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三)

 

  广论毘钵舍那《三》

  讲授: 雪歌仁波切  2009-08-14

  今天没有翻译老师,我们把前二堂课的内容复习一下,若有问题的话,以问答的方式来进行。

  听闻动机

  首先我们调伏听法的动机,现在学习的毘钵舍那,虽然是一门很难懂的课程,但是我们能有机会跟随着以前的祖师们学习,直接地来说,现在是跟着法王,也可以说是跟着三大寺的传承来学习;间接地说,则是跟随着宗大师、龙树菩萨、佛护论师、月称等等大祖师的传承教法,而最源头是导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学习这样非常难的空性的法,「学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跟随祖师他们的一个代表。跟随着他们学习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在传承祖师面前对他们最好的供养的行为。因此,我们心里要想:我们现在认真学习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对佛菩萨---从世尊一直到我们现在的上师---整个传承上师面前最好的供养。至于「有没有深入的了解」,这无所谓,大家能够来此认真的学习,这种行为的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供养。

  《广论》「依止善知识」里面有说,最好的供养就是听善知识的话。然后,我们身语意的行为,按照上师的开示去做,这就是最好的供养。所以,最好的供养不是财供养,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的供养,跟随上师他们的身语意的行为,这是最好的供养。宗大师在《三主要道》有说,空性(空正见)这个正见,被称为是「佛欢喜道」,为何称它「佛欢喜道」呢?因为,若是众生入这个「空性」法门时,这是佛最欢喜的。为什么呢?我们常讲「三解脱门」,解脱门就是指修甚么法才能够进入脱离生死轮回这条路呢?就是要靠空性的法---解脱道或三解脱门,这是佛最欢喜的。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之法,才能够得到脱离生死轮回之果。所以,一个是我们身语意的行为跟随着佛菩萨而行,这是最好的供养。而跟随佛菩萨有各种不同的法门,各种的法里面,透过哪一个法来跟随佛菩萨而行,才是佛菩萨最欢喜的呢?那就是修学空性的法,我们要如此思惟,调整好自己的动机,来听闻此教法。

  复习

  修缘空性毘钵舍那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清楚,现在这里所讲的毘钵舍那,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毘钵舍那,可分世间与出世间两种,现在这里所讲的不是世间的毘钵舍那,而是出世间的毘钵舍那。「出世间」的意思是脱离三有轮回,所以一定是要能正对治轮回的根---无明的毘钵舍那,也就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宗大师一开始就说,我们一定要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因此,上两堂课的内容,主要是讲,缘空性的毘钵舍那,是我们必须要修的。

  所缘行相与缘空性毘钵舍那的关系

  既然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必须要修,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所缘」的空性,接着,要了解「有境」的毘钵舍那。因此,我们观修的时候,不只要修所缘的空性,也要修有境的毘钵舍那。你们应该记得在道次第依止善知识的阶段,宗大师说我们要修「所缘行相」。现在把这个道理连结起来,我们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如何区分观修的所缘行相呢?观修的对境的「空性」修的时候,是「所缘」,而有境的「毘钵舍那」修的时候,修「行相」。现在了解所缘的空性必须要修,那修的时候要用什么心来修呢?用胜慧(毘钵舍那)。这是一种「有境」的智慧,是非常深细的智慧,以此去观修所缘的空性。因此,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的话,所缘要修、行相也要修,此即是修所缘行相的意思。

  宗大师在「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科判还没有开始之前,讲了二页多的内容(p399~401)主要即是在说明:前面虽然已经得到了非常神奇、殊胜的「奢摩他」,但我们不可内心满足不再往前修行了,这是不对的。一定要再往前继续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

  对境空性与有境毘钵舍那皆必须修

  此部份可分成两个阶段来看,首先,我们必须要修对境所缘的空性,再来宗大师就讲,有境的毘钵舍那我们必须要修。「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p401,L2),是讲有境的毘钵舍那(智慧)。对境(所缘)的空性,与有境的胜慧二者连在一起,这样才算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若二者缺了一个,就没有圆满缘空性的毘钵舍那。所以,这两个连在一起,有所缘的空性,也有有境的胜慧,这样就变成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此段落之前的内容,主要是说对境(所缘)的空性,我们也必须要修。

  所缘(对境)的空性要修,可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必须了解缘空性毘钵舍那之理

  如是唯以如前已说正奢摩他,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此言明显,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

  (P399,L1 ~ P400,L2)

  此段主要是根据《修次初篇》,我们如果「喜足」于这样的殊胜的奢摩他,而没有再进一步观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的话,那就跟外道没有什么区分了!《修次初篇》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但只引了一个四句偈颂,而宗大师解释时却是把《三摩地王经》中的两个偈颂八句,作了完整的解释。

  第二阶段「不应喜足于奢摩他,应修缘空性毘钵舍那」于此理应生定解

  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P400,L2)

  宗大师再次强调此道理非常重要,因为莲花戒大师不只在《修次初篇》中引用《三摩地王经》来说明,在《修次中篇》又特别再次引用此经文来破除那位支那和尚的错误见解。所以,这是非常主要的关键,因此,你们一定要理解啊!【故于此义当获定解】,意指莲花戒大师非常重视此道理:「不可喜足于非常殊胜圆满的奢摩他,还必须要再进一步观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为什么一再地说,因为,我们众生在此处,很容易走错路,所以,莲花戒大师非常担心。一样的道理,宗大师也是强调:你们必须要好好理解。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阶段,是说莲花戒大师如此重视的缘故,我们一定要好好理解此道理,不是只是嘴巴讲讲而已,而是从内心要认识。我们只是嘴巴讲讲,而内心还是喜欢非常殊胜的奢摩他,这样子,心里并没有那么希求学习空性及缘空的毘钵舍那(胜慧),对于我们要思考,要增长智慧这方面,没有那么重视的话,那还是老样子,嘴上会说宗大师在《广论》有说……,可是我们的心里没有那么相信还是非常重视修奢摩他,心里没有分别、散乱,非常敏锐,身心轻安乐等等,此即表示我们内心并没有完全接受宗大师的道理。宗大师知道我们内心会有这种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对此我们必须要从内心认识,产生定解。

  第三阶段必须透由广大闻思理解对境空性

  如是前引《菩萨藏经》亦云…(p400,L3~L6)。

  第一阶段是引《修次初篇》和《修次中篇》,主要是引《三摩地王经》,来解释说明,表面上是引《修次初篇》和《修次中篇》,而真正的根据是佛讲的《三摩地王经》。第二个阶段,宗大师再强调,这个很重要,是我们必须理解的一个道理,因为莲花戒大师在《修次初篇》已经引用《三摩地王经》说明这个道理,又在《修次中篇》再引一次《三摩地王经》,再解释这个道理,因此之故,我们必须要好好理解这个道理。第三阶段是引了佛经说明之后,再引论典来作说明,而所引用的是无著菩萨的论典《菩萨藏经》,即《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菩萨地》中引了一段经文【由从他闻解脱生死】说明,对境的空性,我们一定要透过广大的闻思才能够了解这个道理。「从他闻」,要听闻什么,才能解脱生死轮回呢?要听闻空性无我的法,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第三阶段是说明,我们要如何才可以了解所缘的空性呢?必须要透过广大的闻思。

  (前面两个阶段是说明,我们必须要要了解「无我」「空性」的道理。第三个阶段《菩萨地》是说明,这个所缘的空性,怎么样才能理解?才能修得起来呢?一定要广大的闻思。透过广大的闻思,才能理解。)

  第四阶段宗大师推理佛开示【由从他闻解脱生死】之缘由

  又此定为破除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内自能生,故说「从他闻」等。(p400,L6~L7)

  佛当时开示此法的目标是像我们现在的人,认为不需要广大的闻思学习,只要一直打坐、一直想着空、空……,这样内心会不会有了解空性的慧?生起无我的胜义呢?事实上,这样是不可能生起的。宗大师讲这个道理佛世当时有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也要理解,我们的内心现在有这个问题,宗大师就再强调这个道理。他担心我们有这种想法:不用广大闻思,学那么多东西干嘛!我们不要学习,就进入山洞里闭关、打坐,一直想空、空,就会生起空正见,会不会生起空正见呢?不可能生得起来。佛当时看到这个问题,因此,才会讲「由从他闻解脱生死」,佛当时就已经担心了,我们不要让佛菩萨担心吧!我们自己要对空性法义广大的闻思学习。

  第五阶段佛开示一切法义,皆为了令众生能了解空性

  总诸佛语,有者直显真实性义,…由补特伽罗及法二我空性。(p400,L8~p401,L2)

  佛辛辛苦苦开示八万四千法门,开示那么多法门的主要目标是甚么?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了解空性的整个道理,只有这个目标。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所缘的空性,不然,佛辛辛苦苦讲了那么多的法,就没什么意义了。此阶段就是说明此道理,所根据的是《修次中篇》。如《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由补特伽罗及法二我空性」。到此共有五个阶段,这些道理都是我们必须学习所缘空性的理由。

  ☆问答部分

  问1:请问仁波切是如何背经的?

  答1: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背书了,相信一定退步得很厉害,现在如果要背书,跟你们也没有什么差别,也会很辛苦的。但是,我相信如果一直持续背的话,一定会进步。我以前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背那么多经句,后来就慢慢的进步了,背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了,刚开始可能就只能背二个偈颂八句,再来就增加为四个偈颂…十个偈颂、二十个偈颂、三十个偈颂,一直不断增加。大家都是一样的,当初我也只能背二个偈颂(应该大家现在也可以背二个偈颂),后来,慢慢地在很短的时间里,背的东西就愈来愈多,这是要经过训练的。

  脑袋里要有记号,譬如:A里面有1、2、3~10,B里面有1~10,透过记号帮助记忆。先用眼睛看书,然后,脑袋就分成二部分跟着,前面的脑袋就跟着眼睛所看的走,另外一个脑袋就去做整理、保存的动作。所以,前面的脑袋是跟着眼睛走,后面的脑袋就跑来跑去(不断反复做整理、保存的动作),这是我背书的方法。

  问2:「无我慧」是否是解脱唯一的正因呢?成佛的正因是菩提心,还是「无我慧」?

  答2:对治烦恼及对治烦恼的习气(所知障)都是以「无我慧」为主。「无我慧」对治烦恼的时候,并不需要菩提心的帮助(摄持)。但是,如果不只是要断除烦恼,而且还要断除烦恼的习气,那就需要菩提心的摄持,透由菩提心的帮助,「无我慧」的力量就会增加,增加到能够断除烦恼的习气,若是烦恼及烦恼的习气全部都断除的时候,那就是成佛了,也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两个都要断除,才能够成佛。所以,为了成佛来说「无我慧」的作用是甚么呢?成佛必须要断除二障,以断除烦恼障来说,还不需要菩提心的摄持,如果是连烦恼的习气也要断除的话,那一定要菩提心的摄持,由于菩提心的帮助,智慧才会更广、更深。所以,小乘虽有「无我慧」,但我们不会说「智慧度」。大乘就会说「智慧度」,就是指他的智慧力量跟小乘不一样。

  问3:胜慧与毘钵舍那,是因果关系或是总别关系?请仁波切再详细说明,所缘空性、有境胜慧所指的各是什么,是否可以详细解释或举例来说明?

  答3:所缘与对境,有时候二者是一样的意思,有时候二者也有不同的意思。现在我们讲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它的所缘与对境是一样,即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空性是它的所缘,空性是它的对境,所以,空性是它的所缘境、也是它的对境,是一样的意思,完全没有区分。一般而言,所缘与对境,一定有区分(学过心类学的同学,就比较清楚)。例如,了解「五蕴是无自性」的量(认知)来说,「五蕴」是它的所缘,「无自性」则是对境。

  胜慧与毘钵舍那二者完全没有区分,是同义。宗大师在广论奢摩他开始的段落,有讲奢摩他与毘钵舍那的性相,为什么称胜慧?为什么称毘钵舍那?「胜慧」是藏文意义的直译,「毘钵舍那」是梵文音译,毘钵舍那的意义译成藏文,我们就用胜慧(非常殊胜的智慧),所以,胜慧与毘钵舍那是完全一样的。

  问4:如来藏是不是常法?

  答4:「如来」是佛,「藏」是将来会成佛的种性的意思。佛本身有四身,两个法身(智能身、自性身),两个色身(报身、化身)。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自性法身是佛,智慧法身也是佛、报身是佛、化身也是佛,这四个都是佛,而这四个的续,比如我们就是将来有智慧法身的种性、自性法身的种性、报身的种性、化身的种性,种性不一样,所以如来藏就不一样因此,如果说自性法身的如来藏,就是常法;若说智慧法身的如来藏,那就不是常法,应该这样区分,所以,要看你指的如来藏是甚么如来藏。

  问5:仁波切以前说过引业与满业,比较重的业叫引业,比较轻的业是满业。是不是平常我们比较不经意、散乱的造作就是满业呢?

  答5:满业没有办法给我们整个一个生命,但是对生命当中会有影响的就算是满业。「满」有点补充的意思,让它圆满的意思,即让引业所感出来的果报上,再补充增加一些果报,从这个角度,就用「满」这个字,满就是这个意思。

  问6:譬如,我们现在供养三宝的这一念心,我们能够判断它是引业还是满业吗?

  答6:我们要这样想,我们看菩萨的行为里面,譬如,布施度里面也有六度、持戒度里面也有六度、…,供养三宝看起来是布施度,但是它里面也有包括持戒度等等。假如供养三宝时,也有修布施度,也有持戒度,若布施度里的持戒度修得比较好的话,这个部份就会变成引业。持戒是修行里面最基础的,同样的,感果报来说,也是由戒给我们非常基本的果报,比如说基本的生命会带来投生在哪里的整体的一个生命。因此,布施度作得如何,要看他有没有如理如法的布施,譬如行为是布施度,但是他没有那么遵守戒律或不是非常如法,这也会造成引业。

  问7:是不是可以从知见的正不正确,来判断它是否是引业或满业?

  答7:戒定慧中,定慧也要戒,戒是基础,将来我们能得的果报,整体来说是以戒为主。

  问8:如果持戒的知见不清净,他的引业应该也是不好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答8:是,没有错。但这有点复杂,就是刚刚讲的布施度里面也有持戒度、忍辱度里面也有持戒度、精进度里面也有持戒度,所以,修什么样的法都有戒定慧的体性在里面,如果戒的部份做得比较多,比较圆满的话,就会得到所依靠的整体的最基本的功德。

  问9:是不是所有分别心的对境都可以归纳到遍计执?

  答9:大概可以这样解释,但是我也没有办法解释得那么清楚。

  问10:(p399,L2)的「胜慧」是解释为「了空慧」,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毘钵舍那的胜慧?(p401,L2)「是诸度中慧度所证」,刚刚解释为有境的胜慧,(毘钵舍那是般若度所摄的胜观),这些名相都是用胜慧来表示,是不是要有一点区分?

  答10:菩萨们所要修的六度里面的静虑度、智慧度,特别分出来在奢摩他和毘钵舍那的段落来作说明。现在所讲的毘钵舍那即是智慧度,没有错啊!一般而言,智能度的智能,是以有境为主,菩萨们所修的智能是缘空性的一种智慧,此是非常殊胜的智慧,所以,我们称它为胜慧或是毘钵舍那。至于毘钵舍那,我们也要区分是不是否缘空性,若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就是出世间的,若不是缘空性,而是缘上下界粗净相的话,就是世间的毘钵舍那。

  问12:(p399,L2)「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如此说来是不是胜慧在前,毘钵舍那在后,或者是胜慧比较大,毘钵舍那比较小?

  答12:首先,要取到所缘的空性,取到之后,就是了解空性,了解空性之后,更进一步,有境的智慧也要达到殊胜的智慧,所以,我们要修胜慧。意思即我们首先要了解空性,了解之后,缘空性上面,就要修毘钵舍那(修有境的部份)。所以,先有所缘,所缘取到之后,有境方面也要进步。

  问12:缘空性的胜慧与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完全一模一样。可是,上次仁波切说(p399,L2)的胜慧是指了空慧,这里的名相是不是中文翻译的问题?

  答12:「…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这里藏文没有用「胜慧」,只有「慧」喔!不可以用胜慧。应该是「无倒引发决定智慧」不可以用「胜慧」。

  问13:最近台湾南部水灾,同胞受苦,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请仁波切指示我们该怎么做?内心如何安立?行动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灾民?

  答13:我前几天也看到新闻,也有一些认识的慈善团体打电话给我,我们心里都非常难过,看到那么严重的水灾,心里非常痛。好像比以前921地震还更严重。实际上面,我们自己有时间、能力一定要去做,要帮忙不可以嘴巴讲一讲,心里想一想,实际上都没有行动,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但是,也是要实际上有时间有能力才能做到,所以,看自己有多少时间多少能力尽力去做,一定要做一点,做的时候,可以跟着有规划或哪些方面特别有经验的人,跟着他们的引导去做,如果我们做的时候想要名利,或我要这个团体、我要那个团体,这就不是正确的作帮忙的作法。实际上,在复原方面哪一个真正会,做,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不用区分你的、他的,一些大灾害来的时候,就知道我们这种执着,求名利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团体,很有规划,会做的,我们就跟随,有时,一些大的团体做不到的,小的团体也会做。不一定大团体做得一定好。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好好判断,不必执着这些名义,了解实际上谁在这方面能做得好,衡量我们自己的时间,能力有多少,我们去帮忙,这是现在非常必要的。

  至于心里上怎么调整?一般我们说当不好的事发生,坏的、不好的业就结束了;当遇到好的享受,圆满的事的时候,过去的善业就消了,这个道理。所以祈求佛菩萨,现在出现的不好的果,能不能代替将来更不好的业,也一起消灭。譬如,我们平常修自他相换的法,遇到自己生病时,会想自己受的病苦,能不能代替、消除一切众生的苦,也会这样祈求佛菩萨。一样的道理,我们想到这次水灾,也祈求佛菩萨,希望这次的灾害能够代替将来台湾乃至全世界的灾害,让一切的灾害都结束,将来不要出现。

  至于好的部分,就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或是一切佛菩萨,希望这些灾民若有甚么苦,能够打开心胸,透由扩大心胸能不能从内心改变,而不会觉得很苦,祈求佛菩萨加持他们,心情好一点。因为有些人的父母、亲人、或小孩往生了,所以祈求佛菩萨可不可以让他们心里的苦减少一点。

  问14:平常观修空性,是先了解所遮品之量,接下来是以七相推求。此所遮品之量很难去缘,可否请举例说明依止所遮品之量及七相推求去观修空性义?空性的义共相是该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达、诠述?布萨日时,比丘尼要在比丘前启白忏悔还净,如果逢布萨日不能回寺院作忏悔还净的法行,该如何做呢?

  答14:(收讯不是很清楚,我只听到一点点,所以回答一下。)修空性的时候有没有现证空性?不可能,我们一定没有现证空性,现证空性是很高级的。我们一定是先有义共相,透过义共相修空性,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想义共相,不是的。我们想要空性。因为,我们想空性的时候,自然就想空性的义共相了,我们不可以说,我要想空性的义共相,如果想空性的义共相,就变成自然想到空性的义共相的义共相了,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我们修空性的时候,不可以想空性的义共相,我们一直要想空性,譬如,想道次第的毘钵舍那或者心经、略论里面所讲的空性的道理,一直想,一直想…,想的时候自然就有想空性的义共相,这样子一直努力想空性的结果,空性的义共相就慢慢,慢慢地…会减少,有一天义共相完全不见了,那就现证空性。因此,不可以说我们有想义共相,我们没有现证空性,所以我们要想空性的义共相,不可以喔!我们不要想空性的义共相,我们要想空性。刚刚我讲的意思知道了吧!今天的收讯不好,我们就到这里结束。

 
 
 
前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四)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五)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六)

多识仁波切:驱暗复明曙光论——回答王颀颀同志的来信

多识仁波切:噶当高僧精辟语录

 

后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二)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一)

雪歌仁波切:三主要道

雪歌仁波切:士夫的安乐

雪歌仁波切:学习上士道,才能正确实修下中士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