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A 一、婆罗婆堂经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A 一、婆罗婆堂经
漫说《中阿含》(三十九) (卷三十九) 一、婆罗婆堂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东园鹿子母堂 参加人员:婆私吒、婆罗婆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婆私吒,和婆罗婆二人,均为是梵志的种姓出家。他们曾被诸梵志极为诃责。佛陀告诉其身的清净垢秽并不依于种姓。也为其说明劫初时渐立三种姓,以及沙门之事,最后讲说善恶业报并无种姓的差别。 我们在前面一部《须闲提经》中,曾经提到了“婆多婆”这个人。根据这部经典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出婆罗婆是拘楼瘦人,出家前是一位梵志,家里物质条件不错。早在婆罗婆作为梵志期间,就对佛陀很是尊敬,那时应该是属于佛陀的居家皈依弟子。而在这部《婆罗婆堂经》中,婆罗婆已经出家为比丘。与他同时出家的,还有一位叫婆私吒年青人。大约这两位富贵青年的出家,在当地无疑是等于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地震,整个家族的人都极为震怒,纷纷指责婆罗婆二人出卖、背叛了自己高贵的种姓。“诸梵志见已,极诃责数,甚急至若,而语之曰:‘梵志种胜,余者不如;梵志种白,余者皆黑;梵志得清净,非梵志不得清净。梵志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汝等舍胜从不如,舍白从黑,彼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是故汝等所作大恶,极犯大过。” 我们不得不承认,种姓的压力是空前强大的,并不是我们可以置之不理、“心无所住”所能解决掉的问题。二位比丘自出家后,顶住了强大的压力,一直跟随在佛陀的身后,精勤修行。但是,他们的心理是压抑的、痛苦的,他们很想找机会,把心里面的痛楚向佛陀倾诉一番。 有一天的下午,佛陀在鹿子母堂的屋檐下的阴影处,一边散步一边为比丘们讲开示——即所谓“堂影”,即屋檐下背阳之处,因此处通风较凉爽。婆私吒知道后,将此消息通报给婆罗婆,邀请他一起去闻佛说法。婆罗婆听后,很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二人来到佛所(堂影处),在向佛陀“稽首作礼”后,便“从后经行”,即随着佛陀等人缓步前行的节奏,一起散步。佛陀很是慈悲,他很早就知道二位尊者心中的苦闷。于是他回过头来,对婆私吒二人说:“汝等二梵志舍梵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觉道,诸梵志见已,不大责数耶?” 婆私吒与婆罗婆一听,佛陀的问话总算问到他俩心里去了,他俩立即答道:“唯然,世尊!诸梵志见已,极诃责数,甚急甚苦。” 佛陀听后说:“那些梵志们是如何诃责你们的?” 于是婆私吒将那些梵志们对自己的恶毒数落,一一向佛陀禀报。 佛陀闻后,说这些梵志们所说的简直是毫无根据、荒谬万分。他们自己是愚痴至极,“不善晓解,不识良田,不能自知”,竟信口雌黄,说些颠倒无知之话。佛陀的观点是,四个种姓之前根本就不存在谁高谁下、谁胜谁劣的问题。 1、刹帝利、居士种有时会杀生、偷盗等恶业,梵志种难道就不会犯杀生与偷盗等恶业? 2、梵志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难道其他三个种姓就不能够做到不杀生与不偷盗? 3、一切的恶事,刹帝利等三种姓会违犯,难道梵志种姓就不会违犯? 4、一切善事梵志会去做,难道其他三个种姓就不会去做? 由此可以推演出一个三段论: 如果一切恶法都是以刹帝利为首的三种姓所行,一切善法都由梵志所独行,那么梵志就有资格说自己是最高级种姓; 事实上梵志既可以为一切善法,也会行一切恶法; 所以,梵志并没有资格说自己是最高级种姓。 针对于这个问题,佛陀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哪一个种姓,如果他在身、口、意三方面行恶的话,那么身坏命终后,所面临的制裁都是一样的;而如果三业都行善,肯定会有好的去处。也就是说在因果报应面前,梵志种姓没有丝毫优势可言。如果四种姓同修善法,都会获得解脱。无论从哪方面讲,四种姓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别。 在这部经中,佛陀还谈到了他与波斯匿王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作为拘萨罗国的国王,同时也作为释迦族的宗主国,波斯匿王对佛陀是很尊重的。经中说波斯匿王对佛陀是“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那么波斯匿王为什么对佛陀这么恭敬有加呢?当然,我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可以总结出很多种原因来,但是佛陀的观点是:“波斯匿拘娑罗王爱敬于法,至重供养,为奉事故,而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我。”这里就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即波斯匿王为什么会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或甚深的信仰?难道波斯匿王本人也想求证解脱之门?佛陀在这里并没有给我们明确交待。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佛陀的教法对于婆斯匿王本人的身心有帮助,对他的王族有好处,对他的臣民们有利益,对于他的统治基础乃至整个国家,都有很大的助益。 至于经中所谈到的有关四种姓起源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漫说长阿含》)已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重复。 (09.07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