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兼论当时诸师之律学思想 作者:陈金凤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研究所,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兼论当时诸师之律学思想 【文章作者】陈金凤 【指导教师】黄运喜 【文章页数】142 页 -------------------------------------------------------------------------------- 【中文关键词】律宗|明末清初|佛教史|千华派|宝华山|见月|古心|三昧 【中文摘要】 明末清初的戒律复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千华派,它是一个新兴的宗教团体,有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与旺盛的活动力。千华派虽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也表现出禅、教、律三学一源、大小戒律并弘、显密圆融、戒法世俗化等特色,但其与当时的袾宏、智旭、汉月和弘赞等人的律学主张,在立场上,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立基于律宗来融摄禅、教、律三学,如此一来,把禅者的“摄戒归心”,转向“摄心归戒”,以戒律为行者解脱之要道;同时千华派亦主张“摄戒归净”,然仍不脱以戒律为改革丛林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晚明圆融思潮这一大圈圈之下,各宗各派仍保有各自的宣教空间,走自己想要改革的途径,呈现出百家争鸣、多元分化的复兴景况。 千华派最重要的祖师是古心、三昧和见月等师资,他们三人的关怀层面广泛,对于社会教化也有深刻的体认,均强调巨模意义的佛教社会伦理(兼及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沟通交流 ) 甚于微模意义的个人修行。他们三人分别于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塑造、贡献千华派,使之成为明末清初戒律复兴的重镇。 千华派兴起于明末极度世俗化的佛教丛林积弊中,古心、三昧和见月等师资,一面回应当时禅、教、律三学一源、大小戒律并弘、显密圆融、戒法世俗化的时代思潮,一面本着律宗的立场,高举回归律宗之神圣标帜,适时地对治丛林过度世俗化的问题,同时使佛教戒法扩充为具有社会性与开放性的佛教伦理,有助于佛教戒法的真正落实,成了明末以来律学弘化与宗教伦理实践的重镇,证明了在戒律的根本精神指导下,凡是能因时因地持守戒律的教团,其流传的时间就比较长,社会影响也比较大。宗教之神圣化不能无顾于现实背景的世俗化问题;相对地,如何随方随时应用世俗化,则必须熟习戒律之后,方可灵活圆融,在不违律制的精神下,把看似世俗化的蜕变,转化为宗教的神圣性功能。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神圣化与世俗化孰轻孰重,没有一定的答案,它需要用智慧因时因地而制其宜的改变,方能适应新的环境而流传。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二章 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兴起之背景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人所见的丛林诸问题 第二节 明清两朝宗教政策的不当管理 第三节 寺院经济形态的改变及衍生的丛林弊端 第四节 明末清初禅净诸宗的世俗化及其产生的流弊 第一项 禅学的形式化及其不良影响 第二项 其余诸宗的庸俗化及其积弊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明末清初之丛林改革与律学主张 第一节 云栖袾宏之丛林改革与律学主张 第二节 蕅益智旭之丛林改革与律学主张 第三节 汉月法藏之丛林改革与律学主张 第四节 在欥弘赞之丛林改革与律学主张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如馨古心之崛起及其影响 第一节 如馨传略与明末丛林规制改革之嚆矢 第二节 古林派传人之弘律 第三节 古心的律学思想 第四节 古心对晚明佛教丛林之贡献 第五章 寂光三昧之继起与开展 第一节 寂光三昧的生平与宗教行践 第二节 三昧的著作与其戒律思想 第一项 三昧的著作 第二项 三昧的戒律思想 第三节 三昧对晚明佛教丛林之贡献 第六章 见月读体之律学集成与发扬 第一节 见月的生平事迹 第二节 见月对丛林体制的改革 第一项 创立《丛林十条规约》 第二项 结界立规、恢复安居之法 第三项 兴建宝华山律宗道场 第三节 见月的著作 第四节 见月的戒律思想 第一项 批判传统佛教丛林戒律的过失 第二项 继承南山宗的传统,肯定戒律在宗教修习中的地位 第三项 在传统的戒律框架中活化戒律生命 一、戒律思想更圆教化 二、随方毗尼原则的灵活运用 三、戒体理论之圆融化 四、南山宗统之辨 第五节 见月对明末清初佛教丛林之贡献 第七章 见月之后千华派的进展及其影响. 第一节 定庵德基嗣席宝华山 第二节 书玉宜洁分灯杭州昭庆寺 第三节 千华派之旁出系谱 第四节 宝华山千华派的进展及其传承 第五节 千华派丛林改革的影响与评价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一、宝华山慧居寺图 二、宝华山戒坛图 三、宝华山铜殿图 --------------------------------------------------------------------------------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依姓氏笔划排列) 一、基本史料 1. 幻轮编,《释氏稽古略续集》,收入《卍续藏》133册。 2. 元贤,《律学发轫》三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3. 元贤,《四分戒本约义》四卷,收入《卍续藏》63册。 4. 元贤,《永觉元贤禅师广录》,收入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8册,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 5. 弘赞,《沙门日用》二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6. 弘赞,《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收入《卍续藏》106册。 7. 弘赞,《归戒要集》三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8. 弘赞,《八关斋法》一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9. 弘赞,《比丘受戒录》一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10. 弘赞,《比丘尼受戒录》一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11. 弘赞,《沙弥学戒仪轨颂注》一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12. 弘赞,《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附《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收入《卍续藏》60册。 13. 弘赞,《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附“摄颂戒相图”),收入《卍续藏》107册;收入《卍续藏》63册。 14. 弘赞,《式叉摩那尼戒》一卷,收入《卍续藏》64册。 15. 弘赞,《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收入《卍续藏》70册。 16. 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17. (清)世宗,《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收入《卍续藏》114册。 18. 如馨,《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19. 成鹫,《鼎湖山志》,收入《中国佛寺志汇刊》1辑47册,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5。 20. 见月,《传戒正范》四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收入《卍续藏》107册。 21. 见月,《毗尼止持会要》十六卷,收入《卍续藏》61册。 22. 见月,《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收入《卍续藏》65册。 23. 见月,《一梦漫言》二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 24. 见月,《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25. 见月,《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26. 见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收入《卍续藏》129册。 27. 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五册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28.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台北:三民书局,1979。 29. 佛陀耶舍等译,《四分律》,收入《大正藏》24册。 30. 明河,《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收入《卍续藏》134册。 31. 宗密,《佛说盂兰盆经疏》二卷,收入《大正藏》39册。 32. 周叔迦编撰,《清代佛教史料辑稿》,收入江灿腾主编《佛教文化丛书》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 33. 法海集,《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收入《大正藏》48册。 34. 吴树虚,《武林大昭庆律寺志》,收入《中国佛寺志汇刊》1辑16册,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5。 35. 书玉,《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二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36. 书玉,《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二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37. 书玉,《二部僧受戒仪式》二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38. 书玉,《羯磨仪式》二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39. 袾宏,《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一卷,收入《卍续藏》59册。 40. 袾宏,《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问辩》一卷,收入《卍续藏》59册。 41. 袾宏,《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收入《卍续藏》134册。 42. 袾宏,《莲池大师全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 43. 寂光,《梵网经直解》四卷,收入《卍续藏》61册。 44. 张廷玉,《明史》,台北:鼎文书局,1971。 45. 通容,《五灯严统》二十五卷,收入《卍续藏》139册。 46. 昆冈等撰,《钦定大清会典》,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47. 黄任,《鼓山志》,收入《中国佛寺志汇刊》,第一辑49册,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4。 48. 智旭,《梵网经玄义》一卷,收入《卍续藏》60册。 49. 袾宏,《梵网经合注》七卷,收入《卍续藏》60册。 50. 袾宏,《菩萨戒本笺要》一卷,收入《卍续藏》61册。 51. 袾宏,《菩萨戒羯磨文释》一卷,收入《卍续藏》61册。 52. 袾宏,《毗尼珍敬录》二卷,收入《卍续藏》61册。 53. 袾宏,《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十八卷,收入《卍续藏》63册。 54. 袾宏,《四分律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收入《卍续藏》71册。 55. 袾宏,《沙弥十戒威仪录耍》三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56. 袾宏,《在家律要广》三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57. 袾宏,《梵网经忏悔行法》一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58. 袾宏,《灵峰宗论》,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 59. 喻谦,《新续高僧传》六十五卷,1923年初刊于北京,1967年台湾琉璃经房影印流通。 60. 汉月,《弘戒法仪》二卷,收入《卍续藏》106册。 61. 汉月,《传授三坛弘戒法仪》一卷,收入《卍续藏》107册。 62. 汉月,《五宗原》,收入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21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63. 源谅,《律宗灯谱》,收入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22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64. 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收入《大正藏》40册。 65. 圆澄,《慨古录》一卷,收入《卍续藏》114册。 66. 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五十三卷,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4。 67. 福聚,《南山宗统》,台北:台湾印经处,1987。 68. 德基,《毗尼关要》十六卷,收入《卍续藏》63册。 69. 德基,《毗尼关要事义》一卷,收入《卍续藏》63册。 70. 德清,《莲池大师塔铭》,收入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23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71. 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收入《卍续藏》111册。 72. 刘名芳,《宝华山志》十五卷,收入《中国佛寺志汇刊》1辑41册,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5。 73.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收于王云五主编《大本原式精印四部丛刊正编》78、7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74. 谢肇浙,《五杂组》十六卷,明刊本万历间刊本,收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库。 75. 《明会典》,收入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17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76. 《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8。 77. 《清高宗皇帝实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 78. 《圣喻广训》,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71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79. 《宝华山传戒仪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 二、近人研究专书 1. 丁钢,《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 于凌波,《民国高僧传续编》,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 3. 中国人民大学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香港:崇文书店,1957。 4. 中村元着,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 5.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板桥:汇文堂出版社,1988。 7. 王景琳,《中国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8. 王戎笙编,《台港清史研究文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9. 包可华等译,Holmes Welch着,《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上、下册。收入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 10. 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演讲全集》,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 11. 印顺导师,《华雨香云》,台北:正闻出版社,1995。 12. 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13. 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集,台北:正闻出版社,1995。 14. 印顺导师,《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86。 15. 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台北:正闻出版社,1972。 16. 印顺导师,《胜鬘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75。 17. 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 18.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订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95。 19. 朱德宣,《康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0. 荒木见悟着,如实译,《阳明学与明代佛学--中国近世佛教研究》,收入《中国近世佛教研究》,台北:.华世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21. 江灿腾,《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为中心》,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22. 牟钟鉴、张践着,《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3. 吕澄等着,《中国佛教人物与制度》,台北:汇文堂出版社,1987。 24. 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5. 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6. (释)见晔,《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师为中心》,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 27. (释)见憨等译、左藤达玄着,《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嘉义市:香光书乡出版社,1997。 28. (释)见一,《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7。 29. 谷风出版社编辑,《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台北,谷风出版社,1987。 30.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3。 31. 杜继文、魏道儒编着,《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32. 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 (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收录于《东初老人全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84。 34. (释)果祥,《紫柏大师研究---以生平为中心》,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87。 35. 孟森,《清代史》,台北:正中书局,1962。 36. 孟森,《明清史讲义》,台北:中华书局,1981。 37. 孟森,《满州开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8. (释)明复,《石涛原济禅师行实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 39. 林本炫编译,《宗教与社会变迁》,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 40. 金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7。 41. 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南宗禅成立以后的政治社会史的考证》,台北,东大出版社,1988。 42. 吴英才等主编,《中国的佛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3. 邱高兴,《一枝独秀──清代禅宗隆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44. 牧田谛亮,《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收入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6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 45. 范佳玲,《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1。 46.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47. 姜公韬,《明清史》,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90。 48. 南怀谨,《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62。 49. (释)昭慧,《律学今诠》,台北:法界出版社,1999。 50. (释)真华,《参学琐谈》,新竹:福严精舍,1996。 51.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69。 52. 夏普(Eric J. Sharpe)着,吕大吉等译《比较宗教学----一个历史的考察》,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7。 53. (释)能融,《律制、清规及其现代意义之探究》,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54. 高师宁译,彼得.贝格尔着(Peter L. Berger)《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5.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6.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7. 郭朋,《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四川:巴蜀书社,1989。 58. 郭朋,《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59. 张曼涛主编,《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0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60. 张曼涛主编,《律宗思想论集》,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9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61. 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1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62. 张曼涛主编,《明清佛教史》,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63. 陈援庵,《二十史朔望表》,收入《陈援庵先生全集》1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 64. 陈援庵,《明季滇黔佛教考》,台北:汇文堂出版社,1987。 65. 陈援庵,《释氏疑年录》,台北:广文书局,1975。 66. 陈捷先,《清史杂笔》(八),台北:学海出版社,1987。 67. 陈捷先,《清史论集》,台北:东大出版社,1987。 68. 陈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 69. 陈宝良,《明代文化历程新说》,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0. 陈肇璧,《雍正皇帝与清代佛教》,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71. 陈永革,《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 72. 野上俊静等着,释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 73.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慧日讲堂,1974。 74. 连瑞枝,《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佛教》,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 75. 黄明芳,《冯梦龙编作三言二拍的社会经济基础》,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06。 76. 黄公伟,《中国佛教思想传统史》,台北:狮子吼杂志社,1972。 7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台北:食货出版社,1985。 78.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3。 79. 黄公伟,《中国佛教思想传统史》,台北:狮子吼杂志社,1972。 80. 程光裕、郑均编着,《中国近古史》,台北:正中书局,1988。 81. 嵇文甫着,《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2. 扬帆,《康熙的人生哲学》,台北:汉扬出版公司,1997。 83. 劳政武,《佛律与国法》,台北: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84.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87。 85. (释)圣严,《佛教制度与生活》,台北:东初出版社,1987。 86. (释)圣严,《戒律学纲要》,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87. (释)圣严,《明末佛教之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 88. (释)圣空,《清世宗与佛教》,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89. 温金玉释译,《四分律》,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90. 温金玉,《律宗千华派二祖:读体见月大师传》,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 91. 杨国桢等着,《明史新编》,台北:云龙出版社,1995。 92. 廖肇亨,《明末清初遗民逃禅之风研究》,台大中文系硕士论文,1994。 93. (释)演培,《毗尼日用切要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 94. 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知识百问》,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95. 道端良秀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与社会福利事业》,高雄:佛光出版社,1981。 96. (释)满贵,《明末华严思想弘传研究》,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硕士论文,1996。 97. 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98. (释)德祖,《见月读体律师之戒律思想初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1994。 99. 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100. 刘果宗,《中国佛教各宗史略》,台北:华严专宗学院,1999。 101.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 102. 刘毅,《明清皇室》,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103. 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护教辩论》,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 104.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05. 赖台生编着,《江南佛寺》,嘉义:维屏出版社,1996。 106. 龙敬儒,《宗教法律制初探》,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107. 谢重光、白文固着,《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8. 薛文朗,《清初三帝消灭汉人民族思想之策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109. 镰田茂雄着,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台北:谷风出版社,1987。 110. 颜思久主编,《云南宗教概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 111. 蓝建雄,《道忞法师研究》,香港珠海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5。 112. (释)证莲,《莲池大师生平及其思想之研究》,硕士论文。 113. 藤堂恭俊、俭入良道合着,《中国佛教史》下册,收入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5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 三、近人研究论文 1. 山井涌着,卢瑞容译,《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之学》,收入《史学评论》13期。 2. 于君方着,陈永革译,《当代西方学者眼中的“明代中国佛教”》,收入《普陀山佛教》增刊,2001第3期。 3. 王煜,《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期,1977.09,香港新亚书院出版,页17-47。 4. 王月清,《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收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4期,页131-146。 5. 王日根,《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收入《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01。 6. 王家俭,《近六十年来清史之研究与回顾》,收入《清史研究论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7. 王俊中,《帝王与王法──雍正帝崇佛史事试析》,收入《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4集,台北:华严莲社,1933,页473-493。 8. 王路平,《明清贵州临济禅宗灯系及其典籍著述》,收入《世界宗教研究》1999第1期,总75期。 9. 冉云华,《延寿的戒律思想初探》,收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4卷,台湾:1999,页297-310。 10. 平川彰,《从戒律所见的佛教真理观》,收入《法光学坛》,创刊号 民85.06 页42-63。 11. (释)自澹,《蕅益智旭的戒律观》,收入《香光庄严》,57期,嘉义:香光庄严杂志社,1999。 12. 江灿腾,《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收入《人间净土的追寻》,板桥:稻乡出版社,1989。 13. 江灿腾,《道衍禅师的生平与佛教思想》,收入《人间净土的追寻》,板桥:稻乡出版社,1989。 14. 朱鸿,《明太祖与僧道--兼论太祖的宗教政策》,收入《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8期,1990.06,页63-75。 15. (释)见晔,《以蕅益智旭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收入《中华佛学研究》3期,页207-250。 16. (释)见晔,《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讨》,收入《东方宗教研究》,4期,民83.10 页67-102。 17. (释)见晔,《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收入《东方宗教研究》,第5期,民85。 18. 释见晔:《洪武时期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政策、僧侣、寺院为中心》,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19. 释见晔,《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收入《中华佛学研究》2期,1998。 20. 李建华,《论佛教的政治法律观》,收入《古今艺文》,26卷2期,民89.02 页38-42。 21. 李瑞爽:《禅院生活和中国社会─ 对百丈清规的一个现象学的研究》,收于《佛教与中国思想及社会》,台北,大乘出版社,1987。 22. 沈去疾,《论中国律宗之盛衰》,收入《宗教问题探索84年文集》,1984。 23. (释)果一,《从戒律谈佛教的复兴》,《僧伽》创刊号,1991.10。 24. 周齐,《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73,页43-58。 25. 林子青,《清代佛教》,收入《佛教史略与宗教》(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 26. 林丽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论》,收入《师大历史学报》,19 期,1991。 27. (释)果灯,《道宣律师与唯识学的关系》,收入《海潮音杂志》81卷,第4期,页23-32。 28. 邵东方,《清世宗《大义觉迷录》重要观念之探讨》,收入《汉学研究》,17卷2期,1999.12,页61-87。 29. 邱澎生,《明代苏州营利出版社业及其社会效应》,收入《九州岛学刊》,5卷2期,1992.10。 30. 南炳文,《明代的寺观经济》,收入《南开学报》,1991.4。 31.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收入《佛学研究》7期,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 32. 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转变》,收入《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 ---- 明清近代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33. 姚丽香,《台湾地区光复后佛教出版刊物的内容分析──佛教文化思想变迁初探》,收入《东方宗教研究》,1期,1987。 34. 孙中曾,《明末禅宗在浙东兴盛之缘由探讨》,《国际佛学研究》第二期(1992.12出版),台北:灵鹫山出版社出版,页141-176。 35. 孙亦平,《论佛教戒律的特点及其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收入《佛学研究》7期,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 36. 高雄义坚着、陈季菁译,《宋代佛教史研究》,收入蓝吉富编《世界佛教名著译丛》,台北,华宇明出版社,1987。 37. 唐大潮,《试论禅宗在明清时的变异》,收入《佛学研究》,4期,1995,页121-125。 38. 荒木见悟讲、慧严法师译,《明代楞严经的流行》,收入《人生杂志》,1993,第124期。 39. 荒木见悟着、如实译,《王阳明与明代佛教》,收入《中国近世佛教研究》,台北:华世出版社,1985。 40. 陈垣,《清初僧诤记》,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十五册《明清佛教史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41. 陈士强,《律宗的教理与要典》,收入《内明》299期,民86.02 ,页18-22。 42. 陈玉女,《明华严宗派遍融和尚入狱考--兼述隆.万年间佛教与京师权贵的往来》,收入《历史学报》(成大),24期,民87.12 页215-258。 43. 陈永革,《禅教归净与晚明佛教的普世性》,收入《宗教学研究》,1999第2期,总43期,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 44. 陈永革,《佛教经世与晚明佛教复兴的人文取向》,收入《闽南佛学院学报》,1999第2期,总22期。 45. 陈永革,《圆融与还原:晚明佛教复兴的思想主题及其特质》,收入《正观》,11期,1999.12。 46. 陈霞,《佛教劝善书略谈》,收入《宗教学研究》,1997第2期,总35期。 47. 张学智,《从紫柏真可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收入《世界宗教研究》1999第1期,总7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48. 商传着,《晚明社会转型的畸形因子》,收入《历史月刊》,105期,1996.10。 49. 梁家义,《法源寺同戒录序》,收入《海潮音文库》,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5。 50. 连瑞枝,《汉月法藏与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收入《中华佛学学报》9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6,页167-208。 51. 曹仕邦,《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沉的原因》,收入《中华佛学学报》六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3,页55-71。 52. 曹仕邦,《从宗教与文化背景论寺院经济与僧尼私有财产发展的原因》,收入《华冈佛学学报》八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85。 53. (释)净心,《台湾传戒概况》,收入《普门》,202期,1996 54. 庄吉发,《清朝宗教政策的探讨》,收入王成勉主编《明清文化新论》,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55. 傅伟勋,《大小兼受戒、单受菩萨戒与无戒之戒 大小兼受戒、单受菩萨戒与无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观的评较考察》,收入《中华佛学学报》,6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3,页73-101。 56. 黄依妹,《清乾隆时期江南士大夫的佛教信仰》,收入《中兴大学历史学报》创刊号,1991.02,页113 -131。 57. 黄常伦,《律宗祖庭隆昌寺》,收入《法音》,1988.1。 58. (释)圣严,《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收入释惠敏编《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台北:法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59. (释)圣严,《明末的菩萨戒》,收入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 60. (释)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收入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 61. (释)圣严,《律宗第一山宝华山》,《人生》,160期,1996.12。 62. 杨白衣,《明代佛教的辩正》,《中国佛教》,27卷6期,1983。 63. 杨国桢、陈支平着,《明史新编》,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64. 温金玉,《中国律学源流》,收入《中华佛学学报》,1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页131~144 。 65. 苇舫,《中国戒律宏传概论》,收入《海潮音杂志》,15卷7号。 66. 熊琬,《刚骨铁脊中兴律宗的见月律师》,《海潮音》,66卷8期,1985。 67. 赵志忠,《满族与佛教》,收入《世界宗教研究》,总72期,1997第2期,页21-30。 68. 郑克晟,《明代的佛教与政治》,收入《淡江史学》,6卷,民83.06, 页111-123。 69. 郑重华,《论佛教世俗化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一)、(二),收入《菩提树杂志》42卷11、12期,民83.10~11。 70. 郑志明,《从台湾万佛会谈佛教的社会参与》,收入《淡江大学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辑,1995.07,页125-155。 71. 暴鸿昌,《明朝对僧道的管理》,收入《北方论丛》,1986.5。 72. (释)慧严,《明末清初闽台佛教的互动》,收入《中华佛学学报》,9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6.07。 73. 刘小兵、金太军,《法律的信仰与信仰的法律--宗教文化与法律文化发展的新视角》,收入《宗教哲学》,5卷1期,民88.01,页88-96。 74. 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收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3。 75. 刘果宗,《律宗史略》,收入《海潮音》,76卷8-12期,民84.8-12。 76. 刘翠溶,《明清时代南方地区的专业生产》,收入《大陆杂志》,第56卷,第3.4期,1978。 77. 郑重华,《论佛教世俗化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收入《菩提树杂志》42卷11期,民83.10,页5-9。 78. 蔡惠明,《律宗的哲学思想》,《内明》,204期,1989.3。 79. 简宗修,《论所谓“佛教中国化”的意涵》,收入《台湾历史学会通讯》,9期,民88.09 页11-13。 四、日文著作 1. 土桥秀高,《戒律展开》,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9卷1号,1981。 2. 土桥秀高,《戒体》,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0卷1号,1972。 3. 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东京:玄黄社,1925。 4. 长谷部幽蹊,《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5. 青木孝彰,《中国佛教戒体观?一考察》,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0卷2号,1972。 6. 河村孝照,《明代佛教者研究活动──注释类通》,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6卷2号,1978。 7. 河村孝照,《清代佛教者研究活动──注释类通》,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8卷2号,1980。 8. 牧田谛亮,《中国佛教史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56。 9. 牧田谛亮,《谢肇浙佛教观》,收入《东洋学术研究》,15卷5号,1975。 10. 牧田谛亮,《“古今小说”显明代佛教?庶民性》,收入《佛教文化研究》6卷7号,1958。 11. 东洋史研究会编着,《雍正时代研究》,东京:同朋舍出版,1986。 12. 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社,收入《东洋史研究丛刊》43,1982。 13. 荒木见悟,《明代思想研究》,东京:创文社,1972。 14. 荒木见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东溟?生涯???思想》,东京:创文社,1979。 15. 荒木见悟,《阳明学佛学》,东京:第三文明社,1979。 16. 荒木见悟,《明代阳明学开展?佛教》,东京:研文社,1984。 17. 荒木见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东京:创文社,1979。 18. 高雄义坚,《中国佛教史论》,京都:平乐寺书店,昭和27年。 19. 高雄义坚,《云栖袾宏明清佛教》,收入《中国佛教史论》,京都:平乐寺书店,1952。 20. 冢本善隆,《中国近世佛教史?诸问题》,东京:大东出版社,1975。 21. 冢本善隆,《明清政治佛教去势》,收入《佛教文化研究》,2卷,1952。 22. 冢本俊孝,《雍正帝佛教教团批判》,收入《印度学佛教学》,7卷1号,1958.12,页158-159。 23. 冢本俊孝,《雍正帝佛教教团训诲》,收入《印度学佛教学》,9卷1号,1961.01,页323-326。 24. 冢本俊孝,《雍正乾隆二帝佛学》,收入《印度学佛教学》,11卷2号,1963.03,页178-179。 25. 利根川浩行,《藕益智旭戒学》,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9卷1号。 26. 利根川浩行,《中国清代戒学》,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0卷2号,1982。 27. 纳富常天,《律宗琼鉴章》,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9卷2号,1961。 28. 间野潜龙,《中国明代僧官》,收入《大谷学报》,36卷3期,1956。 29. 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79。 30. 滋贺高义,《明初法会佛教政策》,收入《大谷大学年报》,20卷,1969。 31. 道端良秀,《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中国民众?容受》,京都:平乐寺书店,1976。 32. 道端良秀,《佛教儒教伦理》,京都:平乐寺书店,1985。 33. 冢本善隆,《明清政治佛教去势》,《佛教文化研究》,2卷,1952。 34. 俭入良道,《中国佛教仪礼忏悔?容受过程》,收入《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1卷2号,1963。 35. 铃木正,《明代帝室财政?佛教》,收入《历史研究》,6卷11号,1936。 36. 龙池清,《明初寺院》,收入《支那佛教史学》,2卷4号,1938。 37. 龙池清,《明代瑜珈教僧》,收入《东方学报》,11卷1号,东京,1940。 五、英文著作 1. Sharpe, Eric,Understanding Religion,London:Duckworth,1983. 2. Chung-fang Yu,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Columbia Uni.,Press,19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