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4/14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五十四面倒数第三行,从经文看起: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这一段经文是讲饮食自在,我们看注解。经文上第一句话我们应当注意,「若欲食时」,这个「若」是假设的,假定的,假使你想吃,这个境界就现前;如果你不想吃,那就没有了。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大多数的人都不再想吃饭。吃饭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在我们世间,真正修行人一天吃一餐。佛陀当年在世,僧团里面,饮食就是中午一餐,叫过午不食。早晨有早晨的功课,功课完了之后就出去托钵,托钵也是一堂功课,吃饭也是功课,所以说是五堂功课。一餐饭就非常简单,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阿罗汉一个星期出来托钵一次,换句话说,一个星期吃一顿饭。辟支佛的定功更深,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也就是两个星期吃一餐。我们知道色界天人饮食就断了,没有了,睡眠也不需要。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完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上人的习性,为我们做一个很好的示范。简单的饮食,健康长寿。保养身体,不一定要吃很多,可是这里面还是有学问。人身体确实就像一部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你要会用、会保养,它的寿命就很长。

早年李老师告诉我,老师是个非常好的中医,他告诉我,他一生给人看病、用药,没有一次错误。他敢说这个话,他很谨慎、很小心。他做过司法官,他说司法官判案子也许会冤枉人,这是他一生当中,他不敢保证说,一个人没有冤枉过,他不敢讲。但是中医用药,他敢说。他告诉我,中国这个医学的目标,不是以治病为主,是以什么为主旨?是以长生。照中医的理论,人的寿命,就这个机器好好的保养,至少可以用两百年。两百年是你的天年,正常的寿命。这是中医的目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预防疾病,怎样能叫一个人不生病,这是中医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才治病,所以治病是第三个目标。治病又有三等,第一等的,不必说话,看这个人的气色、音声,听他说话的音声,看他的动作,看他的气色,就知道他什么地方有病。这很高明的医生,望,看看就行了。第二等,望还没有把握,他得要问一问,问问你身体什么状况,要询问一下,这第二等。第三等,把脉,问了他还没有把握,一定要把脉。所以到把脉的时候,我们听老师说了这些话,称把脉的这个大夫叫三等三的大夫。治病是第三等,中医治病第三等。晓得中医第一等,长寿,这个是西医望尘莫及的。但是中医逐渐逐渐失传了,非常可惜,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中医不容易学,现在一般人想学中医非常困难,这是诸位同学不能不知道的。

世出世间一切法,要学得精,要学得圆满,一定是诚敬心。现在人没有诚敬,困难在这个地方。纵然遇到非常高明的老师,你都学不到他的东西。印祖说的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一分恭敬,他讲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万分诚敬,你就得万分利益。没有诚敬,你什么利益也得不到。今天在这个社会,到哪里去找诚敬的人?找不到了。每个人都很想「我有诚敬」,怎么叫诚、怎么叫敬?他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学诚敬的时间错过了,诚敬要什么时候学?出生的时候就要开始学,父母要教你。

所以《弟子规》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教小朋友的,不是教他念的。《弟子规》是小朋友出生,婴孩出生,眼睛睁开了,他会看,他会听,父母、大人要把弟子规做出来,做成个样子让他天天看。他看了三年,学会了,根深蒂固。所以婴孩他的扎根教育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没人懂,大家都没学过。我这个年龄还算是非常幸运,生长在农村。如果生长在都市就完了,就学不到。生长在农村,我这个年龄还学。三岁以后学已经慢了,到少年时候再学,来不及了,怎么学也学不会。中国古人确实是太好了,教小孩,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这中国的古礼,孕妇的古礼,怀孕的母亲一定要懂得,她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会影响胎儿。所以古时候典籍记载着周朝,周文王的母亲怀孕的时候,这十个月,眼不看非礼之色,耳不闻非礼之声,口不出恶言,也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口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决定不可以,影响胎儿。行住坐卧都有威仪,这小孩心正,出生身体端庄。出生之后,父母要把弟子规做出来给他看,父母对他自己父母的尽孝,让小孩看,小孩看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古谚语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扎根的教育,三年扎得好,八十岁都不会变,他能守持得住。这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桩大事,我家里有没有后代、有没有杰出的人才出来。人才是要教好的,祖宗有德,做父母的会教,后代哪有不出人才的道理!王季的母亲三个儿子,王季是老三,三个都是圣人。文王的妃子太姒也会教,儿子武王、周公,尤其是周公,孔子心目当中最敬仰的人,最佩服的人。夫子一生学周公,也学得很像,以周公为榜样、为模范,向他学习,所以孔子也成为圣人。周公是在位,有政治地位;孔子没有,孔子一生平民,但是他的德行学问跟有位的周公没有差别。国家社会世世代代有圣贤出世,就会有长治久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没有圣贤君子,这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动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在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个民族有智慧,懂得教育、重视教育、热爱教育,把这个理念写在经书里面,「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领导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只要把人教好了,社会上任何方面都好,没有不好的。人是根本,制度是其次。这个话写在《礼记》里面,一直到清朝末年,国家还是遵守,不敢讲废除。满清的晚年,慈禧太后执政,对於古圣先贤教诲不尊重了。这一不尊重,就上行下效,皇上不尊重,底下大臣,文武百官就随便了。演变到现在两百年,几乎消灭了,在中国没有,在日本也没有了。日本在三十、四十年前,我们去访问,还有人谈起这个问题,现在没人谈了。我们知道社会乱了,人心变了,变坏了。佛法里面讲「境随心转」,人心不善,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成问题,所以灾变异常,这么多的灾难。我们要知道,拯救社会,要拯救地球,没有别的,连美国布莱登先生都知道,去年他在悉尼开会,他们谈到二0一二马雅的灾难预言。他说话了,只要我们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够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不但灾难不会发生,这个地球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所说的,实际上跟我们传统老祖宗的教训,跟佛菩萨的教诲没有两样,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佛教给我们的。如果地球上的居民出现一部分圣贤君子,这个世界的社会能恢复,地球的灾变也都能化解。

我们在这一节经文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文上所讲的,全是刚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的这些菩萨,为什么?他们饮食习惯的习气还没有断掉,才有这个情形。经上说「若欲食时」,这句话意味很深,他不想吃就没有了,哪有这个事情!还想到要吃饭,为什么?刚刚去往生,这个饮食习气没断,他会想起来。想起来,这个事情它就现前。你看餐具,「七宝钵器」。「钵器」,我们看注解,「简称钵,梵语为钵多罗」。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省略掉,称作钵。翻译为「应器」,这也是省略,要说得清楚一点,应该是「应量器,乃出家人盛饭食之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碗,饭碗。为什么叫应量?每个人食量不相等,有人吃得多,他的钵可以大一点;有人饭量小一点,他的钵可以缩小一点。所以钵的大小是自己的饭量,所以叫应量器。钵的质料有两种,一种叫瓦钵,陶器的;一种叫铁钵,就这两种。铁钵就是金属制造的。像现在寺庙里头有用不锈钢的,有用铝的,比较轻,用这个来做钵。但是现在用钵吃饭的人少了,只有在传戒的时候,看到过堂还是用这个做一个象徵。一般几乎都不用了,都用我们现在一般的餐具。钵器,可以用餐具来翻译这个意思。「自然在前」,我们有这个念头,这些餐具就自然在面前。「《汉译》曰:满其中百味饮食自恣」,满是指钵里头,钵里面饭菜统统都有了,都满了,是自然现前的,「若随意则至,亦无所从来」,它是变化的,你心里想,它就在你面前,就摆在你桌子上。无所从来,你说从哪里来的不知道,自然现前。「亦无有供作者」,没有供养的,也没有制作的,「自然化生耳」。「是知钵器饮食等等,皆弥陀本愿所感」,也就是阿弥陀佛本愿所成就的,「故不须造作,自然出现也」。

「百味饮食。百味,指百种好味。又《大论》曰:有人言,能以百种羹供养,是名百味。饼种数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在中国古代,帝王吃饭,帝王吃饭没有人陪他,他一个人吃,多少道菜?就是一百道,每一餐饭都是一百道,饭碗不大,小碟子,宫廷里面的,真有百味饮食。佛门里面的饭,肯定具足百味,为什么?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托钵,古人所说的「一钵千家饭」,那个味就具足了,百是圆满,代表圆满。托钵并不是我们托了马上就吃掉,不是的。我们现在看看南传的小乘,你在泰国、缅甸看他们出家人,每天出去托钵,那钵很大,上面有个盖,它是铁钵。我以前在台湾有个同修从泰国带一个来送我,那一钵饭足够四、五个人吃,那钵很大,像小锅一样。托回来之后,把饭统统会合在一起,然后再分而食之,真的是一钵千家饭。佛陀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托钵回来,统统会集在一起,真是一钵千家饭。吃剩下来的供养鸟兽,决定不准留着到明天。留着到明天,怕饭食坏了,你吃了生病。每一天托的,当天吃完之后,就供养鸟兽。「有人言,百种药草药果,作欢喜丸,人饮食,故百味」。也有这种说法,这个「百」并不是呆板的指定一百,也可以超过,也可以不到,它是个形容词,形容其多。药草药果,这个做饮食也称之为百味。

「按菩萨之果报食与神通变化食,有无量味。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议」。这是讲菩萨,菩萨有果报食,有神通变化食。果报食是怎么回事?菩萨应身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梵网经》里告诉我们,他这一次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示现在人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不是自己的意思,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是「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惠能大师所证得的,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世尊证悟之后,把他的境界说出来,用了二七日,十四天,在定中讲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在定中讲的,是他所证得的境界。惠能大师在五祖丈室里面开悟的,悟了之后,只讲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没有想到自性,见性了,没有想到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纵然你堕到三恶道,堕到地狱,都不染污;「本不生灭」,真的是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一听,行了,衣钵就传给他,他成为第六代祖。那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讲了那么大的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说的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这五句,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五句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一浓缩就这五句,同样境界。诸佛菩萨跟阿罗汉,在中国最近这两千年当中,应化在这个世间很多。《大藏经》里有一部《神僧传》,那是示现为出家人,佛菩萨再来的。他示现这个身,他要吃饭,跟我们一般人一样,有的一天吃一餐,有的吃二餐,有的三餐都吃,那叫菩萨之果报食。

另外一种神通变化食,偶尔也给我们示现,像金山活佛妙善法师,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他是在抗战时候在缅甸圆寂的。台湾乐观法师认识他,还跟他在一起住过四个月,对他老人家很熟悉。他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他跟活佛在一起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中午吃饭,很多人端着饭菜面来供养他。他非常欢喜,当你的面就把它吃完。这一餐饭吃了多少?吃了二十多碗。乐观法师制止这些人,「你们可不要害活佛,你们这样做不可以。不要自己以为嘻嘻哈哈,活佛接受你供养,你有福了。你不能把他吃坏了」,着急!活佛告诉他,告诉乐观法师,说了一句「不增不减」。乐观法师一听都呆了,不增不减。真的若无其事,二天、三天不吃饭,没有关系;一餐吃个几十碗,也没有关系,神通变化食。这些都是教学,都是启发初学人的信心,知道佛法不可思议,做出来给你看。所以这个有无量味。

「彼土」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甘露味食」,甘露是形容。天人最美的饮料称甘露,前面我们学过。换句话说,极乐世界那是最美的美味,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像。「所谓百味者只是顺此方习俗耳」。此方帝王吃饭才一百道菜,这叫百味饮食。「实无食者,因彼土众生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本无饥渴之苦,故无食者,但为意乐而食也」。这就是说真的,事实真相。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他不是血肉之身。我们这个世界,这个身体需要饮食来营养它,这是个机器,它需要能量。能量从哪来?从饮食里头去摄取,来滋养这个身体。极乐世界不是血肉之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前面都学过。身的相好庄严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他不需要饮食摄取养分,不需要。在我们这个世界,初禅以上不需要饮食。他们的寿命长,太长了。他用什么来养身体?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们是禅悦为食。让我们想到古谚语有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欢喜。他们的能量从哪里来?能量是从自性里头,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法的能量都是来自自性。我们也不例外,可是我们还是个间接的,不是直接的,直接的人不多,有修行功夫的人直接的;一般普通的人是间接的,间接从哪里来的?从太阳来。你看看这个地球上树木花草,五谷杂粮,都要摄取太阳的能量,我们人也不例外,太阳给我们充电。太阳的能量从哪里来的?从自性当中来的。修行功夫得力的人,直接摄取自性的能量。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都有这个本事,不需要人间烟火之食,他不要这个食物。又何况他们的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本无饥渴,这个饥渴的现象没有,他们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哪里要这些东西!所以这些饮食现前,完全是习气,往生到极乐世界时间还很短,有时候偶尔想起来,没吃饭,没吃东西,偶尔想起来。只要你一动念,这个饮食就摆在你面前;不想要?不想要就没有了。

我们看这底下的注解,「但为意乐而食也。故见色闻香以意为食」,不是真的吃了,见色闻香他就满足,不需要了。「又此妙食具增上用,能增色力,而无便秽」,这个东西在现前,他也摄取能量,也起一点作用。「复显彼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悉皆超世希有」。实在讲这句话重要,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我们这个十法界人间天上所没有的,你到极乐世界都能看到。「又食者身心柔软,於此妙味亦无贪着」,不会让你起贪心。我们这个世间,饮食会让你起贪心,这就是起贪心引起烦恼。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有这个事情,一切法都不会引发你的贪瞋痴,只帮助你提升你的戒定慧,绝不会有副作用。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一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四集)

清净法师:净土宗判教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