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1

 

  「关怀」于生命中的重要性

  由于对「生」的喜悦与赞叹,人们往往会欢迎新生命的到来,并注意到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但却忽略了死亡其实也是时刻都在周边示现,因而平时很少人探讨「临终关怀」这个主题。所以,多数人不太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也因此不知道如何做适当的关怀。

  临终的意义

  「临终」,意思是「到边」或「到终点」;生命的临终,就是一般所谓的「死亡」,也是佛经中所说「人生无常」的一部分。而「无常」是指「无恒常性」,所以「人生无常」是指「人生无恒常性,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短暂性的不同,例如暂时离别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一种是长时间的改变或消失,例如一个生命的死亡。

  佛教认为,就总体而言,整个广大的轮回没有临终,因为生命一直在延续,众生也一直在造业,只要在轮回中,便是无始无终;没有边,也就没有「临终」存在。可是分别而言,个别生命之轮回便有临终;一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是个小轮回,因此有「临终」存在。

  你准备了吗?

  在探讨「临终关怀」的主题之前,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准备好」临终时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其次,当有人临终需要自己去照顾时,自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当然,在死亡的过程中,临终时刻的关怀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临终前的关怀。而且,这种关怀必须建立在无始以来「人心本善」的善念之上,将内心深处所有善的潜力散发出来,以便对自己或是需要关怀的人,产生真实的帮助。

  真诚的心

  如以佛陀的教义而言,在人生历程中,最感无助的情形有四种:1.从母胎降临到世间的「生」时。2.从「生」趋向「死亡」的过程中,身体「四大」逐渐衰退的「老」时。3.遭遇病痛的「病」时。4.面临死亡的「死」时。「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阶段,而在任何阶段,我们都需要关怀。就一个生命的成长来说,当我们在母体中成为胎儿开始,母亲便小心翼翼地呵护;一出生,医护人员即耐心照料,而在成长过程中,更须仰赖父母及他人无数的付出与关爱,才能长大成人。

  在此过程中,若别人给予我们的是真挚的爱,则我们的成长可能比较健康;若是我们所得到的关爱,并非他人真心的付出,只是虚伪的敷衍,又或是在富裕的环境中,享有极大的自主权主导自己的生命,而无人在一旁提供正确的指引协助时,我们的成长过程可能会不太健全,甚至会对往后的性格,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

  虚幻的我

  虽然众生是因为不同的业力来到世间,也都需要彼此的关怀,然而面对随时都在改变的事物时,一样都会习惯性地执着「自我」,导致将一切爱护、关怀的焦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当行有余力时,再扩及他人。只要对「自我」的执着仍然存在,我们对自己一定是理所当然地疼惜爱护,这点无庸置疑,这也是佛法所说的「我执」。

  在父母为我们取名字之后,我们便将这个「名字」当作是「我」,而对一切与「我」有关联的对境产生执着,包括自己的肉体、亲人或外在的事物。当别人与我们有所接触时,如果我们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可以带给「我」快乐,就会心生欢喜而贪恋,而且会因为不满足而想拥有更多;可是当我们认为对方的作为将有损于「我」的快乐时,就会产生强烈不满的情绪,这就是瞋恨之心。

  爱的负担

  其实,对自己的爱护及关怀,无所谓对与错,因为我们处于外在的二元对立中,认知到一切的好坏情绪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所以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现象;但是,若是将我们自认为的快乐或幸福,强加在别人身上,也许这不是有意识的期待,但潜意识里却希望藉此达到自己认定的理想境界,因而引起别人痛苦的感受,那么我们的作为就是错误的。因为,对自己真实的关怀,应该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形之下,将希望得到快乐、幸福、平安等愿望实现在自己身上。

  但是,「爱」与「瞋恨」,这两者的分别相很难拿捏。为了表示爱,有时我们会产生强烈的瞋恨;有时我们自认为处处替别人着想,可是实际上却以肢体动作,或语言责骂的方式伤害了他人。尤其是我们常常以语言伤人,却无所警觉与节制,甚至往往不承认自己有所缺失。西藏有句俗语:「语言虽然不带刀,但可将他人之心碎万段」。伤害他人的事,身体动作能做的有限,但是语言却可无限延伸。只要不满意,我们就会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挑拨,或说绮语,让别人从快乐或幸福落入无明之中,因而渐渐远离幸福。

  因为我们很少正确地反观自己,让「爱」或「关怀」掩饰了自己的私欲,自然无法优先考量他人的利益,而让自己所付出的「爱」或「关怀」扭曲变形。常有父母说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着想,希望他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最好是每次考试都能第一名,被最优秀的学校录取。但事实是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的第一名只能有一个,如果大家都希望得第一,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奢望。当然,适度地关心子女是需要而且正确的,可是过度的执着,到最后其实所爱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因为我们是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预设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傲慢心。

  同样的,对待家人或朋友,我们也常常自认为「我是为你好」,可是往往是对方的表现必须如自己的意,才会对他好;如果对方所欢喜的作为,不如己意时,我们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反感或怨气。这种关怀方式,似乎不是在关怀别人,而是关怀自己。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往往会使得我们的关怀不但达不到预期,反而带来伤害。

  清楚的检视抉择

  一旦你愿意对别人付出时,必须先清楚自己到底是真的为他人着想,还是为了个人着想而去关怀他人。当能够正确而清楚地分别这两种心态时,我们可以发觉,其实往往我们所谓的关怀别人,都是以关怀自己为第一目的,别人只是次要的考量对象,而当首要目的达成之后,才会对别人付出。因此,对于这种关怀心态,我们必须以正知和正念好好地检视一番,以便能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正确的作为。

  不只是在家人要有这种自我检视的习惯与分辨的能力,连出家法师也须如此。法师们常说:「我要面对众生,我要利益众生」,这是种很好的利他心态,但是若没有清楚检视自己的动机,原本内在利益众生的初发心,有可能会随着外在利他事业的不断向前运作,而被「自我」善巧地蒙蔽转化,变成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付出。如此一来,便与世俗法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对别人付出关怀时,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发心、动机,非常重要。

 
 
 
前五篇文章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2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3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4

嘎玛仁波切:法音宣流 序

嘎玛仁波切:法音宣流 学佛动机

 

后五篇文章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甘露泉源——净化心灵的方法6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甘露泉源——净化心灵的方法5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甘露泉源——净化心灵的方法4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甘露泉源——净化心灵的方法3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甘露泉源——净化心灵的方法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