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A 一、林经(上、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A 一、林经(上、下)

 

  漫说《中阿含》(二十七)

  (卷二十七)

  一、林经(上、下)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们分别四种所住之林:(1)如果不得正念,则虽不缺四事供养,也不应住;(2)或者可得正念,然而缺乏四事的供养,也不应离去;(3)如果此二均不得的话,就应舍此林,夜半而去;(4)假若二者都俱得的话,就应尽命而住。

  所谓“林经”,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树林的经典。古印度出家沙门总喜欢跑到树林中去修行,婆罗门种姓在一生中,一般都要经历“四行期”,其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就是“林栖期”。 当婆罗门年事渐长时,便弃家隐居至森林,从事各种苦行,锻炼身心,为灵魂解脱作着各种准备。相比之下,树林里比较安静,有利于修行人可以集中精力,努力思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到树林中去修行,环境幽静,空气新鲜,修行见效比较快。古印度人喜欢到树林中去冥想,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印度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大家知道,从地理环境上讲,北印度属于亚热带,南印度属于热带。从总体上讲,印度次大陆的气候差异较大,当夏季来临之际时,整个大地是热浪滚滚,酷热难当。日值正午时,地表温度有时会高达摄氏60多度,人畜根本不敢暴晒于烈日之下。而此时,树林成了一处难得的清凉之地,很多人都会跑到树林之中,享受着片刻的凉爽。如果将修行场所移至树林之中,可以做到修行、纳凉两不误,岂不是两全齐美的好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自创教伊始,也将大片茂密的树林,视为修行场地的首选。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的六年苦行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林里度过的;而世尊的成道与般涅槃,也是与树林密切相关。后来,随着佛教规模与影响的日益扩大,从有利于弘法、有利于度生的初衷出发,佛陀才将弘法的中心,从树林移至精舍——即早期寺院的雏形。比如说像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以及鹿子母讲堂等著名佛教圣地,它们虽然不是建立在树立之中,但是都与森林相伴相依。即使在原始佛教的后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出家僧人,愿意到森林中去静虑禅修。

  既然大家都喜欢到森林中去清修,那么在林中修行也要讲究一个规矩。佛陀在这部《林经》中,所谈的就是这个“规矩”。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到林中修行的出发点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处理“正念”与“四事供养”之间的关系。佛陀的意思是,我们到森林中去修行,是为了获得正念呢?还是为了获得四事供养呢?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对于每一个在林中修行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四事”需要解释一下。所谓四事,一般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而此处的四事,当指前者无疑,即是指衣服、饮食、卧具与医药四类。此四类是出家比丘修行的生活必备日用品,缺一不可。当然,一般而言,出家比丘一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一般是脱离劳动生产,集中精力从事思想领域有关深层次的问题。如此一来,像衣服、饮食之类的四事,基本上都要靠居士来供养。无论是比丘走出树林去城邑中行乞,还是护法信徒主动将四事送到树林中去,都属于居士供养的范畴。其次,就是正念。在这里,正念就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即获得涅槃解脱的最高目标。按理说,修行当然以解脱为最终追求,不存在为了获取供养而抛弃修行的现象。但是现实情况往往并不乐观,一些“伪作沙门”者,披度染衣跑到树林中去修行,其实他们的真实目的却是以修行为幌子,从而获得更多的名闻利养,也就是为了贪图四事供养,是个十足的假修行。我个人观点是,佛陀在说法时,是有针对性的。对于我们众生不会犯的错误,我相信佛陀也不会去多费口舌;而正是我们容易犯的、正在犯的,或者已经违犯的事情,佛陀才会出面加以制止。比如说制定比丘淫戒,其直接起源就是比丘苏阵那在出家后,受不了前妻的诱惑而无以自制,结果佛陀乃制比丘淫戒,因此淫戒为佛陀制定的最初的一条根本禁戒。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那时,已有部分比丘不再为了自身的解脱,而是为了四事供养才到树林中去清修。这种现象是值得警惕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比丘放弃了自己的最高使命,而将佛教彻底地功利佛与世俗化(或庸俗化),这对佛法的传布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佛陀必须就这个问题进行公开表态。

  佛陀对于如何处理正念与四事供养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下述观点:

  1、比丘依于树林而住,对于衣食四事极易求得。然其在林中不得正念,不得定心,不得解脱,不得涅槃。若比比丘如此,当舍林而去。

  2、比丘依树林而住,衣食等四事甚为难得。此时比丘应作如是观:我出家学道,并不为四事而来;我住于此林,主要是获得正念与定心直至涅槃比丘依树林而住,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做到心持正念,安贫乐道,并不因缺乏四事供养而忧愁烦恼。如果比丘若能做到如此,可依此林而住。

  3、比丘依树林而住,对于衣食四事供养,无论是否容易获得,都要以正念为宗旨。他居于林中,如果其心不定,烦恼不除,那么他应该舍林而去,不应该继续留在林中修行。他在舍林离去时,不可以与其他修道人道别;他应该在夜半时分,悄无声息地离去。

  4、比丘依树林而住,对于衣食四事都不难求得,但他并不贪著于四事,而是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正念与解脱方面,一心求取大道,对于名闻利养视如眼前浮云。像这样的比丘,他不但有资格住止于林中,而且他可以长期住下来,一直住到命终之时。因为这样的比丘,实在是僧中之宝,甚为稀有难得!

  总之一句话,比丘住于林中修行,对于衣食等四事供养应该淡然处之,不要过于注重,否则便会舍本逐末。在接下来的《林经》(下)之中,所述义理与上文基本相同,故略之。(09.06.03)

 
 
 
前五篇文章

降伏傲慢才能真正地生起慈悲心:慈成加参仁波切

如何思维认识“轮回过患”:慈成加参仁波切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C 三、达梵行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D 四、阿奴波经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D 四、想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C 三、愿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B 二、优昙婆逻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A 一、师子吼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五)~D 四、念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