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二) |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二)
《淨土十疑论》导读 讲义第一面 首先我们讲〔淨土〕,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体,他一定有他依止的环境,而这环境有二种的差别,一个叫秽土,一个是淨土。而这淨秽是怎麽安立的呢?如果是由于我们众生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我们叫做秽土;因为它国土的形成是一种杂染的业力,虽然可能是罪业也可能是善业,但是他的心中都是依止有所得的自我,都是依止无明妄想所创造,所以叫做杂染。它因地是杂染的,所以这果报体现前的时候,它就带有一种十二因缘的杂染力量,所以我们在秽土中就很容易生起颠倒生起烦恼;因为它刚开始形成的因地就是杂染。 第二种叫淨土,它的形成不是有漏的业力,是三世诸佛清淨的愿力所变现的。在整个清淨法身所变现的国土,因为它的形成是佛的法身功德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在那地方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有这种清淨的效果,所以称之为〔淨土〕。如果广泛的来说淨土是很多,有十方的淨土,如药师佛淨土,阿閦佛淨土……,但是这地方我们说的淨土,是专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淨土。 这地方是讲西方淨土的十种疑惑,智者大师根据我们一般修行人最容易生起的十种疑惑把他提出来加以论说(论:发明义理,抉择是非,来使令我们断疑生信),叫《淨土十疑论》。因为我们时间有限,只有三个讲次,所以我们这次的内容主要的是删繁取要,并没有摘录全部的文这叫「导读」。[天台智者大师造],这个大家清楚。 总共要破除十种疑惑: 修习淨土者第一个你要破的疑惑是什麽呢? 甲一、捨离众生疑 我们往生淨土,是不是我们的心中就捨离众生呢?这我们修淨土第一个要破的疑惑,是捨离众生的疑惑。 乙一徵问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00S002M) 消释: 三世诸佛跟十方菩萨,他的内心都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业用。初心菩萨在他修行的过程,很多地方都是等同声闻来修学的,特别是要誓断一切恶;菩萨刚开始在清淨自己身口意罪障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跟声闻人是完全相同的,那我们怎麽判定这个人是声闻或菩萨?发心不同!声闻人清淨身口意是为了自身的安乐叫「出离心」;菩萨清淨身口意他是为了利益有情叫「大悲心」。所以说三世诸佛菩萨表现在外的身口意是有差别的,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是以大悲心为业用,这一点是相同的,这是讲到它的根本。 方法:既然我们要有大悲心,那该怎麽做呢?我们就应该希望能够救度一切如母有情的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生生世世的留在三界,在五浊恶世乃至于在三恶道,来救拔这些苦恼颠倒的众生。我们都知道菩萨道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四摄法:布施、同事、爱语、利行;而这当中最重要是同事,他没饭吃你把东西送给他(布施),这还不够,最重要是陪伴,作他的助伴。 你有大悲心,离开了众生你怎麽摄受他,怎麽教化他呢?在整个四摄法中的重心点在同事,既然我们有大悲心,我们就应该陪伴众生流转,在陪伴中作他的父母,作他的兄弟子女或眷属,你才有因缘来教化他。 为什麽生为一个菩萨反而自己求生淨土?这样的作法你只顾到自身的安乐,而捨弃这些在苦恼当中、在颠倒当中的众生于不顾。这样身为一个菩萨岂不是丧失了大悲心,你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成办自利的功德,那是等同声闻人,这样做是障碍我们的无上菩提道,因为菩提心是菩萨的根本,而你菩提心失掉了,整个菩萨道也失掉了。 我们想要往生淨土,是不是有捨离众生的问题? 乙二释疑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智者大师说:我们要详细的来检视所谓菩萨的行为,应该说是有二种差别。什麽叫菩萨呢?蕅益大师讲得好,他说:「悲智相应」就是菩提心。身为一个菩萨,他的内心当中必须有二种想法,第一他想要上求佛道,第二他想下化众生,他必须有慈悲跟智慧。 慈悲比较重要还是智慧比较重要?那要看你的程度。 第一、假设你是一个久修行的菩萨。什麽是久修行呢?你已经成就了无生法忍,你内心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完全的现前,你心中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把心中的我爱执全部消灭了;你的大悲心在我空法空的光明照摄之下,你应该要实当所责,那应该你不能到淨土去;你那大悲心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光明的智慧在摄受,那你应该生生世世留在三界陪伴众生流转,来度化他们。这是讲到他慈悲背后有一种坚固的智慧。 第二、一般凡位的菩萨,还没有成就无生法忍的初心菩萨。凡位菩萨最大的问题是心中有很多…的无明妄想,无明妄想的根源来自于自我的意识,我们一直认为在心中有一个自我。有一个自我就跟众生产生了对立,有我就有你,我相人相,在我相人相当中,我们会习惯性的保护自己,你保护自己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出来;也就是说你虽然有大悲心,但你的大悲心是建立在一种无明妄想基础之下的大悲心,这时候的大悲心不可以付诸行动,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去亲近众生,而是要亲近十方诸佛。 在你受菩萨戒的时候,你心中有二个愿望,你受菩萨戒的时候,第一上求佛道,第二下化众生。但是你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你心中有很多…的妄想,你刚开始要做的不是下化众生,你刚开始要做的是上求佛道。你要亲近十方诸佛听闻正法,直到你的忍力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成就,这时候才能够在三界火宅、五浊恶世当中,救度这些受苦的众生。这地方的总说,就说明了菩萨道在实践的过程是有它的次第的。 宗喀巴大师把修大悲心分成三个次第:第一、「思惟修」我想要成就大悲心,怎麽办?你不是赶快去度众生、不是的!先思惟。思惟修是依照文字来思惟,一切有情众生他跟你是什麽样的关係?知母、念恩、报恩,你要思惟他跟你是母子的关係,无量的流转你都有一个母亲你才能够受生;换句话说,每一个众生都做过你的母亲,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所以你要生起感恩的心情,你刚开始在修大悲心是思惟。第二、「作愿修」思惟以后开始发愿,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安乐,发愿迴向,把功德迴向,但这时候都还没有付出行动,都是在修行一种大悲的意乐(00S003M)。第三、「荷负修」开始承当众生的苦恼,正式的开始付出行动。 宗喀巴大师说:凡位的菩萨修大悲心是偏重思惟修跟作愿修,等到一个成就空性的圣位菩萨,才真实的从空出假,再开始产生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 我们不要把发愿跟实践搞在一起,初心的菩萨叫发愿,圣位的菩萨叫作行动,这二个是有差别的。 智者大师说:你心中的愿望跟你要付诸实践,是有它一定的标准,你要先认清楚你自己的身份。 实践大悲心为什麽讲到阶位呢?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迴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身为一个具缚(缚,烦恼的意思),我们的心是被烦恼所繫缚,烦恼要我们作什麽,我就干什麽,我们没办法去抗拒烦恼,我们的身口意是被烦恼来引导,说是「缚」。虽然我们心中有想要度化众生的悲愿,但是我们被烦恼所繫缚,这样一个凡位的菩萨,你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是不可能做得到的。这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这是能力的问题。 这地方先引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来说明问题点,当然这问题点没说明理由,就把结果讲出来,以下智者大师为论文来解释为什麽凡夫菩萨不能留在五浊恶世的理由。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为什麽我一个凡夫菩萨,我就不能够生生世世在五浊恶世行菩萨道呢?一、因为你处的环境,外在的因缘,你所面对的众生是一个烦恼特别刚强的众生,你面对的不是讲道理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是不讲道理的,都是习惯性随顺情绪的。二、你自己的内因也有问题,他不讲道理,你自己也没有我空法空的忍力。对方是情绪化你也是情绪化,结果是心随境转身色受缚,我们内心不能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只好向外攀缘,而向外攀缘的结果就一定受到外境的影响。 「心有所住,即是非住」,你心住在人事的因缘,人事就会对你产生一定影响,就被外在的色身香味触所繫缚;我们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很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干扰,而这干扰会产生二种结果: 第一、你被杂染的因缘所干扰,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你生生世世流转,你刚好在哪一世中遇到你的恶因缘,然后心随境转就造恶业了。《愣严经》讲到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闍世王一个公桉:阿闍世王他过去跟阿难尊者是同时发菩提心的,跟阿难尊者二个是同学,他菩提心发得很早的。在多生多劫积福积慧,今生作一个王子,他虽然作王子,但是他的因缘不太好,他跟他的父亲前生结下很难解开的恶因缘。所以他父亲看到他就生气,他父亲非常讨厌阿闍世王,阿闍世王也感受到这样的情况,然后又有提婆达多在旁的怂恿说:你父亲对你怎麽…不好,糟糕了!前生就已经结下了恶因缘,又遇到恶知识这样的牵引,所以就促成阿闍世王害父亲的行动表现出来。杀父的逆罪在一个菩萨的身口意就现前,所以大家都知道阿闍世王是犯了逆罪的。阿闍世王虽然有大悲心,但是他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坚定的忍力,所以遇到恶因缘就造罪,最后到三恶道去了。 第二、遇到好因缘,好因缘也不会持久,你来生到三界,你遇到的都是好因缘,那又会是什麽情况?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 我在三界也不一定会遇到冤家,有时候遇到的是好因缘?是的。你来生的时候遇到的都是亲近好因缘(三宝的因缘),但是在人道当中特别又是末法时代「圣道难得」。诸位可能会感觉到,越到末法,你修学圣道的机会很难成就,如果诸位有出家十年以上就会有这种感觉,十年以上,你刚出家的时候修学圣道比较容易,越到后面那环境越难具足。 那麽不能学圣道怎麽办呢?只好修人天福报,因为你没办法修学圣道;修人天福报,或因布施持戒,以人天的善福生到人中,因为过去的善业或者作大国王、或者作大臣、或者大富长者富贵自在。在权势跟名誉现前的时候,你遇到善知识的教化不肯信用。一个人居在权位、财富当中,一个生命中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福报现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高慢,这时候对佛法就不再谦卑了,也就不再信受奉行,因为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 不能信受佛法怎麽办呢?「贪迷放逸,广造重罪」。一个人不能随顺佛法的道理,只好随顺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而跟着感觉走的结果就是放逸,放逸的结果就是广造杀盗YIN妄的罪业(00S004M)。这种罪业就使令一个人堕落三恶道当中,经过无量劫的时间,即使把地狱的罪业受完,从刀山油锅中的地狱出来得到人身,也是一个卑贱之身。假设在那时候再遇不到佛法,又会继续造业又堕落。所以我们在三界中就算你暂时不造罪业,你有善业的力量,福报现前的时候也是容易造罪。 如此轮迴,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这就是在三界中轮迴的最大悲哀,我们在过去的生命中,我们的历史不断的重複。什麽叫历史?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我们罪业起现行,在苦恼当中,有善根的人在这时候起惭愧心:我的福报享尽了,我罪业现前了,我苦恼的果报现前了;这时候起惭愧心,开始忏悔业障,聚集资粮。当你忏悔业障,聚集资粮,罪业消了以后,福报现前了又开始放逸,放逸把福报享尽又开始苦恼又开始起惭愧心,又开始忏悔业障聚集资粮,然后到了一段时间福报现前,又开始迷失自己又开始放逸……,我们过去的人生就是这样子。哪一个人在富贵中能够看得破,很少的!不断的快乐痛苦,痛苦快乐,不断在那个地方流转。这就是为什麽诸佛菩萨他不同意一个凡夫菩萨──就是习惯性会随顺妄想而转的凡夫菩萨──在三界流转的原因。 而不能在三界中流转那怎麽办呢?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我们身为一个没有我空法空般若智慧的凡位菩萨,你要知道,你现在要做的事,绝对不是在三界度众生,这件事情不是你现在该作的。那你说我现在该做什麽事?专念阿弥陀佛,成就一心不乱,把今生剩馀几十年的光阴,好好的成就淨业;临终时正念现前,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亲近阿弥陀佛乃至亲近十方诸佛,成就无生法忍的圣道。欸!这时候你要度化众生的时间到了,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这时候你来三界不是来三界游泳的,在生死大海中你有船,你不再为生死大海所漂溺;这时你坐在船上把过去有缘的众生乃至无缘的众生,全部救到你的船上,广施佛事任意自在,用种种的方便,盖讲堂或盖念佛堂都好。 这个地方很多人疑惑,我们内心有智慧跟慈悲,有时候这二个经常会矛盾,到底我是智慧重要,还是慈悲比较重要?我们在读经典也是这样讲,你读《法华经》,佛陀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个大火宅,你在三界中有一些美好的资具,你还是没有离开大火,你对三界害怕。但是你读《华严经》,又有不同的口气:「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之花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菩提是在众生中成就,所以你不能捨离众生,所以我们有时候智慧跟慈悲经常矛盾。 所以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菩萨有二道,一者般若道,二者方便道。」如果你是初地之前的菩萨要偏重般若道,般若道的重点是以智慧来引导慈悲;初地以后的菩萨,以慈悲来引导智慧。你要知道你的心要怎麽调和。 在清朝有位叫王鼎实的居士(出自淨土三要),王鼎实居士他是生长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作官,他祖父也作官的。在这种士大夫的家族当中,他也就苦读圣贤之书,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参加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这种考试类似秀才。他离开家乡到他的亲戚家住,当考试考完,而他也考得非常好,十六岁考上功名,这是很难得。考上功名后他的亲戚为他办了庆祝的宴会,大家喝酒欢喜,到第二天,这王居士就生了重病,他就把亲戚叫过来,说我的生命要结束了,而且他还知道前生的因缘。他说我生病在作梦中我看到了前生,我前生是淨山寺的老和尚,我还是作执事法师(当家或知客),我平常自己用功拜佛以外,我对信众也是很慈悲的接引;但是我在作知客或当家的时候,跟众生在互动当中,有二个问题出现,虽然我起了大悲心,但这大悲心产生二种有漏的业力:第一、我看到那些有功名的人,回到寺庙来还愿,我看到那些有功名做官的心生爱慕:第二、我看到那些有钱的富贵人家,那些员外坐好车穿好衣服,他们来寺庙上香,我也是心生爱慕。我的心有二种的爱慕,所以今生我来酬偿这个业力,第一生先投生功名的,下一生我要投生富贵之家。(00S005M) 作者对这王居士讲一个评论他说:一生的勤苦修学,只得二世的安乐,岂不哀哉! 一生的勤苦修学,结果因为心生爱慕就流转,流转二生的安乐福报享尽以后,那后面就开始颠倒了,罪业就要起现行了。这地方告诉我们,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上求佛道跟下化众生,凡位的菩萨要偏重亲近十方诸佛,刚开始不是要你去亲近众生。这地方是说,我们往生淨土,心中并没有捨离众生,只是把度化众生的行动把它往后规划。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