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唯识”种子观与艺术灵感 |
 
“唯识”种子观与艺术灵感 □ 周涛 《艺海》 2009年第02期 今天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生活水准的质的飞跃。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却远远无法与过去的大师作品相匹敌。今日的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也许只能被大众记住10年;一些后现代的抽象绘画或许从诞生的那刻起,就宣告了它的灭亡;铺天盖地的卡通漫画、电玩游戏充斥着年轻一代的眼球,使得浮躁的一代越来越受到感官上的刺激,而忽略了内蕴上的磨练。作品之所以没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创作者没有抓住创作的灵感。 众所周知,艺术创造通常要求有“灵感”。那么什么是灵感?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很少有人能把它的起源解释清楚。但有时,在创作的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有一股激情源源不断地从艺术家的内心喷涌出来。那么这样的激情或者创作冲动的源头又在哪里?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艺术的形式是为了展现人类的生活状态。但我想说的是,在艺术的创作中,一些“非人间,超自然”的力量恰恰体现了灵感源头的作用。 综观艺术的起源,许多种艺术反映的内容都与宗教、神话息息相关。从古埃及壁画,古罗马雕塑,以及中国最早的古典戏曲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与神话传说间的密切联系,即使文学读本中,也处处渗透着神话传说的踪迹。就拿中国的四大名著来说,《西游记》暂且不表,《红楼梦》中绛珠草与通灵宝玉间的仙履奇缘;《水浒传》石碑中一百单八将的铭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与八阵图等故事情节无处不传递着神话色彩。再看中国的四大民间爱情传奇,《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牛郎织女》四部爱情故事,每一部都孕育着仙凡两界的爱情种子。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菩萨、金刚等雕塑,个个是栩栩如生,神态熠熠;尤其是飞天壁画,其飘然若飞的神态以及女子的容貌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包括其它东方艺术,如日本能剧的鬼狐仙怪,印度梵剧的天人天神等等也都传达着超凡脱俗的“非人”世界。 世界上还有许多神童,小学的时候就能读通大学的课程,等到十五六岁,已是某某名牌大学的博士或者博士后。一些天才少年,很小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细胞,而我们许多人,即使到了二三十岁,还不怎么认识五线谱。可见,灵感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得到的,甚至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个词语“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即使相同的兴趣爱好,其程度也有深有浅。譬如,有的人好动,就喜欢体育运动、跳舞,还有些好安静的,于是喜欢下棋,听音乐,看小说。那么兴趣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里我不敢苟同,兴趣就是兴趣,若简单靠培养所致,多半总有些强迫的味道。既然是兴趣,我相信先天的因素要远远超越后天的培养。神童是培养不出来的,神童只能是继承,继承父母的基因,继承先祖的血脉。所以,在我看来,灵感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道理,他是先天的,如果没有最初埋藏深处的“种子”,即使后天再如何努力,到头来也只能是竹篮打水,空欢喜一场。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谷亦安有一个讲座,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是说他在排演易卜生作品《皮尔·金特》时的导演阐述;后半部分,讲如何开掘演员的潜意识,这是现在欧美国家,包括日本在内的艺术类院校都非常倡导的一种表演训练方式。当谷教授谈到其经常同表演艺术家焦晃在家诵金刚经的时候,我对其表演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佛教的禅坐、禅定思想帮助演员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创新。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在艺术上的造诣更是数不胜数。这里,我暂且不谈各大石窟、壁画里的佛教艺术的辉煌成果,较为侧重要探讨的是佛学大乘八大宗派之一“唯识宗”与艺术灵感间的关系。 在中土大乘佛教宗派中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八大宗派。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即使律宗一脉的大德高僧“弘一法师”,或中国早期话剧(文明戏)创始人之一的李叔同皆是集琴棋书画于一身的大艺术家。可见佛家思想与艺术之间的源远流长。而这里我仅以“唯识”宗的部分观点来解析关于“灵感萌发”的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或者说是思想行为的主宰的话,那么阿赖耶识,即唯识宗的内在的心识的第八识,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或者说是灵感摄取的源头。 如果把艺术当作商品来卖,那么满足人的第六识,意识层面就足够了。但是,若要将艺术作品作为洗礼人类灵魂的工具时,那么对于第八识的开发,也就是对于阿赖耶识的认识,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因为只有认识到了人类第八识,阿赖耶识,创作者才能通过准确的摄取灵感,并在创作初期就将作品的灵魂注入作品当中,最终在种子的诱发下,使得作品充满激情,生生不息。 在认知学派中,有一派称为“唯识学”。 唯识学是一门专为分析我们“心识”的学问。科学领域中的心理学,只分析到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和我们的意识活动,而唯识学却探索到意识之后的潜意识。 唯识学把心识分作八个层次,称为“八识心王”。这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中的末那识,是一个自我执著的中心,是意识的根。而阿赖耶识,则是潜意识发生的根,是包容前七种意识的种子。在唯识学看来,人所有的感觉,或者对外界事物的反映都是出自本身的八种识。而此八识,也是本来就具足的,藏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内。阿赖耶识与佛教的“缘起性空”一样,本身就是具备的,不存在所谓的第一因。对于宇宙的诞生,这里也暂不深入,但第八识,阿赖耶识,即藏识的提出,则给了我异常的启发。如南传禅宗所云,佛法不向外求,而在乎自身佛心的开掘,故包括佛法、宇宙在内的一切疑问都能在第八识中找到答案,因为本来就与生具足,藏于第八识内。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神童对于其所从事领域是如此得心应手,为什么画家、作家等艺术作品能表现出那样的神话气息,因为在他们的第八识内,数学、绘画、音乐等种子本身就很充足,而这样的种子是不会因为生命的结束而被间断的。在佛教的轮回观看来,任何生命体都有生命与慧命两条命。从事“色身工作”的生命会像“衣服”随着时间的更迭而不断被“转嫁”,而慧命则是由第八识的种子所赋予,一直循环往复。那么以此来把“灵感”作为第八识里的种子来看,或许就能解释“灵感”的源头了。现代人的有一些作品远不及前辈,是因为异化了的人类,种子也随之被慢慢熏习成极赋“贪”、“嗔”、“痴”的不健康种子。因此,无明一起,蒙蔽了灵感的显现,自然与前辈们相去甚远了。 如何正确地开发潜意识背后的阿赖耶识,或者说如何诱发灵感,就像禅宗里的“开悟”一般,这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说清楚的,还需要我们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责任编辑: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