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九七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7/16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一十九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从「第三句」,从这儿看起:

「第三句,信心坚定,智慧明了,於世无虑,於法无疑,故无有忧虑之思。」这个地方所讲的第三句,是「旷无他念,无有忧思」,接着下面有「自然无为,虚空无立」,后面还有一段经文,我们还没讲到。信心坚定要智慧,没有智慧,信心不要说是坚定,可能信心就没有了。现代在这个社会,男女老幼,我们细心观察,有几个人有信心?不要说别的,对自己,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所以有很多人告诉我,现前的社会最严重的危机是信心危机,其他都在其次。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又何况,世出世间法要想成就,完全在信心的基础上。中国自古以来,懂得教育,重视教育,对於教育下的工夫最多。教什么?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教化众生,信心摆在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多重要!信心如果没有了,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皆没有了。

信什么?头一个是信自己。现在谁相信自己?在佛法里面,第一个信是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才成得了佛。为什么?你本来是佛。这个人学佛一定成佛。在中国传统,古圣先贤教人「人性本善」,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人人都是圣贤。你承不承认自己可以成圣、可以成贤?这是世出世间教学第一个目标。求学不是为升官发财,与那些事情毫不相关,中国传统就是要你成圣人、成贤人,佛法教育就是教你成佛、成菩萨。你要不信,就没法子。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跟我们讲信,讲了六个信。净宗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三个条件,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信在第一,没有第一,二、三就没有了。有二,肯定有一,有三肯定有一、二,他才能成就,他才能证果。你说这个多重要!

世法这个信就落实在四科,落实在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所以中国在古代确实是礼义之邦,和谐社会,叫大同之治。这不是理想,曾经做到。在中国历史上,尧舜禹汤是大同之治,夏商周是小康时代,标准的小康,夏商周这三代。怎么成就的?统统是教育成就的。所以,古人总结这种成绩,说了两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特别是佛法,佛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觉悟,破迷开悟,用什么?用教学。《普门品》上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用什么身来示现,没有不教学的。示现的身分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方向跟目标始终没有改变,叫成佛之道。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从布施、持戒到般若,简单明了。现在最大的困难,我们失掉了信心。由於失掉信心,我们的真心不能现前,全是妄心。妄只能学到妄,决定学不到真的,经典摆在我们面前也是妄。佛法说一真一切真,如果是真心,没有一法不真;如果是妄心,连大乘经典都是虚妄的。这叫什么?境随心转,这个事情就难!

要真正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大圣大贤的境界,用妄心是决定做不到的。一分真心,印光大师讲的诚敬,诚敬是真心,真诚恭敬。真心里头有,妄心里头没有。妄心里头有傲慢,轻视别人,对於一切人事物没有重视,轻慢心,这就没办法。圣贤的典籍随意的批判,这就是说他对古圣先贤、对佛菩萨不以为然。甚至於说他们的错误很多,他们搞迷信,他们不懂得科学技术,他们留下的东西是一无所取。这样的态度来看他们的东西,他们的东西在这些人心目当中一文不值。圣贤人的境界,别说圣贤了,中国古圣先贤你都没有办法想像,佛经上不可思议你无法去想。这是真的,一点都不错。所以谈到信心坚定这句话,我们感慨万千。

我们是从小父母教导,这都是在儿童的时代,五、六岁我还能记得,学了一点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我记得第一天上学,父亲带着我去,私塾,设立在祠堂里面,宛氏宗祠,在乡下。祠堂盖得很大,很庄严。一年除了有几次祭祖之外,祠堂是空着的,所以多半利用祠堂办学。只有一位老师教,学生有二十多个人,不到三十人,程度不整齐。我那个时候最小,六、七岁到十五、六岁,每个学生读的课文不一样,老师各别教学。第一天上学,父亲带了礼物,束修,供养老师的。到了他们的礼堂,实际上就是祠堂里面的祭殿,祭祀祖宗的大殿。我们看到当中立了一个牌位,很大的一个牌位,上面写着「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就是孔子的神位。老师坐在旁边,同学站在两边,父亲带我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父亲带着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我们就是因为这个表演,永远记在心里,尊师重道,我父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那老师也不过三十来岁,跟我父亲年龄差不多,你说能不听老师话吗?我们亲眼看到,父亲对老师那么样的恭敬礼拜,同学在两边,各个都是这样的,每一个进来都要拜师,你说重复多少遍。这个印象深刻,让你永远记住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有这么一点点观念。接触圣贤文化、佛教经典,才有这么一点成就。

你成就大小完全看你诚敬心,印祖讲得好。我到三十岁才看到《印光大师文钞》。第一次读这个书在印弘茅蓬,刚刚把职务辞掉,跟忏云法师,居士身分,法师教我读这部书。第二年到台中,李老师送我一套书,打开来一看,就是《印光大师文钞》四册。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出家之后我出来讲经,我讲过《六祖坛经》,我跟同学们谈过。神秀大师跟五祖多年,五祖会下他是首座,是五祖大师的助教。可是五祖传法传给惠能,没传给他,每个人都以为传给他。为什么五祖传给惠能?我们用印光大师的话来说,惠能大师是万分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而神秀大师可以说他是百分诚敬,他得的是百分利益,不一样。我们跟神秀比,他百分,我们顶多只有十分。现在这些人?连十分都没有,他就不如我,这叫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你要问,什么样的条件我才能够学到佛法真正的,所谓说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我早年见章嘉大师,第一次见面,我就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大乘佛法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教我们很快的就契入?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没讲错。我们学了六十年,经教也读了不少,大乘经教佛确确实实是这样告诉我们。放下见思烦恼,你就证阿罗汉;放下尘沙烦恼,你就是菩萨;放下无明烦恼,你就成佛。你看,不是看破、放下吗?看破怎么讲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世尊三千年前说的,现代的量子力学家把它证明了。德国普朗克博士,这是个量子力学家,他发表论文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从哪儿来的?物质现象是有,为什么说它没有?它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质从哪里来的?从意念产生的,这跟佛说的一样。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讲得太多遍了。境随心转,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能转境界。念头集中,他就能转。变魔术,说一个茶杯放在这里,可以把它移到这边来。那不是魔术,是意念把它转过来的。就是他意念能集中,我们不能集中,我们集中,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不但是从桌子这边转到那边,能力可大了,所以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都被现在科学证明了。我们如何建立信心、恢复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没有信心,人没救。

古人这个信心是从小养成的,他信父母,他相信老师,他相信兄弟姐妹、相信朋友、相信乡亲父老,他都相信。他相信这个世间人都是好人,没有坏人。所以社会和谐,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现在整个社会乱了,为什么原因乱的?信心失掉了,这是第一个因素,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信心没有了,智慧就没有了。他有的什么?他有知识,他没有智慧。智慧是从真心里头生的,知识是从妄心里头生的。妄心在佛家讲就是阿赖耶,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妄心。阿赖耶里面的业相,现在科学家叫它做能量,阿赖耶的转相就是意念,阿赖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质。由能量生信息,由信息再生出物质现象。物质是意念生的,意念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搞清楚,科学家告诉我们,意念是无中生有。这个话我们能懂。佛法讲得很清楚,意念是你的真心里面生出来的。真心在哪里?真心肯定有,没有真心哪来的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起来的,妄心就是阿赖耶。所以说,能量、信息、物质现象全是从真心生的。真心在哪里?真心你决定找不到,为什么?真心没有这三种现象,而能生这三种现象。

科学可以说已经达到明心见性的边缘,就差那么一点点他就成佛了,但是他成不了佛,什么原因?佛说了,你要想见真心,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换句话说,你要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真心就现前,你就见到了,科学家就差这么一点。他现在还用思惟想像在思考,这做不到,这个大乘经里面讲,他的极限就是到阿赖耶,他现在已经到极限了。所以,现在我们要靠大乘佛法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之后,回头再去学传统文化,你才真正体会到圣贤境界。古人所谓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之乐趣,那是圣人境界。为什么我是用大乘佛法来建立信心?因为大乘佛法讲得透彻,讲得清楚。我们在这里用科学来对照,能生起信心。传统文化不容易,传统文化的信心要从小建立,现代的知识分子非常非常困难。

由此可知,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都是讲求的明心见性。《大学》里面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就是明心见性,「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中国古代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达到这个境界,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圣人境界。尧舜禹汤他们管理国家大公无私,天下为公,传贤不传子孙。你看,尧传给舜,舜传给禹,那个时代是天下为公。禹的儿子启确实是贤人,得到大家的拥护。禹本来也是想找别人,大家说他儿子太好了,传给他以后就变成家天下。从大同就变到小康,这中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是不是不好?好与不好都不能说。必须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所以,制度固然是治国之本,它不是最重要的,人是法之原也,人重要。人要是圣贤,什么制度他都是圣贤,圣贤之制,人要不善,什么样的好制度到他手上都变坏了。所以中国古人对制度是看在第二,怎么把人教好这个是放在第一。

人要有智慧,真正智慧开了,於世无虑。有知识还不行,有知识的人忧虑,他有疑,虑就是忧虑。有智慧的人没有忧虑,有智慧的人没有怀疑。释迦牟尼佛没有忧虑、没有怀疑,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心?叫真心。真心是什么?这个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这是真心。我们每个人都有,现在全失掉了。清净变成染污,平等变成高下,觉变成迷惑,就错在这里。可是真心永远不会变,变的是?变的是妄心,不是真心。只要我们把妄心丢掉,不要它了,真心就现前,不用它,真心就现前。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执着,就是不用第七识,不执着;不分别,不用第六识;不去想它,不用第八识,真心就现前,只要你肯不用它就行了!那你想,我这东西不用,我不是无知,我什么都不知道了吗?你错了。真正不用的时候,你什么都明白,过去、未来你都明白了。真心像一面镜子,照见,不是想见,不是分别见,不是执着见,照见!它才能看到真相,真相是什么?五蕴皆空。你们大家读《心经》,观世音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他告诉我们,他是用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现在世界灾难这么多,没有了,全完了,全都化解了。是真的,智慧一开,全没有了。智慧没有开的人遭难,智慧开的人不受难,他没有了。所以,苦乐忧喜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我们的,也没有什么自然灾害,你了解真相就明白了。所以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信心坚定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若约净宗」,回过头来就净土宗的教义,怎样理解这段经文。「旷无他念者,万缘放下也」,真放下。你在净宗要想成就,你不放下怎么行,要放下。「咸为道慕」这句话是「一念单提」。「无有忧思,当念即是」。这个接得好,完全用净土宗来解释。头一个要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要放下。为什么?它不是真的。如果不放下,你就是继续在搞六道轮回。你不想再搞轮回,你就得放下它。轮回太苦了,生生世世这苦不堪言,尤其现前的社会。我在这个社会上住了八十五年,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好处?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八十岁了,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中国古人把人生配合春夏秋冬来说,很有味道。人从出生到二十岁,这年少,叫一个人一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以后没有了,八十以后随时可以走,春夏秋冬你都过完,该放下了。放下到哪里去?放下到极乐世界去。咸为道慕,就是一念单提,就是求生净土,就这一个念头。除这个念头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再有别的念头就错了。你应该要了生死出三界,八十以上还不了生死出三界?无有忧思,什么烦恼习气统统断掉了,所以当念即是,这句话的意思可深了,我们前面学过。

「一声佛号,万虑齐消,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罄然独存,何喜何忧,故云无有忧思」。这对了!所以就是一声佛号,一部《无量寿经》,一声佛号。真正善根深厚的人,有福德的人,听到这个经生欢喜心。真听懂了他什么都放下,就像《金刚经》上佛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放下,不学了,只学这一部《无量寿经》,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师,我每天礼佛三拜,拜本师,第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拜南无本师阿弥陀佛,第三拜南无本师毗卢遮那佛。为什么这么拜?释迦是应身佛,弥陀是报身佛,毗卢遮那是法身佛。佛有三身,法报应三身,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法身是体,报身是自受用,应身是他受用,教化众生的。我们拜佛是这样的拜法,念念不忘,念念不离。所以当念即是,一声佛号。如果我们有什么顾虑,心有不安,心有牵挂,心有烦恼,无论是顺境逆境,这个东西一现前,统统归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统而代之。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弥陀佛,那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这是什么境界?跟禅宗讲的灵光独耀,灵光独耀,智慧现前了。迥脱根尘,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尘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从六根六尘里面解脱出来,这叫脱,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罄然独存,这个独存是真性,或者说是法身。何喜何忧,不但喜忧不可得,没有了,染净也没有。喜忧是六道里的事情,染净是四圣法界里头,四圣法界也没有了,故云无有忧思。这一大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现在继续看下面经文。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自然』两个字贯穿全段。「乃因适得其中,而自然如是」,最重要的这一个字就是此地讲的中字。如何能够适得其中?大乘佛法里头,这个中字是中道第一义,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用真心、用自性,或者说用性德,一切都是自然的。这个自然,前面念老为我们说得很清楚,就是大乘经里面所说的法尔如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要在这个法里头去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错了。为什么?一动念你就迷了。你的心本来像水一样,水很干净,没有染污,水很平,没有风浪,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智慧。你一动念就起个波浪,波浪就照不清楚了,水动的时候,照的景观它就模糊,动得愈厉害就更照不见。古人用这个比喻非常之好。所以用心要如同镜子一样,用心要如水。

所以我们供佛,供佛、供菩萨,供具里头最重要就是一杯水,不是他喝,它不是喝的。那杯水是表法,叫我们自己看,我们的心跟水一样不一样,没有染污,没有波浪,表这个意思。供水就是用我们的真心去供养佛,它取这个意思。所以你供茶错了,茶有颜色,有染污。供具这个杯子,最好用玻璃杯,透明的,你看得很清楚。它是表法的,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心像不像水这样的平,那就是平等心;没有染污,就是清净心;它照,就是觉。所以一切供具当中,这杯水是最重要的,什么供具没有,就这一杯水,代表我们这种真心供养。其他都是附带的,有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得懂这个意思,这杯水就起很大的作用。

明白这个意思,古人有,现在我觉得比古人更有必要。为什么?古人桌子上摆的是文房四宝,文房四宝里头就有清水。它做什么用?洗笔的,笔写完字之后,把它洗干净。洗干净之后,这个水倒掉,又要换一盘清水,桌子上有水。学佛的人这桌子上一杯水,让我们时时刻刻看到,我读书是不是真心?我写字是不是真心?我待人接物是不是真心?这个妙极了。现在要是做官的人,办公桌上摆一杯水,我处理事情是不是真心,是不是心像水一样干净、像水一样平等?那不就是佛菩萨在做官吗?佛菩萨在做事吗?这妙极了!你不看不晓得,一看就马上提醒自己,决定不能染污,决定不能够起波浪,那你就适得其中。用真心是中道,为什么?不偏不邪,你做的事都是好事,肯定是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决定没有利益自己的念头。有利益自己,这水就变染污了。所以自然如是!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0四集)

《印光大师法语》摄心念佛法

《印光大师法语》如来出世本怀

《印光大师法语》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印光大师法语》十念法门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0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九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0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九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0七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