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三节 第七识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三节 第七识颂

 

  1、颂凡情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注释:

  「带质有覆通情本」:「带质」,谓第七识所缘之境只有带质境(含有尘质的境) 。「有覆」,即有覆无记性,为两种无记性之一:盖「无记」有两种:

  ㈩有覆无记——以其是无记性(非善非恶) ,故不会引生异熟果,但却会盖覆圣道、遮蔽心性,故仍属不净法。

  以无覆无记——又称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性,以其不覆圣道、不蔽心性, 故并不属于不净法。

  欲界的「无覆无记」又有四种。今总将无记性表列如下:

  「通情本」,这是解释第七识的带质境的:「情」,指第七识的见分,乃能缘之心,以其恒起执故,故称为「情」。「本」,指第八识的见分,是第七识见分的所缘境;第七识见分念念缘此第八识见分,并执为我,而此第八识见分是本质故,故称为「本」。以第七识的能缘之「情执」,缘第八识本质的见分,中间变起相分,即带有第八识见分的本质,故称带质,因此称为「通情本」。换言之,即第七识我执的妄情,和第八识的见分本质相通。

  「随缘执我量为非」:「随缘」,随其所缘;第七识肝缘者即第八识之见分。F执我」,第七识恒妄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量为非」,谓这妄执之量是为非量:因为非我计我,故是非量。

  「八大徧行别境慧」:这是指出与第七识相应的心所,共有三类:

  ㈩「八大」——即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八大随烦恼全都与第七识相应。

  ㈦「徧行」——即五徧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这五徧行心所全都与第七识相应。

  ㈦「别境慧」——此谓,在别境中,只有一个「慧心所」是与第七识相应的。

  「贪痴我见慢相随」:此谓与第七识相应的根本烦恼则为: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四个。兹略游于下:

  ㈩我贪——即是贪爱,对于所执的「我」 (第八识之见分) :心生爱着,称为我贪,亦名「我爱」,为与前六识的贪心所同类;但不同的是:前六识系兼缘内外,其贪心所偏重于对适意的境缘而言:而第七识的贪心所则是只对第八识计为内我之贪爱。

  ㈣我痴——又称无明,为迷惑事理与缺乏智慧之谓。指第七识不了第八之体,本无实我,却执其所妄计之我为实,因而迷于无我之理。故此「我痴」实是前项「我贪」之因。

  ㈦我见——谓第七识不了第八识本非是我,而对它起「我」之见,称为我见;此「我见」是以见惑中的F萨迦耶见」 (有身见)为主。

  ㈩我慢——第七识由执第八识为我,遂恃此「我」而起慢心,骄矜自大,凌犯他人。(因为凡夫人之性,皆是有我、皆是自我中心,且此「我」一定比他人来得重要、了不起;这就是凡夫人的我慢心在作祟。)与第七识相应的这四大烦恼(我贪、我痴、我见、我慢) ,简言之即是:因计我而起「贪」,因迷我而起「痴」,因执我而起F见」,因恃我而起「侵」。

  义惯:

  第七识所缘之境在三境中属于「带质」境(因为它带有第八识见分的本质):第七识之性在三性之中属于「有覆」的无记性。由于第七识自所变现的相分是「通」于其见分之「情」执,并含带着第八识的见分之「本」质,故第七识之相分是属于奂带质。

  第七识恒「随」其所「缘」而妄「执」的第八识之见分为「我」,故其「量为非」量(因为第八识的见分乃第八识之所变现,并非奂我)。

  与第七识相应的心所法计有:「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五「褊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 ,但于五「别境」中只有「慧」心所是与之相应的;与第七识相应的根本

  烦恼则有四个:我F贪」、我「痴、我见」、与我「慢」,这四大烦恼总是与

  第七识「相随」的。

  诠论;

  第七识又名末那识、又名意、或意识、或第七意识等。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注释:

  「恒审思量我相随」:这句颂文是阐游第七识的自性与行相都是「思,且恒常随着第八识的见分,执之为我。成唯识论云:「(以)思量为性相者,(乃)双显此识(之)自性行相,(因为第七)意(末那识为)以思量为(其)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其自性是思量,其行相也是思量)。由斯兼释所立(之)别名,能审思量名末那故(因此就以『能审思量』来当作『末那』这个别名的解释)。(在)未转依位(未转识为智之前,第七识)恒审思量所执(的)我相, (即使到了)已转依位,亦(转而)审思量无我相故。」由是可知第七识的行相主要是思量,故又称为思量识。又,「思量」者,思虑度量也,而其所思虑度量的对象,主要是我相。第七识的思量之特点在于「恒审」;「恒」,恒常:F审」,审察o诸识的思量功能,以恒审分析,共有四种差别:

  ㈩恒而不审:此指第八识,因第八识体是恒常不断的,然而它并不执自体或它体为我。

  ㈦审而不恒:此指第六识,因第六识虽亦审思有我,但却不恒常,因为第六识是念念生灭的。

  ㈦不审不恒:此指前五识;前五识既非恒常,亦不审思而计我。

  ㈩亦恒亦审:此指第七末那识,因末那识恒常审思第八之见分为我。 (这恒审思量为我,很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执能思者为我—亦是楞严经中,阿难所计以「能推者」为心;于此经中,阿难云:「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在此阿难所说的「推」,即是审思)「我相随」,谓与所计执的F我」相随,指第七识始终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无时或断。

  「有情日夜镇昏迷」:「有情」,即众生。F镇」,常、长,表示长时间,如言「镇日」、「镇日价」,即整日、全天候。F昏迷」,以计执我,故成「自我中心」,因而日夜追逐五欲六尘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这虚妄计执的自我,因此镇日里都是智昏情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四惑」,我贪、我痴、我见、我慢。F八大」,八大随烦恼。「起」,生起。因第七识总是有这四个以我相为本的本惑(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故称为「我执中心」。

  「六转呼为染净依」:「六转」,六转识,即前六识,因为前六识系依于第八识体,而展转生出,故称为转识。前七识亦如是,称为七转识。「呼」,称为,当作。「染净依」,显扬圣教论云:「应知此意《末那)通染不染故。」而前六识于染净位中,必以第七识为所依根,因此对前六识而言,末那识为其染净依,不论在染法中或净法中,第七识总是前六识之所依。又,以第七识在有漏位时,内常执我,且常与四本惑、八随惑相应,故命所依的前六识念念成染。若第七识入于无漏,转染成净时,它便由原来的恒思「我」,而转成恒思「无我」的净法,也因而命依于第七识的前六识念念成净:故说第七识是前六识的染净依(成为染法或成为净法的所依)。

  义贯:

  第七识「恒」常「审」察「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且始终与此妄计的我相「相随」,无时暂舍。一切「有情」为满足此虚妄之自我,而「日夜」驰逐尘境,「镇」日智「昏」情「迷」,不能自拔。由于贪、痴、见、慢「四」根本「惑」及「八大」随惑(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恒常与第七识「相应」而「起」故,「六转」识(前六识)即称「呼」这第七识「为」其「染净」之所「依」。

  2.颂圣果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注释:

  「极喜初心平等性」:这句颂第七识的下品转智。「极喜」,即极喜地,亦即菩萨初地,又名欢喜地;以初见奂如故,生大欢喜,故称极喜。「初心」,即「入、住、出」三心中的「入」心,也就是初入地时。「平等性」,即平等性智。谓第七识于菩萨初地之初心时,以见奂如平等,诸法无我故,便能舍对我相的执着,而转为平等性智。故说:F六七因中转」:「因中」,即因位中,也就是在菩萨位中。菩萨在入初地之前,以第六识作「生空观」,观众生空或人空,即无我相:但一直要到初地,破除分别的我执、法执二障,因此平等性智方得现前;故说「分别二障极喜无」。然而因为俱生的我、法二执全未破故,只得证下品转智。

  「无功用行我恒摧」:这是颂第七识的中品转智。「无功用行」,这里指第七「远行地」的无功用行。从第二地起至第六地,作人法双空观(观人空、法空) ,渐次断除第六识与第七识的俱生我、法二执,故说「六七俱生地地除」。

  「我恒摧」,此「我」,即我相,指第七识之俱生我执。「恒」,永远。「摧」,摧破,断除。谓直到第七地的无功用行,破除第七识对藏识(第八识)的执着,方永远断除俱生我执,故说「我恒摧」。以上为中品转智之行相,因为仍有俱生法执尚未断除故。

  「如来现起他受用」:这是颂第七识的上品转智。在初地时,修生空观,得下品转智,断分别我执:从第二地到第六地,修人我双空观,断分别法执;至第七地无功用行,断俱生我执,于是得中品转智。此位则为上品转智。「如来现起」,谓行者修到与如来同证的究竟位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都断除,俱生法执断尽,平等性智方得圆满现起。

  「他受用」,指如来的他受用身,为如来的三身之一。如来三身,依十地经论为:法身、报身、化身;依瑜伽师地论则为:

  ㈩自性身——亦即是法身;以诸佛如来具无边奂当功德,达一切法平等实性。

  ㈣受用身。又分为二种:

  扎自受用身——诸佛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h他受用身——诸佛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大菩萨众显现大神通,开示无上妙法。

  ㈦变化身——诸佛如来以不思议种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乘其机宜,现通说法。又,据密教大日经,则大日如来有「四种法身」—目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因为显教的「变化身」这一词中,表示佛所变化之身包含仍现佛相之身,以及随众生类、示同其相之身。而密教则将这两种分开来:「变化身」仍是佛相之身;「等流身」则为佛随九界众生,而示现等同其流类之变化身,称为等流身。故知三身四智,为佛累劫勤苦修行所证之不可思议功德,因此,不惴赘言:有善根智慧之人,切莫听信末世愚痴之妄人,谤佛果功德,言此是将佛「种格化」。彼等妄人,自心不敬不净,妄欲以凡夫有限有漏之知见,而蠡测佛智,犹之以蠡测海,邈不可得。有智之人当知其二障深重,虽云学佛,而实谤佛毁法,妄造无问重罪,可悲可愍。

  「十地菩萨所被机」:「被」,含摄。「机」,根机、当机。此谓佛所现起的「他受用身」,其所含盖之机宜,为第十地的大菩萨。

  义贯:

  于菩萨初地「极喜」地之「初心」中,修断分别我、法二执,因而在此时第七识方得初转为「平等性」智,此为下品转智。到第七地的「无功用行」时,修断俱生我执,此时方令第七识所执的俱生「我」相「恒」久被「摧」破,永不再生起,此为中品转智。

  从第八地起直至「如来」地究竟位中,俱生法执才断尽。到此平等性智方得圆满,于是得「现起」种种「他受用」身,居于纯净土,现通说法。此为上品转智之相。

  第「十地」的「菩萨」众,是佛如来现他受用身说法的「所被」之当「机」,如来现大身,为彼开示微妙大法,命彼受用无上法乐,悟入如来所行境界。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四节 第八

成观法师: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成观法师:菩提根本、福德

成观法师:「尿疗抉」评析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01、灵山

 

后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二节 第六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一节 前五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一章 释颂题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目次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