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嘎玛仁波切:妙宝菩提心 滋长菩提心——四无量心 1 立足于平等舍 |
 
嘎玛仁波切:妙宝菩提心 滋长菩提心——四无量心 1 立足于平等舍
要如实生起广大殊胜的菩提心,一方面须籍由修菩提心,一方面要透过学习佛法的空性智慧,消除因无明而产生的一切执着,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心。而修习菩提心,首先须从四种无量之心——慈、悲、喜、舍开始观修。 立足于平等舍 虽然一般提到四无量心的顺序是「慈、悲、喜、舍」,但观修时,必须先从平等舍开始修起。因为慈悲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平等舍的无量心,是让我们进入真正无执慈悲最善巧的方法。 分别心是有漏之源 对亲人仇敌的分别偏执之心,是修习「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修行上的最大障碍。当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人时,往往会忘记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忘了必须对一切众生都负起责任,因而很难生起希望对方成佛的想法,导致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情形出现。不论是执着亲情或仇敌关系,都将使我们因情绪上的喜好,产生选择性的慈悲。这是有「分别」的慈悲,而非真正「平等无二」的慈悲。 这是因为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时,主意识感到悦意的对境,我们会「喜欢」,不悦意的对境,我们「不喜欢」。因为主意识透过五根对外境产生了「分别」,而使得色、声、香、味、触有了「喜欢」与「不喜欢」的不同。如果先将「慈」和「悲」运用在自己的心灵上,我们很容易因为习惯分别的习气,落入「悦意」和「不悦意」的偏执之中。 怨亲无常 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平衡对好恶的执着,而达到真正无偏执慈悲?就是「平等舍」——「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舍」是「放下」;「放下」对「好」及「不好」的「执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事、物。然而,对众生平等看待,并不是要离弃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要我们放下「执着」。 我们必须先清楚亲仇关系在无常中的转换,否则很难真正发出不偏执的菩提心。因为独自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成佛,这并不难,但是当遭遇挫折或是必须面对现实时,就不是件容易事了。平等舍的无量心,就是要让我们先了解并增强「世俗本来就是无常」的观念。因为无常,所以一切都在变化,包括亲人和仇敌也不会是恒常的关系。你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永远都是你的敌人、亲人或朋友。 自心之偏执 我们最不喜欢的是敌人,但有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敌人,我们却也感到厌恶,原因何在?因为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思考方式倾向寻找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检视自己的毛病,所以总有一些人、事、物令我们觉得不顺心、不顺眼。每个人平常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若有人给予快乐,我们会连带地不喜欢给予快乐的人;如果他正遭受痛苦,而有人前去帮助,我们也会对伸出援手的人感到不高兴;当他产生了病痛,或者遭受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会对那个给予伤害,但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产生欢喜之心。 换句话说,只要对象是我们不喜欢的人,若有人伤害他的身体,或以语言讽刺他,我们都会随喜这些不善之举;然而,当有人去护持、协助或赞叹时,我们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相对的,我们会对某些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执着的心。比如亲戚、家人、朋友,乃至于自己周边比较如自己意的人、事、物,也因而会产生种种情绪;而这些情绪和我们面对不喜欢之人的情绪完全相反。 世人不知轮回苦 但是,亲情跟仇人的关系,常常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迦旃延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托钵时,看到有个妇人胸中抱着一个小孩在喂奶,口中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她在溪边钓来并已烤熟的鱼。吃完后,她将骨头丢出去,这时有只母狗想吃鱼骨头,可是却被妇人扔掷石头。迦旃延大师看到这一幕时,忍不住笑了出来。 当弟子疑惑大师为何笑而问他原因时,他说:「世间怎么那么可笑?妇人手中的小孩,是前世她所杀害的大仇人,因为有这种业力,所以现在投胎成为她的小孩来讨债;而她的父亲前世是渔夫,往生后投胎为鱼,被女儿钓来烤着吃;她的母亲往生后,投胎成为一只母狗,去咬她先生的骨头。」女儿当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因缘,所以抱着仇人投胎的小孩,烤食父亲投胎的鱼,扔石头砸母亲投胎的狗,因此大师觉得世间非常可笑。本来应该孝敬的是后两者,但是一个被她煮来吃,一个被她用石头打,而应该仇恨的是她怀中的小孩,现在却成为她最需要付出关爱的宝贝。 藏王与公主的因缘 以前在西藏,藏王赤松德赞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国王有个女儿叫莲花光,长得非常漂亮,聪明伶俐,但是十七岁时,突然生了一场病就往生了。国王非常难过,他问莲花生大师:「我女儿生为权势如此强大的国王之女,又能见到你和菩提萨埵大师,以及许多印度的大师,福报似乎很大,可是寿命却如此短暂,福报又似乎很浅薄。我无法理解为何会如此?希望大师给我一个答案」。莲师说:「她并不是因为业力清净,才投胎成为你的女儿。」 国王听了觉得很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缘?莲师说:「当我们是兄弟的那一世,在尼泊尔盖波达塔时,有只蚊子突然咬你的脖子,你因为无心之过,一掌将它打死了;而你对它的死亡,也没有什么痛苦的感觉。因为这个因缘,它投胎成为你的女儿,但是却又在青春年华时就往生,让你感受失去她的痛苦。」 亲仇之间 可见从无始以来直至今日,我们与众生的亲仇关系,并没有真正的定义。尤其脱离了农业时代,慢慢往文明进步的社会,人的杂念不断增加,这时亲情跟仇人的关系,会因为无常而转换得非常快速。 我们可以看到在高科技的工商时代,世间亲情愈来愈淡薄,为了钱财或微不足道的小事,便伤害亲人的例子不在少数。又例如有许多父母将小孩当成掌中之宝,万般呵护宠爱,到后来这些因过度受宠而变得贪得无厌的小孩,反而成为父母最大的冤亲债主。 我们会发觉,很多会伤害父母的小孩,不是因为家境不好,而是因为从小父母过度溺爱,要什么就有什么,慢慢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长大后,如果父母有一次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时,他便忘记了父母亲已经对他付出成千上万次,于是他可以用最后一次的没有付出,将父母当成是世间上最大的仇人来伤害。 有种人,你对他好一百次之后,绝对不可以再对他不好两、三次,因为他会藉由后面几次对你的不满意,而将之前你对他无数次的好,一笔勾销,这就是亲人和朋友。另一种人你可以对他不好一百次,但是只要对他付出一、两次,他就会感激不尽,那就是仇人。其实要满足自己不喜欢的人是最容易的,你平常对他没什么好话可说,有一天你讲了两、三句好话,他就满足了;可是好话讲太多时,亲人反而会将你的话当成花言巧语来看待。 昨天是最亲密挚爱的亲人,今天可能是伤害的最大来源,而且往往会是最深最难以承受的伤害。因为我们投入了太多的心思,于是希望对方会以同等的付出回报;而当太多的奢望无法如愿实现时,随之而来的伤害就会愈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付出,其实就是一种爱,但这是一种执着、无明的爱;这种缺乏智慧的付出,回报常常会是负面的结果。对于亲人,当然需要去关爱,但是关爱的前提是必须将过度的执着放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关爱已经变成一种过度的执着,所以当家人受到了伤害或遭遇困难时,我们会觉得比自己不顺遂还要痛苦。其实,这也可说是真正的冤亲债主;你对他因关爱而产生的痛苦,就是一种还债。 有时也可以发觉,以前的仇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反而成为帮助自己的大恩人。此外,在修行上,仇人也可能会是个大助缘。很多学佛者、修行人,或是能反观自性者,在心灵上进步提升的动力,大部分来自于这些令自己厌恶的人、事、物或环境。因为在这种处境中,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当心遇到逆缘时,所生起的波浪到底有多么惊人,并藉此作为调伏己心的助缘。 亲人或仇敌与我们的关系非常明确,比较容易分别,还有一种是和我们关系较小,介于亲仇之间的中间人;在我们和众生的关系里,这种人居多数。 但是,无论是亲人、仇人或者中间者,无始以来,在不停的轮回中,一定都当过我们的亲人,所以应该学会平等地视同于今世的父母,或是最亲的家人来看待。因为你现在最瞋恨的人,也许在前世他对你有着大恩德;而与你无关的陌生人,或许是你和他的业力已经清净了;但是你应该有所付出的亲人,却可能是来讨债的冤亲债主。就像现在的小孩,跟父母要什么有什么,直到父母死亡时,甚至都还希望棺材或灵骨塔的花费能少一些,多留些钱给自己。 令人感叹的例子 以前,我有个弟子,几乎每天都上班,也没有什么快乐而言,因为成天忙着照顾工厂或家务事,就这样一直忙碌到往生。往生的时候快乐吗?一点都不快乐!因为孩子们为了家产的分配,不愿意他太早离开,于是每天都请医护人员替他打强心针延长生命。甚至到后来他希望往生,却因为有一些遗产分配的问题尚未解决,于是子女又请医护人员为他打了强心针,勉强维持他的心跳。我看着他在痛苦中挣扎着,又因为病重而无法开口说话,就在这种无法自主的过程中,忍受病苦折磨而往生。 从他应该自然往生,到真实往生,足足拖了二十几天,几乎都是靠打强心针来维持心跳。病人受苦的情形,连我们外人看了都很不忍心,但是建议他的子孙让他自然地结束生命也没有用,因为他们说:「我们还有很多家产要处理,没有处理好之前他不能走。」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摇头感叹世间人怎么会如此贪得无厌,已经有那么多财产遗留下来了,却还希望拥有更多。 一生中,如果对父母如此无度的索求,虽然可以享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但是来世就会变成负债者而必须不断地付出。如果你对亲人会有:「到底我欠了他什么,所以要被这样对待,要这样付出?」的想法时,就要想想可能是你前世欠对方的债务,因此今生要来了结此因缘;而现在他对待你的方式,就是前世你对待他的方式。 平等观非愚痴 对于众生应有的态度,古人比喻为「犹如婆罗门施舍一样」。婆罗门布施的时候,只要坐在他家门口,无论是富人或穷人,他都会一视同仁的平等布施。如果未能做到平等舍,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与悲,所以要先放下对亲人的贪恋,再放下对仇人的瞋恨,而后能够平等看待,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慈悲。这就是为什么四无量心要先观修「舍」。 但是,如果认为平等看待众生,就是对亲仇没有感觉,反而变成对亲人或仇人完全麻木,就是贪瞋痴的痴,这是无明。然而,平等舍的真义是对每个众生都平等看待,希望他们都能脱离烦恼跟痛苦,得到且永远拥有同等的快乐和福报。所以平等舍可以消除我们的愚昧。 渐进的改善 一开始要将不喜欢的人,以慈悲当成自己的父母亲,偶尔想一想或嘴巴说说比较容易,真要实践时,会发觉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可以采渐进的方式,将不喜欢的人,先平等舍地看待,看成是不相关的陌生人,不要对他们执着「不喜欢」的想法,让自己减轻厌恶的情绪。慢慢的,当你心态平衡了厌恶的情绪后,再继续观修、实践,渐渐就可以从内心真正认同他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因此不管对方怎么坏,都应该对他慈悲。如同很多父母对表现不好的儿女还是一样慈悲,和其余的儿女一样平等看待。能够这样慢慢改变,我们的瞋恨心就可以渐渐地导向善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