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谓为[发前人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

衷论曰:[徧考传记,固未尝见一人念佛七日即证三昧者。既未尝见一人之徵验,而以为果有其事,可乎?]王耕心执定七日,不知是[举例],故有此误。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

所引观无量寿经文,见第八、圣像观。此文、注重在[作]、[是]二句。约论曰:[作者、离自然义,是者、离因缘义。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则昧本妙而滞功勳;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则任天真而废修证。离此二边,一念圆融,方明中道。]

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

[置之一处,无事不办]二句,出[佛遗教经]。文钞作[四十二章经],系笔误。佛遗教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梦东]、即彻悟禅师。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语录上)

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授之妙诀耳。

衷论曰:[余昔久闻(省一)大师名,至光绪七年(西纪一八八一)春,始得参礼于扬州净慧寺,大师谆谆劝导,意若以为可教者。余后虽颇依大师口诀以自策,而所证微浅……]。

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

熟读楞严五阴魔境之文,方能辨识。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划踪灭迹;即歧路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佛法、平淡无奇,人人可学,则无所谓[秘]。世人好奇,魔外投其所好,谓有不传之[秘];此[秘]、决非佛之正法。熟读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可知。

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为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中略)

曰[诚]、曰[敬],举世咸知,这是指印祖在世时而言;若当今之世,知者、恐亦聊聊耳!

须知:诚与恭敬,非唯学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观孟子[弈秋诲弈]一事,可以知矣。(中略)

[弈秋诲弈]:孟子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篇)弈、围棋也。数、技艺也。弈秋、古之善弈者,名秋。诲、教也。谓如下棋小技,若不专心受教,则难成就。

论四土一段,约理固无碍。约事殊欠精详。以凡圣同居、方便有馀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土全体寂光,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视之,何一不是寂光?故曰:[毘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徧一切处之常寂光土,唯满证光明徧照之毘卢遮那法身者,亲得受用耳。馀皆分证。若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耳。欲详知者,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文。而梵网玄义,亦复具明(毘卢遮那、华言光明徧照,亦云徧一切处,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然。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乃化身佛之各别名号耳。卢舍那,华言净满,以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

这可能是[某居士]论四土义,印祖认为其理可通,事则未然,故有此说。

弥陀要解论四土文:见五重玄义第四、明力用。

[梵网玄义]:蕅益大师着[梵网经合注]首卷明五重玄义中第一释名、释[梵网]段。

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约称性所感之果,则云实报;约究竟所证之理,则云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妙觉乃云上上实报,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觉,二土皆属分证;妙觉极果,则二土皆属究竟耳。讲者于实报则唯约分证,于寂光则唯约究竟。寂光无相;实报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一切诸相,由空发挥。又如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实报、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作二土说。

楞严经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诸相发挥]。

(前略)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如表:

见为一住    名见一切处住地 分别

欲    烦恼障

思惑分三  色    爱住地   具生 亦名 五住地惑  无色  五往

尘沙   无明

合为一住    名无明住地  根本   所知障

无明 

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希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

马祖:道一禅师,俗姓马,世称马祖。汉州什邡(四川)人。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山中。时、怀让禅师驻锡衡岳般若寺,遇一师,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让取一砖于彼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让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让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于让禅师处得法之后,侍奉十秋。大历中,住江西开元寺,宗风大振。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贞元四年(西纪七八八)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寿八十。宪宗时,諡大寂禅师。(五灯三)

庞居士:名蕴,字道玄。衡阳人。世业儒。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唐贞元初(西纪七八五---),谒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居士有妻及一男一女。市鬻竹器以度日。居士将入灭,谓女灵照曰:[幻化无实,随汝所缘。可出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灵照出户,遽报曰:[日已中矣,而有蚀焉,可试暂观。]士出户观,灵照即登父座,合掌坐逝。士笑曰:[我女锋捷矣!]于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頔,往问安,士谓之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五灯三、庞居士语录)

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

圆悟:彭州(四川)骆氏子。世宗儒师。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依自省祝发。得法于五祖演禅师。建炎初,高宗赐号圆悟禅师。绍兴五年(西纪一一三五)八月示寂。寿七十三。茶毘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五灯会元一九)着碧岩录行世。

大慧杲:大慧宗杲禅师,宣城奚氏子。少年出家,十七薙发。张无尽令见圆悟,师至天宁,一日,闻悟陞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于言下忽然前后际断。住径山,孝宗赐号大慧。座下恒数千人。隆兴元年(西纪一一六三)八月寂,寿七十五。(五灯会元一九)

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智者:名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颖川人。晋时避乱,止于荆州之华容。十七出家。年二十三。于光州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初见、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法华,经二七日,至药王品,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以所证白师,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隋开皇十一年,晋王广、求受菩萨戒,师谓王曰:[大王纡遵圣禁,可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从此,世称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西纪五九七)坐化。寿六十七。

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

庞公、大慧,是大彻大悟之实例;智者、是大开圆解之实例。

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南岳慧思禅师,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津人。十五出家。北齐天保六年(西纪五五五),居大苏山。陈光大二年(西纪五六八)入南岳。陈大建九年(西纪五七七)入寂,寿六十三。初在大苏,以法付顗师(智者),顗问所证,曰[吾一生望入铜轮(圆十住),以领众生太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圆十信)]。师身相挺特,耳有重轮,顶有肉髺,牛行象步,不倚不斜。平昔御寒,唯一艾纳。详见本传。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

传云:[智朗请曰:【不审师入何位?】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五品耳】!]请阅[天台九祖传]中:三祖南岳思大禅师传及四祖天台智者大师传。

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

蕅益大师,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已亥(西纪一五九九)五月初三日亥时,寂于清、顺治十二年乙未(西纪一六五五)正月二十一日午时。寿五十七。甲午腊月初三,有病中偶成一律:

业缘丛簇病缘频痛苦呻吟彻暮晨

早发菩提犹若此未全正信拟谁亲

身经九死浑亡力心本无生独自甄

名字位中真佛眼示知毕竟付何人

---灵峰宗论十之四---

五祖戒为苏东坡,草堂清为曾鲁公,参阅一七三页。

海印信:可能是海印超信。琅琊觉法嗣。联灯会要一四、五灯会元一二、续灯录七、均有语句。灯录谓是桂州人。生寂年月皆不详。

朱防御,待查。海印转世作朱女事,未详出自何典?印祖文钞续编、致广慧和尚书云:【海印信,宋是宗门大老。常受朱防御(防御、武官名---原注)家供养。一日,朱家见信老入室,适生一女,令人往海印寺探,则即于女生时圆寂。此语、杭州全城皆知。至满月日,圆照本禅师,往朱防御家,令将女儿抱来,女儿一见圆照即笑。圆照呼曰:[信长老!错了也!]女孩遂一恸而绝!死虽死矣,还要受生。但不知又生何处!】

雁荡僧为秦桧:印祖文钞续编同上云:【秦桧,前生乃雁荡山僧。以前生之修持,为宋朝之宰相】云云。

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

末世凡夫,障重慧浅,只能尽心念佛读经以培植善根;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导师,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耳。愿与大众共勉之!

(上略)至于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

普门品:系引法华经普门品[离三毒]文。念观音圣号,能离三毒;念佛亦能离三毒,故云:[亦然]。

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

[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者:地藏经见闻利益品云:[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男、若女……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印祖亦劝人兼念观音圣号,请参阅文钞菁华录、示修持方法中,第二段、劝兼念观音。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阅经方面,分作两方面说:一、如果想要做法师,讲经说法,那就得先熟读经文,次则参阅古德注疏,详研经义。须知:[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便同魔说]!若无过人天资,难免[入海算砂]之困耳。

二、只求实益者: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

这个方法,是以阅经作修行,不为解义。其实、要当法师者,亦不妨依此法、日一行之,才不致[贫人数宝],亦可谓[解行并进]矣。

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二空:人空、法空。一、人空,又名我空、生空。凡夫妄计五蕴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诸业障。佛欲破此计执,为说五蕴无我之理;悟此,谓之人空。二、法空:二乘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成所知障。佛为说五蕴之自性皆空;悟此,谓之法空。

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六祖慧能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云:[客曰:(五祖忍)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般若品云:[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读经时,或仰卧倚靠,或卷之若筒,是谓老学究之读书法。急须改之!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如有人诵经,不妨于旁听听看。但必须摄心而听,方获实益。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

真是[无可如何]!徒唤奈何!

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传云:[……经二七日,诵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

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

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夔州万县象鼻岩下,有一庵禅师,书华严经,一日,日暮,残阳已没,尚徐徐书之不已,侍者报曰:日光久没,何书经不止?禅师闻,则伸手不见指矣!(紫柏老人集二二)

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

无论修何法门,皆须下一番死功夫,经相当时日,方获成就。

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此老语录,已入清藏。谭扫庵、以名进士,皈依座下,为制道行碑,有一万馀言。

雪峤信:师讳圆信,初号雪庭,后改雪峤。亦号青狮翁。晚号语风老人。鄞县(浙江省甯波)朱氏子。生于明、穆宗隆庆五年辛未(西纪一五七一)二月初十日。九岁,闻诵阿弥陀经: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遂知信向佛乘。道行碑云:[师既目不识丁,复好放行兀坐,佣作玩愒,衣食难周。逡巡至二十九岁(西纪一五九九。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已亥),始决志出家,就宝峰法师受五戒]。

其难能之苦行,道行碑云:[往若虚法师座下听讲,嫌其解析不明,乃自截发为头陀,去之天台,即猛念【出家为何事】?一个不明白念头,打脱不下,东走西走,状若风癫,不识寒暑饥渴;人与粥饭,即以衣袖或兜帽承食。衣敝零落,严冬,荐草卧古祠中。止一敝袴;遇无袴者,解与之,赤体七日夜,冷气攻腹痛难忍,苦支二载。]是谓[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止一例,后文尚多,不克一一。

大彻悟者,碑云:[返天台,寻人印证,未得。忽抬头见【古云门】三字,乃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者:如云:[若非鼻梁断,那得顶门开]?作偈云:

[一上天台云更深脚跟踏断草鞋绳

比丘五百无踪影 见得他时打断筋]

碑云:[遂就人索纸笔书此偈,后自题云:【云门石上得正句】。又作偈云:【昨日樵柴手,今朝文笔峰;借君一张纸,流水写东风】……]复谒莲池大师,呈偈曰:

不解西方不学禅偶来尘世只随缘

三间茅屋傍溪住两扇竹窗关月眠

破尽衲衣那有结养长头发欲成颠

自从会得西来意白雪飘飘六月天”

是谓[居然一大写家]矣!

次参龙池幻有禅师,室中机契,即获心印。万历四十三年(西纪一六一五),迁径山千指庵,后住庐山开先寺。癸未(明崇祯一六,西纪一六四三),迁嘉禾东塔。晚住越之云门。

师一日示微疾,书诀众偈曰:[小儿曹!生死路上好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命侍者进茶,饮毕而逝。时、清顺治四年丁亥(西纪一六四七)八月二十六日。世寿七十七。(五灯全书六四、雪峤禅师语录)谭埽庵制[道行碑],见语录卷六。

师有[怀净土诗]四十八首,兹录八首如下:

(9)自性弥陀绝主宾山花浪暖柳枝新

不劳更用之乎者觌面无非西土人  一

(12)月明秋夜坐禅时香动黄昏静若思

收拾漫归残屋下莲花开遍好题诗   二

(16)古人有语极相投莫与儿孙作马牛

撤手悬崖归净土任他沧海变荒丘   三

(22)甲子山居澹石翁凿池种月待秋风

松牕白书弥陀佛抱枕无眠忆远公   四

(36)痴愚不解唯心土离此唯心别有么

每日普光明殿里搬柴运水古弥陀   五

(43)善法堂前议圣流南泉牧得一头牛

欲将骑往西方去唯恐西方不肯留   六

(47)嗟乎昔日顶生王七宝严身心尚狂

不若水边穷衲子坐禅无力念西方   七

(48)利养娑婆应有期百年快活刹那时

浑身煆得如生铁只恐幽冥添马皮   八

---见语录卷六。---原来、雪峤禅师也是禅净双修的。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

有分别,是妄识。无分别,才能启发本有的智慧。

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中略)

[终日穷年但事研究],可谓善[画饼]者!可惜的是:到了[腊月三十日],全用不着,以不能[充饥]故。笔者亦[画],却未至[善]。读至此,不觉心冒冷汗!

非但如此而已,更严重者:

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

不善用心,妄起分别,故有此失,殊可怕也!

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

有正知见,信愿真切,精进念佛,佛力加庇,使业种不起现行。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

不可只阅经而不念佛。无常来时,焉能阅经?

若法华、楞严、华严、涅盘、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中略)

观经三福云:[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阅法华等经,就是读诵大乘。

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中略)

不是上智利根,焉能[法法咸通]?但亦不可自甘卑劣而舍弃不学耳。

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高下在机;机缘不同,致有难易。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馀法门之师所夺,历敍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徧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载!(中略)

善导大师所说,见观经四帖疏。文云:

[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徧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徧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馀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终不违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徧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徧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馀善,迥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纵令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见释上品上生章)

有教乘法数等书,则有处查阅。

教乘法数:明、圆瀞法师集。清雍正帝命超海、通理等法师重订。今本即重订本,分十二卷,法数从一至八万四千,简明扼要。

翻译名义,系释梵语名义之书。

翻译名义集,二十卷,大正藏作七卷。宋、普润大师集。民国四十五年,建康书局曾印行易检本,精装一册。又、无锡丁福保居士编行[翻译名义集新编]一厚册,民国十年印行,检查最为方便,惜未见流通本。

释氏稽古略,系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

此书、元、沙门觉岸编集。四卷。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卍续藏第一三二册。内容可参阅[大藏会阅]第四册(页九四七)。

阅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经论语录及诸着述大意之书。

此书、四十八卷。蕅益大师着。大师年三十时开始阅藏,历二十馀年始成。其敍曰:[俾未阅(藏)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义持者,可即约以识广;文持者,可会广以归约。若权若实,不出一心;若广若约,咸通一相;故名之为阅藏知津云]。

此诸书,皆不可不有。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

尚有:佛学实用辞典,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法相辞典等,这些工具书,皆须备之。

未断烦惑之人,须依事忏。恳切极处,不思议妙理,彻底圆彰。若舍事说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利益---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忏法有三:作法、取相、无生。依律作法忏除罪愆,是事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深观无生,是理忏。各种忏仪,大悲、梵网等,十科行道,得见好相,罪方得灭,是取相忏;其十科中,前九多属事忏,第十、静坐修观,属理忏。蕅益大师云:[说悔而不观心,犹能决罪之流;谈理而不发露,决难清罪之源]。[罪相尚自不知,何能通达实相?](毘尼集要一三)

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

高僧传:初集、梁慧皎撰,二集、唐道宣撰,三集、宋赞宁撰,四集、民国初年,喻昧庵编辑。(请参看大藏会阅第四册,页九四九)。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彭际清撰。卍续藏第一四九册。

比丘尼传:四卷。梁、宝唱撰。大正藏第五十册。

善女人传:二卷。清、彭际清撰。卍续一五0册。

净土圣贤录:九卷。清、彭际清撰。卍续一三五册。

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

弘明集:十四卷。梁、沙门僧佑撰。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道宣撰。

镡津文集:十九卷。宋、明教嵩禅师撰。

折疑论:五卷。师子比丘述注。

护法论:一卷。宋、张商英述。

三教平心论:二卷。元、刘谧撰。

---以上六种,皆见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续原教论:二卷。明、沈士荣着。

一乘决疑论:一卷。清、彭际清述。卍续一0四册。

以上诸书,请参看大藏会阅第四册(页一0三五---)。(镡津文集、见三九0页)

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中略)

读此护教诸书,才能[知己知彼]。但此类书,大都对儒、道二家之言居多。

读此段文,可知印祖要人解行并进,非止念佛而已。

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谓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面灭,了无主宰之实我可得。法空者:于五阴法,了知当体全空。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其义。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证实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

参阅前文[阅经悟二空理]可知。

实相者:法身理体,圆离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之本,最为真实,故名实相。此之实相,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喻如衣里明珠,由不知故,不免贫穷;非曰在迷凡夫与证真谛之二乘无此理体也。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衣珠喻: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此段阐明悟证之义,至为明显。

又、凡钞录文字,必须谛审精详,不可粗略了事。弥陀要解序,经成时大师节略,语句便不圆润。而末后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时师略去此譬,不必与二翁强同之[必]字,讹作[敢]字,便成我慢自大,藐视二翁。意中便有[二翁所注违经,不敢依从]之义。并与下譬相反。实为冤诬蕅益,贻误后学。读之令人痛心疾首!(后略)

阿弥陀经要解序,大正藏第三十七册要解,[不必与二翁强同],[必]作[敢],如印祖所说,即成时所改者。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节录

(前略)学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也。然、示断惑之人,常须努力,若一放纵,旧病定至复发。见思惑断尽者,才好任运腾骧,无须制束摄持也。

见思惑断尽,就是阿罗汉。四十二章经云:[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即此之谓。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之理。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这是对在家学佛者修身、齐家的开示。[因果]二字,印祖文钞中,时时开示,如卷二云:[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复周群铮居士书六)又云:[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同上七)

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化身,其所证者,谁得而知?然、佛为众生现身作则,故即以凡夫自居。其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者:以己诫人,乃现身说法也。以大师最初志期断惑证真,直登地、等(地、十地。等、等觉。);以弘法利生,荒旷自己禅定工夫,故止证得圆五品观行位而己。故曰[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者,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耳。圆五品位,圆悟藏性(藏性即实相妙理,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缠、即无明。未断,故名在缠。),与佛所悟,了无有二。圆伏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若断见惑,即证初信。及至七信,则思惑断尽,得六根任运不染六尘之实证,故名六根清净位。又于一一根中,俱能具六根功德,作六根佛事,故亦名六根互用,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南岳即示居此位。此位之人,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神通;其神通,又非小乘阿罗汉所能比。故南岳生前、殁后,皆有不可思议之事,令人若见若闻,发起信心。南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实证地位,谁能测其高深?此不过欲勉后世专精学道,而作此曲折耳。岂真止证十信相似位、五品观行位而已耶?

此段是重释前书五中所说南岳慧思禅师、天台智者大师临终述证之事。圆五品观行位、净六根相似位,皆依天台四教中圆教所明。如有未了,可参阅教观纲宗。

我等博地凡夫,那堪拟彼?我等祗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为助行。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之,则无往不利矣。

当今之世,只能做到[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耳。永明大师,以万善庄严净土。阅云栖法汇,可知莲池大师如何教人修学。其实、能依印祖所示而行,也就等于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了。

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

以此法自行,亦当以此法化他。

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

修行要自己发心,怎能强制?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而众生根性,千差万别,若与净土法门无缘者,纵[按牛头],焉肯[吃草]?若具正知见,不谤净土,修馀法门,亦无不可。否则只有生怜悯心,待时而化。

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

一心念佛,也要吃饭穿衣呀!怎可诸事不理?[素位而行],就是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做的都得做好。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后略)

后文叙述九华山逢闰大七月之年开地藏塔门,是无稽之谈,并无此事。同时辨明[新罗国]有误作[暹罗国]云云,须者自检文钞原文可知,此略。

与徐福贤女士书

(前略)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 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 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可参阅达默法师着的要解便蒙钞,圆瑛法师要解讲义,宝静法师要  解亲闻记。

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

隋,净影寺慧远大师,姓李氏,炖煌人,后居士党之高都。幼丧父,依叔居。年十三,辞叔,依僧思禅师出家。年满进具,依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大小经论,普皆博涉,而偏重大乘。西纪五七四年,北周武帝下诏灭佛,远师抗辩不止,遂隐于汲郡西山。西纪五七八,周武殂,次年周宣帝重兴佛教。隋开皇十二年(西纪五九二),寂于净影寺,春秋七十矣。着华严、涅盘、地持、维摩、胜鬘、无量寿、观经等疏,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师身长八尺五寸,眼长三寸,腰有九围,十三幅裙可为常服云。(续高僧传一0)

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馀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此义,见前四四0~四四二页所引,即四贴疏上品上生章文。

若天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中略)

隋,智者大师疏,宋、四明尊者妙宗钞。疏序云:[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覩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  所言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云云。 

钞序云:[……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方今嘉运,盛演圆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故竭鄙思,钞数千言,上顺妙宗,略消此疏。适时之巧,非我所能。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之所以作也。]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白乐天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又云:[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若能如是而念,方能达到[心佛一如]。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是谓万善庄严净土。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以所修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是谓回自向他。愿法界众生同成佛道,是谓回因向果。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勅旨,当不过是。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后略)

末世凡夫,人多懈怠,恭敬心不易生起,宜常读祖训,时加鞭策,方获实益耳。

书中有关女人出家受戒诸事,以今时环境不同,恐不契机,故略之。须者自行检阅文钞全文可也。  

与康泽师书

(前略)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天台智者大师释法华经,以:约因缘,约教,约本迹,约观心,所 谓四意消文,可谓玄妙之极!

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后略)

今人听到[当体便是],即以此业报身为[是],便把所有事相上的修持,如礼佛、诵经、持咒、念佛等,悉皆废弛,而放荡形骸,纵逸幻质,以为如此就是庞公、灵照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功夫。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

与谛闲法师书  

(前略)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 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

宝王随息法门:唐、飞锡大师着: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二十门。 中卷、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明随息念佛云:[世上之人,多以宝玉、 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 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 当本乎此。

文类:乐邦文类,五卷。宋、四明沙门宗晓编。卷四、宝王论拣示往生义,此章全引宝王论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随息念佛之义,即在其中。

圣贤录:净土圣贤录卷二、往生比丘:飞锡。文中引录念佛三昧宝王论之要义,随息念佛,亦在其中。

慈云十念:宋、慈云遵式大师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第一、行愿门中,第二、十念门云:

[十念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底,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 而今人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

莲宗宝鉴:十卷。第三卷、修持法门中,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明对治昏散二病,即用数息法门。然只[载此法],非依宝王论也。而其[数一至百千]之讹,于[复永嘉某居士书五]中已辩,见四0六页。

惟莲宗宝鉴所载,系据人天宝鉴,但其数目字,略有出入。兹录二 鉴原文如下:

莲宗宝鉴云:[人天宝鉴云: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此身兀然,此心兀然,与虚空等, 不烦禁止……。]

人天宝鉴云:[东坡曰:已饥方食,示饱先止,散步消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 即入静室,端坐默念,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数至数百,此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烝雾起;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消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尔时不用寻人指路也。]

这里最大的差异是数目字,人天宝鉴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数至数百】]。而莲宗宝鉴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原书只数百,而引用者却随便加至千万!这种数目字,怎可随便乱加?莲宗宝鉴编者,未免过于大意!

如何数息?止观云:息有四相:有声曰风,守这则散;结滞曰气,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数者:从一至十,不多不少,令心不散。宝静法师曰:[言数息者,即数自己之鼻息。拣风、喘、气,但数鼻中微微若存若亡之进出息,从一至十,由十复一。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如是绵绵密密,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别无他缘,唯随于息,记数分明,如是即将心中之寻求思虑,悉灭无馀](小止观讲述)。既云[不多不少],焉可至百?百尚不可,况至千万?

又、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可破矣。

五停心观:停者、止义、住义,修此五法,止住五过。一、多贪从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障即恶业,禅门第四、明三种障,念三身治:

一, 沉暗塞障(昏睡、无记),念应身三十二相治;二、恶念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恶等事),念报身、力、无畏等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卒痛,或见无手足,火焚、水溺等也),念法身空寂无为治。(四教仪集注)

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可知。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后略)

蕅祖云:[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示石友)又云:[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而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傥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答元赓问)---秘藏指南上---

与玉柱师书   

(前略)有谓净土为权渐小乘,而不肯修习,复障他修者:总因未能研究大乘经论,但执直指之指,未见自心之月。(中略)

权与实对;通常以权为方便,实为究竟。唐、李长者华严合论云:[弥陀经净土、观经净土是权。]明、袁宏道西方合论:第八、见网门,十、圆实堕中,广破之。

渐与顿对,或谓念佛是渐,宗门直指为顿。但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中判:正属于顿。见[义理深广]门。

小乘、对大乘而言。观经、无量寿经,皆说念佛须发菩提心。既发菩提心,即是大乘,决非小乘,可知。

楞严经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执直指之指,则不能见自心之月。

净土十要,断疑启信,乃破坚冲锐之元勳,当先读之。

净土十要;见七三页。

而弥陀疏钞并演义,尤为参研宗教之良导,愈当熟读而精思之,非徒发明净土而已。中峰谓:[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书之谓也。(后略)

弥陀疏钞,莲池大师着。古德法师演义。古德法师事迹不详。蕅益大师二十四岁时,[作务云栖,闻古德法师讲唯识论],是明、天启二年(西纪一六二二),可知:蕅祖出家时,古师已是登座说法的法师矣。(蕅祖于二十四岁出家。)中峰明本禅师,见二六、七页。

与许豁然居士书

(前略)安士全书,觉世牑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超古超今;言简而该,理深而着。引事迹则证据的确,发议论则洞彻渊源。诚传家之至宝,亦宣讲之奇书。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则绳武圣贤,了生脱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中略)

印祖文钞中,常劝人读安士全书,如[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云:[安士全书,实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心法,详示因果报应,及修持方法之导俗奇书。宜常翻阅,庶无疑不释、无行不谨矣]。许豁然居士,是当时善堂宣讲善书者, 印祖劝其讲安士全书,故云[亦宣讲之奇书]也。

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着书觉民。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者最要。

万善先资:四卷。卷一、二、因果劝;卷三、辨惑篇;卷四、谨微录。辨惑篇、释生物养人之疑,曰: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不杀,逆天甚矣!

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又为蚊虻虎豹耶?

凡六辨,此其一。

欲海回狂:三卷。卷一、法戒录,卷二、受持篇,卷三、决疑论。

又着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其雅俗同观,智愚共晓故也。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上下卷。阴骘文,五四四字。广义则有十万馀言。帝君生于晋,姓张,讳亚,越人,后徒蜀。兹录阴骘文如下: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支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雠,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损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这种警世文字,今人不易读到,所以把它抄下来;同时、读过之后,才能知道印祖劝人读此文的所以然。如有未了,请看安士全书中的阴骘文广义可知。

又以修行法门,唯净土最为切要,又着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中略)

周安士长者,于清、乾隆四年(西纪一七三九)正月,香汤沐浴,与家人诀云:[将西归],谈笑而逝,异香满室。时年八十有四。

西归直指:卷首,像赞传图,卷一、净土纲要,卷二、疑问指南,卷三、启修杂说,卷四、往生事略。

居士传,系乾隆间,苏州、长洲进士彭绍升,博览群书之暇,采自汉至今之大忠大孝、清正廉洁、有功名教、深通佛法者,录其入道修证之事,兼载发挥佛法之文。人有数百,书成六册。

居士传:五十六卷。起自汉之牟融,终至清之周安士、知归子(即作者),正传计二百二十六人。卐续一四九。

三教平心论,系元学士刘谧所作。先明三教并是劝人行善,不可偏废;次明极功浅深不同;后广破韩愈之说,并欧阳、程、朱之说。

此论二卷,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七八一---)。中华藏第二辑线装第三十四册。

论曰:[……隋、李士谦之论三教也,谓: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岂非三光在天,缺一不可;而三教在世,亦缺一不可。虽其优劣不同,要不容于偏废欤……]序云:[……孤山圆法师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诚古今之确论也……]

释氏稽古略,以历代纪年为纲,儒释事迹为目;自伏牺至明末以来,国家之治乱,佛法之兴衰,信毁之罪福,修持之利益,祖师法言,高僧行实,并及出格忠孝,至极奸恶,皆录其大端,使人展卷便知法戒,端坐旷观古今。岂徒有益于修道之士,而实为读书论古者之袖里奇珍也!(中略)

四库总目云:[释氏稽古略四卷,元、释觉岸撰。觉岸,字宝洲,乌程人。其书,皆叙述释氏事实,用编年之体,以历代统系为纲,而以有佛以来,释家世次行业为纬。始于太昊庖牺氏,终于南宋瀛国公德佑二年(西纪一二七六)……书成于(元)至正初(西纪一三四一---),中山李桓为之序。觉岸记诵该博,故所录自内典以外,旁及杂家传记文集志乘碑碣之类,多能搜采源流派别,详赡可观。惟于列朝兴废盛衰,绝无关于释氏者,亦复分条摘列,参杂成文,示免伤于枝赘。且据藏经所记:佛生于周昭王九年,既欲甄叙宗门,自当断以岁为始,顾乃侈谈邃古,远引洪荒,于体例亦为泛滥。又、唐代纪年于昭宣帝后,别有[少帝濮王紃]一代,谓为朱全忠所立,年号天焘,旋复被鸩。求之正史,全无事实,尤不知其何所依据?然其援据既富,亦颇有出自僻书、足资考证者,其于丛林古德记莂,亦多考核详明,备徵典故,录存其说,未始非缁林道古之一助也。]

稽古略续集三卷,大闻幻轮编,始自元、至元元年甲子(西纪一二六四,即南宋理宗景定五年),至明熹宗天启七年丁卯(西纪一六二七)止。

禅宗一法,惟令人真参实悟,故所有言句,皆无义路,不可以凡夫知见、作文字义理领会。若非亲近明眼善知识,及用拌命死心一番工夫参究,必不能顿明自心。心既不明,必不解祖师意旨。切不可依文解义,学口头禅。譬如山野小民,妄号帝王,罪必灭族!凡稽古略、居士传、及一切语录中机锋转语,切勿妄会。

宗门的机锋转语,不可依文解义,前已说过,参阅三三二页[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之末,可知。

复丁福保居士论臂香书

丁老居士福保,清、同治十三年甲戍(西纪一八七四),生于江苏无锡。日本医科大学毕业。初行医,民国二年,自创医学书局于上海。民国四十一年逝世,寿七十九。其所着书,分:医学丛书、文学丛书、进德丛书、佛学丛书。其佛学书,除工具书外,有:入门诸书、佛经笺注。民国五十九年,蔡运辰老居士汇编成[丁氏佛学丛书],计二十五册。工具书,有:佛学大辞典,通检本三藏法数,翻译名义集新编。

臂香者,于臂上然香也。灵峰老人,日持楞严、梵网二经,故于然香一事,颇为频数。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中第三、断偷)。

梵网经菩萨戒、轻垢第十六云:[……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先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烧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灵峰老人---蕅益大师,梵网合注缘起中云:[毘尼一藏,细阅三番;梵网一经,奉为日课]。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后序云:[然虽徧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

可知:蕅祖以梵网为日课,而精神不离佛顶楞严,故云[日持楞严、梵网二经]也。

至于蕅祖一生之然香苦行,据[灵峰宗论]卷一、愿文中所载,其[频数],可谓多得难以计数!灵峰宗论卷一之一至四,愿文计有五十七篇,有然香者,四十七篇,然顶香者,七次,三十三炷;然臂香者,二十五次,二百五十八炷;只书然香者,有二十次,一百六十八炷;总计四百五十九炷。此据有数目字可计者。还有只书然香,然臂香,不书炷数者。蕅祖自三十岁起,至五十六岁,二十七年间,然香近五百炷。人之两臂,能然几多香炷?蕅祖的双臂,然得可谓[体无完肤]了!日僧光谦、灵峰宗论重刊序云:[读蕅益宗论而不堕血泪者,其人必无菩提心!]诚哉,斯言!

良以一切众生,无不爱惜自身、保重自身。于他则杀其身、食其肉,心更欢乐;于己则蚊噆芒刺,便难忍受矣!

此是凡情,如来所谓[可怜愍者]!

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

法华: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药王菩萨,先以然身,后以然臂供佛舍利。经云:[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到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楞严、梵网:前文已引。

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言自他者:虽实为己,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故云自他。---原注)绝无一毫为求名闻及求世间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行,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空,四弘普摄。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

蕅祖[结坛礼大悲忏文]云:[然顶香三炷,供大悲三宝,愿以智慧光,灌我顶门,以闻持水,洗我心垢,使速离暗钝,蚤获开明,遥闻诸佛转妙法轮,永无遗失;常读三乘甚深法藏,过目不忘;等与众生,同开佛慧,性修交彻,顿证圆常]。阅律礼忏疏云:[智旭然臂香二十八炷,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等诸佛心,发无作誓……]是谓[唯为上求下化而行]者也。

其或心慕虚名,徒以执着之心,效法除着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苦行。以以执着心,求名誉念,既无三轮体空之解,又无四弘普摄之心;以如来破除身见之法,转增坚固身见;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故华严谓:[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证涅盘,愚学增生死]者、此也。

华严:是四十华严,偈见卷十二:善财童子参普眼长者后,将参甘露火王善知识前,多智婆罗门向善财介绍甘露火王之胜德,最后之偈颂云:[……饱腹资欲心,人形畜无别。少学或心高,易满如牛迹;如鼠手持物,自谓己能多。智海广难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

多智婆罗门所说之偈,意在显示[少学]之过。而印祖引此偈之意,是在显示[偏学]之过---然香是破除身见之法,却以然香作求名之方,故云[偏学]。

与广东萧永华孝廉书

孝廉: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西纪前一三四)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按郡国举孝廉之制,汉代颇重视之;后世旋举旋废。迄于明清,俗以为举人之别称,则名存实亡矣。(辞海)

五灯会元……

二十卷.宋、释普济撰。目录二卷,卍续一三七。会元二十卷,卍续一三八。

普济,号大川,浙翁如琰法嗣。南宋、理宗宝佑元年(西纪一二五三)寂,寿七十五。

法系:圆悟勤---大慧杲---佛照德光---浙翁如琰---大川普济。

五灯者:一、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东吴道原撰。郑昂跋谓是拱辰撰,讹也。拱辰嗣金山昙颖,颖寂于宋仁宗嘉佑五年(西纪一0六0),寿七十二。景德元年(西元一00四)颖才十六岁。道原是法眼宗的天台韶国师法嗣,韶寂于宋太祖开宝五年(西纪九七二),寿八十二。相差八十八年。道原、拱辰二人之事迹皆缺,只以其师之寂年比较,即可知其二人决非同时,何由有[同舟相遇]之事乎?民国二十四年,季圣一着四十二章经新疏,第二十一章[好名无益]中,引此为证,谓道原盗拱辰之传灯录稿,谬讹殊甚!恐阅新疏者误以为实,附言于此。详见日人[望月大辞典]一、页八四九中及陈援庵着[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四、页九七]。

二、天圣广灯录,三十卷,宋、李遵勖撰。三、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宋、惟白撰。四、联灯会要,三十卷,宋,悟明撰。五、嘉泰普灯录,三十卷,宋,正受撰。

此五灯,计一百五十卷,中多繁复,普济禅师为之删繁就简,合五灯为一,故名[会元]。

阁下求此书之意,为真参实悟,洞明自心,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耶?抑欲学其一棒一喝、喝佛骂祖,但取口舌辩给,以邀誉于流俗耶?或欲记其言句,以雄笔札,使挥毫染翰时,如苏子瞻辈,出词吐气,殆非食人间烟火者所能耶?

棒、喝:德山棒:传灯录云:[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喝:师云:[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是谓临济四喝。其实棒喝奚始于德山临济,黄檗早已用棒;百丈云:[马大师,振威一喝,我值得三日耳聋!]

喝佛骂祖:德山参沩山,德山去后,沩山曰:[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传灯录一五)

蕅祖云:[凡诃佛骂祖、痛棒、毒喝,皆是一时不得已用之权谋,所谓【兵者不祥之器,非布帛菽粟比】也。譬如良医,用砒霜以治病,大将设奇谋以除贼,偶一为之,不可以为典要]。(毘尼集要问辨)

若欲得第一者:须先研究佛经,使教眼明了;又须亲近具眼高人,得闻一言一句,穷参力究,至力极功纯,自然冷灰豆爆,彻悟自心,如伸手见掌,了无自他之疑。又须高人印证,恐或错认消息。若能如此,再看此书及一切禅书,犹家里人共家里人说家里话,但有所益,毫无所损。若未能如上用功,及开悟印证,先观禅书,欲得开悟者,如蒙尘古镜,欲顿发光明,不去磨垢,但涂白粉,涂至经劫,亦无光发。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说食数宝,何济饥贫?

具眼高人:如虚云禅师,来果禅师。

不磨垢而只涂白灰者,今时多矣!涂白粉,虽不发光,还是[白]的;甚至有涂[黑粉]者,岂不更糟!

若欲得第二者,则虽是善因,反招恶果。此现世僧俗同陷之万丈深坑也!

这就是[涂黑粉]者,越涂越黑,越陷越深,可悲也夫!

良以禅宗举扬,皆归向上一着,悟者便能神会,迷人尽随语转,不知古人棒喝喝骂之意,便以此为行持,其失岂止王莽学周公,曹操学文王?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人等,翻成毒药!裴公美谓:[得其意则疾成佛道,失其旨则永入泥犁],可不惧哉!祈阁下勿萌此念也。

今时有讲禅者,有注解公案机锋语者,尽是[随语转]汉!

裴公美:裴休,字公美。得法于黄檗希运禅师。唐宣宗大中二年(西纪八四八),休镇宛陵,请师说法,休记之,为[传心法要]行世。休问:[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曰:[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居士分灯录上)

至于欲文类古人作词料用者:不知古人皆于自心大有发明,故出言吐词,妙合禅机。譬如庖丁解牛,由基射猨,非学而能者也。

庖丁解牛:见庄子内篇,养生主。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由基射猨: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善射,去柳叶百步射之,百发百中。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云:[畏死之猨,望弓影而双垂悲泪]。谓:楚王与养由基出猎,遇猨,令射之,猨望见由基,即泪下!盖猨臂柔捷,能接飞矢。由基神射,矢到之处,臂不及接,自知其必死而悲也。

与某居士书

仲春来山,瞬息半载;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

毋使临终,悔之无及。

古德有诗云:[檐前雨过日头红,瞬息阴晴便不同;况是死生呼吸事,黄昏难保听朝钟

每忆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信心难生]。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章云:[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佛世]:通指佛法存在之时代、国土。

四者幸备,尤当努力。如登宝山,要得摩尼。

古语云:[人身难得今既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云:[亲到宝山空手回,一失人身万劫难。]

良以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生死不了,难免堕落。所以如来极劝众生,发真信心,及切愿心,持佛名号,求生净土。当以供奉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福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

善导大师云:[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思归集二)

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

莲友们!快上船吧,不可再犹豫啦!

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沈溺!佛欲令汝超凡入圣, 汝却愿得有漏之福;福报一尽,永堕三途!如摩尼珠,用弹黄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不可惜哉!宜警省焉。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来生]一则,值得一读。其文曰:[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老僧摇手不之信。予谓:无论隔世,亲见一僧,结茅北峰之阴,十年颇着清修,一时善信敬慕,为别创庵,徙居之,遂致沈溺,前所微得俱丧。现世且然,况来生耶?问【此为谁】?予云:【即老史是】!其人默然。]

今时像此[老兄]者,多矣!阿弥陀佛[遥垂金臂接娑婆],而且要[众生度尽方回手],曾奈我们这些愚痴众生[不上船]何!?

当知: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 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不可以简便易行、视作等闲。必须以勤恳志心,方能成办。

可参阅[净土决疑论],见文钞卷二。

至于修持法则,龙舒文中具载。

龙舒净土文卷四,明修持法门。

又有[安士全书],具载念佛往生法则,并随事积德、居尘学道、齐家、教子、淑世善民,种种法则,悉臻奥妙,可谓:通儒释于不二,冠古今而无双。一切缁素男女,皆堪永为龟鉴者也。

安士全书中,西归直指卷一,明修持法门,修净业者,宜依此行之。 随事积德等,具于阴骘文、万善先资、欲海回狂中明。

与海盐某夫人书

从略。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沩山:灵佑禅师,福州赵氏子。年二十三,参百丈,丈许入室,因拨火因缘发悟,充典座。丈选沩山住持,召师嘱曰:[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我宗,广度后学]。华林争之,师踢倒净瓶,一语出格,遂住沩山。师敷扬宗教四十馀年,达者不可胜数。唐宣宗大中七年(西纪八五三)坐化,寿八十三。有语录一卷,着[警策]一篇。

警策文曰:[……此宗难得其妙,切须子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

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

语录:上堂……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弘辨谓:[顿悟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弘辨:五灯会元作弘辩,章敬晖禅师法嗣。唐宣宗大中五年(西纪八五一),召入,问禅宗义。此即答宣宗之最后一段,其文曰:

[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五灯会元四)

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盘,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

长沙景岑禅师:南泉普愿禅师法嗣。钞中所引,系答皓月供奉之问。其文曰:[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盘也未?】师曰:【大德问果上涅盘?因中涅盘?】曰【问果上涅盘】。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五灯会元四)

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佛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未尽,生死决不能出。

(请参阅龙舒净土文卷七,指迷归要章。)

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彻底显示净土法门之殊胜。

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味,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此即开示净宗修法,既简且要,宜遵奉而力行之。

 
 
 
前五篇文章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4)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3)

百日共修—上师开示:往生法(2)

百日共修—上师开示:往生法(1)

百日共修—上师开示:往生法(4)

 

后五篇文章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6)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7)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1)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2)

念佛金言录(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