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C 三、梵波罗延经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C 三、梵波罗延经
三、梵波罗延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拘娑罗国众多梵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回答梵志所问之事。所谓现在已经没有梵志在学“故梵志法”(本来的梵志之法),梵志们久已越过“故梵志之法”,并说明其理由。 本经主要谈的是佛陀对于婆罗门所持的态度。 佛陀对于婆罗门究竟是持的是怎样的态度呢?我们可以说,佛陀反对四种姓制度,他反对婆罗门把自己抬高到四种姓的最高位置,而藐视其他三个种姓。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忘了,那就是佛陀对于婆罗门种姓的真实态度是,婆罗门的先祖们是好的,而且是优秀的种群;但是后来他们的后代们没有好好地继承祖先们的优良美德,开始堕落了,最集中的表现,一是变得极度地贪财,二是他们变得不学无术,只剩下祭祀的本领了。佛陀在谈到婆罗门种姓的由来,曾经指出:“于彼众中,有人思惟:染法已生,流行众中,不与而取,谴责、谎言、暴行、放逐、等等皆见,惟愿远离染污败劣之法。”于是,专门出家修行的婆罗门阶层产生了。 佛陀并没有彻底地否定婆罗门,而是否定婆罗门的生活方式与天方夜谭般地胡编乱造。佛陀的观点是,希望婆罗门继续回到了一个精神上的婆罗门,道德上的婆罗门、修行上的婆罗门,而不是蜷缩于物质上的婆罗门,不学无术、只会祭祀伪装、自欺欺人的、为欲望所束缚的婆罗门。 这部经典所谈的也是这个问题。有一位梵志来到佛所,请教佛陀一个问题,此问题即是:“颇今有梵志学故梵志法,为越故梵志法耶?”意思是说,当今的梵志(婆罗门)是仍继续奉行着古老的梵志修行法呢,还是早已抛弃了梵志法呢? 佛陀回答说:“今无梵志学故梵志法,梵志久已越故梵志法。”佛陀是说,如今早已没有一个梵志在学修以前的梵志法,他们老早就就把古老的梵志法抛弃啦!然后佛陀就开始为这位梵志讲解从古到今梵志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婆罗门的仙人们,都是很讲修持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烦恼加以调御,能乐于舍弃五欲的束缚,而行持清净的梵行。他们看淡一切,包括财产。因此早先的婆罗门从来不会私自积蓄任何财物,那时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的概念。如果一定说他们肯定有私心的话,那么他们唯有将加倍修行,然后断除烦恼,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古时的梵志极讲修持,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很严格,从来不会伸手向大家索求什么。他们都很有智慧,人人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那些王公大臣,商贾富户,以及各阶层的普通民众,对梵志们是礼敬有加。他们都将梵志之法视作自己学习的典范与楷模。这些人都非常欢迎梵志们对他们的造访,认为这是天赐福恩;如果梵志们到他们家去乞食,那么民众们认为这是他们种福田的绝佳时机,并觉得为自己家门增添光彩,全家人都是三生有幸。如果梵志们许久没有去他们家乞食,他们都会感到寝食难安,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于是他们就主动带上柔软可口的饭菜,前往梵志所居止的地方谢罪,请梵志们原谅自己的鲁莽与唐突,并奉上饮食供养。 古时的梵志们衣食简单,唯一钵一衣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家当,他们以一心求取解脱,作为自己毕业的最高追求。他们对于戒律的守持都非常严谨,从来不会去从事牺牲祭祀活动。此外像偷盗、撒谎、YIN欲、和合等这些戒条,都做得很到位。因此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于梵志除了赞叹,再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了。 像上面所讲的这些梵志们所具备的优良品格,就是古时的梵志之法。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所谓人心不古,风化有伤。如今这些梵志们就剩下四处掳取钱财的本领了。除此之外,梵志们还热衷于杀生祭祀,每年都宰杀了不计其数的牛羊等牲畜。他们打着祭天神祭先祖的旗号,滥杀无辜。他们杀生之时,住牛角,一刀封喉,动作麻利——他们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连那些受祭的天神先祖们,见到如此残忍的屠杀行为,都不忍卒睹并大惊失色:“不孝的子孙们啊,你们所行皆为非法,你们实在是太过分了!”至于撒谎、偷窃、YIN欲等恶行,这些梵志们简直是无一遗漏。 佛陀最后说,这些末端之法,已经在世间流传很久了。就是说,古时的梵志之法,早已被现今的这些梵志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甚至对世间究竟还有没有出现古梵志法,都深表怀疑。他们脑子里的真实想法是:他们现在所干的那些丑恶的、愚蠢的坏事,都是他们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这不是对古梵志们最大的不敬与亵渎么?事实上,当今梵志所干的那些事儿,都是愚昧至极,实在是下贱之法!可是这些梵志们却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一个劲地四处炫耀着、叫嚣着:“我们是梵天之子,我是从梵子口中而生,我们是纯洁白净的,其他的人都是焦黑的;我们是最为殊胜的,其他的种姓都是下贱无比的!”正如佛陀所说: 如是此憎诤,故为智所恶;若人见如是,谁不有憎者。 如是此世行,无智最下贱;各各为欲憎,若妇诽谤夫。 佛陀最后总结说,造成今天这些梵志们堕落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若犯于生法,自在由于欲”。佛陀最后点出了梵志堕落下贱的根源,即“为欲所驱使”,一切都是欲望害的。 曾经高贵而苦修的梵志们,如今堕落了,变成了下贱之徒,“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沐浴在无比光明伟岸的佛光之下、享受着种种物欲快乐的我们,今后该是何去何从?——大约我是多虑了…… (09.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