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杨歧派传人大慧宗杲在禅宗史上享有「百世之师」、「临济中兴」的盛誉。他生活在南宋抗金派和投降派激烈的斗争的年代,以强烈的爱国忧民意识同情抗金派的政见。他曾被朝廷高高捧起,御赐紫衣,号封大师,也曾被朝廷狠狠地摔下,褫夺僧籍,流放湖广瘴疠之地。在顺逆无常的人生中,他以出家僧侣的身份坚持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菩提心则忠义心」的命题,在禅宗心性思想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宗杲在《示成机宜(季恭)》中说: 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但此心与义相遇,则世出世间一网打就,无少无剩矣。〔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4,《大正藏》第47卷,912页下。〕 「则」,犹即。菩提心属智慧心,忠义心属道德心,宗杲认为佛家的智慧与儒家的道德是统一的。所谓「一网打就」是说菩提心一旦与忠义心相结合,则世间的善心、道德和出世间的发心、佛法便都囊括无遗了。宗杲进而认为儒佛两家也是相即相通的。他在《答汪状元(圣锡)》中说:「若透得狗子无佛性话,……儒即释,释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8,《大正藏》第47卷,932页中。〕他认为儒佛相即、僧俗相即、凡圣相即,实际上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僧人不能背离世俗,佛家应当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忠君报国,保卫宋朝江山。这也就是他自白的:「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之士大夫等。」〔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4,《大正藏》第47卷,912页。〕应当承认,宗杲的立场是正义的,思想是进步的。 宗杲还富有时代针对性地将忠义和奸邪鲜明地对立起来,并认为这是不同本性决定的。他说: 忠义、奸邪与生俱生。忠义者处奸邪中,如清净摩尼宝珠置在淤泥之内,虽百千岁不能染污,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奸邪者处忠义中,如杂毒置于净器,虽百千岁亦不能变改,何以故?本性浊秽故。前所云差别在人不在法,便是这个道理也。如奸邪、忠义二人,同读圣人之书,圣人之书是法,元无差别,而奸邪、忠义读之,随类而领解,则有差别矣。〔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4,《大正藏》第47卷,912页下。〕 这是说,忠义者所以忠义,奸邪者所以奸邪,不在教法的不同,而人有善恶不同的本性。这种差异完全取决于前世业力不同,是先天的;后天又是善者行善,恶者行恶,再形成新的业力。这样,众生的善恶本性是永远不可改变的。奸邪者只有改变所作的恶业,才能产生善性。宗杲是以这种人类本性相异的理论来说明当时抗金派与投降派尖锐对立的心性根源。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