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21讲 |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21讲 第21讲:第二品(第14页第15行-15页10行) (1994年6月26日)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没有熏习,能从什么种子生起呢?讲无始也是,又是现行,又有熏习种子,现行跟种子也是无始,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都是无始的。但是出世间心呢?是过去没有过的,底下的本有种子熏心也就出来了,原来熏习没有,无始以来没碰到过,但是中间有过没有过?所以要按原来都是无明缘起,我们就没有过突破无明的这个记录,也就没有熏习,既无熏习,从何入手,哪儿有种子?无始以来既没有现行也没有这样的种子,那么从什么出生来的,出生这种出世间的现象? “是故应答:”所以只能提出这样的答案: “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从最清净的法界等流出来的正闻熏习,从这种种子所生。“最清净法界”,法界跟法性,都是指的真如,真如才是一切法的本体,真正的本体,不是冒牌的。对于这所有冒牌的问题,所以叫真正,所以叫圆成实。 底下又解释“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尤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虽然在一块儿,这种呢,证真如,佛陀证真如以后,他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来用语言说给其他的众生,他用巧妙的语言,假安立语言,传达清净法界平等流出的、这样的理论,这一点了不起,法乳。 一般的语言是很容易陷入在独立存在跟常一不变的见解之中,这是茶杯,这个东西,一说这个“这”,有这个茶杯就指定了一个特别存在的东西,很容易这样的。我们说“这是地球”,“这是北京”,“这是法华寺”,这个“这”,到底是指什么?实际上指的应该是,我们这个六识里头的一种相分,是刹那刹那变化,生灭、流转的相,因为你这一“这”的话,于是好象这东西就有了一定的存在的事分,其实它一点存在的事分没有的,尤其你加个名字,更好象是有所指的。 所以这个用语言、善巧地能表示离言说的这种道理,只有佛教里头有,它就是利用普通的假立符号、假安立符号,来表示最清净的法界,似乎这两个是普通的语言功能达不到的,容易引向,有两种引向,一种是引向普通认为独立存在的,说“这是什么”,就很容易给它规定、定性了,好象一个声音就能把事物的性质定了。所以印度就有一种说声音就好象能代表事物的本性,有这意思。声常声断,种种说法以后大家可以参考印度哲学史。 本来这东西是刹那刹那生灭,在意识上也只有见分跟相分,相分见分还是自证分上的两分,并没有一个能取所取。说“这是什么”的时候,很容易就认为有个所取能取。所以语言也有两种导向,一种导向是引入执著的境界,一种导向是你离开执著境界。所以佛教里头利用语言,把语言的性质看的非常清楚而利用语言,表示离言的状态。还有一种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陀罗尼等等的特别符号,特别的声音来表示更多的意思、更复杂的意思。 所以从最清净的法界等流出来的,这种假立的言说,我们能听到、能如理思维,就直接跟最清净法界靠近了。所以这一点,所谓佛教,佛发出的声音,就有这种意义,就是导向你能够将来证真如,跟最清净法界接近,因为我们现在靠近真理。所以他这语言的功用,有时说是秘密的,另外的表示的意思,所以导向跟一般语言的表示不同,所以产生我们正闻熏习,我们学《摄大乘论》,所学都是正闻。 以前我们也说过,他用的文字、导向,不象普通的,都是用假安立的话,安立有个暂时的意味,过度的意味,有度到彼岸的意味,说我们在生死中接受非生死的东西,这是唯一的一个机缘。所以正闻熏习是宝贵的东西,是我们这个从无始以来,能有转折的机会,能解脱烦扰恼乱生死轮回的这样的一个过渡,那是多么不容易,多么稀有,多么珍贵,所以叫法宝。唐诗里有“此曲仅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这是因缘。 那么我们这个声音是个什么声音?它能对治所有的生死轮回,所有的恶性循环。“人间哪得几回闻”?大家要斟酌,别小看我们自己现在好象很平常很轻微的,在法华寺这么一个小地方,讲这东西,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太了不起了!所以我们在第八识田里头,我们种下了这个,你看我们在无始以来,历史当中,起了什么作用?我们能够小看吗?我们在全中国全世界,有多少这样的声音?我觉得慈氏学价值是没法子估量的! 所以“浮沉且莫定,不必问君平”,这个浮沉,你们大家、我,都在浮沉中,没有定,没有平稳,“不必问君平”,不必问你的平安。人的漂泊之苦、轮回之苦、循环往复之苦,那是我们每个人都长久在这里面的,有很多的惨痛的经验。所以要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我觉得只有这一条路。所以别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可是容易交臂失之,我希望咱们由此把这慈氏学的原典都给攻破,都能正闻熏习,都能如理思维。我觉得这是最美妙最快乐的。 底下说,这种种子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摄藏在什么地方?就是正闻熏习、如理思维的熏习,多么珍贵!把你能够放在一个最平稳的地方,“此闻熏习”,这闻叫正闻,不是邪闻,你这声音在你耳朵、在你的心里头、在你的第八识里头,我看是时刻在那儿发生这种作用,会使你离开苦难,到达涅磐境界、无住涅磐境界。现在我们刚起航,这因非常重要,有这因一定有果,到达果位的时候,一定把这因联在一起,离不开的。这种正闻熏习,然后再如理思维的熏习。 为是阿赖耶识自性?还是非阿赖耶识自性?这阿赖耶识自性,就是一种异熟识,流转这种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要转识成智,现在这个《起信论》什么的,就拿阿赖耶识当真如一样,阿赖耶识能受熏,真如也就能受熏,阿赖耶识能摄藏种子,真如也能摄藏种子,它把阿赖耶识不当成果报识,不当成异熟识,它认为究竟就是由此生起万事万物,真如也是生起万事万物,所以杂染与清净都是混在一起的,不是两个来源,是一个来源。 到底正闻熏习,是阿赖耶识自性?还是不是阿赖耶识自性?正闻熏习是绝对的无漏善,现在我们是有漏善,这地方也就是人类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跟这有关系。来源是一个还是两个?这问题就是正闻熏习到底是阿赖耶识自性,还是不是?既然是它的对治种子,那应该是不是阿赖耶识,“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说它不是阿赖耶识自性这种种子所依,放在什么地方?这录音,你录在什么地方?你把这信息保存在什么地方?这个种子所依是不是阿赖耶识?这种子所依有没有可见?在哪儿能找到?能看到? “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以至怎么看到?以至将来能证到诸佛菩提,乃至能证到诸佛菩提的这种正闻熏习?乃至能够你将来证到佛陀菩提这正闻熏习收藏在什么地方?“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虽然是跟阿赖耶识性质是完全相反,但是还是它寄存在阿赖耶识中,“与彼和合俱转尤如水乳”,尤如水跟乳一样,(录音结束) 也寄存在这儿,为要挖阿赖耶识的墙根儿,还附在阿赖耶识里头,这种情况。“然非阿赖耶识”,它性质不是阿赖耶识,跟阿赖耶识正相反,所以这里头,性恶性善,这性恶的问题里头还包括性善,附在这里头,而且对它还是一个相反的东西,还要对治。 “是彼对治种子性故。”要转识成智,转第八识成智,这种原因就在阿赖耶识,附在阿赖耶识里头,这点也是一特点。所以我们将来要讨论这些问题,善恶的来源问题,这地方都是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将来可以搜集很多的材料。 (听众插话:两种不同的、相反的如同水火不能相容,这种说法难以理解。)大伙可以讨论研究分析,正相反是它在现行时候,在种子的时候种子的氛围,它并没有善恶,有漏无漏的分别,没有这个问题,所以阿赖耶识是无记取,它能够吸收这种,不是原来是善原来是恶,但是熏成种子的时候,它就不是善恶了,它也不是出世间法,也不是世间法了,这很微妙了。(这就好理解了)。 一个明面的、一个隐性的,一个显象、一个隐性的东西。所以我以前提出这种现行跟种子是正相反的东西,越是相反,非一非异反倒要合,一定要合在一起,而种子跟种子一定要相互排斥,不能同时生起。为什么强调这个,就是大家要很细致地审查这个问题,这很有意味的。 我们不但学佛学,还要研究,分析,还有就是将来可以有创造。我是这么看法,所以这地方都是很关重要的。不是听完就完了,还要思考,要如理思维,不能象声闻那样,佛说的话就都接受。我们还有一种,不能随它而转,旁的东西不能影响我们,邪魔外道、乱七八糟,不能影响我们!我们不能随顺,我们是大逆不道者。今天我有点儿动感情。 大家要理解这个阿赖耶识里头,完全好象用现在的话,就好象一个阴间,用中国话说,是阴阳,可以作相当的比较。万物事理都有相通的地方,不过佛教就更彻底。所以我们要立一个大的志向,要把所有的理论都审查一遍,哪个对哪个不对?我们不能融混,不能马马虎虎!要心明眼亮,是怎么就是怎么,不是怎么就不是怎么,不能听旁人的摆布,要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气魄!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这个话很重要,我们都觉得好象既然是名言种子熏习,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子,好象都相等,不能有发展、有扩大,以前我也提到过,有扩大的作用,有发展的作用。这点,在我们的熏习里头,时刻熏习不是只是反复而已,还有增加、还有创造,这也是,以前我也不这么想的,所以由下品熏习就成为中品熏习,中品又成为上品。这地方大家注意,这我们的熏习就更有意义,有创造性了,不是反复的老是那一套,还有扩大,你在这个重复里头就有扩大,有创造,这也是是一种应该了解的问题。他讲这个道理。 “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所以我们不但现在一点儿微乎其微的去熏习,我们要反复反复作下去、如理思维、如理修行,那会怎么样呢?那就会扩大、发展、有创造性了,“多分修作得相应故”,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到证初地,那是决定的。只要你这因抓的好、抓的稳,初地也是果,原因是一定达到的。不但初地,就是成佛,也在现在,离不开现在。当你成佛的时候,也就想到你当初发心的时候,当时正闻熏习的时候,你要没有那个就没有佛。所以我们造因的问题太大了,研究因果规律,要抓因、抓真因,这问题太重要了。 “又此正闻熏习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虽然我们是有漏种子,但是他提出就是法身种子,将来我们法身所有的功德,都从现在开始,也就是法身种子。 “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恶业朽怀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 这是我们现在所以正闻熏习的原因,也是法身所摄。你这佛倒是一果,他在果上一定是想到原因,对我们原因是他关照的,因为他原来成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所以这段希望大家回去多思维、多想想、多念念。所以我们现在能够把这《摄大乘论》的真正意思能够理解,那就是正闻熏习。不要小看这问题,也不能小看。说我们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头,我们能有独立,特力独行,独树一帜,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妄想。 时间也快到了,我们在这儿讲课,大家共同研究《摄大乘论》,在这个地方是要结束了,下一次我们恐怕不能在这地方了,以前我们有同志去过那地方,就是民大幼儿园,下一次7月10日,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摄大乘论》,如果今天没到的希望大家通知,不要失掉这个机会,我觉得这个机会是了不起的,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扩大。今天就到此为止。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