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七)

 

  (第五疑)甲五、具缚得生疑

  我们前面也广泛介绍自力修学跟佛力修学的差别。在整个佛力的修学当中,它成败的关键在一门深入,因为你广泛的念一切的佛,广泛念一切的咒语,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什麽法门都不能成功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精神体力当中,集中我们的心力在一尊佛当中,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那麽在这麽多佛当中,你应该要选择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从一个生死凡夫的角度,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加持力有它特殊的效果,所以我们选择以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

  这地方的问题是「具缚得生疑」,缚=烦恼跟罪业。意思是说:我念阿弥陀佛,这时候我心中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障碍,有烦恼障有业障,那这些障碍怎麽办呢?这些障碍是不是会障碍我往生呢?虽然我有一种前进的力量,但我也有一种繫缚的力量,这二种力量到底应该如何达到平衡?我虽然能够得到佛力加被,但是我自己也有烦恼障业障,这应该怎麽办?

  乙一、徵问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淨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杀盗YIN妄的罪业,在阿赖耶识当中也有很多很多贪瞋痴的烦恼,暂时的在阿赖耶识当中睡眠。我们现在以具足烦恼跟罪业的心态来忆念阿弥陀佛,我们也真心的去皈依阿弥陀佛。但这地方有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它是超越三界之外的清淨国土,而我的内心却有很多的烦恼罪业没有断,这样子怎麽能受生?

  我们的生命受着十二因缘的引导,十二因缘简单的说就是惑业苦,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只有三个重点:烦恼障(惑),我们会不断在根境和合的时候,起很多烦恼,这烦恼就会引导我们身口去造罪业,造罪业以后就得到报障,得一个果报体;当面对果报的时候,我们又起另一层的烦恼,又造起了另一层的业力,又得到另一个果报,就造成我们生命的一种强大的恶性循环。惑业苦的力量谁也没办法将它切断,惑业苦在我的生命当中它是不断的流动,而我们现在虽然创造一个佛的力量,在我心中有二种力量,一个是三界惑业苦流转的力量,一个是跟阿弥陀佛往生的力量,而这二个力量在心中要如何达到统一呢?

  乙二、释疑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你若选择自力,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对你的惑业苦,你就靠你心中的正念力、善业力,慢慢的断除罪业,慢慢的调伏烦恼,最后把生死的果报结束,自力法门就是这样。第二、你面对你强大的惑业苦,你可以仰仗佛本愿的摄受。断除心中的惑业苦,你有二种的选择。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自力的方法:刚开始你如果从事自力法门,就以持戒为本,先成就善业力。如果你选择自力修学要怎麽办呢?就在这娑婆世界修学圣道,当然你不是到淨土,你受生的环境是你过去有漏的业力,所变现有漏的国土。在这国土当中,《菩萨璎珞经》说:「生为一个生死凡夫,你刚开始是不识三宝,不知善恶的因果。」

  我们回顾我们过去没有学佛之前身口意的相貌,我们的行为是受妄想的引导;我们的六根去跟六尘产生接触或者产生碰撞,碰撞的结果产生了妄想,就把妄想创造出来。而这妄想就对我们的行为身口产生了引导作用,譬如我跟这个人讲一句话,我突然间就产生一个妄想,这个妄想要我干什麽,我就去做什麽;我突然间听到一个声音,当我的耳朵跟这个声音产生碰撞的时候,欸,我又打了一个妄想,这妄想要我做什麽,我就去做什麽,就是「心随妄转」。

  所以我们一个人生命没有因果道理的时候,我们是由妄想或者是一时的情绪来引导我们的行为。等到你学佛以后就不是了,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也产生了妄想,但是你马上产生一种觉照的力量,一种因果觉照的力量出现了,一个光明的智慧出现了。所以一个人学佛跟没有学佛差别在那裡?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他生命的行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想做什麽他就做什麽,他是完全由情绪来引导的;学佛以后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有一定的克制力,他不会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他会先有个目标,再由这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因地。

  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个就是相信善恶业的果,相信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依止因果的信心,我们发了菩提心,刚开始学佛就是靠着信心的支持,仰信三宝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心还是动盪不安的,因为你只有信心,还没有目标,你对未来的人生没有目标。

  第二个「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你想要在三宝中安住,你就必须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的持戒。我们看所有人受戒一定是发愿,以发愿得戒体,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刚开始的律仪戒,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誓愿力。而什麽是誓愿力?譬如说我这一念心,我这攀缘心还不能达到觅心了不可得,还是有所得到处攀缘,它一定要动;说我这念心安住不动,正念真如,这是做不到的,它没办法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它一定是不守自性,到处在六根六尘的境界到处碰撞,到处碰撞就产生很多的妄想,这一定是这样的。但这没关係,我现在没办法觅心了不可得,我这个心一定要动,我先把它动的范围把它设定下来,心活动有它的范围,我有一定的标准。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你要一个小孩子就坐在那边不动,做不到;怎麽办呢?围一个围牆,告诉他,你在这边是你动的范围,哪些可以动,哪些不可动,围一个围牆,围牆之外很多的野兽就跑不进来。(00S017)

  「惑、业、苦」,我们刚开始不是对治惑,你根本不是惑的对手,刚开始对治业,避免造罪业。我们有情绪、有妄想,但是我持戒,持戒的意思是让你妄想的活动有一定的范围,以戒法设定一个目标,成立一个保护牆。刚开始我们在惑业苦当中先对治罪业,这就是所谓的「持戒为本」。

  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成就正念力止观双运: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初学者,刚开始是成就善业力,这是可理解的,因为他不想到三恶道去。慢慢的你菩萨戒生生相续,时间久了之后你戒行无缺,你就在这善业当中,你心中要培养一种观照的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无常无我的智慧。你开始用无常无我的真理来观察这妄想的起伏,它是从哪裡来的?为什麽会有妄想?因为你有根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的因缘找不到,它离开以后,过去心不可得,当妄想消失以后,未来心也不可得,而现在是生灭的也不可得。

  我们经常用无常无我来观察妄想,你慢慢累积了经验你就会知道,原来我们这妄想的真实性是觅心了不可得。这时候妄想的势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从躁动转成寂静,就成就了「发心住」,这时候断了三界的见惑,成就位不退。慢慢的从我空观再继续修法空观,广泛的修十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经过一万劫,经过六心住到第七的种性住。种性位就是成就大乘的行不退,断除三界的思惑,这时就把整个惑业苦的力量全部停下来了。

  修习自力法门,刚开始先对治业(成就善业力),第二再对治烦恼(成就正念力),这是了生脱死的自力法门。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淨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淨土的正行):如果你选择的是他力,你刚开始要做的是培养信心,你要相信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力。信心是很不容易,我们结夏安居以来,《阿弥陀经》、《淨土十疑论》其实就是在培养信心,培养对阿弥陀佛皈依的信心。

  我们说一个严格的标准,譬如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着进去念佛,你念佛的过程当中,你对佛号没有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心情,其实你都不是在修淨土法门。淨土法门的根本,你之前的前方便都没有做好,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麽,为什麽你要皈依阿弥陀佛,有这麽多佛可以选择,你为什麽要选择阿弥陀佛?你根本没办法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不能明白道理,你心中就有疑惑,带着疑惑来念佛,根本不能构成淨土法门,因为你三资粮不具足。淨土法门第一深信弥陀本愿的加持,你相信阿弥陀佛他有足够能力可以救拔你;第二开始发愿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修习念佛三昧,你要有一定的定课,执持名号,先从一心,然后成就不乱。

  发愿当中虽然要成佛,但是你要先完成第一个目标,你要先离开三界火宅。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在三界火宅,讲难听一点,你自己已经被烧得自身难保,你不可能行菩萨道。所以发菩提心以后成佛之道,第一个你要先离开三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在修淨土的时候,你先成就信愿行三资粮。

  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淨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淨土助行):有正行是不够,你要有些助行来帮助你心中的正念,那怎麽办呢?布施持戒修福。

  淨土当中是先成就正念力,你对弥陀皈依的心情,然后再成就善业力。有人说我念佛,念佛为什麽要持戒呢?

  诸位要知道,淨土法门叫做「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而带什麽业呢?古德说,淨土带的业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而什麽是旧业,什麽又是新业?这种杀盗YIN妄你以前曾经做过,但我现在已经完全忏悔了,而且我也没有再做的意愿,你的相续心已经被你忏悔的力量完全破坏了,这叫旧业,那是可以带业往生的;你曾经做过但你现在已经不想做了,对这个产生厌离,这种业可以带,临终不会产生障碍。如果这个业你现在还再做,而且也可能你有想做,这业就不能带了,这叫新业,在临终的时候会产生障碍的。我们要知道,带业往生讲得详细一点就是,只能带着旧业而往生不能带新业,这也就是为什麽要持戒的理由。

  我们一方面持戒,一方面信愿持名,到临终的时候,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到淨土去的关键是乘佛愿力,感应道交而往生。这就是佛力加被的方式,第一你绝对不能再造作罪业,从今以后心心念念皈依三宝,皈依阿弥陀佛,到临终时感应道交到淨土去,到那个地方才开始断惑证真。

  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总结:(自力)有人在水中靠自己的力量游泳前进。你靠你的力量游泳,你一天能够游多远?如果你是仰仗佛力,你是坐船坐弥陀的本愿船,在短暂的时间就能够日行千里。你面对你的惑业苦,你完全不仗佛的加持力,完全用你自己的心力来面对惑业苦,那是非常辛苦非常缓慢的,就像一个人游泳不坐船;若你能够坐船那速度就快多了,断惑証真就更快了 。

  (他力)譬如劣夫,我们是一个生死卑劣果报的凡夫,我们若不坐船,在地上跑也是跑得很慢,如果你能跟转轮圣王出巡,坐在转轮圣王的轮宝上,一日一夜遨游四天下,这当然是转轮圣王轮宝给你的加持力。它真的能够极速成就。

  我们从断惑証真的角度得到一个结论,自力法门它一定是先重视善业力再成就正念力;你看走人间佛教求增上生的人,他一定要广修福德,要广泛的跟众生结缘,善业力是他的基础,福报修得不够,你要修止观很难,障碍重重。但淨土法门它对于修善也非常讚歎,但它不是非常强调,它要先成就正念力,你的心跟佛的功德之间那种信愿的力量必须先栽培起来。(00S018)

  整个佛法的修学不管是自力或他力,整个佛法的核心价值最重要的是正念力,就是你那观照力,但是因为你观照的不同,就影响你到底是走自力或他力。诸位也可以自我的检查一下你内心的世界,你就知道你现在生命的方向。若你现在遇到重大的逆境,顺境不算,你遇到逆境的刺激,不管是身体的病痛,或是人事的障碍,你迴光返照一下你内心的世界,你是用什麽方式来对治的?如果说我遇到了逆境,我提起的方式是修我空观法空观,观察这些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人事,都是如梦如幻的,它都是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然后你就在空寂中安住,度过你的暴风雨;这样的结果,你是以空性来对治所有的烦恼,你的结果当然是不受后有,你不是修淨土法门的,你在整个你逆境当中都没有提起佛号,也没有想到淨土的极乐世界,那你现在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到淨土去,你心灵的灵动就代表你未来生命的徵兆。第二种,你遇到了逆境,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管外在怎麽纷纷扰扰,我就是专心的安住在佛号上,我相信他会保护我,我相信我安住在佛号,一切事情会变得更美好;结果也度过了暴风雨,因为因缘法是生灭的,它也度过去了,这个人肯定到淨土去。第三种人,禅淨双修,他遇到逆境的时候,先提起空观,观察这是如梦如幻「毕竟空」,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真空妙有」,这种人也是到淨土去。所以你可以检查一下你现在的情况,「心为业主」,你的心灵现在到底是往哪一个方向在走动;你可以在你遇到逆境的时候观察一下你就知道,你到底是走自力法门或者是佛力法门,这就很清楚了。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八)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九)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十)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十一)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第十四章、真相与它的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六)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五)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四)

白话文:佛教经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