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论要义(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论要义(二)

    1.净土论解说

    -特别就「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一

    本书一般称为「净土论」或「往生论」,而菩提流支的译本题名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无量寿经」是述说无量寿佛亦即阿弥陀佛之事的经典,所谓《净土三部经》。次「优婆提舍」是梵语的音译,意谓「论议」。「愿生」是愿生安乐净土。「偈」是梵语「伽陀」的音译,「赞美歌」之意。故「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之十一字的意思是含有关於无量寿经论文之意义的愿生之歌。

    本书是由偈颂(韵文)与长行(散文)二部所成,故前者是以偈颂的形式总说无量寿经,後者解释含藏在偈颂中的深义,与带有论文意义之赞歌不相违,故昙鸾祖师称偈颂为「总说分」,长行为「解义分」。

    二

    本书如同天亲菩萨自己题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以愿生净土为其要旨,故先以;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之偈,表白其全心,次言∶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生)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显明除愿生之外无他意。然後从「观彼世界相」以下,观察净土之庄严而言∶

    故我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偈之结论亦回向言∶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以此可看出天亲菩萨愿生之念是如何地充实。又在长行先以

    此愿(生)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之言,明示愿生之意;接着或言∶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或说∶

    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

    时常显示以愿生为要旨。是故本书与其名为「净土论」、「往生论」,毋宁依原名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称之较为合适。

    三

    然而若偈颂与长行对照,则说明愿生之意义有所不同,偈颂亦即总说分是回顾愿生之体(本质)的信心,以信心而愿生作为《大经》之大意故,先披沥「一心愿生」之信仰,而向世尊表达归敬之意(世尊我一心之四句),次依三部经说明作此论颂之旨趣(我依修多罗之四句),接着广详以「观见愿生」为一心愿生之信仰(观彼世界相之八十三句),最後相对於自信,而宣说教人信之意(我作论说偈之四句)。

    此後之长行,亦即解义分是回顾愿生之相的行,以五念门行解释偈颂之深义,故昙鸾祖师将此科判为十章,其内容如下表∶

    将此十章略加说明∶

    先,「第一愿偈大意章」之文云∶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天亲菩萨在前面之偈颂先告白「一心愿生」的信仰,次以「观见愿生」详细说明其意义故,今以「观见愿生」为偈颂之大意,因此「观彼安乐世界」是依偈颂之「观彼世界相」;而「见阿弥陀佛」是依偈颂之「观佛本愿力」、「愿见阿弥陀」之文。

    次,「第二起观生信章」之文云∶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此文甚难解,古来种种解释之;然而我窥探前之「偈颂大意」,则「云何观云何生信心」之八字,乃是天亲菩萨自问「云何观见而愿生」,而「善男子善女人」与「修五念门行成就」之间,插入本书开头之「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之句,以知解答之意。盖五念门之行是从一心观见之信仰所自然发动的行业,不离信故,显明前偈颂「愿生体」之一心观见之「信」,开示信心往生之旨。今於长行列出「愿生相」之五念门「行」,约行说五念行之往生。因此,说明五念门之行,亦应注意求如实之修行,以具足一心专念之信心。

    然则所言「五念门」∶一是「礼拜门」,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二是「赞叹门」,以口业称彼佛名号;然而应当详细体认名号之意义,故於五念门之任何一门皆须具足此信心。三是「作愿门」,作愿欲生净土。四是「观察门」,观净土之庄严,深喜佛之愿心,以上二门是意业。五是「回向门」,回施自己之喜乐与他人。五念门中,前四是自利之行,後一是利他之行。当然其论文中以作愿门为之奢摩他(止)、观察门为之毘婆舍那(观)之行,是相当困难的,不过这还有其他意义,後面会详细论述。

    次,「第三观察体相」与「第四净入愿心」之二章,别说观察门。然而就观察净土庄严之能观之方法,丝毫未言;只是专门详说所观之境故,依据偈颂将净土庄严分为大别三种,细别二十九种,此种种庄严皆为之弥陀如来自利利他之功德成就之相(观察体相),更以此谓之「愿心之庄严」,进而以二十九种之庄严谓之「广」,其体之真如谓之「略」,论广略相入之旨(净入愿心)。

    所谓三严二十九种如次

    第一、国土庄严功德成就十七种∶

    (一)  清净功德    观彼世界相  二句

    (二)  无量功德    究竟如虚空  二句

    (三)  性功德  正道大慈悲  二句

    (四)  形相功德    净光明满足  二句

    (五)  种种事功德  备诸珍宝性  二句

    (六)  妙色功德    无垢光炎炽  二句

    (七)  触功德  宝性功德草  四句

    (八)  三种功德    宝华千万种  十二句

    (九)  雨功德  雨华衣庄严  二句

    (十)  光明功德    佛慧明净日  二句

    (十一)妙声功德    梵声悟深远  二句

    (十二)主功德  正觉阿弥陀  二句

    (十三)眷属功德    如来净华众  二句

    (十四)受用功德    爱乐佛法味  二句

    (十五)无诸难功德  永离身心恼  二句

    (十六)大义门功德  大乘善根界  四句

    (十七)一切所求满足功德    众生所愿乐  二句

    第二、佛庄严功德成就八种∶

    (一)  座功德  无量大宝王  二句

    (二)  身业功德    相好光一寻  二句

    (三)  口业功德    如来微妙声  二句

    (四)  心业功德    同地水火风  二句

    (五)  大众功德    天人不动众  二句

    (六)  上首功德    如须弥山王  二句

    (七)  主功德  天人丈夫众  二句

    (八)  不虚作住持功德  观佛本愿力  四句

    第三、菩萨庄严功德成就四种∶

    (一)  不动遍至德  安乐国清净  四句

    (二)  同时利生德  无垢庄严光  四句

    (三)  无馀供佛德  雨天乐华衣  四句

    (四)  遍示三宝德  何等世界无  四句

    次,「第五善巧摄化章」以下别说回向门故,至此天亲菩萨将“善男子善女人”敬称为菩萨。五念门之修行既已大有进步,因而说明  如是菩萨奢摩他、毘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云云(善巧摄化)进而开示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第六离菩提障),得三种顺菩提门法(第七顺菩提门)。约此谓之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妙乐胜真心之四心(第八名义摄对),说明成就此四心五行,达成往生净土之愿事(第九愿事成就)。

    何故解说易行道之此书,却列出如此难行之五念门呢?这些道理後面有解释。总之,到此为止只是说明五念门之因行。

    最後,第十之「利行满足章」是说明依五念门之因行所得往生之果报,先说配五念门之五功德门之果,之後将此归於菩提之一果。「五功德门」是第一「近门」,生净土近佛果菩提之意。第二「大会众门」,生净土在如来会下入圣众之数之意。第三「宅门」,更而安心住於能够修行之邸宅(净土)之意。第四「屋门」,入宅而达到修行的堂奥(屋)之意。第五「园林游戏地门」,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专念)於众生之救度之意。

    此中前四门是自利之德故,名为入门;第五之功德门是利他之德故,名为出门。因此五念门与五功德门是往生之因与果,依五念行之因,得五功德之果。然而菩萨更於五果修自利利他之行故,可谓五果为成佛之因而得菩提之一果。解义分以如次之文作为结文∶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顺便一提,此结文後来可谓卷起风云之名文故,愿预先注意之。

    2.教义上之功绩

    序

    一般视龙树菩萨为中观佛教之祖,天亲菩萨为瑜珈佛教之祖,如是对立性的看法;又从净宗的立场,视此二位为菩萨,而与之相对的是依昙鸾祖师使两者统合。然而对检龙树菩萨《易行品》所出之〈赞阿弥陀佛偈〉(西方一佛章)与天亲菩萨《净土论》,可看出两者之间有很深的教理系统。龙树菩萨为了尊重一般佛教徒之通念,且於《十住论》一部插入《易行品》,其宣扬弥陀之易行,可说采迂回方式。与此相反,天亲菩萨则直接作易行道之开显,然虽着作独立之书,这毕竟是受龙树菩萨之〈西方一佛章〉所引导;天亲菩萨之净土教将龙树菩萨之说整然完备,且有更进一步之处。

    要理解天亲菩萨之净土教,应先注意的是「我依修多罗」之四句,昙鸾祖师将此「依」字从三方面来解说。即其一「何所依」之问题,天亲菩萨对此答之以「我依修多罗」(净土三部经)。其二「何故依」之问题,对此答之以《无量寿经》中所说之阿弥陀如来及其净土是真实功德相,依此「真实功德相」故。其三「云何依」之问题,对此总说分答之以一心愿生之信,依此一心之信;而解说分答之以五念门之行为依。在此所谓「依」是与《无量寿经》之意相应,与弥陀如来之愿心相应,说明以此相应之信行为因,而得佛果之五功德。因此我大致上以此分法赞其功绩。

    (1)大经之弘通

    一切经中汇集信仰阿弥陀佛之经,即所谓的“净土三部经”故,愿生西方之行者早已注意到这些经典自不待言;然而依此等经典发表愿生西方之信仰的,始自龙树菩萨;《易行品》之<西方一佛章>所开显的弥陀之本愿是依三经,特别是依《无量寿经》。

    而天亲菩萨之《净土论》,如其题名所示乃是《无量寿经》之优婆提舍愿生偈,《无量寿经》之名在此初现。当然只题《无量寿经》,并未明示依据何本之《无量寿经》,可是如昙鸾祖师所注意到的这是“三经通申之论”,此从其内容可以察知故,义寂大师解释《大经》,而配之以此《论》之十七种之庄严;玄一大师解释《小经》,亦以此配之;昙鸾祖师往往引证《观经》;元晓大师之《小经疏》也将经文与论文相对照。

    然三经之中特别依据那一部经呢?就此古来有异论,或以本书之“观见愿生”配《观无量寿经》之观,而谓之依《观经》;然而如後面所论,《净土论》之《观见愿生》并非如《观经》所说“观行之观”,而是愿心庄严之愿意存之於心之“观义之观|”,所以并非依《观经》,如昙鸾祖师所注意到的此不外於总说《大经》之本愿,可知别依〈大经〉。因此亲鸾大师解释“我依修多罗”之四句如是言∶

    “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者∶“我”是天亲论主“自我”称呼之语。“依”是依据,依据修多罗。....今此三部经典是大乘修多罗,依此三部大乘也。“真实功德相”者,即誓愿之尊号也。“说愿偈总持”者,“偈”显本愿之意;“总持”者智慧也,无碍光之智谓之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此论之意与释尊之教敕、弥陀之誓愿相应也。

    本来此四句是  我依三部经(真实功德相)说愿(生)偈,以短词(偈颂)汇集(总持)经文之意义,以与佛之教相应  之意;然而今此之意义,一方面继承之,一方面更注意到“真实功德相”之语,而“说愿偈总持”训读为说“愿偈总持”,以之为说明无碍光佛之愿心的偈颂,则三经之中别依宣说弥陀本愿之《大经》,故天亲菩萨与龙树菩萨同是《大经》弘通之人师。

    (2)真实之开显

    龙树菩萨之功绩在於分判佛教为难易二道,特依《大经》开示西方弥陀之易行。当然寻彼内心,如前章所述,既然说这只是易行之道,则可知是绝对性的殊胜之道。不过若要正确地举出龙树菩萨之功绩,依然在於以难行易行之语,明示吾人求道之方向;古来蒙此指导之人,不知几千万人。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易行道之语容易令人误解为如同低级的、妥协性之道;且抱此观念之念佛者很多。天亲菩萨着眼於此,特显易行道之优越性,赋与绝对性之地位,而“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之二句正说明此理,即天亲菩萨依《无量寿经》宣扬弥陀教,这是释尊之说教,且不只是与吾人之根机相应的易行之道,实际上这是“真实功德相”故;我在此看出天亲菩萨的根本功绩。

    “真实功德相”,有真实德之物,无限之物。真实之物是什么?已如前章所述,很多人在自己之内认识之,努力於实现隐藏之佛性;然而深深反省,自觉到自身之卑贱的人,不由得向自己以外去寻找,以谦虚的心情立志於他力净土教,天亲菩萨便是其中一人。

    所谓“真实功德相”是什么?天亲菩萨叙述净土之庄严时,二十九种的每一种都添入“功德”一语,而且以此作为真实功德之意而使用故,先以净土之庄严为真实功德相是很清楚的。诚然,弥陀之净土是随顺真理之法藏菩萨从无漏清净之愿行所显现之世界,随顺真理,不乖真理之世界故,佛、菩萨之庄严自不待言,国土之庄严亦灿烂着真理的光辉;天亲菩萨如是歌赞之∶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一切皆如此。然而只是横的以二十九种之庄严并列,如同汪洋大海,难以捕捉;故於偈颂中,依报摄於正报;正报中菩萨庄严摄於佛庄严中;更立“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之十字尊号,明其所归。又,赞叹佛之庄严也以第十八愿之意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之偈作结;於长行也以三种成就作为愿心庄严。又,以佛之名号代表佛,注意到所谓赞叹佛乃是如实称彼如来名。因此亲鸾大师於正信偈<赞天亲菩萨章>言∶“依修多罗显真实,光阐横超大誓愿。”又,前所引之文云∶“言真实功德相者,誓愿之尊号也。”回顾此《论》中使用“本愿”之语,只在佛庄严之结句言“观佛本愿力”,及显示净土之菩萨利他之德的地方言“本愿力回向”而已。又,直接地举出佛之名号,也只在赞叹门之下的“称彼如来名”,实际上很难看出本愿名号是真实功德相;然而昙鸾祖师早已将二十九种之庄严,每一庄严皆从弥陀本愿说明之,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龙树菩萨已言之);又,以名号为说净土庄严之《大经》的“体”故,亲鸾大师很能看透其意,受此真实之语的引导,而开显《真实教行信证真佛土》。

    细细思之,所谓真实之物,乃是万人所求,无论是谁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寻求;因为不能获得而苦闷,一旦获得,便因此而被救。诚然,没有比这更大的问题。个人的生涯如此,国家社会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亦皆如此。我们天亲菩萨早已着眼此一问题,将此求之於弥陀与净土,更观知弥陀之本愿名号而解决之,显明龙树菩萨所劝导的易行道之真实性。

    (3)一心之宣布

    天亲菩萨之净土教,若以因果论的轨则而言,则一心与五念门是因,五功德与菩提是果。又,此因之中,一心是内面的“信”,五念是此信发动於外的“行”,在此看出愿生者的全相。先从“一心”之处来讨论。

    天亲菩萨於本书之初向着世尊告白自己之信仰而言∶“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於结偈劝其信仰於他人而言∶“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那么这“一心归命”之领解是以什么为基础呢?这不用讲乃是领解本愿之三信,以此语之本身观之,本愿之“至心”领解为“一心”;“信乐”领解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欲生我国”领解为“愿生安乐国”。然而所谓“一心”之语已是“完全语”,已被龙树菩萨所使用;而昙鸾祖师也解释此一节而言∶“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故一心之语是显明天亲菩萨之自督;“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之三句是举出其意义。亦即一心是无二心、无疑地归命於阿弥陀佛,此一心具愿生之义。亲鸾大师解释此言∶

    言“世尊我一心”者∶“世尊”者释迦如来也。“我”者世亲菩萨“自身”之称呼。

    “一心”者於教主世尊之语,无二心、无疑心,即是真实之信心也。

    言“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者“南无”也。言归命者,顺如来之敕命也。“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即阿弥陀如来,此如来是光明也。“尽十方”尽即悉也,尽十方世界悉皆遍满也。“无碍”无障碍,不被众生之烦恼恶业所障碍。“光如来”者“阿弥陀佛”也,此如来即“不可思议光佛”;此如来是智慧之相,遍照十方微尘刹土。言“愿生安乐国”者∶世亲菩萨信无碍光佛之愿行,愿往生安乐国也。(尊号真像铭文)

    以此大概可以了解它的意义。

    回顾弥陀本愿,虽誓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意难知。此若徵之於《观经》之“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则至心、信乐、欲生之三心必须各别发起。又纵观诸师之释,都将之解释为很高超,到底不能成为吾等凡夫之物。然而如今天亲菩萨注意到本愿成就文,更受《小经》之一心与龙树菩萨之一心所指引,领解本愿之三信为一心。故亲鸾大师将之於<信卷>中设立“三一问答”首先喜於为令愚钝众生容易了解,以三信为信心(信乐)之婆心;更重新窥探本愿所誓三心之意趣(此依善导和尚三心释)。诚然,“世尊我一心”之四句,意义甚明,以强有力向吾人进迫而来。

    然於“观彼世界相”以下,广赞净土庄严,如或言“观彼世界相”,或言“观十方无碍”、 “观佛本愿力”、“观见弥陀佛”等,叙述“观见愿生”之意义;因而古来将之配《观经》,多劝观行之观。然而,若是如此,则应如初观落日、次观水、再观极乐之地等说观行之次第;可是并不如此,只一味地歌叹净土之庄严。又,於“长行”说“观察门”时,亦丝毫不说能观之方法,只是专详所观之境,以之为“愿心庄严”之徵证;这毫无错谬的是“观义之观”,古德将之分为“安心门”与“起行门”而加以说明。略为述之∶

    先言安心上之观是“观知”之义,《教行信证》<化卷>云∶“言谛观彼国净业成者,应观知本愿成就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一念多念文意》言∶“观者∶存念本愿力於心中,亦是知之意也。”又言∶“信者∶金刚心也;知者∶知也,知引导烦恼恶业之众生也。又知者观也,浮於心而思谓之观;浮於心而知谓之知也。”《尊号真像铭文》代表性的提出“观彼世界相”与“观佛本愿力”之文,如次解释云∶

    “观彼世界相,胜遇三界道”者∶观见彼安乐世界,无边际如虚空,广大如虚空也。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者∶观见弥陀如来之本愿力,信愿力之人,不空止此处也。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者∶“能”者可能,“令”者使也,“速”者疾速也。能使信乐本愿之人,使信者之此身,速疾满足功德大宝海。弥陀如来之功德无边际,广大譬如大宝海水之充满。

    因此,“观佛本愿力”即是观知、信知弥陀之本愿力。“观彼世界相”并非观行净土庄严之自体,而是听闻为吾人建设如此庄严之净土的佛之愿心,而观知、信知“可信凭者弥陀如来也;信心决定可归托者安养净土也”之意。与“大经”所言“见敬得大庆”之“见敬”相同;《正信偈》言“获信见敬得大庆”,《铭文》释此为“信心”之意。

    次,起行之观是受前面安心上的催动,报谢佛恩之念所修之五念门中之“观察行”,此亦非如《观经》所说修慧之观,而是闻思之观;亦即我往生之净土是如此庄严之净土啊!如斯随分思惟,这即使再怎样愚蠢的人也会有的。

    因此,若配对此之二义,则偈颂之:“观见愿生”是“安心门”之义;长行之愿偈大意约此而言∶“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五念门中之观察门是“起行门”之意。

    然则一心愿生之上何故还作观见愿生之表示呢?这或许如同为了使《大经》闻名信喜  之意能够详细,而显明一心愿生之意。《大经》之闻名决非魔术性的信仰,观知本愿之义,见敬得大庆故,因而《大经》名此为“广大胜解者”。

    要之,天亲菩萨以一心之自督,使本愿之三信易於了解。又,以“观见”之字,使成就文之“闻名”不使误解,共同具足一心之丰富内容。

    (4)五念门之施设

    次,在解义分中,天亲菩萨以五念门之行作为往生之因,而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究竟这五念门之行是依据什么而施设的呢?

    这从《无量寿经》来看或广徵三经,都没有可作为典据的经文;连凑齐礼拜、赞叹等之每一用语也并不容易。然而总可以寻求其意义上之典据,就此而言即是本愿之“乃至十念”。天亲菩萨竖解本愿之三信为一心,横解十念为五念。略为说明之,已如昙鸾祖师所注意的,三信即一心的安心是∶归命含礼拜门之义,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含赞叹门之义,愿生安乐国含作愿门之义,又此是观佛本愿力之安心故,自含观察门之义,又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道故,亦含回向门之义。天亲菩萨从如此之观点,横开十念之称名而施设五念门,以示念佛行者之具体生活。然而从乃至十念施设五念门,应该在别处还有所依据,若从此点来论,则华云法师所注意到的《大经》“ 灵山现土”之文是有价值的意见。亦即“尔时阿难,起整衣服,礼阿弥陀佛”是礼拜门之相,又称“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之佛名是赞叹门之相(参照异译大阿弥陀经),愿见净土庄严是作愿门之相,接着佛放光明故得见阿弥陀佛是观察门之意,而“此会大众一时悉见净土”者,乃是有与阿难想见净土之愿故而得一见,此即有回向门之意,在此看出阿难五念门之相。此外之文则未曾见。然以我来讲,思考出五念门之名目,其直接指引的是如《易行品》<西方一佛章>龙树菩萨已用一心称名之语,又彼短偈之中已述五念门之意故,是否着眼於此点,而从本愿之十念施设五念门呢?(西方一佛章各偈每出礼拜之语,最後“以此福因缘”云云流露“回向”之意。又全体“赞叹” 弥陀之德故,出赞扬称赞等文字。亦即本章是龙树菩萨自己礼拜弥陀,并且回向之,而此种礼赞之处,可窥出彼之“作愿”与“观察”故,如“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之一偈可以参考。)更进一步思考之,如後面所论,这有显明法藏菩萨之五念门之意故,若回顾此意,则《大经》“胜行段”说菩萨三业二利之文可为典据。

    二

    然在此有一二之疑问。先,其一者在总说分所说之唯信往生与在解义分所说之五念行往生,如何会通之事。就此论之,信与行犹如物之表里∶於内言信,此信之发动相谓外之行;故约信上之行而说往生,也是很自然的。不过这是信上之行,若忘失此信,而以行作为往生之因,以行之多少欲作往生之因者,这显然是自力之失。本来五念门之行相,各人未必一样∶身体失去自由的人缺礼拜之行,言语失去自由的人缺赞叹之行,最後临终才入信的人则五念门皆缺。又,纵然具备此五门行之寻常机,也因为根器的利钝而不一样;又,每一天各有上下多少之别。不过一般来讲,一心归命之信仰必然具备五念之体德故,其程度必然发动为五念之行。因此,若信与行对立以决定往生之因时,当然是唯信往生;然而信与行不对立时,就发动为行之信而言,或就具备信之行而言,皆可说是往生之因。本书之总说分就前者而言,而解义分则就後者而说。

    其二者,於解义分五念门之说相甚为高超故,若如此则很难说是易行道,有此疑故。的确,若徵之於我辈往生者之实际,虽有五念门之行,但其礼拜是时而来到佛前作些许的礼拜,其赞叹是时而作些许的赞佛德、称佛名,作愿仅是起愿生之念,观察仅是想像净土之庄严,回向仅是劝人信,诚然有不堪惭愧者。然而若看解义分,如前所解说,其说相甚为高超,尤其到了回向门(论注谓之“善巧摄化章”),将善男子善女人之语改为菩萨,说止观广略之修行,显示得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成就愿事,生安乐净土故,若以此作为吾等凡夫之修相,毕竟难成。又,这很难说是从一心愿生之信所自然发动之行,有难以名为易行道之憾。不过这是扼要的举出一心之体德,观知佛之本愿力,一心归命无碍光者,全领佛之愿心名号,统一於愿心故,由於多年之习气,因所谓的恶业烦恼,不能立即显出其德;然而如所言一心愿生之信仰有如斯五念行成就之意,亲鸾大师赞叹此而言∶“论主宣布广大无碍之一心,普遍开化杂染堪忍之群萌。”我辈依龙树菩萨之二道判,知一心称名是我等凡夫相应之易行道。诚然入信之契机,此是所谓时机相应之要法的所在。不过如已注意到的,易行道总会被误为如同低级的宗教故,为了显出其殊胜之义,有必要赋於论理,所以天亲菩萨很能成就此之大业。

    (5)五功德门之施设

    我於前面将天亲菩萨之净土教以因果论的轨则论之,一心与五念为因,五功德与佛果菩提为果。不过将此徵之《论》文,这亦如先前所注意到的,五功德门是依一心五念所得的往生之果,同时也是所得佛果菩提之成佛之因,所以往生净土之人,更修五念门之行,亦即自利利他之行,而“渐次成就五种功德”,以得佛果菩提,有此记载。因此,古来有净土教之行者将往生与成佛之间,间隔相当的距离,因而现在如净土门镇西派,认为人世障难多,所以先往生障难少的净土,再继续修行,以得佛果菩提,所谓“成佛难往生易”,往生净土,期待成佛。然而从根本之《大经》来看∶“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往生净土之人是“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丝毫不差,清楚地说出往生即成佛的深义。又将此就五功德门的叙述来看,《论》文之上亦言依礼拜门得近门,依赞叹门得大会数门,依作愿门得宅门,依观察门得屋门,依回向门得园林游戏地门;又说渐次成就此等之果。然这只是一往之配属,五念行之成就完全没有顺序次第故,依此所得之五功德门也不应有顺序次第;这只不过是将往生之一果分为五种来示现而已。且,有“渐次成就五种功德”故,好像是往生之後再度续修五念门之修行,而渐次成就五种功德,以得佛果菩提;然而此之结文既有“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文故,则反过来有以“速”之字知“渐”之字意之要。总之《论》之意趣,是依五念之因,得往生即成佛菩提之一果,所以五功德门不外是藉菩萨之胜进行而分说其一果。因此天亲菩萨之净土教再以因果轨则而言,从其组合上可以分为一因一心一果菩提、五因五念门、一果菩提  、一因一心五果五功德门、五因五念门五果五功德门之四种因果法。不过其中第一种是“实义门”,後之三种是“施设门”。

    又,我就所谓“施设门”之用语必须稍加说明,说到施设门有人以为乃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一种假设,决非如此。就此五念门而言,一心愿生之信仰中有五念行之德义;又,应其身份而过五念门之生活故,决不是假设。只是在解义分说到有似非常高超之修行处有施设之义故,就其内涵在昙鸾祖师之《论注》都有详细说明。次,此就五功德门而言,往生净土之人速证菩提,然而始终以阿弥陀佛为主,自己居於伴的地位修菩萨行而庄严净土为常事故,此亦非假设,於此可知五果施设之妙。还有,我在此注意到成为净宗中心教义之“本愿力回向”一语乃是初出於此《净土论》,当然其甚深义意必须依昙鸾祖师之《论注》及亲鸾大师之释;然而即使单在《净土论》中,以他力回向之体验见之,对此也有所发现。本来此语是五功德门中园林游戏地门之下所出现,其本愿力者,是指往生人亦即净土菩萨之本愿力;又回向者也是在说净土菩萨之利他回向,可是净土菩萨既然有此功能,则阿弥陀佛当然更具有如此功能自不待言,首先赞叹净土庄严,而以此为佛之自利利他之功德成就;又,如“观佛本愿力”之四句名为“不虚作住持功德”,显示弥陀本愿力即是本愿力回向之义。利他回向之本义,实际上应以探究阿弥陀佛之本愿为要。昙鸾祖师一则从如此之观点发挥“自利利他之深义”,而亲鸾大师亦能大成“他力回向之大法门”。

    3.亲鸾之偈赞

    从来谈到佛教,都是在自己之内心体认真实之物佛性,开发实现之,而以入初地为先。然而早在龙树菩萨已说“佛法有无量门”,依据《无量寿经》之“佛无量力功德”亦即“弥陀本愿力”中体认真实之物,由於归入此一法门而开显疾得不退之易行道。於是天亲菩萨继承之而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首先於冠头发露“一心愿生”之自督,接着广泛观察净土之庄严,而光阐佛本愿力之同时,以“观见”二字详明自督,叙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能令”二字显明他力,“速满”二字顺应龙树菩萨之疾得不退。并且於解义分施设所谓五因五果之法相,显明一心愿生之胜德,赋论理於易行道。宝云法师以此关系到“别时意”之难,而作如次之评论,颇能道出天亲菩萨之释功。云∶

    一心归命者,通於下机,虽是易行之易,实是无上菩提道也,不可不具大菩提行;五念门之开说者,安立此大菩提行者也,有是故可无别时意之难。隋唐摄论诸师,於《大经》之第十八愿不起别时意之惑者,为有此论之通释也。隋唐诸师单就《观经》下下品起别时意之惑,道绰禅师、善导和尚努力所会释也。世人知道绰、善导有别时意之会释,而不知本论有此明显之释。

    天亲菩萨之功绩一言以蔽之,诚如亲鸾大师所言∶“宣布广大无碍净信,普遍开化杂

    染堪忍群萌。”亲鸾大师对天亲菩萨之赞仰,有偈与赞如次∶

    天亲菩萨造论说  归命无碍光如来

    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大誓愿

    广由本愿力回向  为度群生彰一心

    归入功德大宝海  必获入大会众数

    得至莲华藏世界  即证真如法性身

    游烦恼林现神通  入生死园示应化

    (正信念佛偈)

    天亲菩萨作论说  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本弘誓  演畅不可思议愿

    由本愿力回向故  为度具缚彰一心

    归入功德大宝海  必获入大会众数

    得至莲华藏世界  即证寂灭平等身

    游烦恼林现神通  入生死园示应化

    (念佛正信偈—文类偈)

    释迦教法虽然多  天亲菩萨诚恳劝

    烦恼成就之我等  应依弥陀之弘誓①

    安乐净土之庄严  唯佛与佛始能知

    若论究竟如虚空  恢廓广大无边际②

    如能得遇本愿力  必定无有空过者

    充满功德大宝海  不隔烦恼诸浊水③

    如来净华诸圣众  正觉华中所化生

    众生一切之愿乐  皆能疾速得满足④

    天人不动之圣众  皆从弘誓智海生

    心业功德俱清净  犹如虚空无差别⑤

    天亲论主说一心  归命十方无碍光

    若乘弥陀本愿力  必到安乐之报土⑥

    唯有一心归命彼  尽十方无碍光佛

    天亲论主之言曰  此即是愿作佛心⑦

    所谓愿作佛之心  即是度众生之心

    度众生之心即是  利他真实之信心⑧

    信心者即是一心  一心即是金刚心

    金刚心是菩提心  此心亦即是他力⑨

    若到愿土即速能  得证无上般涅盘

    即能发起大慈悲  此即名之为回向⑩

    (高僧和赞)

    此中《正信偈》初之一句述造论之功(对照文类偈初句),次之三句赞叹总说分之意义。其中,第二句是一心愿生之告白,第三第四之二句是本愿真实之开显(对照文类偈次三句)。次,後之八句赞叹解义分之意义,其中,第五第六之二句从解义分回顾总说分之一心,而彰显他力回向之一心之旨(对照文类偈次二句)第七句以下述依此一心所得五功德门之果(对照文类偈次六句)。但在此想预先注意的是如後面所述亲鸾大师是从昙鸾祖师之释,而於弥陀之上训读五念门之行,以之为本愿力回向之内容故,毫不谈论五念行,唯赞他力之一心。又五功德门之中,以前二门为此土之益,以後三门为彼土之益故,今以大会数门显明现益,以後之二门赞叹当益。

    次,和赞之中①是总赞天亲菩萨之弘教,次之四首赞净土之庄严,亦即②清净功德与无量功德,③不虚作住持功德,④眷属功德与一切所求满足功德,⑤大众功德与心业功德之意。此後之五首述一心之义,其中⑥述依一心往生净土,⑦⑧一心具备愿作佛心与度众生心,而且这亦即注意到愿成就文所说之信心。⑨述他力(回向)之信心,⑩述(他力)回向之证果。亲鸾大师将昙鸾祖师会合天亲菩萨,而如此地在天亲菩萨之上盛赞他力。

    尤其後之五首是由《大经》及昙鸾祖师以下之用语所编入故,《信心》之语依《大经》;“他力”、“菩提心”、“愿作佛心”、“度众生心”之语依昙鸾祖师;“报土”之语依道绰禅师;“利他真实”、“金刚心”、“无上涅盘”之语依善导和尚。又抓住昙鸾祖师之语谓之  天亲论主之言⑦者,乃是依道绰禅师与源信大师之指南,因昙鸾祖师之释颇能得天亲菩萨之意故。亲鸾大师如此地自由显释,屡屡可见。

 
 
 
前五篇文章

净土论要义(一)

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

净学知要(5)带业往生的误解与正解

净学知要(5)带业往生的误解与正解

净学知要(4)十念往生的误解与正解

 

后五篇文章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西域净土信仰向中原净土宗转变的原因探析

问:要如何确定,是阿弥陀佛来接我们到极乐世界?

第三章 念佛愿力大 修行悟如来

第二章 菩萨教佛法 念佛往西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