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书法 |
 
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钢笔取代毛笔,随着计算机打字取代手写汉字,书法已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但是,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应该忘却的。 书法是一门艺术 在西方,一提到美术,往往就特指其油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但是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是“书画”,书法与图画是联系在一起的,“书画同源”,而且是“书”在前,“画”在后,可见书法的地位。 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主要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汉字最早来源于图画,古人们最早是通过画图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由此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第二,自从毛笔发明之后,人们就开始用毛笔来写字和画画,毛笔成了人们既用来写字,又用来画画的主要工具。而古代西方人则用鹅毛管来写字,用排笔来画画。鹅毛管粗细一致,笔划单调;而毛笔则粗细浓淡变化万千,加上汉字是用点、横、竖、撇、捺等不同笔画组成的文字,汉字本身这种结构就具有图画特性,因此古人书写汉字时,实际上就是通过点和线条的粗细、虚实、浓淡、强弱等的不同变化来创造汉字的优美形状,写字仿佛是在画字,增加了其艺术效果。 不仅单个的汉字讲究造型,整个篇章也很讲究行距分布,章法布局。由此可见,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是一种点线结合的造型艺术,人们不仅通过写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好的书法还产生一种视觉美,给人们提供美的欣赏。并且,中国国画,总喜欢在图上提上一行字,并盖上印有自己名字的图章,“书”与“画”彼此点衬,相得益彰。因此“书”与“画”自古就成了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 书法中蕴藏着一种民族精神 中国古人不仅用诗歌来抒情写性,而且还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书法与作画具有一脉相承之处,通过图画能表达出来的意境,书法依然能够表达;并且,书法比图画更为抽象,更能体现作者深层的理念。 中国书法讲究藏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含而不露,谦虚不骄的内心修养。书法给与人们视觉上的静中有动的感觉,又表现出古文人静观万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超然心态。楷书讲究笔画协调、结构平衡、大小一致等等,表现一种求同、求稳的民族心理。而草书的豪放不拘,又体现了知识分子挥洒豪迈,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书法讲究神韵,又与中国古代诗词散文的写作方法相一致的。书法的抑扬顿挫又与音乐的音符相媲美。 书法的笔画虚实结合、阴阳相依、变化多样,正好表现了古代文人刚柔相济、柔中带刚的性格特征。“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中国书法最讲究风骨,要通过柔软的笔锋传达出一种苍劲有力的精神,一种飘逸豪迈的情怀,和一种胸怀高远的志向。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写字者,写志也。”例如岳飞的四字榜书“还我河山”,谭嗣同的壁书“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许多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绝妙手笔,一种豪迈的志向和情怀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常喜欢在情绪激昂之时提笔疾书,以抒情怀。手上笔在腕中运动,心中情透过笔尖直达纸上,一气呵成,力透纸背。这个时候书写出来的文字,旁人也能从中感受出一种真情表述。 书法表现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 从太极图到书法,到水墨画,都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强烈反差审美效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这种黑白搭配图案具有一种情有独钟的爱恋。中国水墨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五颜六色,而只是黑白两色。中国书法也只是白纸黑字,不用红,不用蓝,也不用绿,可以说,黑白两色,是中国几千年社会认为最具审美效果的搭配。因此,一幅白底黑字,黑白相衬的书法总给人们一总体的美的视觉效果。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洋画讲究用七彩颜色浓妆艳抹去表现事物本来的实际面貌,而中国书画则讲究用黑白两色的自然搭配去传达事物的深远意境。“书法艺术以静态的形式,通过黑白关系的处理,揭示出虚实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证明了万事万物的得失互转、阴阳相赞、和谐共存的矛盾辩证规律”。 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写书法时讲究入静,讲究凝神静气。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练书法时就讲究“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入静可以培养人们的耐性,克服急躁心理,久而久之,可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练气功就讲究意念,讲究平心静气、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这一点上,书法与气功的养生方法非常相似。有资料统计,“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等大书法家平均寿命79.2岁。”“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书画相通)同高僧比较,28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12.7岁。” 这说明,书画家的寿命比高僧还要高。因此说,练习书法,实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绝佳运动。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就像中国武术,中国京剧一样,举世无双,更显其稀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