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最基本的教义主要指“四谛”。
  第一谛是“苦谛”,这是讲受苦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是“娑婆世间”,意思是“不堪忍”。人生有二苦和八苦之说。二苦是指内苦和外苦,也就是心苦和身苦。而八苦是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五取蕴是说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物质,“受”是指感觉感情,“想”是指知觉想象,“行”是指心理活动,比如贪慎等行,“识”是指意识。同时人还有“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它们分别对应着五尘:色声香味触。都是这些感官想到得到享受,才造成痛苦。
  第二谛是“集谛”,就是说无明,这是说受苦的原因。不明白人生是幻影,所以产生种种欲望和追求。产生三毒,即贪、嗔、痴。比如贪于成名,就会起严重造业。贪得不到满足就产生嗔,产生忿恨之心,贪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是最可怕的。痴是指愚昧无知,迷于世,迷于理,就会造业,造语业、身业、意业等等,最后就会受报。
  第三谛是“灭谛”,这是说灭苦的办法,也称灭度、寂灭、圆寂、涅磐等等,指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简单说就是悟到真理,灭尽烦恼。
  第四谛是“道谛”,这是说怎样达到目标。主要是通过持“八正道”,也就是1正见----正确的见解,也就是合乎佛教理法的道理;2正思维----以佛教纯真的智慧去思考问题;3正语----说正当的话语,也就是善言善语,隐恶扬善,随喜赞叹,不妄言,也就是不讲大话,不两舌,不谤语,不恶语;4正业---言行清净不染,起心动念都造业;5正命---正当的生活和谋生手段;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7正念---时时忆持佛法,不起邪思乱念;8正定----禅定,离散乱心,专注一境。这八正道也可简单规结为“戒、定、慧”:戒包含正语、正业、正命,戒就是指教规,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饮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防非止恶。定包含正定和正念,慧包含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佛教还讲“十二因缘”,就从苦谛和集谛发展而来的,众生是这十二种因缘汇合而成,主要是讲业报轮回,这也是古印度各宗教学派的共同思想,释加为这加了一套理性思辩。
  一切痛苦和死亡都是从无明开始的,无明就会愚昧,就会带出你的行为,然后决定你会投胎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即缘识,胎儿的身心状态,即缘名色,还引出缘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缘触(对对象的接触),缘受(感受),缘爱(贪求和欲望),缘取(占有的行为),缘有(造业),缘生(再投胎出生)缘死。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所以要解脱于这个链就要从“无明”破起,也就是有大智慧。
  另外佛教还有“三法印”,即佛法的印记,验证是不是佛法的标准。第一是“诸法无常,也就是常驻,经常如此,不变的东西,一切处在的东西都是刹那改变的,如梦幻如泡影,如露也如电,这就佛法常讲的六如。第二是”诸法无我,我指自己的性质,没有实体,条件一变,结果就变。第三是“涅槃寂静”

 
 
 
前五篇文章

放生行为的理论根据来源于佛教教义体系

净土圣贤录排印流通序

从戒律守持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

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兼论当时诸师之律学思想

神会禅师的悟境

 

后五篇文章

黄檗希运及其禅法

千载寂寞荷泽禅(续)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

千载寂寞荷泽禅

《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