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55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55讲

   第55讲:第三品(第8页第3行-4行)

  (1995年11月12日)

  最主要的是我们得知道阿赖耶识的作用,阿赖耶识的作用比现在的物质,普通人认为的物质的作用大的多。所谓物质我们前头也谈过,就是色法它前后的关系好象很紧密,有点打破前后的关系,所以一般人对色法都是认为是最究竟的,讲宇宙的源起,也是离不开讲色法的问题。

  当然,咱们佛教里边讲三界,还有无色界,这无色界,一般人就不好想象,色界、欲界还认为是有物质,有物质的地方,认为可靠,可以站上去,可以掉不下来,这无色界到底怎么回事情?恐怕是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就是中国研究佛学的人,他也不大注意,因为无色界它根本没有物质,它也有能分别跟所分别,能相所相,所以无色界是怎么回事情,是佛教讲,印度讲,其它人都不注意,就是我们汉传佛教里头也是不大讲。

  阿赖耶识,我们以前谈过,阿赖耶识实际上是,要真正讲宇宙,无论是无色界,还是有色界,还是欲界,都时刻离不开它,色法相似相续,你说色法前头跟后头一致吗?很难说,色法有个中心吗?很难说。以前屡次谈过几何学上的问题,就是点,是无长、无宽、无厚,以这无长无宽无厚的点来组织色界整个的物质,你说这三方面、三无空间,都没有的东西,可是作为三无空间的基础,这很奇怪。而且,就整个的宇宙、星球来说,它在温度特别高的时候,跟太阳一样,那么这些东西都要变成不是有硬的东西,是化了的,现在世界的温度越来越高,恐怕南太平洋的冰也在化了,所以物质到底是什么在维持?它自己能维持它自己吗?恐怕不一定,它这个讲物理三态,有时候是液体,有时候是气体,有时候是固体,都由于温度高低来决定的,现在找夸克,也是用很高的温度,用什么跟什么撞击,来显现出来,总之还是温度。

  所以,到底什么东西维持这个世界的?也就是真正讲起来因果关系,前头我们也谈了,必须解决相续的问题,互相贯穿,不可想象,怎么样子相似相续?这问题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恐怕是我们理解宇宙、包括色法,包括无色,恐怕跟阿赖耶识,它有个存储的作用,分不开的。它这相续就有一个存储的问题,现在讲存储,我们这个信息也有存储的问题,所以电脑,计算机,可以存储,声音,也可以存储,色,颜色也可以存储,甚至于我们劳动也有存储的问题,之所以我们劳动的时间能规定价值的问题,在马克思来说,这钱币实际上就是把你劳动多少表现出来,是不是也是个存储的意思。地质方面,埋藏的一些东西,有恐龙的化石,过去文物,好象也有点存储的意思。我们讲历史、档案,人类的文化、活动、结果,好象每个民族都有它的传统文化,这东西有点存储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分析经济的话,人类劳动,代表劳动多少的尺度,早就用贝壳或者用铜铸的钱币、现在印刷的票子,有存储作用。

  《中论》也谈到业的问题,“业不失,如券”,业要不失掉的话,如券,如券就是立个字据,也是券,现在要出一千块、五百块的票子,这也是存储。存储的根源到底在哪儿?怎么才是存储?佛教有的地方还讲熏习,也有叫滋养,还有存储,这个存储问题似乎是一个比较中心的问题,这怎么才能存储?有什么条件?这业,不失如券,就拿我们现在这个根身、器界,能够构成,刚才是着重谈色法,不过心法也有相续的问题,所以整个总的形成一个色界,也有存储相续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存储问题,也就是对熏习问题,要特别注意研究。似乎《摄大乘论》讲的这几个颂子,这是个基础,我们还可以拿《成唯识论》以至于用藏文丹珠里头,还有什么材料,研究熏习问题,也就是存储问题。

  所以咱们前头讲根本分别,就阿赖耶识是根本分别,怎么是根本分别呢?就是它能提供,最主要是提供存储作用。其次就是它能显现,由它的种子、由它的熏习显现出来我们这个器世间,尤其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有情世间,就是这个内六触。所以这内六触是怎么来的?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以前谈过,世间讲因果规律,它总是把无明我见包括在内分不开,那也是它对宇宙观、世界观还是轮回的、主观的轮回的世界观。

  而释迦牟尼讲十二有支,也就是缘起的问题,看起来,虽然是十二有支,就是咱们前头讲到爱非爱的缘起、有支缘起,这个缘起都是根据释迦讲十二因缘、十二有支,无明缘行、行缘识,看起来这十二有支,还是客观的描述了人生宇宙的起源的问题,跟世间把我见、把什么东西都算在内的那种宇宙缘起,也讲历史也讲地球等等,恐怕里头也包含着主观的成分在里头,分不开,跟客观的东西分不开。

  而佛教最初讲十二有支的话,我觉得我们应该想到把它分析清楚,它这里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行缘识的环节,问题非常严重。因为阿赖耶识叫异熟识,它又不是自己能熏自己成种子,来延续自己的将来,它是能够把所有的熏习都摄入,都存储。另外,它所有的种子,所有的熏习也可以分两大类,一是烦恼、无明一类的东西,一是作业。

  所以这业的问题,也是构成我们现在的这样一个体制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阿赖耶识也叫异熟识,就因为它所摄入的种子,里头不但有烦恼的种子,还有种种作业种子,尤其有善业恶业的种子。这些种子就造成异熟识的相续生起,要没这种尤其业种子的力量,那这阿赖耶识也没法相续。所以这存储作用跟善恶的业力,也非常有关系。造业受果,以至于造业的问题,就是思心所的问题,思心所跟烦恼相应的时候,跟善的业相应的时候,它特别有对于我们内外的世界、内外两界,是构成的条件,所以这个力、思心所,也是造成我们受,缘识、受识,推行的识,这三部分。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这个阿赖耶识是主要的依靠,当然离不开烦恼,而烦恼引起的作业,善业、恶业,它是构成我们内变根身、外变器世间这个两变,起到很大作用。所以这个业,业就是生起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所以业力不但把存储的作用带出来了,还把存储的内外种子也相似相续的引出来了。所以这感引的力量,以前我特别讲到,一个生的力量,一个引的力量,都非常重要,生的力量看起来,跟我们执著特别有关系,名言特别有关系;引的力量跟造业有关系。

  现在我们器世间跟有情世间,尤其有情世间,它利用了现有条件、资源、现有的手等等,的确现在科学方面就把它这个人的手有所延伸、人的腿有所延伸,把手延伸就是弄成一个工厂、种种机械,地下也要试验夸克产生的问题,这些都是一种把人的手延伸,或者把人的眼根延伸,利用放大镜,望远镜,总之是利用了我们现有的条件,用试验的办法用工厂、试验室这样的办法,来对自然的五根作延伸,这个延伸也就是用它试验的手段、试验的劳动,工厂也是工人的劳动,把这延伸出来的东西,以至未延伸出来的东西,想法利用人的聪明智力来有所延伸。这部分劳力,大部分是无记性,但是也有利于人的,是善。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么来分析,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能分别跟所分别,跟这都有关系,就是跟内外的器世间、有情世间,这两个世间都有关系。这两个世间都是跟这个阿赖耶识的存储作用离不开的,这个延伸是不是对自然界、对人生、人的根身这方面完全有好的影响呢?好象也有坏的影响。有坏的影响,按说应该是属于恶业,现在环境污染,现在这个暴风骤雨很厉害,说一阵子才来了,整个就跟抬来这个一个小海一样……,就变成汪洋,尤其今年这两年也有很大变化,那是不是跟人又在这上头加工,用一些劳力有一定的关系啊?恐怕还是有关系。所以内外的污染恐怕也是因为加重人的造恶问题。

  内部的污染,底下我们要讲,贪嗔痴这些能分别,人老了,现在根身有变化,这五根有变化,有点衰朽,这个变化也跟过去我们自己造业有关系,而且跟共业有关系,因为我们大伙都有老,都有死,跟我们过去造业特别有关系,过去我们造业也是由根身方面发动的。现在呢,杀盗YIN跟现有的五根都有关系,尤其身根上头有脑有手有足有腹,肚子,肚子里头有消化的问题,滋养问题,有生殖器问题,生人的问题,等等的都是我们内六触,也就是由我们的内六触也造出许多新的业,但延伸出来的根身也有造业。

  总之这里头无论你造善业造恶业,你就是得到一个结果、业果,这个业果还包含着阿赖耶识异熟识这延续问题,这个延续不但它自身延续,同时还有储存的作用,要没有这个储存作用,似乎这个根身器界这两方面都延续不下去,我们现在就是分析阿赖耶识跟前七识,这里边都有能分别跟所分别,这归入正题,就是所谓识,我们特别提到了别识,所以内变根身外变器世间,都是一个整体的了别识,我们现在讲唯识,就是唯了别识,归到以前我们常常谈,这个图景识,这一个画面、这一个图景,包括很多东西,也就是包括很多的能分别跟所分别,决不是单纯的所分别,也决不是单纯的能分别。

  尤其这能分别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说,能对治的颠倒分别跟虚妄分别,这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话题,也就是咱们以前常讲的,无论在哪儿都展开了一个了别识,就在咱们现在、当前,也是了别识的一个图景,这个图景也是我们一个试验室,一个道场。现在就提到这个问题了,我们怎么能对治这些不如理的分别,这就是一方面对治我们所谓的无明,烦恼,最主要的是对治我们的错误的认识,不如理的思维,就是对治我们这虚妄分别、颠倒、错乱、散动等等。

  这散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所以佛为什么讲定,说三界、色界、无色界的定,这禅定都有一个跟这个散动、颠倒不同,它比较寂静,佛教最主要讲寂静,就是对治散动,烦扰恼乱,燥动。欲界呢,是越燥动越高兴,粗重、狂妄、颠倒这些好象是越是这样越可以长人的兴致似的,看足球、看斗牛、人斗兽、斗鸡、斗蛐蛐儿,赌博这些东西。好象人这欲界,不找点冲动不快活。

  这前边我们已经说了,这种有大的分别、有小的分别,有大的虚妄、大的能分别,有小的能分别,这些能分别,本身就是微观的东西,也可以叫微观循环。所以,我们要品味品味这种微观循环跟狂暴的循环等等的,是可乐啊还是不可乐?现在尤其在足球场,特别吸引人,观众还互相打起架来,人为什么喜欢冲动?暴烈?狂暴?所以过去描写说“繁华四散总成尘”,这个都是这样,一到了大会结束的时候,狂妄气浪,这本身就是轮回。(休息)

  (“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

  刚才讲老、病、死,这也是根身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色法上显现出来,就是在我们身根上,眼根上,或神经系统上显现出来,这些时时刻刻也在转变中。根身的大种,印度分析这我们病的原因是四大不调,老,也是跟四大有关系,也是不调了。普通说这活动力量差了,中国说是火力差,总之是四大发生问题。

  四大发生问题,就是前头那个色法,色法就是所相变化,所相发生变化,也就是坚湿暖动的变化,坚湿暖动也就是我们所分别上的问题,坚湿暖动主要是触觉,都跟身根特别有关系,也就是老、病、死的时候都在坚湿暖动上起变化。我们身根方面,这个所相、所分别起变化,影响一定是很大,要不怎么能证明你所相所分别起变化呢?一定在能分别上,所以我们归结问题都在能分别上,固然能分别有许多的所分别,许多所相方面,但是结果呢?不但结果,就是从头至尾,都离不开能分别。

  当然这身根起变化,就因为这阿赖耶识,这里头的业种子,你要说这能分别,里头也有阿赖耶识的能分别,也有第七识的能分别,更有第六识的能分别。因为第六意识,前头也讲了,它无所不分别,所有的都分别,所谓遍计,为什么《摄大乘论》特别讲这个意识这方面,意识能涵盖所有的分别,这一点非常重要。前头讲一个图景识、一个了别识,跟意识无所不分别,无所不在的分别,这个是在《摄大乘论》讲的最彻底。

  所以我们这分别不是简单的一种分别,外变器世间,也是种种的分别,内变根身,五根,都是一个所分别、所相,都跟阿赖耶识有关系,阿赖耶识它就是能分别,它有能分别,第六识它是身者识,好象它是主体,主人翁,它统领我们这六根,所以要讲能分别,我这老的时候、病的时候或者死的时候,那个根的变化是什么?那就牵涉到也有,首先是阿赖耶识的能分别,其它第七识、前五识的能分别,以至于意识的能分别。

  所以唯识的识,不是单纯的眼识、耳识,不是这样的,所有能分别跟所分别之间,它都有一个所依的问题,底下、前头我们都讲了,所有能分别所分别都有连同它的所依的,连同它这根的变化,好象是触觉似的。刚才谈了,现在科学用什么什么办法可以延伸,它是个所分别,实际上它不能离开能分别的作用,它为了解决能分别的问题。刚才我们讲老、病、死,底下是

  “乐受等变异”,受,上次咱们讲,跟这个触特别有关系,触,正是根身跟器界,境界跟根,加上识,碰在一起,叫触。这触,上次我们也提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即便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境界很大,外部的境界很大,我们的根有五根,接触的时候,接触这一部分,还接触那一部分,还有所缘境也有变化,根也有变化,在种种变化之中,还有心也有变化,这样凑在一起,形成一个触。这触好象是我们经历过,我碰到一个什么事情,碰到过,这碰到,跟旁的碰到不一样,然后再自己领受。

  所以这个触大伙也应该特别注意。尽管如此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根,都在不同地变化,心也不同地变化,怎么一碰,碰在这儿,不是碰在那儿,碰在一起,是触,然后就有领受的问题,摄为己有。这个摄为己有,好象有的顺利有的不顺利;有的可意、有的不可意;有的也不是顺利、也不是不顺利。就有这样三种关系,就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你这个时候,一刹那中,是这样碰在一起。底下还有一种认识,所以不同的这样,再熏成种子。我们这么说这个因果关系,是一种非这样说不可的,你没法儿另外说。所以佛教里头,前头也讲过,谈整个的五蕴、十二触、十八界,等等的,八识、五十几种心所,都一起动员了,都有关系呀!一般人他每天生活里头都有这个成分,都有这个因素,他就是分析不到这儿,就是他那个触,他不再分析他的触的情况,他有对触受的特殊的看法,所以我们说讲唯识、讲三性,以至于讲般若学,不是在我们生活以外,就在我们生活里头,讲的非常清楚,来龙去脉。

  十二因缘我们很该好好地注意,虽然它不是讲亲因亲果,但是讲的增上缘的问题,它的确把这个客观的因果规律,在增上缘这方面,讲的是很彻底、很客观的,不象我们一般讲历史、讲缘起,把我见放进去,还是讲轮回,继续制造轮回。固然我们说是以古为鉴,可以吸收好的经验,避免许多错误,但是,那种历史、那种缘起,都是生死轮回,不能拔足,不能离开轮回。

  所以苦受乐受这很严重,因为你,市场导向,就是要满足要求,人的要求有的是基本的要求,生活必须的,有的是无聊的,不应该有的要求,尤其是欲界,就是以欲为主,色声香味触,这上头找乐趣。前头我们说了,有的是非常狂暴的、冲动的,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随时惹出乱子的。所以这种尤其在欲界,他一天所追求的,就是这个。所以现在这个吃喝玩乐,本来过去的共产党员,有的跟苦行僧一样,现在吃喝玩乐,拿公家的钱、拿人民的血汗,这样糟蹋。市场经济,是不是尽是找这样的人作上帝呢?要没有这样的人,有些东西不好销啊!尤其一些高级的东西,还得找这样的人作上帝。所以这市场经济应该有导向,不是象西方完全自由,不应该,那是没文化才那样做。

  乐受就是,我们前头也谈过,要法乐,真正要法乐,就是我们看佛在说法的时候,天龙八部所有的听法的很多,他享受的是法乐,一种二无我的殊胜乐。所以,我们也讲过,在我们正闻熏习、如理思维的初级阶段,也有享受法乐的机会。所以中国说我们要寻找这“孔颜乐处”,现在谁这样,什么孔颜乐处啊?有什么可乐的?一般人看,这太傻了,不是痴呆也差不多了。

  所以这有一个,人也有一个品味问题,受到高等教育、高等文化教育的人,他的品味,受的品味跟一般人就不同。所以儒家有句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和,非礼勿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的。它有个和,“乐而不YIN,哀而不伤”,控制的恰到好处。西方就不一样,不管什么后果,吸毒、乱搞男女关系、得艾滋病也没关系。

  所以人对乐,什么叫乐?什么叫苦?就拿我们现在这虚妄分别,微型的、微观的轮回,也够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分析,这乐也是个能分别,乐受,它也有所分别的时候,这地方都应该整个把我们的生活,抓出来。到底什么是乐受的虚妄分别?我们怎么来对治?苦受,现在讲艰苦奋斗,咱们中国还有这个传统,不说什么,我们还艰苦奋斗吧,干起来还有意思有意义。愿意这么搞,所以掏大粪,就是把屎尿清除,搞干净,把卫生搞好,这他也有乐受。那清洁工,有人还看不起,我觉得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在土地上要生活就要付出劳动,是自然。不象一些坑人拐骗,这样的欺骗人地生活着,现在这是非法的来赚钱,坑人骗人,好象是当然的,利用的手段无所不用,佛教也是他的手段。你说他乐不乐?在里头,这也有能分别、虚妄分别,他认为这是乐,越是坑人的地方他越高兴。

  所以这也是虚妄分别,我们怎么对治这虚妄分别?这跟咱们这五根都有关系,吃喝玩乐出不了五欲之外。现在有的人他就做的下去,坐的住,而且恐怕这,象你看解放军怎么吃苦耐劳?老百姓怎么吃苦耐劳?怎么见义勇为?他吃喝玩乐还心安理得的。你说这个虚妄分别,相对的,他坐得住,还是继续坑人、宰人,你说这个人,也叫乐受能分别,你要他能懂得轮回问题、循环问题,这个痛苦是非常显著的。比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那个生活,真正是快乐,又新鲜又美妙,我们学慈氏学的同志看看我们乐的是什么?我们怎么对治普通的吃喝玩乐?

  底下是讲贪。乐受底下就是贪,这苦受乐受跟贪嗔痴有密切关系,吃喝玩乐就是贪,就是享受。

  “贪等变异”,也是这样的,贪也离不开我们这所欲身之外,跟五根也有关系,尤其身根,身根就是资本家,中国劳动力很便宜,咱们到中国来办工厂、赚他们的钱,这也是贪那!发财呀!发财现在的门路非常广,用种种方法,当然这个贪,贪嗔痴这个三大,很厉害。贪跟刚才说的乐受,苦受乐受,都有密切关系,他贪就贪这乐,恨就恨这苦,现在资本家能想法赚钱办工厂、搞设备,搞的特别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又多又好,利用劳力越少越好,或者是利用劳力时候越能多剥削越好。象现在我们分析一个资本家,他脑子里想的,这个贪、嗔痴是什么?

  另外就是商品世界里头,还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生产出东西来,存在仓库里吗?用科学方法生产越来越多,那你就有一个推销问题,没有剩余的推销,是资本家收回资本的一个最主要的关键问题。就拿最发达的国家说,它的商品越来越多,它想推销,不推销不行,他知道,仓库也要盖,不是为了把商品存起来,所以要讲买主儿是上帝了,非推销不可。象美国,生产许多大的飞机,汽车,决不是想存起来,这推销是问题呀。你说科技方面,咱们保密,不叫人知道,赚钱赚的少,可是呢有一问题,你这商品是怎么造出来的?你这商品上就表现出来了,你非推销不可,推销给旁人不可,人家从商品里找出科技来。所以问题是现在科技固然是有保密,实际上它为了推销,没法子完全保密。所以越发达国家越是生产过剩,但是问题就来了,它的商品用了工人的工资要高,所以要推销到不发达国家,差额太大,所以要拿这个贪嗔痴这些,我们要分析现在真正讲商业、贸易,比这个打仗还要紧张。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56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57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58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59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60讲

 

后五篇文章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49讲 (第50-54讲没有录音)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48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47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46讲 (第45讲没有录音)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44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