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忏法 |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忏法
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代道宣律师说:“诸佛大慈,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见《广弘明集·悔罪篇序》)忏法是属于行道者对以往所犯罪过用一种深深自责、发露悔过、观空遣相的修行法门。修习这种法门,既能达到除灭罪愆、不受恶报的目的,同时还能达到进趋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目的。所以对每一位学佛者、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实际、必不可少的修学法门。 上十宗 已说完 忏悔法 更须探 如上成实、俱舍、禅、律、天台、贤首、慈恩、三论、真言、净土十宗,现已讲完。现在再对忏悔法门进行探究。《坛经》云:“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 怎样忏悔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可见忏除罪业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了达罪性本空。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为无明所盲,不知因果,于是造下了众多罪业,若此罪业有实体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过去世中所作诸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就说明不论是何等恶业,皆无实体,如梦如幻,无有踪迹。《金光明经》也说:“千劫所作,极众罪业,若人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这更说明只要了达罪无实体,本性空寂,当下就能忏尽无始劫来所造的恶业重罪,以故永嘉玄觉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七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行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性空无所住。”学佛之人如果真能按照上面数则圣言的教诲进行忏悔,这样不但能忏除极大恶业,而且还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可见实相忏悔的威力与伟大。 慈悲忏 何人集 志公等 高僧十 除上了达罪性本空的实相忏外,还有依《慈悲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来忏除罪业的。《慈悲忏》就是现在所说的《梁皇宝忏》。据说此忏是梁朝高僧宝志公禅师与其他僧人共同编辑而成的。 宝志禅师,俗姓朱,甘肃兰州人,自幼出家,依当时建康(今南京)道林寺僧俭为师,修学禅法,精进不懈。十多年后,忽然性格起了变化,言谈自如,居无定处,饮食无时,发长数寸而不剃,常赤脚出入于大街小巷,手持锡杖,杖头挂着剪刀及镜子,简直像个疯子一样。志公禅师常常有很多神异之事,出没无常,时显时隐,走不留痕,行不定踪,或数九寒冬身披一件单衣,袒胸露怀,不觉有寒意。志公常常出入于宫廷皇室,对梁武帝直言告诫,教他好好修学佛法,不要有私欲嗔恚,要放弃一切妄想杂念,要慈爱人民,应视人民如父母。志公禅师又对武帝说道:别认为位尊天子,是人间之主,可以为所欲为,不受到惩罚了,要知道天子之上还有天子,他们专司人间之事,常言说天网恢恢,一旦大限到来,恶有恶报,任何人也逃脱不了。宝志公禅师在世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他都平等相待,对善者倍加赞扬,对恶者严加警诫。志公常常谈玄说禅,作诗作文,妙理玄机,尽含其中,所以当时京城官民都认为他是得道高僧。 梁武帝 心至诚 度故妻 脱蟒形 据说梁武帝曾为雍州刺史时,他的原配郗夫人因妒嫉怨心逼迫而死,后堕生为蟒蛇,曾先后在宫中现形和给梁武帝投梦,诉说自己的诸苦,要求武帝设法使她离苦得乐。后来武帝便邀请当时有名的以宝志公为首的十位高僧撰集忏法,建立坛场行道。果然不久武帝便见郗夫人身穿官服来谢恩,诉说她自己已依仗忏悔之力,升到天上去了。 唐悟达 有夙业 人面疮 生于膝 《慈悲水忏》卷三载:四川眉州(今眉山地区)知玄法师,俗姓陈,五岁时曾赋诗云:“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七岁时曾在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十一岁削发出家。时,奉丞相杜元颖之命,升堂说法于大慈寺,倾心听讲者无以数计,从此蜀人尊称他为陈菩萨。不久随净众寺辩贞受具戒,又学律及《俱舍》。后从其师法泰至长安资圣寺,在此敷演经论,受僧俗崇仰。修行有道,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封为国师,名悟达。知玄先在长安遇一异僧,身患癞疾,人皆厌之,知玄主动日夜侍奉,长年累月,无有怨言。后来癞僧病愈,即告诉知玄,说他后来有难,并给知玄一物,教他在紧急之时才能开看。中和三年(883),懿宗招知玄入宫受供,知玄见皇上对他如此宠爱,一时荣幸之念生起。不久知玄忽觉左膝红肿疼痛,慢慢的乃至溃难流脓,虽经太医诊治,诸药枉效,长久不愈,此即所谓的“人面疮”。据《神僧传》所载,有一天这疮忽然说起话来:西汉景帝时你为袁盎,我为晁错,景帝下有七王侯同反,皇上无奈,招纳群臣献计,以平七王。袁盎奏道:皇上!现在只有立即把晁错推出,当着众王斩首,就说是晁错的过失,这样才能使七王退兵;果然汉景帝把晁错杀了,从此晁错世世都想复仇,但因袁盎十世为高僧,而无法报仇。 遇神僧 为洗冤 三昧水 浇即痊 悟达国师这时忽然想起那癞僧的预告以及给他的那件东西,于是马上将此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可往西蜀彭州茶笼山(今四川彭州市丹景山)相寻。”于是悟达国师便去了此山,刚走到山腰,便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宇,寺门外的栏杆上坐着一位早年曾在长安侍奉过的癞僧,这僧见是悟达国师,立即笑脸相迎,说道:“患了‘人面疮’是非常痛苦的,我这里山岩下有一泉水,明早你去洗洗就会好的。” 说完之后,回头一看,寺、僧都不见了。次日黎明,悟达国师至泉水处,那“人面疮”说话道:“今蒙迦若迦尊者教你以三昧水洗我,从此不再与你为冤了。”悟达自从用三昧水浇洗了“人面疮”后,果然不久疮疡便不治而痊愈了。 作水忏 后世传 如法行 利无边 因此,知玄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义》写了《慈悲三昧水忏法》三卷,流传后世。如果后人能够如法地至心忏悔,多劫的恶业冤结都会很快地消除的。 忏法有“事忏”和“理忏”两种。什么是理忏呢?用智慧观诸法性空、包括罪性亦空的道理,内心清净,远离执著,住无所住,念念与法性相符合,是为“理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实相忏悔。《中论》卷三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炎亦如响。”能如是而知,是为实相忏悔的范畴。什么是事忏呢?“事”指事仪,即于一定的事相上,举行相应的修忏仪式,以达到忏除罪愆的目的。如身礼拜瞻敬,口称唱赞诵,意观想圣容,以三业殷勤哀求,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称为事忏。 说到这里,初学者应该特别明白佛教是最注重因果报应的,虽然因果如幻,无有定性,实我实法,了不可得,但人们种如幻的因,必得如幻的果,业报因果是不会无有的。《维摩诘经》卷一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集论》卷二亦云:“虽离有情,而有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因此,并不是一切全空。《大宝积经》云:“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佛教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也就是讲戒、定、慧三无漏学。从小乘言,“诸恶莫作”是戒学,“众善奉行”是慧学,“自净其意”是定学;从大乘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戒学(如持戒波罗蜜多中有“律仪戒”和“摄善法戒”等;律仪戒摄“诸恶莫作”,摄善法戒摄“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定慧二学。简单来说,佛教就是“止恶修善、心净无著”八个字。如果只讲“止恶修善”,是人天善法,不能出世解脱;只讲“心净无著”,是偏空的小乘,不能成就圆满的佛果;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不堕空有、正行中道的菩萨。所以学佛者当重视因果的要重视因果——止恶修善,当观空遣相的要认真观空遣相——自净其意。如法忏悔,如法修行;正行三业,清净三业。所谓:“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见四十《华严经》卷四十)
----------------------------------------------------------------------------------------------------------------- 更多唐思鹏居士佛学内容 ----------------------------------------------------------------------------------------------------------------- |