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六)

 

  丙二、详喻感应道交

  本经所开示的念佛圆通法门,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禅淨双修」的法门,它整个修学的过程,是把大乘的禅观跟淨土的念佛把它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个法门的特色是下手易而成就高, 你只要能够掌控它的修学纲要,其实修行上是非常的简易,但它所成就的功德,却非常殊胜圆满。在宋朝以后的中国佛教,就有很多人修学「禅淨双修」的法门。

  大乘的因缘观是认为「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这道理是说我们生命的整个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所以当我们要去改造外在的世界,首先我们要先修正我们内心的世界。

  那应该怎麽修正我们内心的世界呢?从本经的开示有二个重点要修学:第一是在体性上的修学,这是一种根据大乘禅观的思想,我们开始观照我们内心的根本,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心中的念头一生起来的时候,你要去找它的根源是真实的?是虚妄的?第一种凡是你内心生起的因缘,是外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我为什麽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来到三宝的环境我生起了善念,我去到染污的境界我生起了恶念,这种外境引生的善念恶念都是虚妄性的,都是生灭的,都不足以依靠的;第二种是依止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而引生的,这种念头就是不生灭性。

  依外境而起的是虚妄的,依道理而生起的是真实的,我们刚开始就是慢慢的远离虚妄,慢慢的去加强我们心中的真实,所谓的「返妄归真」,这就是从体性上的一种理观,这是禅的部分。有返妄归真还是不够,我们进一步的从作用上修学,从作用当中我们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应道交,慢慢的成就种种的庄严。

  整个『念佛圆通』是一方面返妄归真,从体性上摄用归体,返妄归真,第二个依体起用,成就种种的庄严。我们在禅观的部分前面讲得比较详细,这以下开始讲到念佛。念佛的重点在成就功德庄严,而它整个宗旨在感应道交,所以本经在讲正式的念佛方法之前,先讲感应道交的道理,把这个道理讲清楚。

  丙二、详喻感应道交

  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段经文把感应道交的道理做一个详细说明,分二段,第一段先讲譬喻:

  感应道交的道理就譬如世间上有两个人,这两个生命体在整个法界当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关係,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说明:第一、一专为忆,一人专忘。某甲他的内心很专心、很相续的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却对某甲完全的忘失,他心中根本没有去忆念某甲,心中根本没有某甲的存在。这样子会有什麽样的结果呢?如是二人,这二个人在生命当中互动的结果,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即使在生命当中他们二个刚好生长在同一个世界,纵然是相逢也听到对方的名字,但是如同不逢一般,更进一步即使二个人互相的见闻,也是如同不见。他们二个是没有互相的忆念,只有单方面的忆念,这样子的相逢,这样子的相见是不能产生作用的,可以说视若无睹,当面的错过,这是一种情况。

  而另一种情况,假设这二个人之间的关係是,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他们二个彼此间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不断的忆念某甲,而且是长时间的忆念,慢慢慢慢的,忆念的功力非常的深厚。这样的结果,如是二人,他们的生命当中,或者一生乃至于多生,都能够犹如身形跟影子一般不会分开。

  这个地方是说,生命的存在现象,除了你的业力以外,我们讲到作用。前面我们讲体性的时候,有真跟妄,但作用它生起的关键在于忆念。我们看看过去、现在、未来,你现在的生命,为什麽你会跟某一个人在一起,会生存在同一个道场,这就是互相的忆念。为什麽这事情会让你出现,为什麽你会作知客师,你会作当家师,这个法为什麽在你生命当中会出现,而不是出现在别人身上呢?就是我们前生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有某特定的忆念,所以我们今生这个因缘就出现了。从因缘所生法当中,忆念是占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04s012m)譬如说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有很多佛菩萨的出世,但我们却不能跟佛菩萨在一起,当然这重点就是我们跟佛菩萨没有相互的忆念。我们现在的果报是由于前生的忆念而来的,我们未来的果报是由今生的忆念而来的。所以其实我们所造的业力,只是让我们心中的忆念早一点出现而已,业力本身没有方向性,它只是一种资粮,而真正引导我们趋向十法界的力量,就是你心中的忆念,从作用上来说忆念是扮演一个主导的角色。

  前面是把忆念的观念做说明,这以下讲到我们众生跟佛陀之间的互动,站在佛陀的角度: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一个佛陀祂的内心是安住在平等清淨的大般涅槃。那我们会想说到底佛陀的心是在想什麽事情?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佛陀心中祂的想法是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事实上佛陀那明了的清淨心,他也是产生一种作用的,什麽样的作用呢?他不断以他的大悲心,来怜念、来忆念一切苦恼的众生,就像母亲在家裡面,忆念在外面流浪的儿子一样。

  佛陀的清淨法身,事实上是摄持了无量无边的本愿功德,这个本愿功德不断的释放讯息,等待我们跟祂感应道交,祂是没有停止的,就像母亲忆念儿子是不停止的。

  这地方会有二种情况:佛陀的清淨法身是有很多的本愿功德,在那个地方放大光明,等待我们去感应道交。众生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若子逃逝,虽忆何为。生为一个凡夫众生,假设佛陀释放一种忆念的讯息,而我们却没有释放一种相对的忆念;就好像一个儿子,他离家出走不再想念母亲,这样母亲单方面的忆念,自然是不能感应道交。也就是说虽然佛陀的法身有很多本愿的加持力,你忆念我的名号你可以不堕三恶道,你忆念我的名号你能够所求如愿,佛陀的清淨法身有无量无边光明的摄受力,但是我们却对这光明产生一种拒绝的力量,这样子这个摄受力对我们不能产生作用。

  第二种情况,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假设身为一个儿子的,他能够忆念在家的母亲,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般,这样子母子之间的关係,就慢慢的靠近而产生一种感应的力量。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为什麽有些人在生命的修学当中,经常可以得到佛力的加被,而有些人却要很辛苦的单独面对自己的业力。有些人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有些人必须要单独的面对业力,这关係点不在佛陀本身,佛陀是平等施捨祂的加持力,但是有些人忆念佛陀,有些人没有忆念佛陀,所以这加持力就产生了差别相。

  「忆念」有二个观念值得我们再深入去探讨。我们看忆念的浅深问题:

  浅的感应:二人相忆,念念相续,心心相合,如在左右,如在目前。缘浅相隐。

  譬如说我们今天去忆念佛陀,但是你是偶尔的忆念,其实你的心中忆念很多很多的法界,而阿弥陀佛只是你忆念其中的一个法界,但是你在忆念的时候也是很虔诚的,念念相续,心心相合,如在左右……等等。但是这忆念的因缘相当的浅薄,也就是说你并没有产生一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忆念。这样子我们就不保证说来生能够往生到淨土去了,因为你心中有太多的忆念,而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并不是你一个主流的力量,这样子因缘太浅薄了,整个功德相就隐没了,可能要到以后才会成熟。

  另一种情况,二忆念深,见尧于牆,见舜于羹,存乎衷,形乎外。缘深相现。

  假设你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就像孔夫子在学习尧舜的圣贤之道一样,他不断的去忆念圣人的思想、圣人的人格。有一天在散步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尧在牆壁当中显出影像来为他开示,也见到舜在肉羹当中显现他的影像。这是怎麽回事呢?因为他内心的真诚忆念,所以招感外在因缘的显现,这就是缘深相现。为什麽很多人忆念阿弥陀佛,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在临终时都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就是忆念有浅深的差别。

  忏公师父曾经在斋戒会的时候做一段开示,这对忆念的观念有很深的含义,忏公师父说:有一次他在除夕夜的时候,这一天他特别想念他在家的母亲(他的家乡在东北,而忏公师父在水里,距离相当的遥远)。这时刚好他的母亲在门外,也非常想念忏公师父,而且叫着他的俗名。突然间忏公师父头抬起来,就在虚空当中,听到他母亲呼唤他俗名的声音,那声音很清楚的显现出来。为什麽会有这声音的影相呢?就是感应道交,因为彼此都互相的忆念,所以就很容易出现很多的色身香味触法的影像出现。

  我们讲到忆念,就有所谓浅深的差别,你对佛陀的忆念是浅,那不保证今生可以见佛;你对佛陀的忆念相当的深,那这就是决定性。

  「母子相忆」喻

  佛力(能应)──弥陀大愿力──喻母

  自力(能感)──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喻子

  忆念最主要是跟佛的忆念,能应的是佛陀的本愿功德,佛陀的清淨法身有很多很多的本愿功德力等待我们去感应。那麽我们现在要做的重点就在自力这一部分、能感这一部分。能感这一部分有二个重点:第一、我们能念的心,必须具足自性功德力,要有一种很真诚忆念的心。第二、你所忆念的法是名号的功德,这样子才能构成感应道交。

  我现在很想要跟阿弥陀佛本愿功德跟祂的四十八愿感应。这时你要具足二个条件:第一你能念的心要特别强,你必须把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在你生命当中──我们不可能只有一个忆念,你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希望,但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在你的心中必须是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你那能念的心要特别的强。第二、你所念的法也是很重要。你说我想跟阿弥陀佛感应,但是我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这样子的感应就间接了。因为你忆念某甲,你却忆念某乙的名号,这样子就是一种间接的力,当然也可以感应,但是这样子的力量就间接了。能感是你内心真诚的力量,第二是你所念的名号,这二个要加起来。(04s013m)

  在清朝有一个老妇人,这老妇人年轻的时候跟她的先生二人很努力的工作,创下了一番的大事业。而她先生因为太劳累生病就死了,到最后这老妇人就撑起整个家业、整个事业。年纪大了以后,她觉得生命无常啊!她就去听闻佛法、学习佛法,后来她亲近道源老和尚,老和尚开示她说:你现在的年纪太大了,修什麽止观都没有用,你专心念阿弥陀佛,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道源老和尚跟她开示说:「念佛的法门,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你就成功了。」老妇人就以「一心不乱」为她的目标,整天的念佛,后来念了一段时间以后,她觉得功夫不得力,没办法达到一心不乱,她又去请教她的老师说:「我实在没办法达到一心不乱,念佛的时候夹杂很多的妄想,不能专心的忆念。」道源老和尚说:「你嘴巴念佛,但是你心裡没有真实的皈依;你念佛的时候,你家裡面发生什麽事情,你还是一样放不下。你念佛的时候看到儿孙,你也是生起贪念爱着之心,你哪是在真正的忆念呢?你忆念的所缘境太複杂了。」妇人听了以后就生起惭愧心,这妇人就自己封一个外号叫「百不管妇人」,什麽事都不管,真心的放下,以「百不管、随它去」来自我勉励,她果然没有多久就成就了一心不乱。她念了半年以后成就一心不乱,她要临终之前,还跑去跟道源老和尚告假:「感谢您对我的开示,我当初在修行时候的那种障碍没办法突破,您为我解开了。」她跟老和尚告假以后,没有多久,回去以后就安然的往生。

  我们如果有志于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你必须把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当作你整个对法界忆念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这个就是我们讲「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忆念的观念。

  丙三、合法显示深益        忆念到底有什麽好处呢?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前面讲到忆念的理论,这以下讲到它的方法:

  身为一个众生,假设我们就像儿子忆念母亲的心情来忆佛跟念佛。忆佛跟念佛是整个修学念佛三昧的重点,而我们忆念佛陀有二个内涵:第一个用忆佛,第二个用念佛。

  忆佛就是,繫心佛境,恒审思量。念佛是注心一境,繫缘不散。

  忆佛的所观境是比较广大,整个佛陀依正二报的功德,都是我们所忆念的对象。我们对这个对象是恒审思量,它是要观察思惟;所以说忆佛就是一种观想,它是观的部分。譬如我现在虽然没有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我想到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有种种鸟类说法,有种种的宫殿……,对这样的法生起好乐之心,这就是在忆佛,你只要是忆念佛陀所有的正报依报的庄严,这都是忆佛。这一部分是属于观想的部分。

  念佛是比较专注,注心一境,繫缘不散。前面的所缘境是佛境,这地方的念佛所缘境是一个境,那就是只有佛号。这时候的心是「心于佛号」,是无分别住,不能想像的。这是止的部份。

  圆瑛老法师在注解《念佛圆通章》他说:「忆佛之法是属于暂念」,暂时的,你不能忆佛念太久,因为观想耗神;「念佛法门是常念的法门」,是经常能够去念佛的。

  总而言之忆念包括忆跟念,我们对佛菩萨有时候是用忆佛的,有时候是念佛,这是念佛的因地。

  忆念果地功德:

  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或者是在现生,或者是在来生,忆佛念佛有二个特殊的功德:第一你能够见佛,第二你可以成佛。见佛当然是见到外面的佛,成佛是见到你内心的佛。

  见到他佛,「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你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忆念祂的圣号,你不断的去产生这样的讯息,你可能今生也可能是在来生,就能跟阿弥陀佛产生一个「见」,这个「见」包括见闻觉知,跟佛相应在一起,而且相应以后,你就不离开佛陀,得到佛陀的加持(04s014m)。长时间以后,你甚至于能够不假其他的方便,你慢慢的就能够心意开通,成就圆通。前面的必定见佛是见到他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从念佛,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你慢慢的迴光返照,也见到了自性佛,这就是忆佛念佛的好处。

  见佛跟成佛的内涵:

  必定见佛。见佛有二种情况:一个是现生见佛,一个是来生见佛。

  现生见佛有三种可能性:一、梦中,二、定中,三、临终。

  「梦中出处」──《法华经》云:「若于梦中见诸如来」

  我们如果是在今生见佛,绝大部分是在梦中,除非你成就禅定。在资粮位的菩萨,忆佛念佛能够见佛的,绝大部分在梦中。梦中见佛的实际公桉:《念佛感应见闻记》中讲到有一个台中莲社的居士,叫李水锦居士,李居士从年轻就受了菩萨戒,也很虔诚的念佛,念到八十岁的时候得到肝癌,知道得到肝癌时他去找遍所有的医生,医生都觉得没有办法,要他回去准备后事。这个人他的行力很强,他虽然得到肝癌,但他每天早晚课还是忍痛的起来拜佛念佛,当有一天早课起来拜佛的时候,他实在是痛得受不了,体力已经不支,就在蒲团拜下去时就睡着了。睡着之以后就梦见阿弥陀佛现身,三十二相放大光明,阿弥陀佛说你不要紧张,明天晚上我来为你开刀,医生没办法开刀,我帮你开刀。这时李水锦从蒲团上醒过来,他就知道有这件事情,到第二天晚上他睡觉的时候,果然阿弥陀佛现身为他开刀。他的子孙睡在隔壁房间,还听到剪刀的声音,他就看到阿弥陀佛亲自用刀子将他身上切开来,拿出很多黑色的血。从那次他睡醒以后,身体慢慢的好转,一个月以后,他去医院检查,整个癌细胞完全康复。这是怎麽回事呢?这就是梦中见佛。我们没有成就禅定,大部分的人都是梦中见佛。

  「定中见佛」──《大集经》云:「至七七日,现身见佛」

  现身见佛比较困难,这在定中见佛。慧远大师一生当中三次在定中见佛,到第三次的时候他看到的阿弥陀佛是在虚空中,徧满虚空中现身。那个时候阿弥陀佛为他开示,他就知道他的时间快要到了,所以他在第三次见佛以后,回去就准备后事。

  「临终见佛」──《弥陀要解》云:「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我们从念佛的角度,重点在临终的接引。阿弥陀佛跟诸圣众,因为我们平常不断的忆佛念佛,临终的时候,现身为我们开示慰导,光明摄受,使令我们能够保持正念。

  这是讲到见佛,你不断的去忆念佛陀,观想佛陀,他的功德在现生当中有:梦中见佛,定中见佛,临终见佛。

  这地方有一个观念要说明一下:忆佛念佛可以见佛是事实,但是你不要一开始的时候,就东张西望看佛陀是不是现前。很多人他就是不重视因地,他重视他的结果,其实这样子印光大师说这样很容易着魔的。感应道交,它的重点简单讲有四个字:「莫向外求」。你要向外求,你就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你这种攀缘心,我们讲『首愣严王三昧』,第一个对治的就是攀缘心,印光大师说:「念佛重点在于只问耕耘,不问收穫,水到渠成。」你念佛的时候自然出现。希望我们在感应道交的时候,抓住四个字的重点:「莫向外求」。

  二、当来见佛

  决定往生所念佛土,见彼世界之佛。

  你今天不断的忆念他,就往生到他的国土去;假设你念阿弥陀佛,就到淨土去见到阿弥陀佛。

  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运十方供佛。

  你刚开始见一尊佛,但是你到了淨土以后,你成就了神足通,就能够见到十方佛。这念佛法门很妙,你刚开始是见一尊佛,但是你最后见到的是十方佛。

  至无明断尽,转识成智,自性圆觉。

  前面的见佛都是你修学过程中的一种加持力,见到他佛。你见到他佛,当然阿弥陀佛就会为你说法,你照这法义去思惟观察,就能转识成智,就见到你自性清淨心裡面圆满觉性的佛,那你自己就是成就法身菩萨。

  忆佛、念佛的修行,我们说明一下:

  「忆佛」是一种观想,它重点在于信愿的培养;「念佛」在于持名,在成就一种三昧、专注。如果是我们平常个人的用功,像打佛七的时候你要先念佛,先成就寂静的力量,然后再观想。但是你遇到临命终人的处理就不是这样,诸位我们身为一个法师,很多机会会接触到临命终人,而这也是他一生的关键,你今天有因缘跟他接触,他的成败就看你怎麽去引导他。他这时候的心念是散乱的,他这叫胡思乱想,很多的忆念,你怎麽把他的忆念集中起来,就是你一个善知识的责任。他心中肯定有很多的忆念,想他色身的败坏,想他的家庭眷属,想他的财富名位,他心中有无量无边的忆念。这时候你直接念佛是没有效的,这时候一个有经验的人,先让他忆佛,不是念佛先忆佛。

  印光大师讲刚开始去,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04s015m)。他这时候心思散乱,你要将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讲出来,先破坏他虚妄的忆念,然后讲到淨土的真实功德,再把他的忆念集中到淨土上,然后才大家轮班念佛以助淨因,先开导再念佛。当然也有例外的,你去的时候大家已经念一段时间,他的心已经集中了,你就不要开示。所以说忆佛跟念佛之间的相互关係我们要去调配,一个是着重在观想的信愿,一个是着重在专注的持名。但是总而言之,忆佛的时间不能太长,念佛的时间可以长。圆瑛大师说:忆佛叫做暂念,念佛是常念。

  「成佛」

  自得心开:一、现前心开,二、当来心开。

  一、现前心开──多劫业识,消融至极,心豁然开。

  什麽叫心开呢?就是我们多生多劫的业障,业就像乌云将我们的心障住,障住以后你不断的忆念佛陀,佛陀是大光明的法界,就把乌云给破坏了,把乌云拨开以后心豁然开,这地方的「心豁然开」是指消除罪障。

  消除罪障的相貌,如果你曾经有一段很长时间的拜忏,你就有这种感觉,拜忏之前的心是粗重的、暗钝的,你经过长时间的拜忏以后,你觉得心感到轻安,而且特别的明了。你看很多老菩萨他不认识字,但他每天念佛,不断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感应道交,他能够将《无量寿经》全部背起来。他的心不像我们暗钝,他特别的灵明。这就是讲现前心开,你把乌云的业障打开了。当然这时还是凡夫,下一个就是圣人。

  二、当来心开──但见弥陀,闻圣妙法,心豁然开。

  前面的心开是讲到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得到佛陀的加持消除了罪障,但是心中有所得的心是在的。你能够到淨土以后,听闻大乘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心豁然开,把我执法执全部消灭,清淨心现前,这个是转凡成圣。(从淨土的角度,是来生的时候才真正的转凡成圣,今生是消除罪障。)这个叫做「自得心开」。前面是见到外在的佛,这个地方是讲到内心的受益。

  以下我们看这个譬喻:忆佛念佛能够见佛这种情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一个做香的人,我们的色身当然没有香气,是臭秽的色身,但是你不断的跟香在一起,受到香的薰习,你身上就有一股很浓的香气,你怎麽洗都洗不掉,香气已经跟你的身体合为一体,这种就叫做为「香光庄严」。「香」古德解释是佛陀的本愿功德,「光」是佛陀光明的功德。你不断的忆佛念佛,你能够得到佛陀本愿功德来摄受你的内心,使令你心不颠倒。由佛陀光明功德的加持来摄受我们的色身,使令我们的色身远离遮障。这种香光来庄严我们的身心,这就是忆佛念佛的好处。

  憨山大师他讲到忆念的问题,我们做个说明:

  憨山大师说:我们心中的忆念,其实是通十法界的。他说你一个人为什麽会到三恶道去,一个人会到三恶道的总相,就是你不断的忆念十恶法(杀盗婬妄贪瞋痴)。如果你是用上品的心,来忆念上品的十恶,你的心特别强,这件事非做不可,而且你这个十恶的法又是特别恶劣的法,那就是地狱;你用中品的心,来忆念中品的十恶,饿鬼法界;你用缓和的心来忆念下品的十恶,这就是畜牲法界;三恶道也是由忆念而出现的。如果你是忆念五戒十善,整天想的都是五戒十善的法用,以五戒十善不断的引导你自己,那你来生是人天法界;如果你是忆念六度,这就是菩萨法界;忆念四谛法门,就是声闻;忆念十二因缘就是圆觉;如果你是忆佛念佛,那当然就是直接跟佛感应。我们这一念心一动,其实就是一种忆念,你不是忆念三恶道就是忆念人天,不是忆念人天就是忆念二乘,要不然就是忆念菩萨。

  憨山大师说:如果从成佛的角度,忆佛念佛是最直接了当。我们凡夫不可能无念,你说我现在开始都不要忆念,做不到!因为你念头一定要动,有动就是要忆念。这地方忆佛念佛,就是我们如何将我们的忆念慢慢集中,把它导向一个方向。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七)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八)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九)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十)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十一)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五)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四)

白话文:佛教经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三)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