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洛桑卻佩格西: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3 |
 
洛桑卻佩格西: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3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3-20 狮子贤写的《现观庄严论》注解《明义释》,在前行部份说明了撰写注解的原因,上一次已经讲解完毕。 在《现观庄严论》的开首有四句礼供文,是向谁作礼供?直接向「三智」作礼供,间接向《现观庄严论》的论着本文「八现观」作礼供。论着本文阐释的内容和《现观庄严论》礼敬的对境是相同的。其他的论着的礼敬文和论文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各有不同。狮子贤在《明义释》里,讲到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一开头的礼供文,先礼赞「三智」,有两点必要性,第一点:自利的必要性;第二点:利他的必要性。自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请看文,「圣慈氏自己与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显者,又由各各自证之智,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圣者弥勒显示自己的行持是随顺胜士(夫)的行持,依此显示让其余的所化机了解到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因而作礼赞。 若礼赞「佛母三智」的话,又怎能知道礼赞者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呢?胜士若要从事撰着等重大事情时,在还没有正式做之前,会先对殊胜对境作礼赞,这是胜士的作风。至尊弥勒也是,撰着《现观庄严论》时,先向三智作礼赞,其余的正直人士,看到后,就可了解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因为祂的所作风是胜士的作风。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的另一个必要性,「利他」必要性,其实下面我们就会讲到了,其中有三点:第一点,至尊弥勒礼赞佛母,其余所化机听闻礼赞佛母之语时,会对佛母生起净信。第二点,依着生起的净信,会趣入听闻﹑思惟﹑修持(闻思修)礼赞佛母的论着。第三点,趣入闻思修礼赞佛母的论着后,究竟将获得善妙品「相智」。这是礼赞偈的利他必要性。 对「三智」的净信﹑希求心,于阐释三智的论著作闻思修,最后将获得相智,所以净信是获得相智的第一因。至尊弥勒肯定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因此为使他人于「三智」生起净信故礼赞佛母。 至尊弥勒肯定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是怎么肯定的呢?是由「各各自证之智」肯定的。「各各自证之智」是现证空性之智。至尊弥勒是在空性根本定中以现证空性之智获得肯定的。 由此可知至尊弥勒已经是佛了,为什么?一般的菩萨﹑声闻﹑独觉众虽然也知道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但是他们心续的现证空性慧,只有了知空性而已,不能了知其他者;但是至尊弥勒心续中的「各各自证之智(证空慧)」了知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三智」起净信心,是得到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这就表示至尊弥勒已是佛了,有情是无法如此的。 「各各自证」是指空性;「各各自证之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就是现证空性慧。为什么「各各自证」是指空性呢?空性是瑜伽士各自努力实修获得的,絶不可能由他人开示而获得。「各各自证之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如赞颂佛母的偈颂「…各各自证智慧所行境…」。这里的「各各自证之智」是在谁的心续中?是在至尊弥勒的心续中。 于「三智—般若波罗蜜多有境」起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也有些人解释道:「至尊弥勒不是在根本定时以各各自证之智获得,而是在后得位时以后得智获得的。」这样说者是认为至尊弥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萨。至于至尊弥勒是不是佛,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至尊弥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萨;实际上至尊弥勒只是示现菩萨相,祂早已成佛了;就我们而言,至尊弥勒是佛。释尊出世时,至尊弥勒只是现为菩萨的样子而已,佛的八大近侍佛子,例如观音﹑文殊等虽示现为菩萨相,实际上都是佛,还有一些菩萨也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里有清楚讲到,贾曹杰写的《大乘无上续论广释》,即《宝性论》的注解,也非常详细肯定地成立起「至尊弥勒是佛」。既然至尊弥勒是佛,即可说祂是依己之「各各自证之智」肯定「于三智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如果至尊弥勒不是佛,则不可能依己之「各各自证之智」了悟「于三智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必须在后得位,以「后得智」了悟﹑获得。 佛在世时的八大近侍佛子,是: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至尊弥勒﹑虚空藏菩萨。这八位菩萨只是在释尊转动*轮时示现为十地菩萨相而已,实际上都早已是佛。「近侍佛子」的「近」是亲近﹑靠近的意思,指十地菩萨已快接近佛果的意思。在很多论着里都认为祂们是佛,这样认为也不矛盾,祂们实际上虽是佛,但为了必要性,示现为十地菩萨相,因此,在一些论着里称呼祂们为菩萨,在一些论着里称呼祂们为佛,这之间并无相违。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迦叶佛出世时,以名字「波罗门童无上」的菩萨行相,示现为迦叶佛的弟子,实际上早已是佛。实际上八大近侍佛子是佛。 至尊宗喀巴大师写的《密咒道次第广论》,主要是「密集金刚」的释论,「密集金刚」是世尊讲的,宣讲时并不是聚集众多的弟子,为大众讲的,只对少数极利根﹑心续已成熟﹑已学习共道的所化机宣讲,这些所化机有出家﹑在家二众。宣讲时并不公开,是秘密宣说的。佛宣说「密集金刚」主要是对殷札布帝国王偕其眷属众宣说的,国王是位在家众,有妻﹑有儿。殷札布帝国王依着佛宣说的「密集金刚」修持,就在该世证得双运的佛果位。他虽然证悟成佛,却未示现任何成佛后的事迹,还是以在家相管理国家。释尊也知道他已经证悟成佛,但没有示现成佛后的事迹。后代宗喀巴大师在《密咒道次第广论》说:「殷札布帝国王偕眷众,虽已成佛,然未示佛迹,犹如导师眷众八大佛子,虽已成佛,然未示佛迹。」 这里是以「至尊弥勒是真正佛」的角度解说的。 「由各各自证之智」指现证空性之智。「般若波罗蜜多有境」指三智。下面会提到许多次般若波罗蜜多都是指三智。《现观庄严论》的内容也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狮子贤论师说《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是般若波罗蜜多。「净信」指最极信仰﹑恭敬。「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指闻思修达究竟已,是获得相智的主因。「如是定解」由各各自证之智获得定解。由谁的心续获得定解?由至尊弥勒自己心续肯定的。总之,至尊弥勒在空性根本定中,依现证空性慧﹑各各自证之智肯定了哪一点?肯定「对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所以,至尊弥勒为使其余所化机对三智起净信故,因而礼赞三智。 「信如众善之母」,虔信是一切善之母,如父母亲。例如,皈依三宝,要先对三宝产生信心才会去皈依;或者若想得到相智,就要先对相智生起信心才会去追求;所以,获得一切善妙—相智的主因,就是如母般的「净信」,对此至尊弥勒已得定解,要获得定解不是由手脚获得的,而是由心获得的,由各各自证之智获得定解。至尊弥勒很清楚「于般若波罗蜜多产生净信,是获得三智的主因」,为使其他所化机也于三智起净信故,因此礼赞了三智。 请看文,「如是定解后,欲令他(等)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胜﹑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趣证其义故,生起最极净信故,且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所有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如是定解后」指至尊弥勒获得如是定解后。「欲令他等」的「等」字是多数词﹑复数词。所以请加「等」字进去这是指利根﹑钝根的所化机众。接着,应该没有「般若」这两个字。「于薄伽梵母」,一般「薄伽梵」是指「佛」,这里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最殊胜」是非常卓越。 「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指无量功德大珍宝的出生处﹑根源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功德宝是指三智﹑最殊胜也是指三智﹑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也是指三智。至尊弥勒对于「一切善妙的主因」已得定解,为使其他所化机众也于三智生起最极净信,趣证其义,刻意趋入故,「…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在如实诠说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前,先行礼敬。在撰着一开始,有次第性地,诠说佛母功德,先行礼敬。就是先行诠说三智「佛母」,三智是什么?基智﹑道智﹑相智;再予以礼敬。 《现观庄严论》的四句礼赞偈: 请看文,「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 第一句诠说「基智」功德﹑第二句诠说「道智」功德﹑第三句诠说「相智」功德﹑最后一句向三智敬礼,这样正好是「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胜士夫若要从事某件大事,或写某部论着时,都会先向殊胜境作赞扬﹑礼敬。向谁赞扬﹑礼敬?不一定。例如《入中论》直接礼赞的对境只有「大悲心」,并没有直接礼赞佛﹑菩萨,意义上是有礼赞,但没有直接礼赞。《中观根本慧论》﹑《对法俱舍论》﹑《释量论》这三部都是直接礼赞佛世尊。《释量论》和《对法俱舍论》的礼赞方式很类似;《中观根本慧论》则有点不同,礼赞偈说:外道师虽有众多的说法,可是没有一位如同世尊,由宣说「缘起﹑八不」之法,引导所化机前赴解脱道,以此礼赞佛世尊。在此,是礼赞三智,等于是礼赞佛的相智。所以,礼赞的对境各有不同。 在此礼赞的殊胜对境是三智。至尊弥勒礼赞三智,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显示自己的行为随顺胜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胜士夫。第二﹑为使所化机对三智起净信故,因为于三智生起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相智」之主因;倘若礼赞三智,其余所化机将对三智生起净信,自然会趣入三智作闻﹑思﹑修,依着闻﹑思﹑修将可慢慢引导他们迈向佛果。至尊弥勒心想有此必要性,因此,礼赞三智。 礼赞的对境是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三智只在圣者心续中才有,凡夫的心续中没有。基智在所有圣者的心续中都有,凡是圣者皆有基智;道智只在大乘圣者的心续中才有,小乘圣者的心续中没有;相智只在圣者佛的心续中有,菩萨也没有。 基智是什么呢?基智是现证无我﹑现证四谛之慧。「现证四谛之慧」是现证四谛﹑无常十六行相之慧。基智在圣者佛﹑圣位菩萨﹑圣位声闻﹑圣位独觉的心续中都有。基智是主要证得解脱的方便。道智只在大乘圣者心续中才有,主要是大悲心﹑菩提心﹑证空性慧,大乘圣者心续之道,全都是道智;「大乘圣者心续之道」与「道智」同义。相智是佛地之智,只有圣者佛才有。基智﹑道智﹑相智,这三者简称三智。 声闻﹑独觉二者,主要是追求解脱,他们不追求相智﹑不追求利他,只想要独自解脱而已。这样,如果修持基智的话,基智可以正确的引导他们迈向声闻﹑独觉的解脱地,不需要道智和相智。总之,要证得解脱,一定要断除补特伽罗我执,而基智正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若好好依着基智修持,必定能断补特伽罗我执;一旦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即证得解脱。因此,基智可以引导声﹑独圣者迈向解脱地。 圣位菩萨是追求利他为主?还是追求佛果为主?以追求利他为主,并不以追求佛果为主,因为要证得佛果,必须利他;圣位菩萨为了究竟利他,必须证得佛果。因此,圣位菩萨以追求利他为主要,追求佛果为次要。圣位菩萨既然以追求利他为主,依着道智即可究竟利他。圣位菩萨修持道智,可以究竟达成利他,因此,道智是圣位菩萨修持(利他)的方法。 佛的责任最主要是转动*轮,为弟子说法。转动*轮说法的无上增上缘﹑无上的方便,就是相智,因为为他人说法,自己必须先了解,才能够为他人说法,了解是由相智了解的,手脚是不能了解的;自己了解后,还要有「欲为他宣说」的利他心,若无利他心则不会对他人宣说,而欲作宣说的心﹑动机,也是相智。想要使他人离苦﹑说法饶益他人﹑引导他人迈向解脱地的这些心,都是相智。所以,说法者是相智,欲说法之心也是相智,欲说法利他之心也是相智,因此,佛以相智为增上缘而转动*轮。 三乘的修行都含摄在三智中。基智引导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道智引导菩萨众行究竟利他行;相智转动*轮为弟子说法,所以三乘的修行全部含摄在三智中,因此,三智的功德,非常殊胜﹑卓越﹑无量无边。 既然三智具有如是无量无边﹑殊胜卓越的功德,因而若于三智生起净信,那是获得一切殊妙品(善妙)的主因。 因为有这样的必要性,所以《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云;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向基智礼赞。 「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向道智礼赞。 「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向相智礼赞。 「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藏文是「解脱」意义的字句很多,例如,「寂」是解脱;「最寂灭」也是解脱。 第一句「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是礼赞基智。礼赞的方式有三:第一礼赞修行基智者﹑第二礼赞基智本身﹑第三礼赞修行基智的果报。 「修行基智的所依」是谁呢?诸求寂声闻。字面上虽直接讲声闻众而已,但间接也包含独觉众。为什么含有独觉众?因为声闻﹑独觉都是追求解脱的补特伽罗,不是指声闻﹑独觉阿罗汉,是指尚未证得解脱﹑在「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声闻﹑独觉阿罗汉已得解脱,不须再追求。 「由徧智」,徧智就是一切智﹑基智。在「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是希求解脱者,要寻求解脱,必须透过某个方法才能得到,方法是什么呢?是一切智(徧智)﹑基智,由一切智求得解脱。 「引导趋入最寂灭」由一切智引导「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由修持一切智故,一切智将引导他们证得解脱。「最寂灭」是他们追求的果报;「一切智」是方便;「诸求寂声闻」是所依补特伽罗。所以,这是由「所依﹑方便﹑果报」三种角度作礼赞。总之,第一句的意思是:「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由方便「一切智」引导迈向解脱。」 第二句「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礼赞道智。如第一句,礼赞的方式,也有三:所依﹑方便﹑果报。所依→修行道智的补特伽罗﹑方便→道智﹑果报→修持道智的结果。 「诸饶益众生者」是菩萨的名称,因为诸菩萨众唯作饶益众生事者,所以「诸饶益众生者」是指菩萨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依道智为方便,能成办世间的众利益。唯作饶益众生事的菩萨众,以道智方便,将能成办世间有情的众利益。 菩萨如何成办世间有情的众利益呢?由行布施﹑修忍辱﹑说法﹑对小乘者宣说小乘法﹑对大乘者宣说大乘法。总之,依着其所需而作利益世间有情事。怎能如此呢?因为他心续中有道智的关系,由道智激发做这些事。譬如,做好事﹑坏事都观待于心,我们若有一颗善心的话,善心自然会激发我们做善事;如果有强烈的瞋恚心,瞋恚会激发我们生气﹑做坏事;若有强烈的助人的心,自然会激发做好事;菩萨也是一样,菩萨的心续中有强烈的证空慧﹑菩提心﹑大悲心﹑道智的关系,由之激发起做利益众生的事,例如行布施﹑修忍辱﹑说法等,菩萨甚至连呼吸都在利益众生,这些全仗道智的恩惠所赐。 一般说:基智是证无我慧﹑基智是道﹑基智是圣者心续之智,这些都是称赞基智,但若称赞「基智是引导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的话,则没比此更好的称赞了。对道智的称赞也一样,虽然称赞道智是最重要的,或说其他的赞词,但若称赞:「道智是菩萨利益世间最好的方便」的话,则没比此更好的称赞了。 第三句「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赞颂相智。藏文「ㄎㄤˊ」是相智的意思;藏文「仰大登巴」是真正具足的意思;藏文「图南」指真正具足相智的诸能仁﹑诸佛。「真正具足」是指「方便」;「能仁众」是指「所依」,具足相智者;「宣说此种种众相法」是指「果」。 藏文「ㄎㄤˊ」是总称,可用在任何地方,中文是「其﹑谁」的意思,这里的藏文「ㄎㄤˊ」是指「相智」的意思。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何在此藏文的「ㄎㄤˊ」是指相智:第一原因,因为在此是礼赞三智的阶段,而且已经礼赞基智和道智了,剩下的是相智,所以可以了解,在此的「其」是指相智。另外一个原因,藏文「图南」是能仁众的意思,心续中真正具足的是「能仁众」,既然是「能仁众」,所以「其」字是指「相智」。 藏文「南巴坤滇」是「具一切相」的意思,是指「所诠—经典内容」。藏文「那措」是「种种」的意思,是指「能诠—经典」。所诠具足一切相故,能诠方作种种宣说。什么是「所诠具足一切相」?只所诠内容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大乘﹑小乘﹑声闻﹑独觉﹑菩萨等众多的法。因为所诠的内容具足一切相,因此能诠的经典作种种宣说。整个意思是:能仁(诸佛)既然真正具足相智,遂依相智为方便,为各不同的所化机,以能诠的经典宣说种种所诠具足一切相之法;宣说各种法,有:小乘法﹑大乘法﹑密咒法﹑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等。佛是依于相智为方便而宣说各种法,因为佛已真正具足相智故;简单而言,这是赞颂「相智」。 第一句讲: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二众要抵达解脱地,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着基智为方法即可抵达。第二句讲:诸圣位菩萨众要利益世间,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着道智为方法即可成办。第三句讲:诸能仁众(佛)要为所化机转动*轮宣说佛法,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着相智为方法即可宣说。从这三句可知这是称赞三智的无量无边﹑殊胜功德。 前三句已经礼赞了三智的无量无边﹑殊胜卓越的功德;最后一句(第四句)「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是敬礼声闻﹑独觉﹑菩萨,偕同眷属众之佛母。「佛母」是「三智」,有:声闻﹑独觉之佛母,菩萨之佛母,还有被声闻众﹑独觉众﹑菩萨众围绕之佛的佛母。这是第四句的敬礼。「偕同」是指佛俱有声闻﹑独觉﹑菩萨等眷众,佛在中央,四周围绕着声闻众﹑独觉众﹑菩萨众。 这里是向声闻众﹑独觉众﹑菩萨众围绕的佛的佛母致敬礼。为什么不是向声闻的佛母﹑独觉的佛母﹑菩萨的佛母敬礼呢?佛是主要者,声闻﹑独觉﹑菩萨众是围绕着佛,向主要的佛的佛母致敬礼的话,附带的可以了解是(等于是)向围绕在佛旁边的声闻﹑独觉﹑菩萨众的佛母顶礼。 「先向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只有这句,就表达重点要义了。若约摄起这四句礼赞偈的意义,就是「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是敬礼先行如实赞颂三智功德为前行之佛母。如果不加广解这四句礼赞偈,只指约摄起这四句礼赞偈的要义,就是这句话:「先向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这是《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下面是《明义释》的解释: 请看文,「如是云云。此颂是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具伟大殊胜功德」… 「此颂」指《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以此偈颂,诠说此(三智)具足之功德,极为殊胜卓越。总之,以前述的礼赞偈诠说三智的殊胜功德。 请看文,「闻此颂后,诸随信行者,初即于此不起怀疑,立生净信」 既然礼赞偈诠说了三智的殊胜功德,听到礼赞偈「其他所化机众」指前面提到「欲令他等…生起最极净信」的「他等」就是其他所化机众,这可以分为「钝根﹑利根」两种。钝根者是随信行者;利根者为随法行者。钝根者只要听到一些感动的言词,就会马上生起信心,利根者会对所听到的动人言词,不会马上起信,会先观察该法,之后才生起信心。听到至尊弥勒在礼赞偈赞扬三智的殊胜功德,钝根者(随信行者)会马上﹑毫无质疑地生起信心。 请看文,「诸随法行者,亦由(所谓)离一异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道﹑相无生,于颂义所说之般若波罗蜜多不见有违害」 「诸随法行者」是利根者,会先作观察。怎么观察?至尊弥勒在礼赞偈的第一句说:基智可以引导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要被引导至解脱地必须要断除我执,要断除我执必须证得无我。利根者是这样作观察的。第二句说:依着道智可以成办利益世间事,要成办利益世间事必须要有证空性慧。第三句说:世尊依着转动*轮宣说种种法,相智必须是「能了知一切法之智」。 利根者会观察:基智确实是了悟补特伽罗我无生吗?道智确实是了悟道无谛实成立吗?相智确实是了悟诸法无谛实生吗? 观察时,「亦由(所谓)离一异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透过离一异等之量﹑正因,作观察的正因有很多,「等」字包括:成立基﹑道﹑相三者无生的道理,基智的所缘是「基」﹑道智的所缘是「道」﹑相智的所缘是「相」。成立起基﹑道﹑相无生,例如「有法—基﹑道﹑相三者,胜义上应是无生,离一异之体性故」,可以举出很多理由来成立。 所以,依着所谓「离一异自性」等众多理由,了知基﹑道﹑相无生的道理。「全然了知基﹑道﹑相无生,于颂义所说之般若波罗蜜多不见有违害」,了知「基﹑道﹑相无生」已,于礼赞偈诠说的不见有违害,至尊弥勒说的是真实的,见到没有违害,才生起净信。 以上是「诸随法行者,亦由(所谓)离一异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道﹑相无生,于颂义所说之般若波罗蜜多不见有违害」,这一段的意思。 至于「基﹑道﹑相无生」比较复杂,今天没有时间解释。简言之,听到礼赞偈后,《现观庄严论》的特定所化机:钝根者会马上﹑毫无质疑地对佛母生起信心;利根者会加以观察,不会马上起信,会观察至尊弥勒说的到底是不是正确?合不合理?以众多正理加以观察后,见到至尊弥勒说的并没有违害,才生起信心。《现观庄严论》是为两类特定所化机宣说的。 到此已经讲解了《明义释》的礼赞偈和《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明义释》的礼赞偈,所礼敬的对象是般若波罗蜜多,主要是指果般若波罗蜜多。一般而言,般若波罗蜜多分为四种:果般若波罗蜜多﹑经教般若波罗蜜多﹑自性般若波罗蜜多﹑道般若波罗蜜多。在《明义释》的礼赞偈是礼赞「果般若波罗蜜多」。《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是直接礼赞三智,间接礼赞八事,因为三智的修行全部含在八事当中。所以,礼赞偈虽然直接礼赞三智,但间接是礼赞八事,也是礼赞整部论的论义。 今天就讲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