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论杨岐禅宗文化对民众思想行为的影响 |
 
论杨岐禅宗文化对民众思想行为的影响 ——基于非正式制度对公共管理的作用 作者:王朝新 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方会禅师(996-1049)住持杨岐山普通寺。方会禅师上秉佛祖心宗,中承历代祖师道统,将当时已形成宗派的临济禅文化发挥到巅峰。他接引学人,提纲挈领,因机善诱,形成了“禅宗杨岐派”,与慧南“禅宗黄龙派”并称临济二派。至南宋,杨岐派经几传,势力宏大,在中国禅林中形成席卷包举之势,黄龙派不久后便销声匿迹,杨岐派取代了临济正宗,宋之后的临济宗实为杨岐宗。杨岐禅宗文化随即遍布中国并跨出国门,实现了慈明禅师对方会的预言“异时儿孙遍天下”。杨岐禅宗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对民众的文化、习俗、心理、道德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杨岐禅宗文化的基本内涵 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佛性就是人的自心、自性,只因人不断被外界的见闻觉知污染,于是迷失自性。因此,所谓解脱成佛,并不需要向外寻求,只要体认到内在的自心自性即可。杨岐宗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主张心是万法之本、宇宙万法皆由心起。有僧问:“如何是佛?”方会说:“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无论聪明、愚顽之人,皆可见性成佛,这种思想促进了杨岐禅宗思想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成为其千年生生不息的内在源泉。 在方会的时代,禅林各大宗师,多以奇异的言行,显示玄微,或用峻烈的手段,行施棒喝。而方会的表现却平实无华:“杨岐无旨的,栽田博饭吃。说梦老瞿昙,何处觅踪迹?”(《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方会法嗣仁勇称:“有盐有醋,粥足饭足,且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五灯会元》卷十九)生动地道出了杨岐禅平实无华的特点。 方会禅师创立的杨岐宗,其基本思想秉承临济宗的“立处即真”的自悟,不拘泥于文字语言,强调禅的直观修炼。在接引参学新人上采取灵活自然的诱导方式。有人问方会:“雪路漫漫,如何化导?”禅师答道:“雾锁千山秀,迤逦向行人。”就是说不必墨守成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杨岐禅宗思想无不体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劝学诱导决不“一刀切”;对人对己,平实柔和,没有半点“盛气凌人”;对事对人实事求是,虚怀坦荡。 在宋代,禅宗各派或明或暗宣示本法高于其他法门,杨岐则倡导众法平等。有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方会答:“有马骑马,无马步行。”正因主张法不分高下,形成杨岐包容并蓄之势,广泛吸收其他宗派所长,除弊布新,独树一帜,所以能脱颖而出,形成独荣独昌的一宗。 方会主张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艰苦处做起。“山河大地,目前诸法,总在诸人脚跟下。”“当处发生,随处解脱。”“脚跟下”在方会禅师的《语录》中有多处呈现。所谓“脚跟下”直接道出:一是强调凡事要“从我做起”,发挥自我的一切优势;二是必须“当下做起”,要发挥出力量与智慧,真干实干,决不要虚妄懈怠,更不要说千道万、夸夸其谈。方会以平民的风貌、平实的言教、平等的心地,平和清素地广接善众,完成了他的大机大用,留下一串踏实的脚印。杨岐禅宗思想的平民风格,使其传播更加广泛,渗透的层次更加深入。 二、公共管理与杨岐禅宗文化的关系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通过实施有关制度实现管理目标。按照制度规则存在的形式,制度又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公共管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法律等正式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而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起到了对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在影响民众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渐进性、稳定性、内在性、宽广性、民族性的特点。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杨岐禅宗文化,杨岐禅宗文化形成后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诸多控制系统中的一种。佛教传入中国伊始就主张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王道等正式制度,换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自己成为了非正式制度之一,对正式制度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杨岐禅宗文化作为完全中国化,并在汉传地区占重要地位的佛教文化,早已成为群众一种意识形态。它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实体,杨岐禅宗文化又有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因此,杨岐禅宗文化经千年传承,对人们的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影响深刻,对公共管理起到有益的补充。 三、杨岐禅宗文化对民众思想行为的影响 杨岐禅宗文化对民众行为的影响包括六个方面——意识形态功能、心理调节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凝聚功能、交流功能、经济功能。在相互影响中,杨岐禅宗文化引导民众行为,民众行为影响杨岐禅宗文化的发展。 (一)意识形态功能 杨岐禅宗文化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是意识形态表现的形式之一。同时杨岐禅宗文化渗透于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例如:杨岐禅对诗词的影响。杨岐宗禅风平实无华,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僧问:“如何是杨岐境?”师云:“独松岩畔秀,猿向下山啼。”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贫家女子携篮去,牧童横笛望源归。”再如:杨岐禅对茶文化的影响。“茶禅一味”是由杨岐四世圆悟克勤提出的。中国寺院的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后,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心理调节功能 杨岐禅作为精神信仰,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成为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使人们在精神和行为上达到一种有益的适度状态,这就是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例如:杨岐禅提倡人内心的平和,方会说“随方就圆”、“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主张人保持平常心,始终有一个好心态,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人的内心就会多些和谐。杨岐禅宗风朴实无华、雅俗兼容,普及于普通民众,影响整个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稳定消除心理方面隐患,对千年来中华民族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行为规范功能 杨岐禅总是“劝人为善”的,具有道德规范作用,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杨岐禅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手法。例如:杨岐禅以“普度众生”为佛教要义,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及“五戒”等戒律,这些规范作为非正式制度不但对佛教徒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而且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凝聚功能 杨岐禅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由于信仰和行为方式的一致性,实现了群体行动的基本一致,巩固了信教群众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密感,增强了团结,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 (五)交流功能 杨岐禅宗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凝聚力极强,往往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并把各自的文化带给对方。杨岐禅宗思想产生后,不但在本国广为传播,而且广传于日本。南宋之后中日两国杨岐禅宗交流频繁。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以后,中日两国禅僧从中国向日本传入禅者,绝大部分都是临济宗。而在临济宗中绝大部分都是杨岐禅。日本临济宗在近代分为14派,当今日本杨岐信众有100多万人。萍乡市杨岐普通寺作为杨岐禅宗祖庭,不时有海内外杨岐宗弟子寻根问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条纽带。 (六)经济功能 杨岐禅宗的名胜资源可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杨岐禅宗的宝贵遗迹多为文物,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名片,杨岐禅宗寺院多种风格的建筑可以美化城市,杨岐禅宗思想作为民间文化的联系纽带可以推动与境外、海外的友好往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杨岐禅倡导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道德价值观,这些道德价值观一直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受到普遍认同。所以,发挥杨岐禅宗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约束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不当行为,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遏制因利益竞争而造成的道德滑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杨岐禅宗文化立足人间,以无私奉献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各种道德规范联结在一起,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广泛、持久的非正式制度,推动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对民众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为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