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寻找禅宗的足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寻找禅宗的足迹

  在唐朝中期,佛教发生了一场改革运动,形成一个新的宗派,这就是禅宗。禅宗盛行以后,其他宗派的影响逐渐衰微,甚至消失,"禅"成为佛教和佛学的别名。

  禅宗共有六位祖师,前三位祖师都没有固定的居所,直到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才在湖北黄梅县开山建寺、弘扬佛法,六祖慧能也在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一个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万的黄梅县,为什么会吸引三位禅宗的祖师?为什么会成为禅宗的发祥地和汉传佛教的祖庭?这座大山的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 黄梅为何成为佛教胜地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这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写的一首诗,诗中的破额山就是黄梅西山。中国禅宗的第一座寺庙四祖寺,也叫大觉禅寺就坐落在这里。

  与西山四祖寺遥遥相对的是东山五祖寺,两座寺庙相距不过十五公里,都处于黄梅县北部的大山之中。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的说法,这两句话既形容了黄梅的禅风之盛,也说明这里是禅宗的祖庭。那么,禅宗与黄梅是如何结下这个不解之缘的呢?

  据佛家典籍《大正藏经》第51册《历代法宝记》记载,公元624年,四祖道信在庐山大林寺讲经说法的时候:"信大师遥见蕲州黄梅破头山有紫云盖,信大师遂居此山,后改为双峰山。"

  因为有五彩祥瑞、神灵指引,所以四祖来到黄梅西山开山建寺,这个说法未免太玄妙了,令人难以相信。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五祖寺第74世方丈见忍大师向我们讲述了另一番道理。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当时选择黄梅这个地方的时候,可能祖师也有这样的考虑,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第一个,适应于培养人才和研究佛理、修学。第二个就是为了广泛地传播佛法,方便。……选在这个地方,它既有静的也有动的,动静易如,能够广泛连在一起,非常方便。"

  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北面是大别山,南面是长江。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山上风景秀丽而且没有世间的喧哗,适合僧人参禅打坐修行,这就是"静";而山下良田万顷人口众多,可以传播佛法广招门徒,这就是"动";再加上黄梅县地处三省交界、是水陆交通枢纽,有利于寺院与外界的交流。

  独特的地理优势,使修行与传法两全其美,"动静易如", 见忍方丈认为,这才是四祖大师选择黄梅作为道场的理由。

  二、四祖对禅宗的贡献

  禅宗传入中国是在南朝末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航海东来",在少林寺的一个山洞里面壁九年(九为阳数之极,意为很长时间,不一定是九年、十年,也许更长),从而成为禅宗的开山祖师。从菩提达摩传到三祖僧粲,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禅宗既没有建立寺院也没有广收门徒,每位祖师都只有几名弟子。据《续高僧传》说,直到四祖,禅宗才"道场兴盛,法音远布……于时山中五百余人。"那么,四祖究竟在黄梅做了些什么,从而导致禅宗开始兴旺发达呢?

  凌晨4点钟,大地一片黑暗和静寂。这时,四祖寺的钟声响起来了。这位僧人唱的是经文,因此听得不大真切,但是那歌声舒缓纯净,伴随着洪亮的钟声仿佛天籁一般。

  鼓楼又是一番景象。开始,那鼓声也很平凡,此后由慢而快,渐渐急促,渐渐响亮。待鼓声轰鸣起来,击鼓的僧人将手中的鼓槌贴着鼓面轻轻滑动,于是,在千军万马的奔腾中突然响起了雄鹰一般的啸叫,那声音盘旋往复,扶摇直上,动人心魄。

  在钟声和鼓声中,寺院醒来了。僧人们鱼贯进入大雄宝殿,开始了早课。他们一边诵经一边扣拜。梵音袅袅,天色渐渐亮了起来。

  禅宗的这些仪式是从公元624年,四祖道信大师担任这里的方丈以后才开始有的。

  从达摩祖师到三祖僧粲,禅宗的信徒都是"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往,不恒其所",这种脱胎于印度苦行僧的修行方法,奉行独来独往,居无定所,乞食为生的原则。因此,那个时候,禅宗几乎没有宗教仪式,也没有社会影响。

  从四祖道信在黄梅西山建立正觉禅寺开始,他就将禅宗"游化传法"的行为方式改变成"聚居传法",即僧人们在一个寺庙里同吃同住同修行,不仅有了固定的居所,而且形成了团队。

  据《四祖道信禅师传灯法本》记载,道信大师在黄梅西山"大敞法门,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为本……以农养禅,行证并重。"

  这就是在禅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禅并重"。他们改变了过去化缘乞讨的生活方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静下心来学习禅理、传播佛法。他们改变了过去独来独往的修行方式,聚居传法,集中教学,共同遵守清规戒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

  在四祖道信时期,禅宗初步实现了本土化,从组织上和经济上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五祖对禅宗的贡献

  从公元520年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到公元624年四祖道信在黄梅建立寺庙,其间104年,禅宗始终默默无闻。然而,又过了100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禅宗已经大行天下,形成了"南能北秀"的壮观局面,门徒遍布天下。以四祖为转折,前后各100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四祖道信在黄梅西山完成了"农禅并重"和"聚居传法"两个历史使命以后,就面临着衣钵传承的问题了。关于四祖传法给五祖,有一个传说。

  国家一级作家 周濯街:"说起这个栽松道人塔,它与四祖传五祖的传说故事有关。在四祖所在的破额山上有一位栽松道人,有一天,他去找到四祖说,能不能将你的衣钵袈裟传给我呢?四祖看了看他说,不行,你的年龄太大,你还是转世再来吧。后来,果然遇到了机遇,他投胎到一个周姓人家,成了他们的儿子,这个孩子从小聪明智慧,7岁开始读书,精通儒家学说,也精通老庄哲学,23岁那年,偶然的机会,碰到四祖,四祖问他,年轻的施主贵姓啊,他说,免贵,有姓,但不是常姓。那不是常姓是什么姓啊。是佛性,佛教的佛。信佛那不是没有姓吗?没有性那就性空吧,空就是无。这个年轻人就是栽松道人转世以后,最后从四祖那里接过衣钵的五祖弘忍法师。"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民间传说,还见于《景德传灯录》等多种佛教典籍。道士转世投胎成为禅宗五祖,这件事情虽然神奇得令人难以相信,但它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同源、三教互补的文化传统,也说明五祖弘忍大师天资聪慧,是禅宗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五祖传承了禅宗衣钵以后,西山正觉禅寺的门徒不断增加,一时无法容纳,公元654年,他来到距离四祖寺30华里的黄梅东山,在那里建了一座寺庙,名叫东山寺。

  黄梅县博物馆珍藏着一方"五祖玉印",这块玉印为汉白玉石,上方是一只雄狮,印身为正方体,长宽各121厘米,重约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写着"天下祖庭大满真身宝印"十个大字。

  天下祖庭,这个称号在禅宗的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它是怎么得来的呢?

  如果说,四祖为禅宗的发展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奠定了基础,那么五祖的贡献就是改革禅学理论和修行方法,使之浅显易懂,能够广为传播。这就是他创立的"东山法门"。同时,五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使得禅宗兴旺发达起来。

  公元661年,东山寺来了一位24岁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广东樵夫,来这里要向五祖弘忍大师学法。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一见面五祖就问他,你从哪里来?我从岭南来。五祖就说,你从岭南来,那是蛮子啊,难道你也想学佛吗?六祖回答得非常巧妙,他说,猲獠的身体与和尚不同,难道佛性还有差别吗?这样一问呢,弘忍大师明白了,他是有来头的。"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初来乍到的时候,慧能还只是一个行者,他被安排在磨房舂米。因为身材瘦小,慧能在腰间捆了一块石头,借助石头的重量舂米,就是这块"六祖坠腰石"的来历。

  慧能在五祖寺劳动了八个月,正好赶上五祖要考察弟子们,以便确定衣钵传人。考察的方法是,每个弟子写一首偈语给老师看,谁的高明,谁就可以成为禅宗的继承人。

  神秀是首座弟子,以博学闻名,并且精通佛学教义,在这场竞选中呼声最高。神秀在禅堂外的南墙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种思想方法,后人总结为"渐悟",就是通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艰苦修炼,达到觉悟成佛的目的。

  所有读了这首偈语的人,都深为赞扬,认为它的作者一定会获得五祖的衣钵。但是第二天早晨当大家醒来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旁边又有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思想方法,后人总结为"顿悟",就是修禅可以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只要心诚就能在短时间里"恍然大悟"。

  这首偈语的作者就是慧能。

  然而,神秀和慧能这两首偈语,谁的更高明一些呢?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于是请祖师来评判,当时弘忍大师一去看了以后,就把自己鞋子脱下来,把它擦掉了,说,这也没有见性。实际上祖师位已经定了。然后,五祖到舂米房去,看到他背着石头在舂米,就问他,你背着石头舂米累不累?他说,我为求法不觉得疲倦。弘忍大师说,你舂米不累,弘法也不会累的。大师又问,你舂米舂好了没有?实际上普通人听来是平常的对话,但这是有机锋的。他说,米已经舂好了,就等把砂石壳皮筛一筛就好了。弘忍大师问,那人呢?他说,人就请祖师来验证。"

  据说,当时五祖用锡杖在地上敲了三下,于是,慧能在当天夜半三更的时候到方丈室去拜见五祖,接受了衣钵。

  神秀满腹经纶,而慧能不识一字,那么五祖为什么要传法给慧能呢?除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以外,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公元605年,我们可以说,举国上下对这个禅宗文化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了,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层次一个氛围,让很多初学者摸不到边……弘忍大师把法传给了他,把衣钵传给了他,同时送他离开了五祖寺……就是慧能大师到岭南去,向这些平民介绍佛法,就是用普及的方法介绍佛法。"

  原来,五祖传法给慧能,这个举动本身还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佛学的精要不仅仅在书本当中,平常的世俗生活里面也有禅,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得道。五祖的这个思想降低了禅宗的门槛,促进了禅宗在民众中间的广泛传播。

  由于五祖的"东山法门"继承了四祖的佛教改革并且创新和发展,禅宗在盛唐时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世便尊称五祖寺为"天下祖庭",意思就是禅宗的发源地。

  宋朝的两个皇帝先后为五祖寺御笔书写了"天下祖庭"和"天下禅林"两块碑文。

  四、"南能北秀"本是一家

  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的记载中,神秀和慧能的"北宗禅"和"南宗禅"彼此对立, "渐悟"和"顿悟"这两种思想方法也互不相容,由此还产生了神秀派弟子追杀慧能的民间故事。事情果真如此吗?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所谓衣钵,就是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一件袈裟和一只钵盂。这是佛祖的传法信物,传到慧能手中已是第33代。谁得到这一衣一钵,谁就是后任的禅宗祖师。

  许多民间故事传言,得知五祖已经将衣钵秘密传给慧能以后,神秀派弟子一路追杀,一直追赶到广东的梅关才无功而返。电影《木棉袈裟》就是根据这些传说演绎出来的。

  其实,事情的真相并非完全如此。

  在今天的五祖寺,当年神秀和慧能题写偈语的南廊已经改造修复一新,墙壁上雕刻着《六祖坛经》的绘画和文字。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佛教鼎盛于唐,南北二宗大弘禅法。南宗盛行于岭南平民阶层,北宗则多弘传于贵族阶层,神秀还被武后封为国师,多次奉召入京,神秀弟子讥笑慧能不识字,然神秀却称赞慧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并向皇室极力推荐,复派弟子去朝听六祖说法。'这段文字说明,慧能与神秀不是象世间所说的那种矛盾的,而是共荣相处的,共同施展和传法的两个合并为一的祖师。"

  根据见忍方丈介绍,离开五祖寺以后,神秀去了玉泉寺当主持,主要在贵族和知识分子中间传法;而慧能则回到广东,在平民阶层中传法。他们两人不仅互相赞扬,而且相互配合与呼应,共同弘扬东山法门。后来,北宗神秀被武则天奉为"国师",他的"渐悟"在北方大行其道;南宗慧能则开创"顿悟"的一代风气,繁衍出"五家七宗"等禅宗门派。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至于后来演变成《木棉袈裟》这样的谣传,是有,但这跟神秀没有任何关系,那是神秀的弟子他们不服气……实际上神秀大师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大德,大德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没有仇恨、没有嫉妒、没有障碍、没有名利感的人,他怎么会嫉妒惠能呢?他会相信祖师的安排。"

  见忍方丈为神秀洗刷了不白之冤,然而慧能与神秀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因为他们所写的两首偈语还在流传。有关这两首偈语的记载和评论不仅存在于佛教经典,也是中国文化史、古代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两首偈语所代表的'渐悟"和"顿悟"两种不同思想方法,更是哲学界多年的话题。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沿着禅宗的足迹,我们在黄梅看到的不仅仅是金碧辉煌的殿堂庙宇,还有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周峰)

 
 
 
前五篇文章

妙峰山始祖——彻庸禅师

妙峰山的禅文化传承

弥陀大愿利生说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文化化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习禅期:禅行多元

 

后五篇文章

曹溪一滴卷之——禅宗

禅意丹青 妙造自然

彻庸禅师法语柬刘晋川司空

彻庸禅师与妙峰山的渊源——在佛教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彻庸祖师与无住禅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