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故事——明(二) |
 
明雕塑中,尚可以看到不少生动而有特色的创造:如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诸天塑像(明正德八年,公元一五一三年造),山西太原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观音等三尊菩萨塑像(明洪武十六至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三年至一三九一年间造),陕西蓝田水陆庵的塑壁(明嘉靖四十二年至隆庆元年,公元一五六三年至一五六七年间造),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天王、力士、十八罗汉塑像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但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失之公式化和定型化;尽管雕塑形象外表金光灿烂,雕 饰华丽,却缺少内在的生命活力;制作中谨守造像量度的刻板规定。
喇嘛教样式的佛、菩萨形象,固不乏精巧优美的作品,但有许多名为“阎曼德迦”、“阎摩”、“护法神”和“欢喜佛”之类的小型鎏金铜像,则缺少艺术价值。
明朝或西藏 青铜加彩释迦牟尼佛坐像 明朝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塑造,非常盛行。不少寺院另建“罗汉堂”,以五百罗汉像招徕观众,虽然仍是以一种宗教礼拜偶像的面貌出现。“一个一个样儿”,是群众对有着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形貌和不同性情气质的罗汉群像的一种朴素而中肯的艺术评价。山西平遥双林寺、四川新津观音寺、陕西蓝田水陆庵以及广州华林寺等处都有五百罗汉塑像。 双林寺明代的十八罗汉彩塑是全寺的精华,他们的形体略小于释迦、弥勒和观音像。古代雕塑家采用写实而又夸张的手法,准确地塑造出十八罗汉的十八种身份形状和性格特点。有瘦骨磷峋而又老成持重的“瘦罗汉”;有丰满肥硕、率真开朗的“胖罗汉”;身材伟岸、正襟危坐的是“降龙罗汉”;那“病罗汉”一脸病容,一手拄杖,一手牵着“矮罗汉”,相互扶持,蹒跚而行。特别是那个“哑罗汉”,眼睛大瞪,眼珠直转,嘴唇紧闭,胸腹起伏,透出他的耿直和压抑,可算是罗汉群塑中最富个性的代表作,那眼神、那形态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看一眼便能烙印在脑际,难以忘怀。 双林寺既着力表现释迦、弥勒、观音、金刚、罗汉等大型塑像,更多的是几十厘米高的小型造像,如位于中院两侧的千佛殿和菩萨殿内的群塑,各有四、五百尊之多,分5——6层排列。菩萨殿内彩塑为明代作品,色彩看上去鲜艳一些,而千佛殿的彩塑年代更早。这些群塑神态栩栩如生,特别是塑像的眼珠大都用琉璃烧制,看上去乌黑发亮,像是新点装的,非常传神,为已经脱落或黯淡的彩塑保留了相当多的光彩,真正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千佛殿群塑中还有一些供养人小像,从服饰看,他们属于普通老百姓,包括少女、老妇,虔诚温顺之态可掬。
双林寺渡海观音 万佛殿顾名思义应有很多佛像,由于年代久远,大都已损毁失落。观音、善财、龙女为明代塑造。 法海寺的明代壁画、觉生寺的明代古钟、雍和宫万佛阁内的十八米高的白檀木雕大佛、碧云寺的五百罗汉木雕,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法海寺壁吡沙门天王
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上京村,是中国佛教临济宗的一座古老庙宇。殿内现存的壁画,为公元14世纪元末明初的遗迹。殿内存有重彩壁画130平方米,其中四壁的壁画最为精彩。上下分三排,绘有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忠臣良将等儒、释、道三教各种神像人物共500多个,他们分成120多个小组合,每组旁有名号榜题,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特点。
毗卢寺壁画 火德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