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四二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6/7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五十五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从「又曰」这个地方看起。

「又曰: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空谷的回音。深山狭谷当中会出现这个现象,深涧里头也有,空大的房子里面也有回音;语声有回音,打击的声音有回音,所以从声有声,这叫响,响就是回音。「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这是无智的人,他以为有人在那个里面说话的声音,或者是大吼的声音。「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回音,回音没有人在作,只是音声它遇到阻碍它弹回来的,所以叫回音,这个叫响。「响事空,能诳耳根」,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无智,你的耳根被它欺骗,你听到这回响以为真有声音。「乃至菩萨知诸法如响」。在佛法里面,菩萨、声闻、缘觉都有智慧,知道这个响不是事实,没有人在那里操作,不是事实。菩萨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就像空谷回音一样,像梦幻泡影一样,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要真的智慧才能够体会到,才能明了。空谷回音欺骗一些愚痴的人,我们现在世间这许许多多的现象,也欺骗了六道里面愚痴的众生,他不知道形形色色跟梦幻泡影没有两样,这个事情只有菩萨知道。所以菩萨应化在世间他得自在,他於一切法不计较,不执着,不取不舍。取舍都错了,不取不舍,这就是诸法实相。

「《会疏》曰:如梦者,如梦所见,虽有种种事,毕竟不可得,诸法亦复如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如幻者,如幻所现,虽似实化现,其体本寂灭,诸法亦复如是。如响者,如空谷响,虽因声击发,自性无所有,诸法亦复如是」。总而言之就是梦幻泡影,还加上响这个回音,都是形容一切法不是真的,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这一切幻相可以受用,为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违背了实相。在这境界里面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迷了,分别你就错了,执着你就造孽了。诸佛菩萨应一切众生之感,现身说法在世间,虽然跟世间一般众生和光同尘,生活在一起,实际上他跟众生不一样,众生有情执,他没有,他有智慧,他知道这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自在了,所以他有受用,他没烦恼。他现身说法,他不造业,为什么不造业?他确实契入这个境界,就是无现而现、现而无现,这现身。说法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入这个境界。只有上上根人接触到、看到、听到了,他几乎达到菩萨同样境界,无见而见、见而无见,无闻而闻、闻而无闻,他就证得,真放下,彻底放下,这上上根人。上中下人悟入境界浅深各个不同,只要有悟处都好。

「下举胜愿,记必得土」,记是受记,这些菩萨们一定得如弥陀一样的清净佛土。「《净影疏》谓此一偈,举彼智愿,记必得土。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也。满足诸愿,是举愿也。成如是刹,记得土也」,这是《净影疏》里的话。下面是念老为我们解释,我们看底下,「疏意为」,前面所说的大意,「了知一切,犹如梦幻,是智慧也」。这不是知识,知识认为一切都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知识里面起心动念还是有取,还是有执、有着。换句话说,知识的人,这不是智慧,这是我们现在一般人,他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他想控制,他想占有,他有强烈的欲望,现在讲争名夺利,他跟外面人事法是对立的,竭尽一切念头他去争取。人人都争取,斗争的现象就出现,冲突就发生。菩萨在一起永远不会发生冲突,为什么?他知道全是假的,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所以菩萨的心是定的,定生慧。凡夫的心是动的,怎么竞争,怎么样取得,他心是动的,动生烦恼,里面所生的是贪瞋痴慢,是自私自利,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造罪业必然感得果报,果报真是自作自受。果报也是梦幻泡影,造业也是梦幻泡影,这个事情只有佛菩萨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在一切境界里统统放下了,就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一放下,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放下,六道十法界放下了,他还在六道十法界当中,他碍不碍事?不碍事。他在这个里面干什么?只有一桩事情,帮助众生觉悟,众生在迷,他不知道,这叫菩萨事业。菩萨的事业就是觉悟众生,就这么一桩事情。因为众生在里面造业受报,这是冤枉,就像一个人作恶梦一样,梦中痛苦得不得了,不冤枉吗?醒过来没有了。这是佛陀教育,不可以不知道。

佛教是什么?学佛的人先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教就是把我们从梦中唤醒而已,我们在作恶梦。六道是作恶梦,四圣法界是作美梦,无论是恶梦、是美梦,全是假的,你什么也没得到,必须得清醒过来。清醒过来就是法身菩萨,就是佛。能不能清醒?当然能清醒,这个清醒是你自己要觉悟,因为迷是你自己迷,悟还是你自己悟。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对我们来说就是做增上缘而已。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缘都是要自己的,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现身说法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自己也做出放下的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听到、接触到,觉悟了,这么回事情。智慧,真实智慧、真实利益是你自己得到的,与诸佛菩萨毫不相干。

佛陀在世的时候,三宝佛宝第一,佛宝最大。为什么?这种教学是佛创办的,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创办人。佛不在世了,佛灭度了,法最大,我们对三宝的恭敬特别着重在法宝。佛不在世了,我们供泥塑木雕佛像那是纪念他。佛像这个东西它不能保佑你,你可不要迷信,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怎么能依靠它?末法时期我们皈依怎么办,皈依谁?皈依法,这个要懂。法是什么?法是佛当年在世所说的这些经教,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们把它整理,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到后世。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这叫法。所有一切理论、方法、修持、境界,你所证得的果位,统统在经典里面,你要不认真修学经典,这不是学佛。学佛要从经典下手,经典只要一契入,你一定会欲罢不能,我一天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可以,不读经不行。为什么?不读经就生烦恼,读经快乐!这真正是宝,你尝到味道了,叫法味。

你现在来听经,读经读不下去,听经也听不下去,什么原因?味道没尝到。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如果尝到它的味道,你就欲罢不能。所以佛法有很大的摄受力,读了怎么?还想读,一遍读完还想读第二遍。世间的文学,再好的文学,让你能念十遍就不错了,十遍以后怎样?不想念了,味道就没有了。古圣先贤的典籍味道浓,像中国四书五经,你可以念上一千遍都还有味道,一千遍以后你不想读了。可是佛经一万遍也止不住,为什么?因为遍遍有新意思出来,这个是世间学术里头没有的,也就是说它字字句句意思、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世间典籍有边际、有范围,你达到最高峰,你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唯独佛法摄受力量是永远没有止境,这是真的。十年一部经,你想他念了多少遍?算是一天念一遍,我相信一天决定不止念一遍,开头是念一遍,味道尝到之后就不止一遍,你可能一天读十遍。《无量寿经》一天读十遍不难,读熟了之后,读一遍大概四十分钟,遍遍味道不一样,天天味道不一样,月月味道不一样,愈念愈有智慧,愈念心愈清净,愈念愈欢喜,你得受用了,然后你才晓得经上讲的真实利益,这个在世间法里头决定找不到。

我念这个经书念了六十年,我告诉诸位的话是非常坚定的,为什么?我通过这个学习,每天什么事情不干都可以,不能不读经。我读经没什么仪规,就跟读平常书一样,这是早年老师告诉我的,佛法,真正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重实质。实质就是什么?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断烦恼,断烦恼开智慧这个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学佛得会学。佛在世皈依什么?皈依佛,佛法僧三宝;佛不在的时候,三宝当中是皈依法,法给我们真实利益。佛是我们报恩的对象,我们供养佛像,或者供养佛菩萨一个牌位,这是最简单的,那是报恩的意思,那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的意思。真正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教诲全在经典。佛经真的要是契入,世间的哲学、科学,任何一种学术,你不必要学,你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知道,为什么?佛经这个境界高过它。他们的研究报告,那是一看、一听马上就明白,也知道他们的研究水平到什么阶段。佛法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不离佛法,《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了知一切,这是真的,一切无非是个假象而已,就像梦幻泡影,你看破了,这是智慧。

「满足诸妙愿,是大愿」。梦幻泡影,那佛的这些戒律、这些威仪还要不要修?要。为什么要?接引众生,诱导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激发他们修学的愿望,是为这个,不是为别的。所以要做给众生看,像阿弥陀佛他发的四十八愿,他做给我们看的。我们觉得是不错,是好,他发了,我得跟他发,他怎么发的,我们好模仿。每一尊菩萨都发愿,每一尊佛在因地上也都发愿,都是勉励我们、激发我们,让我们有学习的榜样,这就是《还源观》上四德的第二德「威仪有则」。一举一动依照佛经上讲的那些规矩去做,把佛经上这些戒律、教诲统统做出来,是普度众生。你要没做出来,众生不相信,只说不行,没用!不能摄受人心,不但不能摄受,起反作用,人家说什么?你是假的,你来骗人的。不但不是救众生,反而把众生送到地狱去了,为什么?他毁谤三宝,他毁谤三宝你就有罪。所以四德是四大行门的最高指导原则,第一个是「随缘妙用」。你看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这就随缘了。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执着,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舞台表演一样,做得很逼真,知道这假的,不是真的。可是要演得很逼真,演给观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与自己不相干,演给观众看的。我们的观众是什么?是十法界跟六道众生,他们是观众。

学佛一定要把十善业道表演出来,六和敬表演出来。入了佛门,要把三皈依表演出来,把五戒表演出来,最起码的条件。这些做到了,要向上提升大乘,大乘是要把六波罗蜜表演出来,最好也能把普贤菩萨十愿表演出来,那你要求往生,你的品位就高,这个经上所讲的,你是上辈往生。能把普贤十愿做出来,上辈往生;能将六度、六和做出来,中辈往生;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做出来,这是下辈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中辈生方便有余土,上辈生实报庄严土。事在人为,能不能做到?真正肯放下的人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放不下,原因就在此地。果然能放下,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这一点同学们要记住,真可以做得到,而且不难。难就难在自己迷惑颠倒,以为身是真的,以为自己享受这是真的,殊不知全是假的。享受是什么?造业,美其名为享受,实际上是造业。好吃,口业,没有一样不是业。你想想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舍得那么干净,他为什么那么做法?他为谁做的?为我们做的。当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家出家,出家跟佛一样,都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跟佛完全一样。在家同修,你只要在佛教僧团里面修行,他是短期的不是长期的,你住一个月,你的生活就跟释迦佛一个月完全相同,住两个月,两个月相同。没有舍不知道,舍了之后才晓得舍了的舒服、舍了的自在,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佛菩萨生活的美满、快乐。这些人有智慧,他不是傻瓜,不是说有福不知道享。那种清福不是一般人能够懂得的,一般人体会不到。清福,清凉自在,智慧充满。

同学们发心值得赞叹,像菩萨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鼓励他们、赞叹他们,帮助他们提升。可是一定要真发。我听说这边有同学求授皈依,好事情。皈依形式上的传授,那个不重要,有个很简单的仪式,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用这个简单的仪式。一个人也行,多人也行,最重要的是要把三皈说清楚、说明白。什么是皈、什么是依,皈依是什么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你是不是真的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这就是皈依佛;依靠自性正,这就是皈依法。佛不在世,法是核心,离开法,佛就没有了。哪里去找佛?佛在经典里面。古来祖师大德为我们说的,经典所在之处就是如来所在之处,这个对的。没有说佛像,佛菩萨形像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之处,没说这个话,只有说经典所在之处就是诸佛菩萨所在之处。那是佛菩萨的教诲,要以这个为主、为中心。出家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一切都放下了,专心来学习经典,我们在经典上有问题,可以向他请教。佛法要靠出家人承传,没有人承传,佛法就消灭了。在家居士有这个缘分的,也应当要发心承传。净宗的承传在近代在家人的贡献超过出家人,你看《无量寿经》的会集本,都是在家居士做的,不是出家人。对《无量寿经》下的功夫,中国这些祖师大德比不上日本人,日本人《无量寿经》的注解,古时候的注解,二十多种,很丰富。中国两千年来承传只有两种,跟日本比差远了。这什么原因?我想可能是受善导大师的影响。唐朝初期的时候,日本出家人在中国留学的非常多,他们最尊敬的是两个老师,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法华宗的,天台,所以日本天台宗很盛。日本的净土宗也很盛,衰是近代才衰的,古时候日本的净宗超过中国。所以日本古时候这些大德的注解,应当把它从《藏经》里面找出来,印成专集,「无量寿经注疏专集」。

中国现在《无量寿经》注解加上黄念祖这个,三种。在中国主要是译本太多,在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数量很少,流通的数量少,想把各种不同的译本找到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宋朝王龙舒,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你说以他的身分,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学识,唐朝的翻译本他没有看到。唐朝是在大宝积这一会里面第五会,就是无量寿会,这个本子他没看到,所以第一次的会集只有四种本子。第二次,这在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再做第二次的会集,这个会集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夏老居士最初就是用魏源的本子,魏源里面有些遗漏的地方,他把它做了补充,校对补充,到最后不满意,重新会集,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他做这桩事情用了十年时间,可以说这个本子是最完备的本子,是净土里面的第一经。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这部经讲得最详细。你真正去读,你对极乐世界不能不生信心,你不可能不想去。会帮助你生起一个强烈求生净土的心愿,这就成功了,这些传法的、注经的人,他们的目的就达到。

「不但发起诸妙愿,且能修习、摄取、满足诸愿,足证所愿真切。」这个愿不是假的,发愿之后他真修,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人家发了四十八愿,用了五劫时间去修行,就是发了愿真干。发愿不能说不算数,那就错了,那就有罪了。这个摄取是求学,广学多闻,像这部注解就是广学多闻。黄念老引用古今中外《无量寿经》的注解、注疏,加上佛一生在经论里面所引用所讲到的极乐世界,总共一百九十多个本子。这广学多闻,非常非常不容易,太难得,我们今天学习不能不感恩他。他这个事情是在晚年,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原先有一些资料,文化大革命全部都毁掉,发心写这个注解,他手头上能有这么多参考资料,我到他家去拜访看到都很惊讶,我说这些本子你从哪里找来的?真发心,有佛菩萨照顾,太不容易了,能搜集这么多的本子。搜集他真看、真查,搜集资料变成这部注解,确实不可思议!

「以此二者为因,故得受记曰:必成如是刹」。弥陀成就了,说给这些来参访的菩萨们听。这是用现在的话说,阿弥陀佛把他自己修成极乐世界那种心愿,修行方法、经验、成就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勉励这些菩萨们,个个都发心造极乐世界,所以必成如是刹。「刹土成就,乃智与愿之果也。」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本来具足的智慧,那是要愿,愿是阿弥陀佛从大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有悲有智所成就的果报就是极乐世界。

「又《会疏》云:虽经尘劫,犹如一念」。尘劫是讲时间之长,阿弥陀佛修行还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五劫。纵然是尘劫也犹如一念,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之后,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空间没有,就是距离没有了;时间没有,先后没有了。无量劫等於一念,一念可以等於无量劫,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虽在生死,犹如园观」,园是花园,生死是六道轮回,虽然在六道轮回,在这里表演舍身受身。菩萨在这里教化众生,舞台表演,确确实实六道轮回就像舞台表演一样,园观就是代表表演,游乐。「遂」,遂是成的意思,达到的意思。「满足妙愿,建立妙土」。这是阿弥陀佛把他怎么样建立极乐世界,怎么样帮助那些六道里头受苦受难的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成佛,这做出报告来了。

「盖谓从智满愿,从愿建土。以智慧故,生死如园观」,没有生死,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多劫如一念。於此了达成就,故妙愿悉满也」。两疏所说的小异,「而净影之说较亲」,这个净影是中国《无量寿经》注解的第一种,隋朝慧远大师作的。这一位大师的名字跟庐山初祖慧远两个字完全相同,所以后人用个区别,称他为小慧远,他是隋朝的人,唐朝之前隋朝的。我们的老慧远是初祖,他是晋朝的,他是东晋时代的,那个早,他有《无量寿经》的义疏,注解的,叫《无量寿经义疏》。这个本子在中国很流行,《嘉祥疏》没有它流通得广,他写得好。流通到日本几乎全是《净影疏》,日本许许多多,二十多种,可能都是用他的本子。每个人讲法看法不一样,都值得做参考。这些典籍大概都在《卍续藏》里,《卍续藏》收得很齐全。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四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四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四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四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四七集)

 

后五篇文章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道证法师开示念佛的方法

大安法师:念佛人正确的目标定位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五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四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