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洛桑卻佩格西: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1 |
 
洛桑卻佩格西: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1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8-02-28 今天开始讲《明义释》,内容主要是八事七十义,因为《明义释》里举了很多它的根据,因此辞句变得非常多。印度学智者写的《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比较著名的有21部,其中最好的是《明义释》。对此不管之前在印度,或之后在西藏的学智者皆一致同意,无异议承许这部是最好的。在西藏的三大寺,各寺院都有《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但都以《明义释》为基础而作解说。这部《明义释》的意义非常清楚﹑广博,但辞句非常简洁。就其他21部释论看来,它是一部非常精简的一部论。如果看其他的《现观庄严论》释论寻求密意时,若和《明义释》有不同﹑不符的地方时,应该舍去其他释论,改以《明义释》为主,即使一个辞句不同,也要以《明义释》为主。 这部论的作者是狮子贤论师,是广行传承的上师之一,实际上他对于《中观》﹑《现观庄严论》都非常精通,可是为什么把他放到广行传承上师里面去?那是因为阿底峡尊者的广行传承,有来自狮子贤的关系,所以把他放到广行传承里;又因为阿底峡尊者的甚深传承,不来自狮子贤的关系,所以不把他放到深观传承里。实际上他对于见解﹑行持都非常精通。 广行传承最主要是阐述《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隠义现观次第传承,而深观传承最主要是阐述《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直示空性次第传承。 广行隐义现观次第传承,一开始是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从世尊传给至尊弥勒→无着→世亲→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胜军→调伏军→静命论师;静命论师有很多名称,有「毗卢遮那﹑静命﹑菩提萨埵﹑堪布扬大滇巴﹑辛帝饶基帝」等,这些都是静命论师名称。他的亲传弟子是狮子贤→大古萨利→小古萨利→金洲→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的弟子有百千位,若看静命论师的传记,会知道他的寿命有900岁,非常的长寿,所以他有非常多的弟子,静命论师曾到西藏,是第一位在西藏宏扬显教教法者。第一位在西藏宏扬密法者是莲花生大士。因为静命论师非常长寿的关系,上半辈子﹑中半辈子﹑下半辈子的弟子非常非常多,其中最优秀有两位:狮子贤和莲花戒。狮子贤论师精通于《现观庄严论》,可是他未曾入藏;而莲花戒精通于《中观》,也宏扬中观,后来也到西藏,入藏后,写了《修次上篇﹑中篇﹑下篇》三篇。 关于狮子贤的传记有很多,有些传记提到狮子贤还在母胎时,他母亲被狮子吃了,可是狮子并没有伤到胎儿,因此他才被取名为狮子贤,这一点尚待考究。在《道次传承上师传记集》中的狮子贤传记里,就有提到这一点。《道次传承上师传记集》已有中文版,自己去看就知道了,从佛算下来的第十位就是狮子贤菩萨。狮子贤的母亲被狮子吃了,没人照顾,因此就出家为僧,出家学习了很多论着,尤其精通于「现观」。在他之前,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已经写了很多关于「现观」的释论。 他心里也想写部「现观」的释论,有一天晚上作梦,梦到天空中的云里,有位天神露出半身在献供养,他问天神:「你在供养谁?」,天神回答说:「现在至尊弥勒在讲《现观庄严论》,所以我献供养。」,天神这样说后,他当然也想见到至尊弥勒,所以在梦中很虔诚地作祈请,因此在梦中亲见到至尊弥勒,于是他请问至尊弥勒说:「您写的《现观庄严论》,现在有众多的释论,我应该依循哪一部?」至尊弥勒就告诉他说:「你把所有的释论都阅读后,可以摄集重点另写一部释论。」所以他在梦中得到至尊弥勒的开许。 既然狮子贤得到至尊弥勒开许可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于是他就下决心要撰写,但是撰写释论须要具足很多顺缘,例如需要有功德主来赞助,所以就外出寻找功德主,当时一位国王叫达玛巴,它是一位佛教徒,他早已耳闻狮子贤是一位非常精通《现观庄严论》的智者,他想从狮子贤之处听闻《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所以派人去迎请狮子贤,所派的人和狮子贤在半路上相遇,因此他就到功德主那里去了。因为有功德主供养的关系,所以他写了很多释论。在21部《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中,他就写了四部,也写了很多其他论着的释论。 21部的《现观庄严论》释论,其中,《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配合起写的释论有12部,其中就有3部是狮子贤写的。不配合经,只是《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有9部,其中一部是狮子贤写的,就是这部《明义释》。 配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是《二万颂八品释》。配合《八千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是《庄严光明释》或称《大释论》(大疏);这部《明义释》又称为《小释论》(小疏)。另外有一部是配合《摄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一万八千颂般若经》有87品,《摄经》是其中的第84品。这部《明义释》并没有配合《般若经》作解说,只有引述《现观庄严论》而已,单纯是《现观庄严论》的释论。 讲授者《现观庄严论》是至尊弥勒。讲授处是在兜率天。但在人间第一位宣讲《现观庄严论》的是圣者无着。圣者无着在兜率天从至尊弥勒处听闻后,返回人间,成为第一位宣讲《现观庄严论》者。圣者无着在世150年,他有众多弟子,但其中最优秀的追随者是他的弟子世亲,无着和世亲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他们两位虽然广为宣讲﹑弘扬《现观庄严论》,但未曾写下释论。 第一位撰写《现观庄严论》释论的是圣解脱军,他配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写的释论是《二万颂光明释》。在狮子贤还没写《明义释》之前,在《现观庄严论》的众多释论中,最出名的是圣解脱军写的释论,等到狮子贤论师写了《明义释》后,最出名的就是这部《明义释》了。 在《明义释》一开始,有几句像文章般,其他的是偈颂,大约有七﹑八偈,其中狮子贤论师说在他之前有四位非常出名并精通《现观庄严论》者:无着﹑世亲﹑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静命﹑胜军﹑调伏军并没有解释《现观庄严论》,狮子贤论师之前虽然有非常多的上师,但他是从佛释世尊算下来的第十位。他们四位(无着﹑世亲﹑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撰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时,并未获得《现观庄严论》的究竟密意。狮子贤论师在《明义释》的偈颂里说「虽然他们四位非常出名﹑非常精通《现观庄严论》,但未获得《现观庄严论》的究竟密意,他们未获得的,我已获得,又虽然他们都写了《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但我仍再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 简单而言,圣者无着是第三地菩萨,他本身是中观应成派,早已了悟空性了,可是当他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时,是站在唯识宗的角度(见解)写的,为什么?因为他是唯识宗的开宗师,加上他最重要的弟子世亲,世亲本身是唯识宗,无着本身虽然不是唯识宗,可是因为要对他的主要弟子和众多唯识宗的弟子宣讲的缘故,因此在解说《现观庄严论》的密意时,就站在唯识宗的见解作解释,所以没有获得《现观庄严论》的究竟密意。同样地,世亲本身是唯识宗,因此解释《现观庄严论》的密意说一切所知唯心性「诸法唯心造」,总之以唯识宗的主张解释《现观庄严论》的密意,所以并没有获得《现观庄严论》的究竟密意。 圣解脱军和尊者解脱军两位是中观自续派者,圣解脱军有获得《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词句,但没有得到真正的意义。尊者解脱军词义虽皆未获得,但将所获得的全部讲述了,因此狮子贤说「前面四位祖师都没有获得《现观庄严论》的究竟密意,因此我将再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 请看文,「第一品 一切相智。 梵语云: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毗缔 藏语云:协绕吉帕若度钦北勉那吉滇决翁巴兜悲坚吉则哇(音译) 汉语云: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释」 这是该论的名称。 请看文,「第一卷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这一句并不是《明义释》本身的词句,是从梵文翻译到藏文的译师写的「译敬文」。每一卷含300偈颂,这是译师们作的规定。实际上,这部《明义释》并不全都是偈颂,倒像是文章,共有五卷,每一卷各有300偈,一共有1500偈。为什么译师要立「卷」?是预防日后有人对论著作增减动作,如果不这样作,或许有人会自认厉害,就把自己的意见添增上去或认为原文错误而将之删改。所以译师立「卷」有防止他人增益或损减的作用,就是防止他人任意增减窜改。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这句是译师所写的译敬文。为什么要写译敬文?因为这部论原本是梵文,译师须要将它从梵文翻译到藏文,在翻译的过程会有很多的障碍出现,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内在的障碍是指翻译到一半时,内心不快乐或生病;外在的障碍例如非人或邪灵等不喜欢论着被翻译出来者,会制造障碍阻饶,为了要平息众多内外障碍,并使翻译顺利完成的缘故,译师都会在论首写上译敬文。 译敬文礼敬的对象有三种:(一)礼敬文殊曼殊师利菩萨﹑(二)礼敬一切诸佛菩萨﹑(三)礼敬一切遍智。以前,在翻译时,若要完整译出究竟密意,并非只有译师一人可以完成的,必须是印度班智达和西藏译师双方合作才可,在翻译的过程,还要有功德主赞助才行,翻译这部论时,是藏王当功德主,翻译好了,他们三者会一起做审核。翻译出的作品,不外乎经﹑律﹑论三法藏,因此他们制定一个规矩:凡是翻译经藏,就礼敬一切诸佛菩萨;译敬文若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则可确定该部作品属经藏。凡是翻译论藏,就礼敬文殊曼殊师利,因为文殊菩萨是智慧本尊;译敬文若是「礼敬文殊﹑曼殊师利﹑妙音尊」,则可确定该部作品属论藏。凡是翻译律藏,就礼敬一切遍智。《现观庄严论》和《明义释》的译敬文都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所以可以确定该部论属经藏。 请看文,「般若波罗蜜,庄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造释故敬礼。」 首先,第一偈是礼供偈。经典并没有礼供偈,因为经典是佛说的,衪是至高无上的,除了礼供衪自己之外,没有其余的礼供对象。但其他的任何论着,在论首都会有「礼供偈」,论著作者都会先礼敬﹑供养自己心中信仰的对境;若不先写礼供偈的话,在撰写过程可能会有很多内外障碍产生,或许一开始时就写不下去,或者写到一半就搁置了,或者写到后面时就搁置了。所以从一开始到结束之间,会产生有很多障碍,为了防止众多内外障碍的产生,撰著者都会先作礼供﹑供养,所以论着一定有礼供偈。 礼供的对象,并没硬性规定,例如,至尊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是礼供(礼赞)三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礼供大悲心,这是特殊的对境;法称的《释量论》和世亲的《对法俱舍论》都是礼供导师世尊,这两部论的礼供词很相似,这部论是礼供的对象,是「般若波罗蜜多」。 此偈《明义释》的「礼供」﹑亦是「立誓撰着」﹑也是「必要关联语」。若是《现观庄严论》这三者都有个别的偈颂,但《明义释》只有此一偈,就涵盖三者(礼供﹑立誓撰着﹑必要关联语)了;其他的论着都有三偈,而此论只有这一偈,所以此偈很重要。 若是佛教的清净论着,在详细广解之前,一定要在开始的礼供偈和所诠内容之间,插入必要关联语(需要的关联词)进去。「必要关联语」是什么?撰写论有具备四点:j所诠(内容)﹑k需要﹑l极需(究竟需要)﹑m关联语。这四点之间,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有关联。只有此偈就已叙述了这四点。 《现观庄严论》的「庄严」是「饰物﹑装饰」的意思。譬如某人脸蛋漂亮﹑身材很好,这就称为「自性庄严」;耳朵上﹑身上戴了各种饰品,这就称为「能饰庄严」;照镜子时,镜子能清楚显现出,这就称为「能显庄严」,如果这三种庄严都具备了,这个人心里会很高兴。 《广中略三部般若经》是「自性庄严」。《八事七十义》是「能饰庄严」。《现观庄严论》是「能显庄严」。值遇自性庄严的《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又有《八事七十义》做装饰,而且由《现观庄严论》显示出,《现观庄严论》的特别所化机一定很高兴。 这是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讲到的。士夫的身材好,就如《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一样,是「自性庄严」;士夫又在身上穿戴﹑脸上涂抹的装扮,就如《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所诠内容《七十义》,是「能饰庄严」;,镜子能清楚显现出自性庄严和能饰庄严,就如《现观庄严论》,能清楚地将《八事七十义》显示出来。照镜子的人,就喻如《现观庄严论》的特定所化机,当他们于《现观庄严论》作闻思修时,内心将会很高兴。 「般若波罗蜜多…敬礼」是向对境般若波罗蜜多敬礼,为何敬礼?「庄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造释故」。「彼庄严诸颂」指《现观庄严论》。「彼」是指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装饰就是《现观庄严论》。「庄严诸颂」指《现观庄严论》中的偈颂。《现观庄严论》的「庄严」是谁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广中略三部般若经》本身是「自性庄严」。《八事七十义》是「能饰庄严」。《现观庄严论》是「能显庄严」。 简单而言,《现观庄严论》是谁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彼庄严诸颂」是《现观庄严论》里偈颂。「成众庄严」指成为一切佛母的庄严,不只是《八千颂》一部或《二万颂》一部或《十万颂》一部的庄严,而是一切《般若经》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故是「众庄严」。「造释」指狮子贤要很广泛的详作解释般若波罗蜜多。为此等缘故致「敬礼」。 《现观庄严论》是《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的庄严。《现观庄严论》是一切佛母的庄严。为什么?《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的内容,《现观庄严论》将它显示出来,所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能显庄严。只看《现观庄严论》的话,不会知道它是阐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现观次第,依着《明义释》就能看出《现观庄严论》确实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能显庄严。狮子贤撰写《明义释》的需要,是让我们了知《现观庄严论》是一切佛母的庄严。狮子贤撰写《明义释》的究竟的需要是要成就相智,暂时的需要是了解《现观庄严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令成众庄严」的「众」是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依《明义释》可知《现观庄严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依《明义释》能知《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涵盖《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内容。知道的话,撰写《明义释》的暂时需要已达成。 「礼敬般若波罗蜜多」的对境「般若波罗蜜多」,主要是指「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其实这并不只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但在解释时,多数是就《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作讲解的,其中涵盖整个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这当中有「果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明义释》的「极需」。 所以这一偈是礼供﹑亦是立誓撰着﹑也是必要关联语。既然此偈是「必要关联语」,那么此偈就必须含有四点:所诠﹑需要﹑极需﹑关联。「极需」是以「…般若波罗蜜多」表示。般若波罗蜜多分为四种:(1)经教般若波罗蜜多(2)道般若波罗蜜多(3)自性般若波罗蜜多(4)果般若波罗蜜多。其中,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佛就是「究竟的需要」。依《明义释》闻思修最后将证得佛果,这是究竟的需要。 「庄严彼诸颂」是指《现观庄严论》里的所诠内容,也是《明义释》的内容,所以这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也是指《明义释》里的所诠内容。「成为众庄严」表示出《明义释》的暂时必要性,而究竟需要前面已说了,是什么?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庄严彼诸颂」就是指它的所诠内容,「令成众庄严」是指暂时的必要性,究竟必要性是修行所证的般若波罗蜜多。 「造释故」是造释论的「立誓撰着」。「必要关联语」必须含有四点:所诠﹑需要﹑极需﹑关联。其中第四点,彼此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字面上看不出来,它是间接表示的。「关联」是什么?譬如,《明义释》的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本身有关联,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可直接看出来,而是间接阐示的。闻思《明义释》,有了悟其所诠内容的需要(必要性),依着需要可成就极需,因此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本身有关联。之间的关联是间接阐示的。 对此不可说不重要,是很重要的,依着论着成办所诠;依着修持所诠内容成办论着的需要;依着成办的需要成办极需。因此,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本身有关联。 《明义释》的第一偈是礼供偈,是向般若波罗蜜多礼敬。这一偈也是「必要关联语」﹑「立誓撰着」,在此礼供偈之外没有另外的「必要关联语」和「立誓撰着」。其它论着,这三点会用不同的偈颂讲。 以上是礼供的部份。接着是各以一偈礼赞四位祖师:无着﹑世亲﹑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 在狮子贤之前有难以计数的众多学智者,例如静命论师,他是狮子贤的直接上师。可是当时解释《现观庄严论》,写释论的众学智者中,最好的﹑最优秀的就是他们四位,因此有人质疑:已经有这四位精通于《现观庄严论》的人写了释论,您再写释论是为什么?狮子贤说必要,因为这四位有的是以唯识宗的见解在写﹑有的得到词没有得到义﹑有的词义都没有得到,所以须要再写释论。 请看文,「慈(贪)众故博爱(一切贪),圣无着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 这是指圣者无着。藏文「卓喇洽巴」是「贪」的意思,所以不是「慈众」应该是「贪众」,翻译时,不可以随便窜乱改文字,字面是贪,不可翻译成慈,那是有其必要性和理由的。为什么?作者用「贪」这个字是有理由的,虽然意思上是慈爱没有错,但还是请你们将慈改成贪。慈爱有分等级:有极慈爱和不强烈的慈爱。「贪众」的贪字有很「强烈慈爱」的意思。「众」是众生。「贪众」指对众生有强烈的慈爱。「博爱」的藏文是「棍恰」是「一切贪」的意思。 圣者无着是唯识宗的开宗祖师。佛陀宣说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密咒乘法等众多法。佛陀涅槃后,不久大乘法就衰颓了,大乘的宗派:中观宗﹑唯识宗也跟着衰颓了,只有小乘法广为宏扬,小乘的毗婆沙宗和经部宗盛行。 大概佛涅槃后大约九百年,圣者无着出世,佛曾经授记圣者无着出世的年代﹑时间﹑出生的地方,还有他证悟到什么程度,证悟到第三地,将会写什么论着等主要在在《文殊根本续》中清楚授记,在其余很多经典中都有授记,但最清楚授记的是在《文殊根本续》。 在圣者无着出世之前,佛涅槃后大约四百年,龙树怙主出世,龙树怙主在在圣者无着出世前已开创了中观宗,但唯识宗还没有创立,圣者无着出世后,历经十二年,闭关修持「弥勒法门」,想见至尊弥勒。但在关房中他根本没有见到,这之间还有很多故事,但简单而言,最后他很失望地出了关,回去的路上,看到至尊弥勒的化现:一只黑母狗,下半身血肉模糊,被蛆吃着它的肉,极可怜的样子,其实那是至尊弥勒的化现,但圣者无着并不知道,当他看到母狗这么可怜状情,从心中生起了非常强烈的慈悲心,他本来对众生就有强烈慈爱了,见到这种情形时内心的慈爱心更为强烈,这就是「一切贪」(棍恰)的意思,特别强烈贪的意思。有两个「贪」字,都是慈爱的意思。 因为圣者无着看到至尊弥勒的化现这只母狗,血肉模糊被蛆在吃的可怜样子,心想如果不管这只狗,这只狗一定会死,而且死状很惨,但如将蛆移开狗身,这些蛆也会死,两个都要照顾的缘故,就去向人借了一把刀,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但如果用手去抓那些蛆的话,蛆可能会被捏死,他想身上最柔软的是舌头,所以就闭着眼睛,用舌头去舔,想用舌头舔将蛆舔起来放到肉上,要闭着眼睛,因为血肉模糊,若不闭着眼睛,可能会想吐,当他用舌头去舔时,却舔到地上,张开眼睛一看,结果看到至尊弥勒,没有母狗。 圣者无着看到至尊弥勒后,就对着祂抱怨:「您好坏,让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让我看一下。」至尊弥勒说:「我都在关房里啊!从你一入关,我就看到你,和你在一起了,是你被业障挡住才看不到我,现在因为你对这只母狗产生很强烈慈悲心的关系,你的业障净化了,才能看到我。」之后,圣者无着就拉着至尊弥勒衣角,由至尊弥勒以神通带他到兜率天去,在兜率天,至尊弥勒讲了《现观庄严论》等慈氏五论,在兜率天中只有圣者无着是人,其他都是天神。 所以,偈曰「圣无着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的「救怙不败尊」是指弥勒怙主(至尊弥勒),「不败尊」是至尊弥勒的另外的称号。「不败尊前闻」指圣者无着在至尊弥勒的座前听闻《现观庄严论》等弥勒五论。「作大论之释」的「大论」是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不是《现观庄严论》;「释」是释论;圣者无着写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论释。圣者无着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论疏。圣者无着在至尊弥勒座前听完慈氏五论,回到人间讲说,写了大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他只有解说《现观庄严论》而已,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释疏。 如果「大论」是指《现观庄严论》的话,就必须有一部圣者无着写的《现观庄严论》释论,但是圣者无着和世亲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真正有写的是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圣者无着在不败尊座前听闻后,写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论释在哪儿?就是《真性决定论》,这部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真性决定论》不是至尊弥勒写的,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作大论之释」是指《真性决定论》,这不是《现观庄严论》的释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