟的苦,跟佛陀所宣说的「苦谛」是有一段距离的。比如肚子饿没有东西吃很苦!或是到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苦,也是苦!这也是苦没错,但是佛说的「苦」不只是这个,这种苦并不普遍三界,诸天并无飢饿、老病等苦,佛陀说的苦是「三相、有为之法」,是就着身心世界的无常、变化而安立为「苦」,无常变化为什麽是苦?因为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而离苦得乐的根源就是要有安稳性。比如我们努力工作是为要有一个家,有了家以后,每天工作完,就是要回家。动物也希望有一个巢穴。每一个有情,都希望有一个安稳性,事实与愿望却往往相违背,只要我们一直在三界裡流转,我们的果报体是如此的不安稳。一期生命当中,天天有变化,一期生命结束时的变化就又更大了,因为果报体不断地变化,使令我们在三界当中没有安全感,这种随时会变异、破坏的不安全感,使令我们觉得「苦」,这才是真正的「苦」,所谓的「无常故苦」,是「三相有为之法」,而它又是通于三界的,也就是只要是在三界裡得果报就有「苦」!

  佛陀在阿含经论裡面,最起码的「苦谛」是这样安立的。只要「无常」就是「苦」,因为它的欺诳性。

  「苦」是怎麽来的呢?讲到「集谛」,也就是苦的因。

  二、集谛——贪瞋痴等分,四心流动,并其所起善恶不动,诸有漏业。

  「无常」的痛苦果报,是我们内心的贪瞋痴烦恼具足,四种烦恼在内心中流动(现行),由烦恼而引起身口造作,创造了善、恶、不动(禅定)等业,这些都是有漏的业力。有此说明了「此是苦,逼迫性」,逼迫性是怎麽来的呢?「此是集,招感性」,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跟烦恼所创造的有漏业所招感的。

  从此有漏因招感有漏果,也是有情生死的「流转门」。

  三、灭谛——灭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还于真谛之无。

  如果只有苦集二谛,生命就没有希望。因此佛陀又讲了三界之外的皈依处,安乐处——「此是灭,汝应证」。

  还好,痛苦是有原因的,生命痛苦有原因就可以消灭了。把三界的因果消灭了(先消灭因),先证得有馀依涅槃,再消灭果报入无馀依。然后方得还于真谛之无。依藏教的思想,毕竟空的涅槃就是我们的安乐处,在这裡永远不受老病死的干扰,生命的尽未际,永远没有逼迫的感受会出现,也不会有无常的惊怖出现,这是一种永远的安稳!

  涅槃要怎麽去呢?——「此是道,汝应修」。

  四、道谛——以戒定慧,对治易夺贪瞋痴等名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灭。

  要到涅槃去,当然有它相对的因地,以戒定慧这种无漏的业力,来对治调伏内心的贪瞋痴和等分的烦恼,这就是出世间的「道」。譬喻:明生暗灭。「明」指的是光明,当然主要是指智慧,但是需要戒、定的帮助,就是以戒定慧的光明,来破除我们内心中贪瞋痴的黑暗。

  「明生暗灭」就讲到「生灭四谛」的生灭性,在藏教的思想是讲「业力」,业力不可思议;业力当中有有漏的业力和无漏的业力,无漏的业力就是「光明」,通向于涅槃的光明。有漏的业力就是黑暗,黑暗与光明是不能并存的。「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没有这回事情,只能选择涅槃,或者只能流转。这两件事是生灭的,互相对立的,所以四谛的安立是;苦集的杂染、和灭道的清淨是互相对立的——生灭四谛。不能「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在藏教没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回事情,它的四谛法门是生灭性的(对立的)。

  以上解释的是藏教的思想当中,根据它的业感缘起所开展出的,对于生命的现相有两种选择:一、再继续流转。二、或者也可以选择到涅槃的境界去。生命只有这两种选择,而且这两者是不能共存的。

  〈三〉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另外藏教也对缘觉来讲「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个法门是可以心思口议的,是很容易明白的,不像大乘的不思议境。它的杂染情况也是对立的,杂染与清淨也是对立的,因此这十二因缘的安立也是有生灭性的。

  此十二因缘根据三世两重因果而安立。「过去」的生命相对于「现在」的生命是一重因果,「现在」的生命对望着「未来」的生命又是一重因果,这当中就形成了惑业苦又惑业苦的相续。

  首先,先看过去的生命体到底是一个怎麽样的情况;佛法是以「心法」为主的,我们过去的生命当中,因为有两件事情的出现,才会有现在的生命;一、无明。二、行。「无明」就是心中的愚痴,有两种愚痴:异熟果愚、真实义愚。

  真实义愚:不明白我空的真如。不明白生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是无常无我的。恆常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

  异熟果愚:不信因果。一个有我见的人,他认为生命是没有轨则的,生命的快乐跟痛苦都是没有因果的。人死如灯灭,生命就只有今生而已。这种异熟果愚就容易造罪业了。这两种「愚」,都属于烦恼、愚痴。有了无明的因缘,就容易产生行,一个有无明的人,他的心就一定要活动了,「动即是业」,就创造了有漏的善业、恶业、不动业,由无明和业力的因缘,就使令我们在三界得果报。

  三界得果报时,第一个是识——一个很微细的了别功能。(前面的「行」,如果是一个善行,「识」就会清楚一点,如果业力很差,「识」就比较愚痴颠倒。)二、名色。「名」是心法。「色」是色法,产生胞胎了(色法出现)。(「名」和「识」有粗细不同,「识」较微细,「名」较粗显。唯识学的意思;「识」是第八识,「名」是第六识。)由名色的因缘而产生六根(六入),由六根而能与外境接触,由接触而有很多很多的感受(五受),这五支(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决定于前面的业力。

  从差别的感受,我们会产生一种爱、取,「爱」者,染着也。「取」者,也是染着,比较坚固。(爱的阶段还不一定要得到,到了取就一定要得到了。)所以爱和取同一种体性,只是轻重差别。

  ※爱、取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无明跟行的和合,我们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轻重,一方面创造异熟果报,一方面又创造一个等流性,就是爱、取,所以我们今生的爱取各式各样,这都由前生的无明所等流下来的。

  爱取既然是无明的等流,它会产生两个作用;第一个「发业」——发动业力,去创造一个有,「有」者,存在(存在一种业力)。第二是:「润生」——业力是过去造的,但是由于今生爱、取的滋润,使令它业力有得果报的力量。(种子经过爱、取的水滋润就发芽了。)润生的爱取(惑)特别指临命终的时候。总之,爱取它能创造业力,它也能滋润过去的业力,使令它得果报——有,产生业力,业力再使令我们在三界得果报,就是「生」。只要在三界受生,就注定了要再经历老死忧悲苦恼。这是不能改变的。

  ------7○竟  8○起------

  这是对望着未来,「一切法无我」,云何有生命呢?是有十二个因缘而产生了生命。从这当中开出了两个内涵:

  一、流转门——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有无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识,乃至于有生就有老死忧悲苦恼。「生」是本无今有。「有」是指相续,「生」了以后,一次又一次的相续流转,这是「流转门」。

  二、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首先要使相续的功能停下来,「无」就是调伏它的相续,最后再将种子给破坏掉,这就此灭故彼灭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由此二门而知此人为何继续在三界流转,为什麽这个人成阿罗汉能至涅槃。

  阿含经以十二因缘来解释有情流转或还灭的情况。过去世觅之了不可得,未来尚未现前,我们要观照的就是今生,在十二因缘的今生有三个内涵,一个是「苦果」,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力」。今生的果报体色心诸法有五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都是以过去的业力招感来的,佛法的修行,并不是在果报体下工夫(果报体是无记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烦恼」,就是爱、取。异熟果已难改变,能够改变的是我们心中的爱、取。要注意心中「有」支,不要再去积集三界的业力了。如何调伏三界的爱、取,如何加强对极乐世界的爱取,这是我们今生很重要的因缘。要改变下一辈子的去处,就必须从爱、取下手。

  以上是以藏教的思想来解释十二因缘。(以下回到讲义)

  心得笔记……

  经过上面这些解释,我们就能够明白藏教的所诠教义。这当中主要的是:亦诠实有二谛。藏教对于诸法实相开展出真谛和俗谛。这「俗谛」跟「真谛」都是真实有的,都是互相对立的,这种二谛的思想开展出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六度加「事」,是因为藏教六度强调的是身、口为主,这叫「事相」六度,没有法法销归自性的。这就是藏教的所诠教义,拢总来说就是一个业感缘起。

  癸三、修行位次

  从前面的实有二谛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藏教人所要面临的修行方法就是如何息灭世俗谛,如何趣向真谛。

  开示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

  藏教法门;主要是开示界内的钝根众生(见思病重)。使令他能修「析空观」(我空观),解脱三界的分段生死,趋向于空性的涅槃。(因为这种涅槃没有「妙用」,相对于大乘来说,加一个「偏」字,偏向于真空的涅槃——偏真涅槃。)

  藏教法门正式加被的是二乘人,但也兼带教化菩萨,所以藏教的阿含经论也有菩萨道。(但此菩萨道内涵,与大乘经典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也姑且可以约着藏教来安立「六即」。(真正的六即,只有圆教才有资格安立「六即」。)

  一、理即佛

  理即者——偏真也。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

  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日偏真。

  修行一定是根据理论,而藏教的理论就是「偏真法性」,亦即「我空」的真理。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一)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二)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三)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四)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八)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七)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六)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五)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