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1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二十面,我们从倒数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其所结得之大愿,自然契理契机,照真达俗。契理照真,故其大愿,实相为体,究竟了义,力用无量。契机达俗,故善契机宜。」我们前面学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接着看下面,『礼义都合』。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这是在全世界真正少有的。这个国家,这个族群,这块宝地上的居民有礼有义,实在是太可贵。我们现在把礼义疏忽、忘掉了,忘了多久?大概一百五十年。这个时间不很长,但是也不短。今天我们的社会遭难,原因在哪里?老祖宗的教诲疏忽了,受到老祖宗的惩罚。祖宗没有不爱子孙的,没有不照顾后代的,这些灾难它的目的在哪里?大概是让我们觉悟,是逼着我们回头,我们要不回头,我们束手无策,没办法了,一定要把礼义找回来。礼义是什么?「礼义者,仁义礼智信,世间道德也」,这五个字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叫五常。我们传统文化四个根本,五伦是第一,五常是第二,四维是第三,八德是第四,中国千万年来就靠这四样东西,让这个国家长治久安,太平盛世,礼义之邦,和谐社会都从这来的。 老祖宗的东西用了千万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是四千五百年,文字是四千五百年前黄帝时候发明的,黄帝以前没有文字。有没有文化?肯定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决定超过一万年。为什么?印度婆罗门的文化有一万三千年,我们不会输给它。所以我们从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谈话当中他所说的,他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句话说得太好!「述而不作」是说他只是叙述古圣先贤的教诲,他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祖宗的东西。对老祖宗的东西他相信,一点都不怀疑,很喜欢,「信而好古」。这种求学的态度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我们今天看看这个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学习的态度与这个完全相反。相反学不到东西,学相反了你学习的是皮毛,你得到的是垃圾,不管用,换句话说,有害而没有利。也许大家看到眼前有利,但是十几、二十年之后问题出来了。就正像现在的美容一样,好像很有效果,一美化马上就改变,十年、二十年就苦不堪言,毛病都出来了。为什么?它不是自然的,美容是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你自找苦吃。所以我们要相信老祖宗。 这个信心怎么建立?我提出的建议是学佛,在佛法上建立信心,然后回过头去学老祖宗。为什么?没有信心,没有诚敬,老祖宗的东西学不到。靠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信心,那要从小扎根。我们学习的机会错过了,现在只有找佛,从佛这个地方去找信心。佛家是「信为道元功德母」,佛是很善於教人建立信心。信什么?佛不是叫你信他,佛要叫我们信他我们不服,佛叫我们信自己,这个妙绝了。先信自己再信他,佛家的信是这么建立的,头一个相信自己,第二个相信他。所以它不同於宗教,宗教头一个要信神,你不能信自己,可是佛不是的,佛头一个信自己,信自己是什么?信自己本来是佛。跟我们古人教学是一个道理,我们古人教学头一个教人信,信什么?信本性本善,你看《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你要相信这个。其实本善跟我们本来是佛,意思很相像、很接近。 所以这是教育,最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家,他教学第一个就把教学的宗旨告诉你,教育的目标告诉你,你来学,学到最后是什么?学到最后是本性本善开发出来,学佛到最后你成佛了,这个教育才算圆满。如果学佛你永远做不到佛,永远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育就全盘失败了。圣贤教育总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跟自己一样都不光荣、不光彩;超过我,我的学生超过我,这是光彩,这是什么?这是进步!一切都要超过自己,智慧超过自己,德能超过自己,福报超过自己,样样都超过自己,我的教育成功了。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昌盛,这是东方圣贤人教育的理念,决定没有自私,决定不会吝法,这些理念与性德完全相应。 我们学佛,对於儒家这个四德我们佩服,我们要学,它是学佛的根基,特别是仁义礼智信。仁是什么?仁是爱人,推己及人,这是两个人,想到别人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也同时想到别人。我们有福同享,不是独享,独享是圣贤人认为可耻的,那不是好事、不是善事,真正的善好是与一切众生共享,现在人常常说的共存共荣。这是佛法,这是中国传统的理念,人人平等,在佛法讲万物平等。这个意思好,这第一个意思,仁者爱人。我爱自己,我就爱别人;我不愿意伤害自己,我不可以伤害别人,一切都是将自己去比别人。我希望我有智慧,我希望我有福报,我也希望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福报,这个世界才祥和,这个世界就真正有福。少数人有福报,多数人没有福报,那个多数人会要搞革命、会要造反,那你少数人的福报也享不成,所以一定要大家都有福报。这个思想,诸位想想,这是共产的思想。所以真正的共产是谁?是佛教。这个东西共产不容易做到,佛教是真做到了,佛教是一切众生都站在平等的位子上。所以它的口号是生佛一体、生佛不二。你看看它把众生摆在第一个,佛摆在第二个,它不是说佛生不二,生佛不二,尊重别人,生佛平等。 佛教化众生,希望众生都能觉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这是教学头一个目标。如何帮助他离苦得乐?教学。这跟我们中国老祖宗认知相同,我们中国老祖宗他把教育摆在第一,你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家庭也是如此,家庭里把教育摆在第一,人都教好了,这家庭就幸福;国民教好了,这个国家昌盛,国运昌隆。所以教育摆在第一。佛是把教育摆在第一,释迦牟尼佛一生他不是喊口号,他真干了,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没有一天休息。这一点不能不细心去体会,他为什么要这样干法?那就是救度苦难众生,众生太苦了。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来的,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於是他想错了、看错了,也说错了,也干错了,全都错了。错了怎么样?错了就造孽,造孽后面就受果报,苦报,因为他所造作的都不善,都跟本善相违背,都与性德相违背,就是与仁义礼智信相违背。不仁,自私自利,不晓得爱人;不义,义是合情合理合法,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所以无礼、无智、无信,全都违背了,灾难就来了。 五个字统统没有了,果报就是现在的地球灾难,社会动乱,地球灾变,就这么来的。这五个字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贪瞋痴慢疑。不仁变成贪,贪婪;不义变成瞋恚,贡高我慢;无礼变成疑惑,疑惑应该是无智,傲慢应该是无礼,无礼变成傲慢,无智变成愚痴,无信变成怀疑,贪瞋痴慢疑,变成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是病因。於是在情绪上它就变成怨恨恼怒烦,在行为上它就变成杀盗YIN妄,就干这个,於是灾难来了,天灾人祸同时就出现。怎么对治?这问题现前了,怎么解救?救苦救难怎么解救?仁义礼智信可以救。圣贤教育教什么?就教这个东西,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原则,佛教的经典也不离这个原则。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是什么?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不就是仁义礼智信吗?五戒!佛法五戒是它的根,中国传统文化这五个字是传统文化的根之根。你说《弟子规》学什么?不就学这五个字吗?《感应篇》也不例外,也是学这五个字,你说这个东西多重要。这个东西是普世教育,说「世间道德也」,特别是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就这五个字。 礼义,「但此二字不但代表当时古印度之社会道德,实泛指后世种种社会各个时代之社会道德与规律」。全世界各个宗教共同具足的四重戒,我们看许多宗教经典里面都教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这个四条没有一个宗教不讲。只是佛家讲戒酒,不饮酒,别的宗教不戒这个。杀盗YIN妄,统统都认为这是坏事,这不是好事。在这个地方,「礼义都合」。不同族群的圣贤,不同宗教的创始人,他们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交流交流,没有,但是见解都一样,这是中国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古圣先贤统统都是一样的看法、一样的想法,这就不能违背,这不是一个人创造发明,是大家共同的,共同的知见不就是性德吗?我们今天听到也不反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了许多国家地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我们提出来跟大家谈谈,没有一个反对,没有碰到反对的。我们原先以为还要跟人辩论,这十几年来找不到一个辩论的机会,大家都接受、都点头,都认为这对的。大家都认为对的,我们再不去做它,问题就出来了。大家既然以为对,咱们就赶紧做,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不要希望别人,希望别人你会失望,希望自己。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我这个小团体、小圈圈做起,慢慢影响扩大,就能救这个地区,救此一方,再扩大,就能救国家民族,就能救世界。 「所发之愿,必须与之相契」,这个与之就是此地讲的礼义都合,你的愿不能与礼义相违背,你这个愿叫善愿;说得详细一点,不能跟仁义礼智信相违背,不能跟五戒相违背,这个愿是善愿。「始能为当时社会之所容」,我们在这个十年当中,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确实得到很好的回响。每年国际上有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目的都在此,希望宗教能团结,希望宗教能互相学习,这么多年来极力提倡。从我自己本身做起,我学习宗教的,这就是《世界宗教是一家》,这里面我抄写的是世界十大宗教的经典,值得我们现前社会迫切需要学习的,我全都抄在这本里面,抛砖引玉,赠送给不同的宗教,恭恭敬敬请大家指教。我首先学习,我尊重别人的宗教,敬他们宗教所供奉的神,我们尊敬,读他们宗教的经典,跟佛教经典不分上下,不是我的好、你比我不如,不,一律平等。 我跟宗教往来,我肯定,用他们的话来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神,造物主。在佛教里面,佛教里没有真神,佛教没有说到这个,但是佛教讲到造物主,什么是造物主?阿赖耶是造物主。这桩事情,现代的科学家发现了,现代科学里面讲,宇宙之间只有三样东西,其他全是假的,就三样东西,第一个物质,第二个信息,第三个能量。这三个东西是什么?这三个东西是造物主,整个宇宙就这三样东西变现出来的,佛家讲这三样东西叫阿赖耶,这是佛教名词。能量是阿赖耶的业相,信息是阿赖耶的转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被科学家发现了,我们佩服到极处。为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谁能见到阿赖耶?八地菩萨能见到阿赖耶。那么现在科学家是不是八地菩萨?不是,但是他见到了。他所见到的跟八地菩萨见到的不一样,八地菩萨是从定功当中亲自见到,他是用数学、用科学的仪器观察发现的。发现,现在是物质搞清楚了,那两个没搞清楚。信息,知道物质是信息变现的,就是意念变现的,但意念从哪里来的不晓得,没有搞清楚,八地菩萨清楚,他还是差一点。但是能够找到这个边缘,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科学的报告给我们带来信心,因为我们不是八地菩萨,我们也没有见到,我们只是在佛经上看到。现在看到科学报告跟佛经对起来一对照,我们佩服,我们佩服科学家,也佩服释迦牟尼佛,我们都佩服。 那么佛说了,科学家、哲学家大概他们的极限就到此为止,信息从哪里来的?能量从哪里来的?他找不到,这个事情一定要唯证方知。怎么样证?要把念头放下。他们现在是用思考、用研究,研究是用第六意识。佛说第六意识的能量非常广大,对外它能够缘虚空法界,对内它可以缘到阿赖耶,但是缘不到自性,佛家讲的真如本性它缘不到,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它缘不到。那个要什么?那就唯证方知,那用真心,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见到了,这就叫证。谁放下,谁就见到,比科学家的报告还要清楚,还要肯定,没有丝毫怀疑。禅定当中,时间、空间都不见了,你才看到事实真相。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决定是与自性相应,与现代众生、现代社会也能相应,这个道才能行得通,「方能宏扬教义,普利众生」。如果不契机,跟现代社会众生所需求的不相应,你好东西他不接受、他不肯学,这个教学就不能发挥作用,必须要做到契机契理,普利众生。 「苞罗表里」,这个简单讲就是世界宗教是一家。表是外表,就是现前的社会大众;里是自性、是真心,那是里。能生能现,惠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那是里。要苞罗表里,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体相用统统苞罗,体是里,相用是表。「苞,同包」,同这个「包」,是一个意思。「罗,《嘉祥疏》曰:罗之言摄」,就是含摄,这些字都不难懂,「故知苞罗即包容含摄之义」。「表指事相,里指理体」,理体是自性、是法性。「故知苞罗表里者,即事理双圆,真俗并照,众妙齐收,万类普摄。」这意思好,你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你没有偏爱、没有偏心、没有邪念,你才能包容。如果你有偏执,你就不能包容,你执着一个主观观念,不能容纳别人,错了。佛法没有自己,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甚至於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它能包罗,没有不包含的,像虚空一样。所以理圆了,事也圆了,理是能生能现,事是所生所现。「事理双圆,真俗并照」,这个并照是讲智慧起作用,对於真(就是理)完全了解;对於俗,俗就是事,就是事相,也是通达明了,没有障碍。於是「众妙齐收」,这个妙是善。 贤首大师《还源观》跟我们讲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那就是此地四句话,随缘妙用。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随缘妙用。众生心是什么?是念头,随着众生起心动念而现相跟它相应;虽相应,这些能现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这叫妙!如果在起作用的时候,现相作用有了分别、有了执着就不妙。为什么?有分别一定有你我他,我们前面讲仁义礼智信,仁破坏了。佛法解释这个仁,高明!自他是一不是二,这是仁,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但是凡夫还是有分别、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他就有好恶,有喜欢的,有讨厌的。喜欢、讨厌,生烦恼!喜欢的念头跟天堂相应,讨厌的念头跟地狱相应,这两头,他两头都有,一个念头里头两头都有。两头都有,果报在哪一头?就看哪一头重,先受报,轻的后受报,不是说受这个报不受那个报,不是的,统统都要受,只有先后不同。这些事情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敢起念头,知道什么?起念头是错误。可是不起念头又做不到,你没有办法控制。 净宗法门就妙!净宗法门教什么?你换,你把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这个办法太高明了。不起,不行,换,行,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换过来,真妙,这妙中之妙,叫我们换念头。无论是善念恶念统统都有报,只是先后不同,没有不报的,六道轮回就是我们受报的地方,善念三善道,恶念三恶道,我们统统把它换成阿弥陀佛,果报就在极乐世界。三善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理总要搞清楚,事我们就不会违背,我们会做得很如法。这才能够万类普摄,也就是万类普度,你统统都帮上忙。 「上智下愚,悉得度脱。」上智善根深厚,悟性很高,帮助他高登品位;下愚的人善根不厚,智慧不高,也能帮助他往生同居净土。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只要往生,无论是哪个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萨,这不是你修成的,你到极乐世界享阿弥陀佛的福报,阿弥陀佛的智慧、神通、道力、福报统统加持给你,你到那里享受到了。享受这个福报起什么作用?这个作用不可思议,你生到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像法身菩萨一样,与十法界有缘众生感应道交,有缘众生求你帮忙,你就能现身、就能给他说法,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在十方世界诸佛报土里头,凡圣同居土里面不可能,你做不到,那是什么?那是六道的凡夫,六道哪有这个能力,而是什么?而是实报庄严土里的菩萨才有这个能力。换句话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等於具有实报土菩萨的这种能力,智慧能力,这是真正不可思议,这是净土无比的殊胜。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诸佛菩萨的赞扬,大家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弥陀弟子备受十方如来的尊重,十方如来一看阿弥陀佛的弟子,这人特别照顾。所以要做弥陀的好弟子,不能丢阿弥陀佛的人。「世出世间,融通无碍也。」世间是讲六道,出世间是讲四圣法界。六道是世间的秽土,染污严重。四圣法界是世间的净土,那个里面住的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在那个地方修行,它是净土。 『过度』,这两个字怎么讲?「《吴译》经题为《过度人道经》」,就是《无量寿经》有这个经题,叫《过度人道经》。「过度表自出生死,亦令人出生死之义」,这个解释我们就懂了,自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也能够帮助别人了生死出三界,这叫过度。谁有这个本事?阿罗汉就有,四圣法界里头的这些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有这个能力,这是能力低的,那高的就更不必说了。『解脱』,「解惑业之缚,脱三业之苦」。「解」我们念「谢」,念去声,当动词用,就是把它解开,不是名词,是动词,把它解开。解开什么?迷惑,就是破迷开悟,解惑是破迷开悟。迷就像绳索一样,把你捆缚住了,你不能动弹,你不能自由,现在把这些绳子给你解开,是这么个意思。「惑业」两个字包含的范围很大,惑是迷,迷了你才造业,造业就受报,那个缚就是受报。把你的迷惑、恶业解开,你才能够脱三业之苦。三业是什么?身、口、意。三业之苦就能够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